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瓚 - 簡介
倪瓚(1301~1374)元代畫家、詩人。一說初名“珽”。字泰宇,后字元鎮(zhèn),號云林,又署云林子,或云林散人,別號荊蠻民、凈名居士、朱陽館主、莆閑仙卿、幻霞子、東海農(nóng)、無住庵主、絕聽子、曲全叟、滄海漫士、懶瓚、東海瓚、奚元朗。無錫(今屬江蘇)人。
世居無錫祗陀里,多喬木,建堂名云林,因以云林自號。他一生不做官,其家是吳中有名的富戶;但倪瓚不愿管理生產(chǎn),自稱“懶瓚”,亦號“倪迂”。性好潔,服巾日洗數(shù)次,屋前后樹木也常洗拭。家中藏書數(shù)千卷,親手勘定。擅山水、竹石、枯木等,其山水師法董源、荊浩、關仝、李成,加以發(fā)展,畫法疏簡 ,格調(diào)天真幽淡。
作品多畫太湖一帶山水,構圖平遠,景物極簡,多作疏林坡岸,淺水遙岑。用筆變中鋒為側鋒,折帶皴畫山石,枯筆干墨,淡雅松秀,意境荒寒空寂,風格蕭散超逸。墨竹蕭爽清麗。論畫主張抒發(fā)主觀感情,認為繪畫應表現(xiàn)作者“胸中逸氣”,不求形似,說“仆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
其繪畫實踐和理論觀點,對明清文人畫家有很大影響,享譽極高。畫史將他與黃公望、吳鎮(zhèn)、王蒙并稱“元四家”。工書法,擅楷書,古淡秀雅,得魏晉人風致。
倪瓚生活于戰(zhàn)亂的環(huán)境中,想逃避現(xiàn)實,放棄田園產(chǎn)業(yè),過著漫游生活!罢找癸L燈人獨宿,打窗江雨鶴相依”,就是他生活的寫照。不過他也不可能完全脫離現(xiàn)實,他在《寄顧仲瑛》詩中說:“民生惴惴瘡痍甚,旅泛依依道路長!庇绕涫侵琳迥辏1355),他竟以欠交官租被關進牢獄,他在《素衣詩》中說:“彼苛者虎,胡恤爾氓。”表明了他的批判態(tài)度。不過倪瓚對現(xiàn)實常常采取消極姿態(tài)。他有一首散曲(折桂令)說:“天地間不見一個英雄,不見一個豪杰!彼浑[也不仕,飄泊江湖,別人都不了解他,他也不想被人了解。
倪瓚的詩造語自然秀拔,清雋淡雅,不雕琢,散文也一樣。 著有《清閟閣集》15卷。
倪瓚 - 生平
青少年時期的倪瓚雖然家境富裕,生活優(yōu)裕,但未染上紈绔子弟習氣,對自身的學習修養(yǎng),抓得挺緊。家中有一座三層的藏書樓“清泌閣”,內(nèi)藏經(jīng)、史、子、集、佛經(jīng)、道籍千余卷。倪瓚每日在樓上讀書作詩,除精心研讀典籍外,對佛道書籍也多有涉獵。
“清泌閣”內(nèi)還藏有歷朝書法名畫,時間較遠的有三國鍾繇的《薦季直表》,較近的有宋代米芾的《海岳庵圖》等。倪瓚對這些名作朝夕把玩,心摹手追,尤其對董源的《瀟湘圖》、李成的《茂林遠岫圖》、荊浩的《秋山圖》,潛心臨摹,揣摹其神韻氣質。同時,他常外出游覽,見到有價值的景和物隨手描繪,他精細地觀察自然界種種現(xiàn)象,認真地寫生,歸后往往畫卷盈笥。倪瓚一方面注意繼承傳統(tǒng)技法,博采各家所長,勤奮的學習,為他后來在繪畫上的創(chuàng)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元泰定五年(1328),長兄倪昭奎突然病故。繼之,母邵氏和老師王仁輔相繼去世,使倪瓚悲傷不己。他原來依靠其長兄享受的特權,隨之淪喪殆盡,倪瓚變成了一般的儒戶,家庭經(jīng)濟日漸窘困,他懷著憂傷的情緒, 自作述懷詩,詳述當時自己痛苦的環(huán)境。
