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第個展
2013年4月5日,梅蘭芳大劇院講隆重推出藝術家劉曉第個展:“梨園綽影”。這事劉曉第首次油畫個展,將系統(tǒng)梳理藝術家自2001年以來的戲曲題材創(chuàng)作,近40件作品。本展覽由梅蘭芳大劇院主辦,北京睿恒盛世文化公司、當代藝術及樹美術館協(xié)辦。屆時,著名批評家楊衛(wèi)將擔任策展人及學術主持。彭峰、鄧平祥、陶詠白、王瑞廷、杭春曉、殷雙喜、徐虹、朱青山等數(shù)十位學術界專家也將出席此次個展。展覽時間將持續(xù)到5月中旬。
據(jù)悉,等此次個展結束后,將在6月份左右,在中南海舉辦劉曉第戲曲油畫精品展。中南海位于北京故宮西側,是國務院等重要機關辦公所在地,被視為是中國政府高層的象征。這也意味著劉曉第在國粹藝術油畫創(chuàng)作面臨一個新的臺階。
自徽班進京以來,京劇經(jīng)過200多年的積累與發(fā)展,早已經(jīng)形成了一套獨特而極具概括性的表演程式。正是因為這種表演程式濃縮了人生,具有現(xiàn)實的典型性。所以,也被后來不少畫家作為表現(xiàn)題材,以此來折射人間萬象,反應社會百態(tài)。劉曉第的繪畫主要是以京劇人物為主,沿襲了過去一些畫家表現(xiàn)戲曲人物的方式,但觀念的內(nèi)涵更加突出了。尤其是他的近期作品,在突出戲中人物的同時,而把背景有意的虛幻,或置換成一個更加問吻合人物心理變化的場景,提煉了京劇的語言方式,濃縮了戲里戲外的各種人生。
其實,京劇本身就是一種觀念性很強的藝術,之所以引人入勝,幾個世紀以來經(jīng)久不衰,就在于它高度的概括性,反應出了不同人的身份、心理,以及大歷史的風云跌宕與日常生活的起起伏伏。這就是藝術的魅力,劉曉第諳熟這個道理,他通過自我藝術觀念的更新,在畫面中建構起一個個舞臺人生的典型,我相信只要有代表性,便一定可以折射出紛繁復雜的大千世界。
戲里戲外繪人生----劉曉第和他的戲曲人物畫
京劇是一種觀念性很強的藝術,之所以引人入勝,幾個世紀以來經(jīng)久不衰,就在于它高度的概括性,反映出了不同人的身份、心理,以及大歷史的風云跌宕與日常生活的起起伏伏。這就是藝術的魅力,劉曉第諳熟這個道理,他通過自我藝術觀念的更新,在畫面中建構起一個個舞臺人生的典型,我相信只要有代表性,便一定可以折射出紛繁復雜的大千世界。
京劇是中國的國粹,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它是在徽戲和漢戲的基礎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戲曲劇的優(yōu)點和特長逐漸演變而形成的,又經(jīng)這200多年的積累和發(fā)展,早已經(jīng)形成了一套獨特而極具概括性的表演程式。正因為這種表演程式濃縮了人生,具有現(xiàn)實的典型性。所以,也被后來不少畫家作為表現(xiàn)題材,以此來折射人間萬象,反映社會百態(tài)。在這方面卓有成就的現(xiàn)代畫家有關良、丁雄泉等等,他們對戲曲人物的描繪,通過繪畫語言的創(chuàng)新拉開一道全新的視覺幃幕,也深深地吸引了不少后來者暢游其中,到舞臺人生里去捕捉生命的靈光。我這里要介紹的畫家劉曉第,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
