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潮觀(1712—1791),字宏度,號笠湖,江蘇金匱(今無錫)人。乾隆舉人,曾長期在各地任縣令,后遷四川邛州知州。關(guān)心民生,有政聲。作品有均為單折的短小雜劇三十二種,合編為《吟風閣雜劇》。劇本多以歷史傳記載為素材,加以虛構(gòu),以寄寓自己對政治與社會的看法。他創(chuàng)作的短劇多取材于歷史故事及神話傳說。用優(yōu)美夸張的文字,反映人民疾苦,諷喻世態(tài)炎涼,二百多年來,久演不衰。他的戲劇文學作品,被許多大學編入《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大綱》,并入《中國文學發(fā)展史》 。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楊潮觀 - 簡介
楊潮觀(1710~1788)清代戲曲作家。字宏度,號笠湖。金匱(今江蘇無錫)人。生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乾隆元年(1736)中舉,曾入實錄館供職,后出任地方官。官至四川瀘州府知府。先后在山西、河南、云南和四川等地任縣令,直到70歲在瀘州任上告老還鄉(xiāng)。為政清廉,頗得民眾好評。楊潮觀精音律,善詞曲,在四川邛州任上,在卓文君遺址曾構(gòu)筑吟風閣,與友朋嘯詠其間,并把自己創(chuàng)作的戲曲作品結(jié)集為《吟風閣雜劇》 ,共收短劇32種,每劇只有一折,但情節(jié)完整,與后世的獨幕劇相似。楊潮觀所作雜劇多能反映人民疾苦,揭露封建官吏的徇私舞弊,針砭世態(tài)人情,具有較強的現(xiàn)實意義。題材雖采自歷史傳說,但構(gòu)思新穎,不落俗套。如《汲長孺矯旨發(fā)倉》,寫西漢汲黯奉旨賑災(zāi),能夠聽從一個小女子的建議,從善如流,“從權(quán)矯詔,持節(jié)發(fā)倉”,受到百姓的歡迎!犊苋R公思親罷宴》是楊潮觀的代表作,寫寇準為慶祝生辰,大擺宴席,鋪張揮霍。府中一老婢憶起寇母當年含辛茹苦,儉樸持家,使寇準深受感動,遂撤去宴席。形象鮮明,發(fā)人深省。楊潮觀雜劇的不足之處在于注意劇本的舞臺性不夠,不便演出,反映了清代許多雜劇作家脫離舞臺實際使雜劇走向案頭化的通病。楊潮觀很重視作品的社會功用,仿白居易《新樂府》之例在每劇前作小序,說明本劇的主旨和寫作的用意。楊潮觀品性篤誠,為官關(guān)懷民生疾苦,頗有清名。奉調(diào)瀘州時已年邁,本不想赴任,因見瀘州災(zāi)荒,毅然前往。“在瀘不滿百日,凡活五十九萬七千人”(袁枚《邛州知州楊君笠湖傳》)。他酷嗜禪學,晚年戒律更嚴。
楊潮觀 - 生平
楊潮觀,字宏度,號笠湖,生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無錫人,乾隆元年(1736年)中舉,入實錄館供職。后歷任山西、文水縣、河南固始縣、杞縣、林縣知縣,江蘇邳州、四川邛州、瀘州知州等16處地方官。
初到文水縣時適逢編審戶籍,他嚴加稽核,改善賦役,使上千名鰥寡孤殘免除賦役之苦。
在固始縣任上,他辦案嚴肅認真、周詳細密,平反冤屈。還創(chuàng)設(shè)書院,修造學舍,對清寒學生資以衣食。
