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倫尼斯·阿博特 - 人生
貝倫尼斯·阿博特 (Berenice Abbott)(1898年7月17日—1991年12月9日)美國攝影師,20世紀30年代用黑白攝影表現(xiàn)紐約街頭和建筑物而為人所知。同時,她也為1920年代巴黎和1930至1960年代的紐約同志社群留下了不朽的影像。
阿博特1898年出生在俄亥俄州的斯普林菲爾德(Springfield),在1918年搬到紐約之前,曾在俄亥俄州立大學(xué)短暫就讀。在紐約,她住在格林尼治村(Greenwich Village,紐約和美國其他城市的文人、藝術(shù)家等的聚居地),杜娜?巴恩斯(Djuna Barnes,20世紀美國傳奇女作家,其小說以同性戀為主題)和其他一些朋友是她的室友,曼?雷(Man Ray,20世紀美國著名的攝影家,達達派運動發(fā)起者之一)和杜尚(Marcel Duchamp,法國畫家和藝術(shù)革新者,被認為是20世紀藝術(shù)的重要人物之一)等大名鼎鼎之士也和她過從甚密。
1921年,阿博特前往歐洲,開始在巴黎和柏林學(xué)習(xí)雕塑。在巴黎,藝術(shù)模特泰利雅?珀爾馬特(Tylia Perlmutter)以及女雕塑家、銀筆畫畫家西爾瑪?伍德(Thelma Wood)都曾經(jīng)是她的戀人。1923年至1925年間,她作為曼?雷的助手在巴黎學(xué)習(xí)攝影。1926年,她開辦了自己的照相館并成功地舉行了一次個人作品展。兩年之后,她的攝影作品在“獨立藝術(shù)家沙龍” (Salon des Indépendants,1863年成立于法國,為那些被官方展場拒絕的藝術(shù)家舉辦展覽)展出。
在巴黎的幾年間,阿博特為文壇藝界的許多杰出人物拍攝了肖像,其中包括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愛爾蘭著名作家,意識流代表人物,著有《尤利西斯》)、藤田(全名藤田嗣治,Tsuguharu Foujita,法籍日本畫家,20世紀前期世界上最有名的畫家之一)、可可?香奈兒(Coco Chanel,法國女時裝設(shè)計師,世界超級著名時尚品牌香奈兒企業(yè)的創(chuàng)始人)和恩斯特(Max Ernst,德裔法國畫家,超現(xiàn)實主義創(chuàng)始人之一)。 然而,她對酷兒歷史和酷兒美學(xué)最重要的貢獻,在于她為女同性戀者和雙性戀者所拍攝的生動傳神的肖像。在這些人當(dāng)中,有年輕的流亡作家、女同性戀者瑪格麗特?安德森(Margaret Anderson,她最早出版了喬伊斯的《尤利西斯》)、珍妮?赫浦(Jane Heap,美國出版商和美國文學(xué)現(xiàn)代派運動核心人物,安德森的女友)、西爾維亞?比奇(Sylvia Beach,一戰(zhàn)二戰(zhàn)期間巴黎流亡作家領(lǐng)袖)、布賴爾(Bryher,這是Annie Winifred Ellerman的筆名,她是一位小說家、詩人、傳記作家和編輯)、珍妮特?弗蘭納(Janet Flanner,美國小說家、記者,曾在《紐約客》巴黎通訊社工作)以及弗蘭納的戀人索莉塔?索拉諾(Solita Solano,美國作家、詩人和記者,杜娜?巴恩斯的好友)。就連經(jīng)常和她結(jié)伴光顧同性戀酒吧的年輕畫家格雯?勒?加利安(Gwen Le Gallienne),也是她的拍攝對象。
