20年前的金秋,在遼河西岸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平房里,一個新的生命誕生了。她就是此刻站在大家面前的我。
小時候,我是在父母的撫愛下漸漸長大。記得爸爸曾牽著我的小手,穿過一排排低矮昏暗的民房,來到遼河邊觀賞日出日落;記得媽媽曾把她漂亮的衣服給我改成小花裙;記得爸爸、媽媽曾領我到人民電影院排隊買票,看《烈火中永生》、《董存瑞》、《趙一曼》……記得當我看到江姐臉不變色心不跳、視死如歸、大義凜然地走向刑場時,我哭了;氐郊,媽媽問我:“長大后想做什么?”我抹著眼淚說:“我要當英雄!”這孩提時代天真的夢啊,寄托了多少我對英烈們的崇敬,包含了多少我對祖國的深情。
上小學后,我曾在暑假里跟著爸爸到北京、上海、大連等大城市旅游。當我看到雄偉壯麗的天安門廣場、燈火璀璨的黃浦江夜色、風景如畫的老虎灘公園時,我突然對家鄉(xiāng)――營口懷有幾分悲哀,突然對我是營口人產(chǎn)生了一絲自卑。我問過爸爸:為什么營口不像人家那么大、那么漂亮?為什么我會出生在這樣一座沒有名氣的小城市里?營口,又小又破又臟,啥時候才能變哪?爸爸望著我,一向溫和的臉色變得嚴肅。他說:“人的出生地是不能選擇的!彼终f:“你長大以后不是想當英雄嗎?英雄,就是這樣一種人:他能在任何地方、任何條件下做出對別人有益的不平凡的事情。”
咀嚼著這句當時我無法理解的話語,做著走出營口、做一番大事業(yè)的成功夢、英雄夢,我告別了小學,來到了初中。
在風雨無阻的奔波里,在寒來暑往的穿行中,我無意間向家鄉(xiāng)的周身投去靜靜的一瞥。我突然發(fā)現(xiàn):營口在變。隨著一座座高樓大廈拔地而起,一戶戶居民正歡天喜地地喬遷新居;隨著一片片葦塘被填平,一條條寬敞平坦的柏油路正伸向四面八方;隨著一條條管線鋪設地下,架設空中,煤氣、暖氣、電話、有線電視正通進千家萬戶;隨著一棵棵老樹倒下去,一排排龍爪槐、山楂樹正茁壯成長,一簇簇鮮花正競相怒放……營口,正脫去往日灰禿禿的破舊的衣裳,顯露出俏麗的身材、俊秀的容貌;營口,正在拍岸的改革大潮推動下,乘長風破萬里浪,走向新時代。
當我同美麗而朦朧的象牙塔揮手告別,來到中專校園時,身邊的變化更是讓我眼花繚亂:曾為百姓夢寐以求的彩電,忽然之間價格一降再降,并且很快被CD、VCD、DVD、數(shù)碼電視瓜分了人們的視線;曾被人們覺得高深莫測的電腦,正爭先恐后地進入個人家庭,鍵盤成了孩子們駛向信息高速公路的方向盤;競爭、效率、管理……這一個個以前讓人覺得冷冰冰的概念,突然以松弛的力度網(wǎng)住了我們的生活。大哥大不再是炫耀身價與地位的代用品,遼河大街正成為營口吸引世界目光的亮麗風景線。
當你坐在家里,為影碟中的電子模擬技術(shù)創(chuàng)造的恢弘、火暴、逼真的場景而驚嘆的時候;當你置身電視機前,與全世界的球迷們同步收看世界杯足球賽現(xiàn)場直播的時候,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會產(chǎn)生與我一樣的感嘆:世界,變化快!中國,變化快!
看著一顆顆衛(wèi)星在發(fā)射,一枚枚火箭在升空,一臺臺小汽車、洗衣機、空調(diào)機在問世,看著一項項專利在發(fā)明,一個個普通百姓在成為企業(yè)家、事業(yè)家,在為社會做出巨大的貢獻,回首出生至今20年來,祖國、家鄉(xiāng)發(fā)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我突然明白了“英雄”的概念:所謂英雄,他也許不需要萬古流芳,也許不需要名載史冊,他只要在崗位上做出了常人沒有做出的成績、貢獻,他只要一心一意為社會、為國家盡職盡責、盡心盡力,他就是我們這個時代、我們這個民族的英雄。如果說,出名的英雄是改變歷史進程的杠桿的話,那么,那些沒有出名的英雄們就是撬動歷史車輪前行的動力。在浩瀚的星空下,在洶涌的人海中,我是一個渺小的個體。但我會做一顆盡力發(fā)光的星,一朵晶瑩剔透的浪……
就在我坐在家中寬敞明亮的客廳里,聽媽媽講大躍進、瓜菜帶、布票、糧票、土炕,只有黃、藍兩種顏色的衣服及打著大塊補丁的褲子……這些聽起來耳熟、實際又離我們漸漸遙遠的故事,準備寫這篇演講稿的時候,爸爸走過來,笑著問:“你這篇演講稿的題目是不是‘英雄頌’?”我笑著搖搖頭。我說,如果你們這些為黨勤勤懇懇工作了一輩子的人認為自己算是“老英雄”的話,我當然要做“小英雄”。不過,回想起來,上小學時的一件事更讓我感動:記得有一年國慶節(jié)前,老師讓我們寫一篇題為《我愛祖國》的作文。我和很多同學都慷慨激昂地表了一番決心,而一名男生卻只寫了一句話:“如果,祖國是一只雄雞,那么,我愿做祖國的一粒米!碑敃r,我們都笑他想象力太貧乏。現(xiàn)在想起來,他寫得最實在、最感人!我的演講稿就想用這句話做標題:如果祖國是一只雄雞,那么我――愿做祖國的一粒米。(為我的學生所寫,曾獲全市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