在杞縣期間,曾奉檄征錢200萬,辦河工物資。時河南遇災(zāi),哀鴻遍野,他為民請命,具文求免;并親自主持開倉放糧,大批流落他鄉(xiāng)的羸老婦孺聞訊返籍,他逐一給足,妥善安置,民心大定。但知府故意刁難,這筆費用不予報銷。他憤然捐俸自理。
在赴任瀘州時,那里正發(fā)生嚴重饑荒,他剛到任,就設(shè)置義渡,修養(yǎng)治院,增加學田額,并辦了3個粥廠,施舍賑濟,不敷之數(shù)則用自己俸銀來填補。他為官清廉,拒絕任何饋贈賄賂。當時曾流傳“明莫如仲(長統(tǒng)),清莫如楊(震)”的民謠。楊潮觀為官之余,喜愛組織戲劇演出和戲劇創(chuàng)作。
乾隆三十三年在邛州知州任上,他修復(fù)了卓文君妝樓古跡。次年六月,他又修葺官舍,取名小西園,并在園中建造吟風閣,約集藝人演唱各種戲曲。
乾隆三十九年將平生劇作加以修改補正,輯成《吟風閣雜劇》4卷。內(nèi)有《楊太守卻金拒賄》、《寇萊公思親罷宴》、《新豐店馬周獨酌》、《李衛(wèi)公替龍行雨》、《荀灌娘圍城救父》等32出單折短劇,取材于歷史故事和神話傳說,多數(shù)劇情切中時弊,批評了官場賄賂公行、奢侈鋪張,提倡清正廉潔、勤儉樸質(zhì),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和較高的藝術(shù)價值。阮元(大中丞)巡撫浙江時觀看《罷宴》一劇,觸動隱情,竟感動得痛哭失聲,亦因之撤去筵席。
乾隆四十五年,楊潮觀一度返回無錫,卜地另建吟風閣。翌年以年老辭官回故里。他一生信奉佛教,晚年更篤,守律益嚴。
乾隆五十三年二月,赴安徽太平縣探親,同年八月病逝于太平縣,終年78歲。纂有《林縣志》、《左鑒》。另著有《周禮指掌》、《易象舉隅》、《家語貫珠》、《心經(jīng)指月》、《金剛寶筏》 、《笠湖詩稿》、《吟風閣詩鈔》、《吟風閣詞鈔》等。
楊潮觀 - 劇作特點
楊潮觀的劇作都取材于古事,而有所寄托。楊潮觀熱衷并擅長于政治、道德主題,他的劇作對于官場積弊、民間疾苦多有描寫,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具有一種高標脫俗的品格,表達了對于賢明政治和清廉節(jié)操的向往。楊潮觀的雜劇大都取材于歷史故事、神話傳說。通過他的大膽想像,慎密構(gòu)思,用優(yōu)美夸張的文字,美妙動聽的曲調(diào),將一個個美或丑的人物,勾勒在人們的面前。贊美了在污流濁水中一些清廉勤儉的官吏,鞭撻了厚顏無恥的貪官污吏,反映了勞苦人民生活的疾苦,諷刺了冷暖炎涼的世態(tài)惡習。楊潮觀的《夜香臺持齋訓子》 ,揭露了封建官府刑罰之殘酷;《汲長孺矯詔發(fā)倉》暴露了封建王朝苛賦加上災(zāi)荒給人民造成的苦難;《新豐店馬周獨酌》諷刺了炎涼的世態(tài)……這些劇作揭露弊政無不人木三分。楊潮觀雜劇情節(jié)起伏跌宕,文字通俗流暢,深受演員、觀眾歡迎,有的劇目久演不衰,流傳至今。
楊潮觀 - 主要作品
