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歷
1932年8月 出生于上海市。
1950-1954年 山東農學院土壤農化系學生。
1954-1958年 中國科學院西北農業(yè)生物研究所(水保所前身)研究實習員。
1959-1962年 原蘇聯(lián)科學院道庫恰耶夫土壤研究所學習,獲副博士學位。
1962年至今 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工作。
1962-1980年 助理研究員。
1980-1986年 副研究員,土壤侵蝕研究室主任等。
生平介紹
唐克麗,1932年8月5日出生在上海市一個手工業(yè)者家庭,祖籍江蘇常州。父親唐思誠對子女的教育問題十分重視,要他們懂得奮斗,競爭,靠自己的真本事吃飯的道理,使得唐克麗自幼就養(yǎng)成了剛強、困境中不低頭和自立的性格。1959至1962年,唐克麗被派往前蘇聯(lián)科學院道庫恰耶夫土壤研究所攻讀學位,1962年以優(yōu)異成績獲土壤侵蝕學副博士學位;貒,年已30歲本應做母親的唐克麗,一心撲在工作上,從事侵蝕模擬實驗研究。然而在“文化大革命”中,她卻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和委屈。1972年,在去粵南參加水土流失考察中,她拼命工作,任務完成后,引發(fā)了心臟病,臥床近1年。稍愈后,所領導有意調她到情報室工作。但她不愿放棄苦苦追求的科學人生,拖著病弱的身軀,又一頭扎進土壤微結構研究工作中。從研制設備,制備土壤磨片、顯微鏡鑒、顯微攝影直至洗印相片都是親自動手,還自學掌握了當時尚未普及的彩印技術。終于取得了成績,研究結果對于闡明土壤海綿性、古土壤與第四紀氣候環(huán)境演變及北京猿人遺址古環(huán)境等方面有很大幫助。西北大學著名黃土學者王永炎教授致函說“有關黃土—古土壤微結構的研究是我國首創(chuàng)”。她所制作的一套34張的土壤微形態(tài)幻燈片,成為國內很多院校和國外講學的教材。1980年,她又受命在水土保持研究所組建我國第一個土壤侵蝕研究室。于是她擱下難以割舍的土壤微結構研究,挑起了研究土壤侵蝕學的重擔。整個80年代,年過半百,身患多種疾病的她,以頑強拼搏的精神,足跡再次踏遍黃土高原。通過考察,她明確提出人為破壞植被和不合理開墾是水土流失加劇和黃河泥沙增加的主要原因。人民日報以《為什么黃河泥沙不見減少》為題,刊登了她的主要觀點,在國內、外影響很大!捌呶濉逼陂g,唐克麗主持國家科技攻關項目中有關土壤侵蝕課題,帶領12個單位50余人的科學考察隊伍,完成了《黃土高原地區(qū)土壤侵蝕區(qū)域特征及其治理途徑》專著。該項目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由于野外工作成績突出,1986年唐克麗獲中國科學院第二屆竺可楨野外科學工作獎。
進入90年代,是唐克麗一生中最忙、承擔任務最多、學術思想最活躍、成果收獲最多的時期。她擔任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的“黃河流域侵蝕、產沙與水土保持措施減沙效益”課題,提出了人為加速侵蝕在現(xiàn)代侵蝕過程中占主導地位的科學論斷,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完成《黃河流域的侵蝕與徑流泥沙變化》(主編)和《黃河流域環(huán)境演變與水沙運行規(guī)律研究》(副主編)兩本專著。同時主持國家科技攻關專題“神木水蝕風蝕交錯帶生態(tài)環(huán)境整治技術及試驗示范研究”,揭示了水蝕風蝕交錯帶為黃土高原強烈侵蝕區(qū)域的科學規(guī)律,鑒定專家委員會指出:這是一項創(chuàng)新性的研究,在水蝕風蝕規(guī)律的研究領域填補了空白,并在指導環(huán)境整治上取得了一些突破性進展。在科研工作緊張進行的同時,她還帶了10名博士生,所主持的國家重點實驗室按時建成并順利通過國家驗收。唐克麗曾任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泥沙研究培訓中心第一屆專家顧問委員會委員。長期擔任中國土壤學會常務理事,連續(xù)三屆擔任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專業(yè)委員會主任。還擔任中國水土保持學會、中國地質災害研究會理事,曾先后組團參加第四、五、七屆國際土壤保持會議。1994年受水土保持學會委托,率團訪問臺灣。她曾隨中國科學院周光召院長赴美參加中美兩院高級會晤,所作的“黃土高原土壤侵蝕與全球變化”的講演獲得好評。她淵博的知識和流利的學術演講贏得了國際和海峽兩岸學術界的高度贊揚,并促成在大陸舉辦了第一屆海峽兩岸水土保持學術討論會。她先后訪問了美、日、澳等國家,促成了中美、中澳、中日科技合作。唐克麗為發(fā)展我國土壤侵蝕和水土保持學科并走向世界做出了重要貢獻。