元天歷三年(1330)到至正十一年(1351)的20年內(nèi),是倪瓚繪畫創(chuàng)作的成熟期。這時期,倪瓚廣泛交際,友人多為和尚、道士或詩人、畫家。他作的詩作多半也是和這類人酬唱之作。他的至交張伯雨是有名的道土,倪瓚曾為其精心繪制了《梧竹秀石圖》。另一位他所推祟的名畫家黃公望,亦是當時新道教全真教中名人,道學深邃,比他年長32歲。黃公望曾花10年時間,替倪瓚畫《江山勝攬圖》卷,長二丈五尺余,是黃氏淺絳山水中的杰作之一,畫卷題款為至正戊子(1348);那時倪瓚48歲。此時,他開始信仰道教(全真教),養(yǎng)成了孤僻猖介的性格,超脫塵世逃避現(xiàn)實的思想。這種思想也反映到他的畫上,作品呈現(xiàn)出蒼涼古樸、靜穆蕭疏的意向。
從元至正十三年(1353)到他去世的20年里,倪瓚漫游太湖四周。他行蹤飄泊無定,足跡遍及江陰、宜興、常州、吳江、湖州、嘉興、松江一帶,以詩畫自娛。這時期,也是倪瓚繪畫的鼎盛期。他對太湖清幽秀麗的山光水色,細心觀察,領會其特點,加以集中、提煉、概括,創(chuàng)造了新的構圖形式,新的筆墨技法,因而逐步形成新的藝術風格。
作品個性鮮明,筆墨奇峭簡拔,近景一脈土坡,傍植樹木三五株,茅屋草亭一兩座,中間上方空白以示淼淼的湖波、明朗的天宇,遠處談淡的山脈,畫面靜謐恬淡,境界曠遠, 此種格調(diào),前所未有。這一階段,倪瓚創(chuàng)作了《松林亭子圖》(1354)、《漁慶秋霽圖》(1355)、《怪石叢篁圖》(1360)、《汀樹遙岑圖》(1363)、《江上秋色圖》(1368)、《虞山林壑圖》(1371)等許多力作給后來的朋清繪畫以巨大的影響,成為元四大畫家之一。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九月十八日,其妻蔣氏病死,倪瓚受到很大的打擊。長子早喪,次子不孝,生活越覺孤苦無依,內(nèi)心煩惱苦悶,無所適從。明初,朱元璋曾召倪瓚進京供職,他堅辭不赴。明洪武五年(1372)五月二十七日作《題彥真屋》詩云: “只傍清水不染塵”,表示不愿做官。他在畫上題詩書款只寫甲子紀年,不用洪武組年。
明洪武七年(1374),倪瓚在江陰長涇借寓姻戚鄒氏家,中秋之夜,他身染脾疲,便到契友名醫(yī)夏顴家就醫(yī),夏筑停云軒以居之。倪瓚一病不起,于陰歷十一月十一日死于夏府,享年74歲。他的遺體埋葬在江陰習里,后改葬在無錫英蓉山麓的祖墳。
倪瓚性情清高孤傲,個性迂癖,不事俗務,一生沒做過官。明人搜輯的《云林遺事》中說,一次他留客住宿,夜里聽到咳嗽聲,次日一早就命入仔細尋覓,有無痰跡。仆人找不到,假說痰吐在窗外梧桐樹葉上,他就叫趕快把葉剪下,丟在離家很遠的地方。倪瓚還有一傳說:“吳王”張士誠之弟張士信,一次差人拿了畫絹請他作畫,并送了很多金錢。倪瓚大怒,撕絹退錢。不料,一日泛舟太湖,正遇到張,被痛打了一頓,倪瓚當時卻噤口不出一聲。事后有人問他,他答道:“一出聲便俗”。倪瓚曾作一詩以述其懷:“白眼視俗物,清言屈時英,富貴烏足道,所思垂令名!