楊潮觀所作雜劇,還有:《快活山樵歌九轉(zhuǎn)》、《黃石婆授計逃關(guān)》、《新豐店馬周題詩》、《大江西小姑送風》、《溫太真晉陽分別》、《邯鄲郡錯嫁才人》、《賀蘭山謫仙贈帶》、《夜香臺太君訓子》、《開金榜五星聚奎》、《魯仲連單鞭蹈!、《荷花蕩將種逃生》、《李郎法伏豬婆龍》、《魏徵破笏再朝天》、《荀灌娘圍城救父》、《信陵君義葬金釵》、《動文昌狀元配瞽》、《華表柱延陵掛劍》、《下江南曹彬誓眾》、《韓文公雪擁藍關(guān)》、《偷桃捉住東方朔》、《換扇巧逢春夢婆》、《西塞山漁翁封拜》、《諸葛亮夜祭瀘江》、《凝碧池忠魂再表》、《大蔥嶺□履西歸》、《翠微亭卸甲閑游》。
《窮阮籍醉罵財神》寫阮籍醉罵“萬能”的金錢:“打透了天羅地網(wǎng),買通了鬼使神差”;“為甚的賢似顏回,教他摻瓢似丐?為甚的廉似原思,教他捉衿沒帶?為甚的節(jié)似黔婁,教他嗟來受餒?你把普天下怯書生、窮措大,一個個都臥雪空齋”;“偏是那市兒胎、鄙夫才,一任將寶藏龍宮,添得他錦上花開。更逼邏出貧人的賣兒錢債,輸與那權(quán)門內(nèi),供他酒肉池臺”。罵的是金錢,指的卻是握有金錢的權(quán)門豪富。作者暢快淋漓地揭露了世道的不公,表現(xiàn)出同情良善窮苦、憎惡朱門豪富的鮮明傾向。
《東萊郡暮夜卻金》寫東漢楊震拒受饋金的故事,頌揚了正直清廉的品格,也暴露了官場上錢通關(guān)節(jié)、勾結(jié)營私的真象。《東萊郡暮夜卻金》取材于東漢楊震任東萊太守,在赴任途中,夜宿昌邑館驛,縣令王密深夜來訪,饋贈金銀,遭楊震拒絕。王密說,這事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楊震仍嚴辭不收。這個故事經(jīng)楊潮觀加工渲染后,批判了王密的污穢行為,贊揚了楊震的清廉。這是對清代官場中貪污收賄之風的一個針砭。楊震對王密說他的賄銀是來自“清俸”時,一針見血地指出:“算若干爾俸,幾多爾祿。夠得罄囊討好。料無非膏脂剝削層層擾,好待半去肥家半奉高!
《寇萊公思親罷宴》寫寇準為慶祝生辰準備大肆鋪張,一個老婢以寇家儉樸傳統(tǒng)勸阻寇準,寇準感悟,撤去壽筵。此劇宣揚孝思,崇尚節(jié)儉,提倡為官作宰的人要有儉樸的美德。內(nèi)容是宋代名相寇準,在他壽辰將臨之際,準備大肆慶祝。差人“前往蘇揚,廣征水陸千品,妙選妓樂成行。舞女珠圍翠繞,歌童玉琢金裝!奔抑小吧?lián)Q舊”。夜晚“列幕張燈,如同白晝。”這種鋪張奢侈糜費的做法,引起了他乳母劉婆的不滿。劉婆用他母親當年清苦撫養(yǎng)他的情景:“挑燈伴讀落葉寒窗,那有余輝東壁分光亮。單仗著十指縫裳,繼膏油叫你讀書朗朗,拈針線見她珠淚雙雙。”提醒寇準不要忘記過去。寇準聽了深為愧疚,停止了大擺宴席,宴請文武百官的做法。這出戲批判了官場中奢侈的風氣,崇尚儉樸的做法。許多劇種對這出戲進行改編上演,新中國成立后還改編成電影。
《汲長孺矯詔發(fā)倉》寫西漢汲黯奉旨赴河東勘察災(zāi)情,途經(jīng)河南,時值河南大旱,黃河邊上驛丞之女賈天香為民請命,說服汲黯從權(quán)矯詔,先行開倉賑濟赤地千里的河南。作者歌頌了汲黯著眼實際,體察民眾疾苦,靈活施政的作風,同時也反映了官場的腐敗和災(zāi)民景況的悲慘。
楊潮觀畢竟是封建時代的官員,他的政治和道德理想仍然屬于封建社會思想范疇,有些作品中比較集中和突出地表現(xiàn)了封建落后意識,如《感天后神女露筋》對婦女貞節(jié)觀念的宣揚就是一例。
楊潮觀 - 代表作—《吟風閣雜劇》