1929年,阿博特回到紐約,紐約日新月異的城市變遷吸引她拿起相機為之留影。她還拍攝過緬因州至佛羅里達州的美國一號公路,甚至還拍攝了一些照片以圖解物理學(xué)中的定理和公式。但女同志一直都是她作品的主題。她拍攝過詩人艾德娜?圣文森特?米萊(Edna St. Vincent Millay)、“哈勒姆文藝復(fù)興運動”(Harlem Renaissance,又稱“新黑人運動”New Negro Movement,指1920年代黑人文學(xué)充滿活力的時期,其中心在紐約市哈勒姆黑人聚居區(qū))的積極推動者艾勒里雅?沃克(A’Lelia Walker),還有身兼演員導(dǎo)演兩職的伊娃?勒?加利安(Eva Le Gallienne,她是格雯?勒?加利安同父異母的姐姐)。
在紐約,阿博特與攝影評論家伊麗莎白?邁考斯蘭(Elizabeth McCausland)聯(lián)手發(fā)展攝影事業(yè),從三十年代早期一直合作到邁考斯蘭1965年離世。在阿博特給她拍攝的作品中,麥考斯蘭流露出迷人的男性化氣質(zhì),真無愧阿博特對她的昵稱——“小男孩”(Butchy)。邁考斯蘭也為阿博特的作品撰寫了最早的評論。
阿博特早年常常炫耀自己的同性戀情,與此不同的是,后來她卻對此諱莫如深,她否認曾經(jīng)的往事,還盡可能地疏遠當(dāng)年的圈子。1968年,她移居緬因州,在那兒居住直到去世。
貝倫尼斯·阿博特 - 作品
1925年的紐約,處處流露出一派新世界的繁榮。在紐約的水濱碼頭,滿載煤炭、鐵礦、木材和小麥的大小船只穿越朦朧的水汽,輪番靠岸卸貨。漂洋過海而來的移民從這里登陸,眼神中流露出迷惘和希望。忙碌的碼頭搬運工人們嘴里叼著煙卷,手中拉著纖繩,貓著腰,吃力地要把靠岸的船只牽拉到停泊點。 紐約上升時期的這道浮華景觀,深深震撼了當(dāng)時只有25歲的貝倫尼斯·阿博特(Berenice Abbott)。這位年輕的女?dāng)z影師端起手中笨重的老式相機,近乎瘋狂地奔跑在繁忙、雜亂而又生機勃勃的紐約水濱碼頭。
她以無矯飾的心態(tài)記錄著紐約水濱的浮華氣息和那個時代躁動不安的靈魂,見證了紐約成長史上最壯年的時期?梢哉f,紐約的水濱碼頭幾乎成就了貝倫尼斯,直到幾十年后她黯然離去。
貝倫尼斯·阿博特 - 評價
阿博特是紀實派攝影的一份子,她強調(diào)攝影當(dāng)不被主題和后期制作所控制。她同時反對畫意攝影師如阿爾弗雷德 斯蒂格里茨。和阿博特相比,畫意攝影師更受人民群眾所喜愛。由于她的反對,畫意派也不支持她的作品。雖然如此,她的‘直接的’攝影風(fēng)格使她對科學(xué)攝影帶來很重要的貢獻。1958年,她為高中物理課本制作了一系列的照片。
阿博特不只是攝影師,1946年她創(chuàng)辦了攝影之屋(House of Photography )以推銷她的一些發(fā)明創(chuàng)造。這些發(fā)明包括變形畫架,可在暗房中制作不同尋常的效果的照片;伸縮照明桿,即攝影棚常見的autopole,這樣照明設(shè)備可調(diào)整到任意高度。由于不善行銷,攝影之屋賠了錢,加上兩名設(shè)計師死去,攝影之屋最終關(guān)閉。
在緬因州到佛羅里達州的紀實拍攝路上,她廣泛的拍攝了2500個膠卷。之后,阿博特進行了肺部的手術(shù),她認為她的肺不好是由于城市的污染,她應(yīng)該離開紐約市。她在緬因州以1000美金買下了一棟破舊的屋子,并在那生活直到1991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