倪瓚詩書畫三絕。倪瓚的繪畫開創(chuàng)了水墨山水的一代畫風,與黃公望、吳鎮(zhèn)、王蒙并稱“元代四大家”。畫法疏簡,格調(diào)天真幽淡,以淡泊取勝。作品多畫太湖一帶山水,構圖多取平遠之景,善畫枯木平遠、竹石茅舍,景物極簡。其畫多以干筆皴擦,筆墨極簡,所謂“有意無意,若淡若疏”,形成荒疏蕭條一派。在元四家中,倪瓚在士大夫的心目中享譽極高。明何良俊云:“云林書師大令,無-點塵土!泵鞔先艘杂袩o收藏他的畫而分雅俗。其繪畫實踐和理論觀點,對明清數(shù)百年畫壇有很大影響。至今乃被評為“中國古代十大畫家”之一,英國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將他列為世界文化名人。
倪瓚 - 逸事
《云林遺事》一書記載倪瓚的潔癖傾向,例如“庭前有樹,旦夕汲水揩洗,竟至槁死。”、“拾敗葉上有積垢似啖痕以塞責。倪掩鼻閉目,令持棄三里外”。
倪本身也是古怪之人,有客來訪時“見其言貌粗率,大怒,掌其頰”、倪瓚好飲茶,特制“清泉白石茶”,趙行恕慕名而來,倪用此等好茶來招待他。趙行恕卻覺得此茶不怎樣。倪生氣道:“吾以子為王孫,故出此品,乃略不知風味,真俗物也。”遂與之絕交。
倪瓚 - 藝術特色
倪瓚家族為江南著名豪富,幼年喪父,由其兄撫養(yǎng)。自小受到良好教育。讀書努力,過目不忘,一生沒做過官,40歲以前優(yōu)游歲月,過著富裕而“風雅”的名士生活,吟詩作畫,邀名流同賞古書畫,調(diào)聲律,游四方。其人清眉秀目,有潔癖。在他后半生約20年中,社會動蕩,戰(zhàn)爭連年,思想日趨消極,開始疏散的他的家財,游蕩在太湖四周一帶。扁舟五湖,過著閑適,優(yōu)游的歲月。清人在《一峰道人遣集序》中直言不諱,“元代人才,雖不若趙宋之盛,而高士特著,高士之中,首推倪黃”。所以在明清畫家中,倪瓚的詩、文、書、畫,受到了極大的重視。著有《云林詩集》、《清悶閣集》。
倪瓚善畫山水、竹石,早年拜董源為師,后師法唐末五代著名山水畫家荊浩和關仝二人。畫法墨色清淡,用側鋒,有輕有重,以干而帶毛的“渴筆”畫山石樹木,作折帶皴,間用披麻皴,多用橫點點苔,皴擦多于渲染,畫樹多取松疏姿態(tài),樹葉用松針點、介字點、仰葉點、圓點、垂藤點等數(shù)種;夾葉很少用,好寫汀諸遙嶺,小山竹樹等平遠景色。他還好畫疏林坡岸,淺水遙岑之景,意境蕭散簡遠,簡中寓繁,用筆似嫩實蒼,給文人水墨山水畫以新的發(fā)展。構圖上他突出個人風格特點,采用平遠構圖,近坡高樹數(shù)株,中間是遼闊的湖面,把遠山提到了畫幅最上端,構成兩段式章法,使畫面具有遼闊曠遠的特殊藝術效果。中右方以小楷長題連接上下景,使全圖渾然一體。這種章法是倪瓚的一大發(fā)明。
其畫竹也極負盛名。倪瓚寫竹,往往超乎于形似之外,著重于抒發(fā)“胸中逸氣”,他自跋畫竹云:“余之竹聊以寫胸中逸氣耳,豈復較其似與非,葉之繁與疏,技之斜 與真哉!或涂抹久之,它人視為麻為蘆,仆亦不能強辨為竹”。事實上他的大量傳世作品,無不以自然為自己的創(chuàng)作源泉。只不過他不刻意追求形似,而是把自然的山水當作自己寄興抒情的依托。倪瓚的作品,結構簡單,以平遠山水,古木竹石為多,為歷代評家推許。他講究天真幽淡,逸筆草草,手與心靈氣相通。畫有簡中寓繁,似嫩實蒼的風格。記載稱他生性敦厚,清高絕俗,胸襟淡泊。善詩、書、畫,號稱“三絕”。
倪瓚的山水畫,宗董源一派畫法,構圖多取平遠之景,描繪太湖一帶疏林坡岸,近水遠山,意境清遠蕭疏,自謂“逸筆草草,本求形似”,“聊寫胸中逸氣”。他的畫被認為是“疏體”,以淡泊、蕭疏的意境取勝,體現(xiàn)出了作者的修養(yǎng)和性格。
倪瓚 - 評價
