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聰 - 個人簡介
中國電影作曲家。原籍廣東東莞,父親蘇夏、母親胡慧朋都是中央音樂學院教授。1978年入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畢業(yè)后到西德慕尼黑音樂學院深造。1983年根據李白《靜夜思》的詩句和詩人坎坷經歷譜寫《交響序曲》受贊譽。1985年入西柏林自由大學音樂系。同年,在“紀念李斯特逝世一百周年國際作品比賽”上,曾演奏創(chuàng)作的《李斯特鋼琴幻想曲》獲第二名,并成為翌年匈牙利舉行的“世界現代音樂節(jié)”開幕式的首演作品。1987年,又獲民主德國德累斯頓國際作曲比賽榮譽獎。他的數十篇音樂作品被許多知名的樂隊在世界各地演奏,總譜已由彼德斯音樂出版社出版。1987年,應聘為影片《末代皇帝》作曲,獲第六十屆奧斯卡最佳原作音樂獎,成為第一位獲得奧斯卡獎的中國人。目前,任教于德國。主要作品:《交響序曲》1983/《李斯特鋼琴幻想曲》。蘇聰 - 大事記
80年代赴德學習期間,蘇聰的作品便已被著名的德國樂團演出。此后他因譜寫電影《末代皇帝》的音樂而捧走了1988年奧斯卡最佳音樂獎,成為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中國人。1988年至1990年,蘇聰被聘為德國慕尼黑音樂學院專職教授,1990年起任巴登符騰州電影學院及制片公司、斯圖加特市音樂學院電影及媒介音樂聯(lián)合教研制作專業(yè)教授。
蘇聰于1995年辭去了專職教授的職位,只保留每年10月份至次年2月份的教學工作,其他時間則完全用于創(chuàng)作。
1997年蘇聰的大型多媒體歌劇《當太陽在東方升起》在德國的首演引起很大轟動,荷蘭的主要電視臺都在演出的同時進行了現場直播。該劇取材于因販毒而被新加坡政府處以死刑的荷蘭人事件。
同年,他的芭蕾舞劇《末代皇帝》在香港回歸慶典中由香港芭蕾舞團演出了18場。
1998年他的另一部大型音樂劇《來自未來的航海人》首演于德國斯托克市國民劇院。同年5月《末代皇帝》在紐約上演,《紐約時報》、《紐約郵報》、《紐約日報》等各大報紙都對該劇的演出進行了報道,蘇聰的音樂再次受到了肯定和好評。
蘇聰 - 家庭生活
一部《末代皇帝》成就了蘇聰,使之成為奧斯卡歷史上獲獎最早的中國人。不過,這位1957年出生于天津的廣東籍作曲家卻是與德國結下了不解之緣。德國是他生活、工作的地方,他還娶了德國太太,養(yǎng)育了五個兒女。
蘇聰,聲名遠揚的華裔音樂家早已入鄉(xiāng)隨俗,他說一口流利的德語,拿一本德國PASS,可是骨子里依然保留著中國傳統(tǒng):讀孔孟,學老莊,打太極。他還經常飛往中國探親訪友。只要情況允許,他的德國太太——芭芭拉也帶著五個活潑可愛的孩子作陪。這一家人在Gailingen定居,生活在一種中德交融的雙語文化氛圍里。
蘇聰曾經是一位刻苦勤勉的留學生,時常穿梭在慕尼黑、柏林兩地,直到他得到為貝納多·貝托魯奇導演的電影