《吟風閣》收有楊潮觀編的雜劇32種。刊印后廣為流傳,一些劇本為許多劇種改編演出。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83年9月出版了由胡士瑩先生校注的《吟風閣雜劇》。 《吟風閣雜劇》卷首作者題詞說:“百年事,千秋筆,兒女淚,英雄血。數(shù)蒼茫世代,斷殘碑碣。今古難磨真面目,江山不盡閑風月。有晨鐘暮鼓送君邊,聽清切!庇终f:“借丹青舊事,偶加渲染,漁樵閑話,粗與平章。顛倒看來,胡盧提起,青史何人姓氏香!弊髡呤窃诮韫庞鹘。楊潮觀熱衷并擅長于政治、道德主題,他的劇作對于官場積弊、民間疾苦多有描寫,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具有一種高標脫俗的品格,表達了對于賢明政治和清廉節(jié)操的向往。
《吟風閣雜劇》劇式短小,每種僅1折,與今獨幕劇相似,劇前均有小序,點明主旨,但旨意寄托遙深,曲文也跌宕爽朗,賓白酣暢詼諧!兑黠L閣雜劇》共四卷,全三十二折,每折各寫一事,其中尤以《寇萊公罷宴》一折最膾炙人口。相傳阮元為浙江巡撫時,偶演此劇,有感于中,因之亦舉行罷宴。可見作者技倆的高明了。三十二折的名目為:《新豐店》、《大江西》 、 《行雨》 、 《黃石婆》 、 《快活山》 、 《錢神廟》、 《晉陽城》 、《邯鄲郡》、《賀蘭山》、《朱農(nóng)神》、《衣香臺》、《發(fā)倉》、《魯連臺》、《荷花蕩》、《二郎神》、《笏諫》、《配瞽》、《露筋》、《掛劍》、《卻金》、《下江南》、《藍關(guān)》、《荀灌振》、《葬金釵》、《偷桃》、《換扇》、《西塞山》、《忙牙姑》、《凝碧池》、《大蔥嶺》、《罷宴》及《翠微亭》。然舞臺特色不足,有案頭化的傾向。楊潮觀還著有《周禮指掌》、《左鑒》、《易象舉隅》、《家語貫珠》、《吟風閣詩鈔》、《吟風閣詞稿》、《心經(jīng)指月》、《金剛寶箴》等,均已散佚。
楊潮觀 - 乾隆《林縣志》
楊潮觀于乾隆十五年調(diào)任林縣知縣。上任的第二年,他在“案牘裝懷,罕容靜坐”的繁忙情況下,“行役之余于征車旅店中索筆為之”,完成了《林縣志》的纂輯。以詩人和劇作家的才氣,以歷任多處地方官的政治經(jīng)驗,楊潮觀纂修的縣志果然不同凡響。此志書目錄為:卷首輿圖、例言,卷一疆域,卷二營建,卷三四山川,卷五風土,卷六賦役,卷七選舉,卷八九人物,卷末舊志序、跋舊志修輯姓氏。在有關(guān)林縣氣候、地形、土質(zhì)、人民生產(chǎn)、生活的記載上,詳盡逼真。其中山川卷有很多珍貴資料對于繁榮林縣旅游業(yè),準確沿用景點的歷史名稱,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有很多知名景點已被深山所掩蓋,很多歷史傳說逐漸被淡忘,有待我們?nèi)グl(fā)現(xiàn)。田家月令部分,對何時耕作也作了詳細的記錄。膳食部分,則更說明當時窮人的食不飽腹,富人的溫飽有余:“林慮人一日三飯,富家四飯(如午后一飯),貧家二飯(減午一飯),富家隔數(shù)日一食肉,貧家隔數(shù)日一食蔬!辈贿^,當時地主中午也就吃小米干飯面條湯,窮人吃柿糠或喝雜面條湯。在生產(chǎn)和技藝上,當時林縣人顯得消極和笨拙,婦女是“能紡棉成線,而不能織布”。男人則“人性好閑,得山之靜,不以仕進為樂,其性戀土懷鄉(xiāng),不能牽車遠賈”。就連在縣城做大一點生意的,也多是“三晉之人”。