主要論著
1 唐克麗.《大寨海綿土微形態(tài)特征》.土壤學報.1978,15(2)
2 唐克麗.《武功黃土沉積埋藏古土壤的微形態(tài)及其發(fā)生學》.科學通報.1981(3)
3 唐克麗.《古土壤的類型及其微形態(tài)特征的鑒別》.土壤通報.1981(3)
4 唐克麗,鄭世清,席道勤等.《杏子河流域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水土保持通報.1983(5)
5 唐克麗.《黃河泥沙與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問題》.中國水土保持.1985(12),等等。
技術成就
研究侵蝕區(qū)域規(guī)律的主要目的是為區(qū)域治理開發(fā)提供土壤侵蝕分區(qū)系統(tǒng)。50年代,黃秉維、朱顯謨等發(fā)表了土壤侵蝕分區(qū)圖等文獻,得到廣泛應用。但受條件所限當時實際觀測數據很少,社會經濟因素也考慮較少。唐克麗等根據黃土高原土壤侵蝕營力和生物氣候特征,自南而北劃分為3個帶:森林和森林草原型的水蝕地帶;灌叢草原和草原型的水蝕風蝕地帶;荒漠草原和荒漠型的風蝕地帶,下劃分出25個二級區(qū)。該方案利用大量水文觀測數據,綜合考慮了自然和人為兩大因素,侵蝕和治理兩方面的區(qū)域特征,專家評議認為該方案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和實用性。通過區(qū)域侵蝕規(guī)律研究,科學論證了侵蝕最強烈地區(qū)不是發(fā)生在降水量最多的水蝕地帶,而是發(fā)生在降水量為400毫米左右的水蝕風蝕交錯帶。確定了該帶片沙覆蓋的黃土丘陵區(qū)為強烈侵蝕中心!鞍宋濉逼陂g,她承擔了國家攻關課題環(huán)境整治,在水蝕風蝕帶的六道溝小流域設立了定位監(jiān)測場和整治試驗示范基地。首次研究了水蝕風蝕時空分布規(guī)律。查明該區(qū)全年風蝕水蝕交替進行和交互促進關系;空間上水蝕風蝕呈迭加分布;明確了防治措施配置的關鍵季節(jié)和關鍵部位;填補了水蝕風蝕帶侵蝕規(guī)律研究的空白。
主要貢獻
在研究坡耕地侵蝕過程和機理時,唐克麗發(fā)現(xiàn)了從梁峁坡面到谷坡的侵蝕發(fā)生發(fā)展過程,其侵蝕方式和侵蝕能量呈鏈狀機制進行。由此提出了“侵蝕鏈”新概念,使土壤侵蝕和力學相結合,拓展為土壤侵蝕力學新分支學科。她為博士生設計的“坡溝系統(tǒng)侵蝕鏈動力機制模擬實驗”課題,揭示了坡面層流、細溝流、淺溝流和切溝流的水力學特性和產沙輸沙的力學特征。以土壤侵蝕鏈為基準,研究得出侵蝕方式、侵蝕物質和侵蝕能量轉化的動力機制,為確定不同地形部位土壤侵蝕的控制及退耕上限坡度,提供了新的科學依據。我國的土壤侵蝕研究,長期來測重于水土流失及其對入河泥沙的影響方面。唐克麗把土壤侵蝕研究拓展到全球變化和防災減災領域,并提出了“侵蝕環(huán)境”概念,認為土壤侵蝕不僅造成水土流失,且影響到土地退化、植被退化、土壤肥力退化,乃至土地沙漠化和巖漠化等不可逆轉的境地,并激發(fā)或加劇洪、旱災害。她所撰寫的有關土壤侵蝕環(huán)境與全球變化及防災減災的論文,在國內、外受到很大的關注。她在子午嶺林區(qū)開創(chuàng)的“土壤侵蝕與生態(tài)環(huán)境演變”觀測場,重演人為開墾破壞林草植被后的加速侵蝕過程,填補了國內研究空白,并為自然侵蝕和人為加速侵蝕的評價,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參考資料
[1] 中國數字科技館 http://www.cdstm.cn/zhuanlue/persondetails.jsp?personid=18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