倪瓚是個性較為獨特的書畫家。他的書法作為在野的高人韻士,參禪學道,浪跡天涯 ,以一注冰雪之韻,寫出了他簡遠蕭疏,枯淡清逸的特有風格。文征明、董其昌都曾高度贊美過他的書法。文征明評曰:“倪先生人品高軼,其翰札奕奕有晉宋風氣 !倍洳u曰: “古淡天真,米癡(即米芾)后一人而已!蹦攮懪c格守帖學的書法比較,完全是兩種迥然不同的風格,不免遭人非議。如項穆指責倪瓚“下筆之際,苦澀寒酸?v加以老彭之年,終無佳境也”。而近代書家李瑞清認為:“倪迂書冷逸荒率,不失晉人矩 ,有林下風, 如詩中之有淵明(陶淵明),然非肉食者所解也!蹦攮憘魇雷髌酚小度√、《月初發(fā)舟帖》、《客居詩帖》、《寄陳惟寅詩卷》、《與率度札》、《與良常詩翰》、《與慎獨二簡》、《雜詩帖》等多種。
倪瓚 - 作品流傳
倪瓚留存畫跡有《江岸望山》、《梧竹秀石》、《六君子》!稘O莊秋霽》等, 倪瓚的畫筆簡墨淡,正適合文人們的適閑之心境。倍受推崇,就在元初當時江南人家中以有無倪畫判雅俗,據(jù)說他在當時作竹石小景,有求必應,每幅價達數(shù)十金。
倪瓚距今已近700年,其畫跡珍稀,僅有數(shù)十余幅現(xiàn)存至今,流存于國內(nèi)及臺灣、美、日等國,其較著名的《漁莊秋霽圖》,現(xiàn)藏上海博物館,構圖為三段式平遠景色,近處是秋林荒諸,坡上五、六枯木疏枝,坡外一片水面,不作水紋,隔水遠山,表現(xiàn)了太湖景色,有一種與世隔絕,荒寒蕭索的境界。上海博物館存有倪瓚書畫15幅,其中有7幅作品存疑。8幅由專家鑒定為真品。私人收藏倪畫最多的是美籍華裔大收藏家王季遷。他一生酷愛倪畫,在海外先后重金覓藏過近10幅真跡。其中著名精品《虞山林壑圖》,就是由他鑒定后薦給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的。王季遷見多識廣,自然是當今倪氏研究的權威。據(jù)他說“全世界加起來,倪畫現(xiàn)存作品約50幅!”所幸其中大半在國內(nèi)、臺北和他自己手中,日本只有“半張”。這其中是因為那幅《疏林小景》原已殘破,卻仍被東瀛人視作至寶,由此可見倪瓚其人其畫的國際聲譽。
倪瓚 - 作品
小令
【黃鐘】人月圓
傷心莫問前朝事,重上越王臺。鷓鴣啼處,東風草綠,殘照花開。
悵然孤嘯,青山故國,喬木蒼苔。當時明月,依依素影,何處飛來?
驚回一枕當年夢,漁唱起南津。畫屏云嶂,池塘春草,無限銷魂。
舊家應在,梧桐覆井,楊柳藏門。閑身空老,孤篷聽雨,燈火江村。
【越調(diào)】小桃紅
陸莊風景又蕭條,堪嘆還堪笑。世事茫茫更誰料,訪魚樵。后庭玉樹當時調(diào),可憐商女,不知亡國,吹向紫鸞簫。
一江秋水淡寒煙,水影明如練。眼底離愁數(shù)行雁,雪晴天。綠蘋紅蓼參差見,吳歌蕩槳,一聲哀怨,驚起白鷗眠。
五湖煙水未歸身,天地雙篷鬢。白酒新篘會鄰近,主酬賓。百年世事興亡運,青山數(shù)家,漁舟一葉,聊且避風塵。
因觀《花間集》作
香腮玉膩鬢蟬輕,翡翠釵梁碧燕橫。新妝懶步紅 芳徑,小重山空畫屏。繡簾風暖春醒,煙草粘飛絮,蛛絲罥落英,無限傷情。
【雙調(diào)】殿前歡
揾啼紅,杏花消息雨聲中。十年一覺揚州夢,春水如空。雁波寒寫去蹤,離愁重,南浦行云送。冰弦玉柱,彈怨東風。
倪瓚 - 作品
作品有:《江岸望山圖》、《竹樹野石圖》、《溪山圖》、《六君子圖》、《水竹居圖》、《松林亭子圖》、《獅子林圖》卷、《西林禪室圖》、《幽寒松圖》、《秋林山色圖》、《春雨新篁圖》、《小山竹樹圖》、《容膝齋圖》、《修竹圖》、《紫蘭山房圖》、《梧竹秀石圖》、《新雁題詩圖》等。有《水竹居圖》、《容膝齋圖》、《漁莊秋霽圖》、《虞山林壑圖》、《幽澗寒松圖》、《秋亭嘉樹圖》、《怪石叢篁圖》、《竹枝圖》等傳世。王冕《送楊義甫訪云林》說,倪瓚“牙簽曜日書充屋,彩筆凌煙畫滿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