《末代皇帝》的譜曲機會,仿佛一夜之間聲名鵲起。獲得奧斯卡原創(chuàng)電影音樂大獎后,各類聘書也紛沓而來。大器早成的童話為蘇聰周身籠罩上一層熠熠生輝的光芒,盛名一直持續(xù)到今天,甚至延及后世。蘇聰大約每年花兩個月的時間任教于路德維希斯堡電影學院,除此之外,他將大部分精力和閑暇都投入到作曲創(chuàng)作之中。身為世界人的蘇聰游走在全球各大都市里:柏林、倫敦、北京都有為其工作的助理,因為一個人單槍匹馬無論如何也完成不了如此多的歌劇、電影、芭蕾譜曲邀約。蘇聰會說地道的德語,而他太太的漢語水平也相當不錯。芭芭拉·蘇原本是一位職業(yè)翻譯,與蘇聰在慕尼黑的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上結識;貞浧甬斈瓿醮我娒娴膱鼍埃K聰一臉溫柔的笑容,他說:“我太太唱歌很好聽!彼刮挠卸Y、文質彬彬的蘇聰簡短回顧了他的成名過程,當年,意大利導演貝納
多·貝托魯奇是在沒有固定劇本的情況下拍攝《末代皇帝》,完全按照自己頭腦中的構架和設想,帶著很大的即興創(chuàng)作成分,一氣完成整個影片的攝制過程。蘇聰說,《末代皇帝》引起的強烈反響是當初始料未及的,甚至有些夸張。不過,對于自己的音樂事業(yè)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很高的起點。從此,他被業(yè)界同行視為頂級作曲家,專心從事中國民俗及世界音樂創(chuàng)作。前些年,蘇聰將自己定位為眼界開闊、靈活多變的藝術家,愿意做一些實驗作品的嘗試,不過隨著閱歷的逐漸積累,蘇聰發(fā)現自己更像一個架起東西方橋梁的文化使者。他也從古典音樂中萃取精華,非常喜愛瓦格納、普契尼等音樂大師的作品。
自1997年起,蘇聰一家居住在德國岳父母所在的Gailingen市,他們在當地有一座精心整修過的“萊茵城堡”,那里的一切都令人想起中國:中國茶道、中國國畫、中國雕像。一大家人時常用筷子吃飯——尤其是當中國男主人親自下廚的時候。如果有了中國客人,話題可能就是中國近年來的飛速發(fā)展。不過,蘇聰本人對未來持審慎態(tài)度,他說:“如今很多中國人的確收入很高,卻不知應該如何支配自己的財富,他們沒有看到生活的內涵和意義。”
蘇聰 - 個人生平
他看上去像一個剛剛跨入校門的斯文規(guī)矩的大學生,細高而白凈。消瘦的臉上既無淺薄的成功者狂傲得意的笑容,亦無幼稚的年輕人常有的稚氣十足的光彩。他沉靜而謙和,默默地,不動聲色。那眼神是專注而認真的,像黑管,可以通到另一個深遠的世界。又有些自負,使你覺得他那年輕的心曾經被粗暴地碰傷,雖然傷囗結了痂,卻極易碰傷。出國12年,蘇聰依然很『中國』,生活中較隨意,不太喜歡刻意追求,為人處事重人情重朋友,從無害人之心。音樂創(chuàng)作如同其人,但求于平易淡雅中顯示一種超然的意境。
從生活中感悟音樂
在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蘇聰因為是獨生子,幸免于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的艱難困苦,也沒到戲班子或歌舞團以拉琴為生。但由于在音樂學院任教的父親成了「專政對象」,蘇聰在音樂學院附中高中畢業(yè)時,被通知只能到北京市遠郊區(qū)的一個中藥廠當操作工。為了兒子能留在城內,有條件練琴,父親冒著挨批的危險一次次地去懇求,最後總算是放出一句話:「虎坊路浴池有一個工人名額,沒人愿去,你愿意接受,我們可以同意!