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塔莉婭·瑪卡洛娃 - 簡介
娜塔莉婭.瑪卡洛娃13歲進入著名的瓦加諾娃舞蹈學校(原俄羅斯皇家舞蹈學校),在學校的一個特殊實驗班里,她接受了嚴格而近乎殘酷的訓練,僅用六年時間完成了九年的常規(guī)課程。出演的首部百老匯音樂劇是《足尖上》,此劇贏得“托尼獎”的“音樂劇最佳女主角獎”、美國“戲劇委員會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獎”以及其他許多大獎。1984年,在倫敦西區(qū)主演《足尖上》,贏得“勞倫斯.奧利文獎”。娜塔莉婭·瑪卡洛娃 - 藝術(shù)生涯
芭蕾演員生涯:
1959年進入基洛夫芭蕾舞團,被迅速提升為主要演員。1965年贏得瓦爾納國際芭蕾舞比賽的金獎。
1970年9月4日,加盟美國芭蕾舞劇院(以下簡稱“ABT”),以首演《吉賽爾》開始新的藝術(shù)生涯。在ABT演出了大量保留劇目,曾與許多大師合作,如:安東尼.圖多爾,喬治.巴蘭欽、杰洛米.羅賓斯和格倫.泰特利等。
1972年與英國皇家芭蕾舞團開始合作,演出劇目包括《天鵝湖》、《吉賽爾》、《睡美人》、《仙女們》、《曼儂》、《大地之歌》、《鄉(xiāng)村一月》、《協(xié)奏曲》……
作為客座藝術(shù)家,與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斯圖加特芭蕾舞團、加拿大國家芭蕾舞團、丹麥皇家芭蕾舞團、倫敦節(jié)日芭蕾舞團、斯卡拉芭蕾舞團、貝嘉的20世紀芭蕾舞團以及羅蘭.佩蒂的馬賽芭蕾舞團……合作。保留劇目《奧涅金》(于1985年獲得倫敦“旗幟晚報獎”)、《舞姬》、《火鳥》、《堂.吉訶德》、《葛蓓莉婭》、《關(guān)不住的女兒》、《巴黎圣母院》、《卡門》、《普魯斯特》、《年輕人與死神》、約翰.克蘭科的《羅密歐與朱麗葉》、《雷蒙達》和《仙女》。
專門給N.瑪卡洛娃創(chuàng)編芭蕾作品的有杰洛米.羅賓斯,阿什頓、泰特利、麥克米倫、約翰.諾伊邁爾、羅蘭.佩蒂的、貝嘉、馮.荷克、烏爾夫.蓋德。
編導生涯
1974年,為ABT編排《舞姬》第三幕中的《幽靈王國》。1980年,編排全本舞劇《舞姬》,從而使ABT成為第一個排演該劇的西方芭蕾舞團。N.瑪卡洛娃首次根據(jù)M. 彼季帕原創(chuàng)對該劇最后一幕進行改編,恢復了這一名著的最初的戲劇結(jié)構(gòu)和矛盾沖突。
為眾多國家芭蕾舞團排演《黑暗的王國》。如加拿大國家芭蕾舞團、英國國家芭蕾舞團和舊金山芭蕾舞團等,并為皇家芭蕾舞團、瑞典皇家芭蕾舞團、斯卡拉芭蕾舞團、澳大利亞芭蕾舞團、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科隆歌劇院……
為倫敦節(jié)日芭蕾舞團和里約熱內(nèi)盧大都會歌劇院編排新版《天鵝湖》。
為ABT、加拿大國家芭蕾舞團、韓國環(huán)球芭蕾舞團和舊金山芭蕾舞團編排《帕基塔》。
娜塔莉婭·瑪卡洛娃 - 個人作品
電影、電視領域:電視作品有為BBC撰寫和推出的《芭蕾明星系列》、《芭蕾巨星》和《列寧格勒傳奇》(BBC)、《在自己的課堂上》(第四頻道)和《娜塔莎》(泰晤士電視臺)。拍攝了電影版《天鵝湖》、《吉賽爾》、《羅密歐與朱麗葉》和《舞姬》,斂逋捱撰寫并推出了BBC紀錄片“鐵路之旅系列”《從圣彼得堡到塔什干》。
1979年,諾普夫出版社出版N.瑪卡洛娃的《舞蹈自傳》。
娜塔莉婭·瑪卡洛娃 - 個人榮譽
1991年,為德洛斯唱片公司制作的《白雪公主》、《伊萬王子和青蛙公主》和《火鳥》配音,所有作品都獲得了“美國圖書館協(xié)會獎”。
出演的首部百老匯音樂劇是《足尖上》,此劇贏得“托尼獎”的“音樂劇最佳女主角獎”、美國“戲劇委員會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獎”以及其他許多大獎。1984年,在倫敦西區(qū)主演《足尖上》,贏得“勞倫斯.奧利文獎”。
1991年,作為戲劇演員,在英格蘭奇切斯特藝術(shù)節(jié)上首演歌舞劇《同志》,之后轉(zhuǎn)到倫敦西區(qū)演出。
1992年,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演出舞臺劇《怨女癡男》。
1997年,在奇切斯特藝術(shù)節(jié)上演出喬治.蕭伯納的戲劇《錯姻緣》。
瑪卡洛娃小姐在英國最近的表演是:
諾埃爾.科沃德的戲劇《快樂的精靈》,扮演埃爾韋拉一角。
上演并指導的作品有:瑞典皇家芭蕾舞團《吉賽爾》(2000)、
皇家芭蕾舞團的《睡美人》(2003)、
俄羅斯柴可夫斯基帕爾姆芭蕾舞團的《天鵝湖》(2005)
阿姆斯特丹荷蘭國家芭蕾舞團的《舞姬》(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