劉曉第,1960年出生于北京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自小受家庭的影響,喜歡上了畫畫。后來,劉曉第就讀于首都師范大學美術系,畢業(yè)后又從事過多年的美術教育工作。從劉曉第的這些履歷看,他的成長、學習,以及工作等等大都是以北京為軸心向外輻射,生活圈子基本上沒有離開京城。眾所周知,北京是京劇的根據(jù)地,盡管京劇發(fā)源于安徽的安慶一帶,但發(fā)展壯大還是在北京。這200多年來,京劇經(jīng)過自下而上、又自上而下的不斷傳播與擴散,早已在北京家喻戶習,深入人心。劉曉第生長在北京,從小就耳濡目染,對京劇自然是熟稔于心。這是否構成了他后來鐘情于戲曲人物畫,迷戀京劇題材的創(chuàng)作誘因呢?我們不得而知。但有一點是肯定的,藝術創(chuàng)作來源于生活,生活中對什么東西記憶猶新,就一定會把這些東西帶進自己的藝術作品中。
事實上,最初進入繪畫創(chuàng)作,劉曉第并沒有選擇戲曲題材,而是遵循學院派的軌跡,以寫實人物為主。那一時期他畫過許多現(xiàn)實生活中的真實男女,也臨摹過不少名家的人物繪畫作品,盡管并沒有形成自己的表現(xiàn)風格,但這個過程卻為他打下了堅實的繪畫基礎。我有一種感覺,覺得劉曉第后來的繪畫選擇戲曲題材,其因子早在寫實人物階段就已經(jīng)醞釀。正如他的人物畫注重細節(jié),尤其是對刻畫那些具有綢緞質(zhì)感的衣紋特別著迷一樣。這種光滑亮麗的質(zhì)感,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戲曲服裝。也許正是這些因素,激發(fā)了劉曉第對京劇的諸多記憶,使他逐漸步入戲曲中,逐漸把自己的繪畫題材轉(zhuǎn)向了曾經(jīng)熟悉的京劇世界。
大概是2003年左右,劉曉第創(chuàng)作了一幅名為《鶴鳴神韻》的油畫作品。這幅作品拼湊了某個京劇的場景,劉曉第以戲曲強調(diào)的主次關系來塑造畫面,將畫中的三個人物或面,或側,或背,各不相同地安排在一個金字塔結構里,呈現(xiàn)出了很強的視覺張力。正是因為劉曉第從京劇表演中吸取構圖,創(chuàng)新了畫面,很快便受到了專業(yè)界的認可,繼而他的油畫作品《鶴鳴神韻》,被受邀參加了2003 年全國油畫展華北區(qū)的展覽。無疑,這對于劉曉第是一個強有力的刺激,刺激著他不斷深入到戲曲人物中,去拓展繪畫的更多可能性。
這些年,劉曉第沉淀下來,在戲曲人物畫領域默默耕耘,已經(jīng)成績蜚然,不僅邀請他的藝術展覽已經(jīng)越來越多,而且收藏者也日益增加,甚至就連京劇大師梅葆玖也聞名而來,邀請他為自己作肖像畫……不過,盡管劉曉第取得了一些驕人的成績,但他絲毫沒有因此而止住探索的足跡,相反卻是大步向前,開始了觀念的更新與語言的革命。我感興趣的,正是劉曉第自我蛻變以后創(chuàng)作的這些作品。在我看來,劉曉第的這些作品雖然還是沿襲了過去的京劇人物題材,但現(xiàn)念的內(nèi)涵更加突出了。就像他在新作中突出戲中人物的表演瞬間,而把背景有意的虛幻,或置換成一個更加吻合人物心理變化的場景一樣。這種高度的提煉,蘊含了劉曉第對戲里戲外各種豐富人生的把握,也包含了他在藝術創(chuàng)作上的自信。
其實,京劇本身就是一種觀念性很強的藝術,之所以引人入勝,幾個世紀以來經(jīng)久不衰,就在于它高度的概括性,反映出了不同人的身份、心理,以及大歷史的風云跌宕與日常生活的起起伏伏。這便是藝術的魅力,當年關良、丁雄泉他們?nèi)蚯宋镒鳟,并不簡單只是因為喜歡戲曲,更因為戲曲人物的這種高度提煉,能夠為自己形成獨特的畫風帶來形象的啟迪。這,其實才是畫家關注戲曲題材,引戲中人物入畫的真正意義。劉曉第通過自我藝術觀念的更新,在畫面中建構起新的舞臺人生,我相信只要有代表性,便一定可以折射出紛繁復雜的大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