咕瓦@樣,蘇聰上了班,而且?guī)煾祩冞挺滿意他的工作。這里駐有公安人員,許多血案便是在這里找到線索的,它也是個社會渣滓留連的場所,蘇聰在這里從正反兩個方面「接受了再教育」。從1978年到1982年,蘇聰是在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度過的。他追憶說:“我在杜嗚心教授班上學作曲時寫過一些我至今看來也有價值的作品。例如,一年級寫的兩首藝術歌曲,二年級寫的鋼琴變奏曲,四年級寫的《第一交響樂》。我認為最突出的是三年級寫的弦樂合奏《侗寨風情》。在這里,我運用了已經掌握的全部現代作曲技巧。今天,即使是把它同歐洲的同類作品相比較,也不會遜色。《侗寨風情》表達了我1980年去廣西壯族居住區(qū)采風時的感受。當時,我們肩背行李、錄音機,在晨霧中上路;沿著山谷,爬上險峰,聽著猿啼和隆隆的伐樹聲;到了深夜,又在山寨中傾聽那動人的歌聲。我把這些感受都傾訴在弦樂合奏曲里!钡拇_,通過在中央音樂學院的學習,蘇聰掌握了用音樂表現生活、思想和感情的創(chuàng)作技能。
形成自己的音樂散文
1983年初春,蘇聰在慕尼黑高等音樂學院阿克教授的指導下,完成了第一部作品《第二弦樂四重奏》。同年秋天,他的另一部作品《音樂會序曲》誕生。 由蘇聰作曲的《末代皇帝》1997年在香港上演在《音樂會序曲》的說明中,蘇聰寫道:「《序曲》是作曲者夜讀唐代詩人李白的史料和他的詩歌《夜曲》時的有感之作。其音樂的意境使人聯(lián)想到山間的靜夜,遠處飄來木魚和暮鼓的回聲,從而使人感受到流浪異鄉(xiāng)的詩人對故土的思念:夢繞著昔日的生活,帝都的雄姿,在回顧半生來幾經戰(zhàn)亂的經歷時,于思潮起伏中不覺晨鐘又起,故而眺望塞上涼秋,倍增對故人浩茫的離情!菇酉聛,蘇聰寫道:「但是與其說作品是在描寫李白的詩意,還不如說是我想借此抒發(fā)自己當時的鄉(xiāng)情!
蘇聰曾經這樣描述他在慕尼黑時的生活:「剛到慕尼黑時,為盡快、更多地了解現代音樂,每天早起晚睡,以便將晚飯安排在11至12時之間,這是現代音樂專題的播放時間。以后,對各種風格、體裁的音樂也都聽了,包括流行音樂,這種生活維持了4年。還節(jié)衣縮食地省下錢來,看了大量的歌劇、舞劇、音樂會,但叁與最多的是本市大多數人都『不屑一瞥的現代音樂會。到各地叁加現代音樂會,也曾在卡.施托克豪森指導下分析過他的一些作品。但不久,或者說兩年后對先鋒派音樂的興趣就少了不少!
真正使蘇聰的作品在歐洲重要場合得到介紹還是在柏林。1985年初,為迎接同年6月在西柏林國際藝術節(jié)舉辦的東亞藝術節(jié),組委會委托蘇聰,日本作曲家武滿徹、石井真木,德籍韓裔作曲家尹依桑和韓國作曲家姜碩熙等人各寫一部交響音樂作品,于是蘇聰完成了樂隊音樂《破曉》。
作品在瑞士上演時,巴塞爾的德文報評價說:「這是一部在交響樂隊中強調打擊樂的高度綜合的作品,是東西方文化的結合,對聽眾來說也是特別動人的作品。它雖具有鮮明的現代派風格,但不屬于學院派中實驗性的那種類型,而是建立在不同的藝術格調中去想像的那一種!
蘇聰在談及創(chuàng)作體會時說:“這首樂曲與其講是在描寫空靈、淡雅、神秘、虛幻的遠古意境,不如講要借此表達對今天這個動蕩不安的時代的認識……通過火一般熱切的呼喚去訴諸社會的進步!