這些記載,與2006年林縣每年考取本科逾千人,與十萬大軍出太行,與林州商人闖天下相比是差了點兒。令人值得艷羨的是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我們不會想象到二百多年前,林縣這塊土地曾經(jīng)是鳥類的天堂,獸類的樂園。這在風土卷鳥獸部分都有所記載。更值得稱奇的是,不但林縣地域內(nèi)曾有過老虎,而且還有過不次于迎林殺四虎的李逵式的打虎英雄:“盤山某民,善與虎搏,聚舊鞋底密縫為衣,冠如甲胄狀,以御牙瓜,威袖短刃,伺虎,虎撲隨伏地劃其腹……取其皮鬻于市!鼻 读挚h志》新增了很多精彩內(nèi)容,不管是在歷史文獻價值上,還是在可讀性上都是前三次所修之《林縣志》無法相比的。《河南文獻》評價它:“充滿鄉(xiāng)土氣息……儼然一部小型農(nóng)書……為志書中最珍貴的資料,很少見于其它方志中!薄吨匦蘖挚h志》對其評價更高。
楊潮觀 - 趣聞
袁枚小楊潮觀四歲,與其相識甚早 。 《邛州知州楊君笠湖傳》中說二人是“總角交”,似乎有點夸張。乾隆元年(1736),年方二十一歲的袁枚受廣西巡撫金鉷薦舉,進京應(yīng)博學鴻詞科考試,楊潮觀則以新科舉人游京師,這是最早可以考見的交游。此后兩人各自浮沉宦海,地域懸絕,似無多聯(lián)絡(luò),但情誼始終篤厚。乾隆三十五年(1770),楊潮觀因運輸木材之公差,不遠萬里自邛州來南京隨園探望老友。袁枚大喜,有《喜楊九宏度從邛州來即事有作》五古四首記其心境,第一首末四句云:“蔗味老彌甘,交情久更摯。不信捫胸中,三十六年事”( 《小倉山房詩集》卷22)。這一次,袁枚還將小女阿能寄養(yǎng)楊潮觀膝下,足見兩人交誼之非常。乾隆五十六年(1791),楊潮觀去世之后,袁枚應(yīng)邀為作《邛州知州楊君笠湖傳》 ,其中還隱隱說到了這件事情,只是語氣沉痛懇摯,已經(jīng)絕不尖酸了:君與余為總角交,性情絕不相似。余狂,君狷;余疏俊,君篤誠;余厭聞二氏之說,而君酷嗜禪學,晚年戒律益嚴,故持論每多牴牾。然君居家聞余至必喜。在邛州特寄金三百,屬置宅金陵,將傍余以終老。歿后,其子掄以狀乞傳。莊子曰:“仁義之人貴際”。際者,大德不逾之謂也。古之人游夏交相議,管晏乃合傳,雖異猶同,其即君與余之謂耶?讀到這樣光風霽月的悼念文字,我們不僅會為袁枚失去這位既“狷”且“篤誠”、持論又“每多牴牾”的老友而傷感,也為楊氏不念“舊惡”、遺命其子“以狀乞傳”的胸懷而感動(此為古人通常的規(guī)矩,為人子者不可自作主張為父親乞傳的)。古人泱泱高風,真不可及,今世尚有之乎?
楊潮觀 - 相關(guān)詞條
雜劇 | 乾隆 | 袁枚 |
四川 | 安徽 | 河南 |
戲曲 | 高濂 | 李漁 |
邱濬 | 李玉 | 阮大鋮 |
楊潮觀 - 參考資料
[1]、http://baike.baidu.com/view/80293.htm
[2]、http://www.wst.net.cn/wuxifq/renwu/mingren/gd/gd20.htm
[3]、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40ea390100061r.html
[4]、http://www.findar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