《鋼琴幻想曲》1995年獲得國際鋼琴作品比賽第二名。它是與《破曉》同一時期完成的。這時蘇聰已在柏林自由大學音樂研究所隨庫克爾茨教授攻讀比較音樂學博士學位。這部作品是為紀念李斯特逝世一百周年舉辦的國際鋼琴作品比賽而創(chuàng)作的。為演奏成功,父親建議蘇聰要以中國人的音樂思維和特有的表達思想感情的方式來解釋李斯特的音樂。創(chuàng)造意境則要標新立異,可以想像到夏日的清晨,曙光初露,它柔和而透明;平靜的山谷中,一壺清水飄著或紅或綠的落葉;小鳥一陣驚飛,引起山谷的回響;遠處,瀑布從天際一瀉而下,奔騰洶涌流入池中,山林又是這樣的安靜。同時,為使鋼琴演奏出中國撥弦的琴聲,父親建議蘇聰把琴蓋打開,用手指作各樣的撥弦,其中有輕重撥,用扣環(huán)撥,用指甲靠近琴橋撥及運用波形滑奏等多種方法。結果,蘇聰成功地運用了許多嶄新的創(chuàng)作手法。香港作曲家聯(lián)會主席曾葉發(fā)對此評論說:“作品聽起來很有中國古琴味道,蘇聰的音樂散文風格在此曲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1985年6月,蘇聰有了推薦自己作品的出版社━━彼德斯音樂出版社,他沒有想到這家世界一流的出版社對他的作品產生了濃厚興趣。
追求雅俗共賞的境界
電影《末代皇帝》的音樂曾受到圈內外人士的交囗稱贊。因創(chuàng)作《末》片的音樂,蘇聰做了不少準備工作:讀文獻、走訪專家學者等已不在話下。但要寫出合??歷史人物實際,又具現代感并合乎電影導演貝爾多魯奇胃囗的電
影音樂,仍是件難事,因為眾所周知這位國際著名電影導演對電影音樂的要求是很苛刻的。《末》片沒有分鏡頭劇本,更沒有注明哪個片斷有音樂,需要幾分幾秒。貝氏只交給蘇聰一個文學劇本,要求他每天都叁加拍攝活動,在拍攝休息中有時找他講一下某些場面的音樂設想。至于寫作,蘇聰只能在深夜進行。一段音樂寫完了,通過樂隊排練、錄成後,還要經過導演組審聽通過,否則就要重寫至滿意。但有時已經通過了的樂曲片段在實拍混錄時仍會推翻再來,有時采用的是第五稿,實拍時又臨時改用第二稿。這次電影音樂的創(chuàng)作實踐,大大提高了蘇聰捕捉、結構音樂形象的思維能力和即興創(chuàng)作的能力。在告別宴會上,貝氏對蘇聰說:「你的作品具有高貴、典雅而略帶憂傷的氣質,與這部電影的音樂風格是一致的,這是我邀請你來創(chuàng)作的原因,對你的創(chuàng)作我很滿意!
蘇聰說,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他有著「決定性的影響」。作為長期生活在國外的中國人,蘇聰不時產生「生怕把中國文化忘了」的心情。他說他能取得今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國文化,得益于在國內打下的音樂創(chuàng)作的堅實基礎。他十分感謝自己的老師杜嗚心教授。人們常用「雅」和「俗」來形容嚴肅音樂和流行音樂,但蘇聰并不這麼看。他贊成美國著名指揮家伯恩斯坦關于「音樂根本就沒有嚴肅與流行之分而只有好壞之分」的觀點。蘇聰說:音樂作品應該盡量接近生活、接近大眾,說白了就是接近人生。目前,蘇聰正在構思《第二交響曲》,想創(chuàng)作出一部介于「嚴肅」與「流行」之間的作品。他強調:「我要走出自己的路!怪魳吩u論家理查.海門對蘇聰的音樂作品有這樣的評價:「既能很高雅,也能很即興,需要通俗的時候,也能很大眾化!」
蘇聰 - 個人軼事
曾經“努力”逃避練琴
說起成長經歷,生于音樂世家的蘇聰自幼學習鋼琴,像大多數孩子一樣,他也有著找出種種理由逃避練琴的經歷,經過自己不懈的“努力”,進小學后,小蘇聰終于可以不練琴了!拔母铩遍_始了,學校沒有正常教學活動,為了怕兒子整天閑逛學壞,蘇聰“被迫”又開始了他的音樂之路。只是那時,小小年紀的他并不知道,這一次他不再有放棄的可能。再次接觸音樂,蘇聰形容自己“開竅”了,他意識到了學習機會的寶貴,猶如海綿吸水,他不斷地汲取養(yǎng)料,在音樂的陪伴下度過了那些艱苦而難忘的歲月;謴透呖紩r,蘇聰第一批考入了中央音樂學院,在老師的勸說下讀了作曲系,走上了創(chuàng)作之路。大學畢業(yè)后,他遠赴重洋,在德國繼續(xù)自己的求學之路。
電影音樂作曲家沒有太大發(fā)揮空間
曾經8年沒有作品
獲得奧斯卡獎后,各類邀約紛至沓來。蘇聰先后受聘任教于慕尼黑音樂學院、巴登州電影學院及斯圖加特市音樂高等學院,主要教授電影及媒介音樂的創(chuàng)作與制作。整整8年,他幾乎無暇分身創(chuàng)作。當回憶起這段時光時,蘇聰至今有些后怕:“一個作曲家,在8年時間里沒有任何作品,這簡直像一場噩夢!”1996年,蘇聰下定決心,辭去了大部分與電影音樂有關的教學工作,重新開始創(chuàng)作。多年的積淀和準備,蘇聰有信心嘗試各種體裁的創(chuàng)作,而舞臺音樂成為他新的興趣。1999年音樂劇《來自遠方的航海人》、2000年歌劇性的舞劇《到未來的距離》先后在德國上演并大獲成功。
面對這一切,蘇聰倒愈發(fā)平靜了。他說:“說實話,我不太在乎觀眾的反應和媒介的評論了,最重要的是我要讓自己對作品滿意;如果自己不滿意,寧可不做,甚至不惜中止合約!碧K聰特別強調:“我很反感有些作曲家濫造音樂,仗著自己有些名氣就粗制濫造,這是一種沒有藝術良心的做法!
德國太太讓孩子學漢語
“我有四個孩子,兩男兩女,這在中國幾乎是不可能的!痹诹钠鹚募彝r,這位內向的作曲家露出了一絲微笑。太太芭芭拉是位出色的德國女子,原做翻譯工作的她尤其喜歡中國文化。蘇聰說,芭芭拉很愛孩子,在有了第四個孩子之后,這位知識女性毅然放棄工作,挑起家庭重任。四個孩子生在德國、長在德國,但都能說一口流利的漢語,因為在孩子的教育上,這位德國女性堅持要孩子們學說漢語,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芭芭拉打算等孩子們大些就來中國學習,她讓我覺得自己非常幸運!
蘇聰 - 合作樂團
他的作品為世界各地的交響樂團選作演出曲目。曾演出過他音樂作品的樂團有:柏林愛樂交響樂團,德國柏林交響樂團,柏林、漢堡、薩爾柏呂根等電臺交響樂團,柏林defa樂團,法蘭克福歌劇院交響樂團,德國路德維希堡城市交響樂團,南德青年愛樂樂團,西班牙愛樂樂團,法國勞孫尼室內樂團,安特威普皇家愛樂樂團,瑞士巴賽爾交響樂團,倫敦國家樂團,尼德漢交響室內樂團;中國中央樂團、上海樂團、中國廣播樂團、香港愛樂樂團、臺灣實驗愛樂樂團等。在1998--1999年,蘇聰有三部簽約的歌劇和音樂劇問世。蘇聰 - 個人榮譽
獲得第60屆奧斯卡最佳電影作曲獎。蘇聰獲得的其它獎項還包括美國廣播音樂公司獎、格萊美最佳背景音樂原作專輯、德國埃森克魯普基金會獎學金等。
蘇聰 - 參與電影
《嫁到宮里的男人》 (1990) .... 作曲
《綠茶》 (2003) .... 作曲
《茉莉花開》 (2006) .... 作曲
《末代皇帝》 (1987) .... 作曲
蘇聰 - 相關條目
譚盾 王駱賓 吳祖光 吳祖強 葉小綱 俞伯牙 張小夫 趙元任 周龍 冼星海 滕矢初
蘇聰 - 參考資料
http://www.dw-world.de/dw/article/0,2144,1738056,00.html
http://www.chinanews.com.cn/zhonghuawenzhai/9910/1_copy(8).html
http://www.ipp.ac.cn/cz/99728-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