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問遂 - 簡介
1918年生,浙江紹興人。師從沈尹默。為其入室弟子。曾在上海美術(shù)?茖W校國畫系、上海出版學校和上海市青年宮任書法教師,F(xiàn)為上海中國畫院一級美術(shù)師、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理事、上海書法家協(xié)會主席團成員、上海文史館館員。書學論文曾入選全國第一、二屆書學討論會。為《辭!、《美術(shù)辭典》書法詞條撰稿人之一。師從沈尹默,為其入室弟子,F(xiàn)為上海中國畫院一級美術(shù)師、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理事、上海書法家協(xié)會主席團成員、上海文史館館員。1951年師從沈尹默先生學習書法。1960年調(diào)入上海中國畫院,參與籌建“上海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會”。1961年“上海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會”成立,任主要業(yè)務(wù)干部。1962年任上海美術(shù)?茖W校、上海出版學校書法教師。《大楷習字帖》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1971年為韶山毛主席紀念館書毛主席《七律·到韶山》大型詩碑。1972年在《文匯報》發(fā)表行草書魯迅《七律·自嘲》。1978年參加編寫《常用字字帖》行書部分,由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1979年被選為上海市書法家首次訪日代表團成員,訪問日本。1980年任第一屆全國書法展覽會評委會委員。1981年參加在紹興舉辦的全國首屆中國書學研究交流會,發(fā)表論文《論入帖和出帖》。為小學生書《小學生字帖》(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
1985年為小學生書《歐體大楷》字帖,由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1986年榮獲市文聯(lián)頒發(fā)的首屆上海文學藝術(shù)獎。1989年應(yīng)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之邀赴香港舉辦個人書法展覽。在港出版《胡問遂書法選集》。1991年應(yīng)邀赴紹興舉辦個人書法展覽。1993年在上海美術(shù)館舉辦《胡問遂從藝六十年書法回顧展》。出版大型作品集《胡問遂書法集》。1994年在北京中國美術(shù)館舉辦第四次個人書法展覽。1995年榮獲第三屆上海市文學藝術(shù)獎。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胡問遂行書字帖》。
胡問遂 - 個人履歷
1951年 師從沈尹默先生學習書法。1960年 調(diào)入上海中國畫院,參與籌建“上海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會”。
1961年 “上海中國書法篆刻研究會”成立,任主要業(yè)務(wù)干部。
1962年 任上海美術(shù)?茖W校、上海出版學校書法教師。《大楷習字帖》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1971年 為韶山毛主席紀念館書毛主席《七律·到韶山》大型詩碑。
1972年 在《文匯報》發(fā)表行草書魯迅《七律·自嘲》。
1978年 參加編寫《常用字字帖》行書部分,由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
1979年 被選為上海市書法家首次訪日代表團成員,訪問日本。
1980年 任第一屆全國書法展覽會評委會委員。
1981年 參加在紹興舉辦的全國首屆中國書學研究交流會,發(fā)表論文《論入帖和出帖》。為小學生書《小學生字帖》(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
1985年 為小學生書《歐體大楷》字帖,由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
1986年 榮獲市文聯(lián)頒發(fā)的首屆上海文學藝術(shù)獎。
1989年 應(yīng)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之邀赴香港舉辦個人書法展覽。在港出版《胡問遂書法選集》。
1991年 應(yīng)邀赴紹興舉辦個人書法展覽。
1993年 在上海美術(shù)館舉辦《胡問遂從藝六十年書法回顧展》。出版大型作品集《胡問遂書法集》。
1994年 在北京中國美術(shù)館舉辦第四次個人書法展覽。
1995年 榮獲第三屆上海市文學藝術(shù)獎。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胡問遂行書字帖》。
胡問遂 - 相關(guān)事跡
胡問遂出身書香門第,祖父、兄和姐均酷愛書法,伯父胡之光為浙東書法名家。自幼耳濡目染,在方磚上練習書法,日臨百字。35歲師從沈尹默,研習法帖,讀帖、臨帖,務(wù)求“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反復琢磨如何下筆、運筆、轉(zhuǎn)折、交待。四年間,臨顏真卿《告身帖》逾千通,達到幾可亂真地步。所臨書帖送師過目,竟誤以為是“印刷復制品”。有一次,師徒一起臨寫《鄭文公》,沈師對比兩人臨書后說:“你比我臨得像!焙鷨査炻犃撕芨吲d,以為在表揚自己?勺屑毱肺渡驇熍R作,發(fā)現(xiàn)沈書神態(tài)、意趣深得原碑真髓。才恍然大悟,不能以形似為滿足,當貴在得古人之神韻。
胡問遂早年學柳公權(quán),繼學顏魯公,得厚重豐潤之精髓,轉(zhuǎn)習褚遂良,得縝密靈動之韻致。后溯“二王”行草,兼及智永、李北海、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等,數(shù)十年堅持不懈。其書法渾厚凝重,灑脫靈動,氣韻高雅,意態(tài)從容,是海派書法藝術(shù)的典型代表人物。作品多次入選國內(nèi)外重大書法展覽,并為博物館、紀念館、名勝地收藏或翻刻入石。
在習帖的同時,胡問遂對北碑亦深有研習。《始平公》、《魏靈藏》、《鄭文公》、《嵩高靈廟》等碑,均反復臨寫,將北碑的雄強恣肆融于自己的書法之中,把山隔水阻的碑與帖融為一體。書藝五體皆善,尤以擘窠行書最為著名,其名作曹操《觀滄!分刑茫执蠼(jīng)尺,雄強峻利,氣勢磅礴。
胡問遂 - 藝術(shù)成就
胡氏師從沈尹默,研習法帖,讀帖、臨帖,務(wù)求“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反復琢磨如何下筆、運筆、轉(zhuǎn)折、交待。四年間,臨顏真卿《告身帖》逾千通,
達到幾可亂真地步。所臨書帖送師過目,竟誤以為是“印刷復制品”。胡氏早年學柳公權(quán),繼學顏魯公,得厚重豐潤之精髓,轉(zhuǎn)習褚遂良,得縝密靈動之韻致。后溯“二王”行草,兼及智永、李北海、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等,數(shù)十年堅持不懈,尤得力于北碑,并能融會貫通,自成一家。擘窠行書最為著名,其名作曹操《觀滄!分刑,字大經(jīng)尺,雄強峻利,氣勢磅礴。其書法渾厚凝重,灑脫靈動,氣韻高雅,意態(tài)從容,是海派書法藝術(shù)的典型代表人物。作品參加全國第一、二、三屆書法篆刻展,并在日、美、法、新加坡、香港等國家和地區(qū)展出。1989~1993年間,先后在香港、紹興、上海等地舉辦個人書法展。1994年10月,在北京舉辦從藝60周年系列回顧展。為教學需要,他深究書論,發(fā)表論文數(shù)十篇,書學論文曾入選全國第一、二屆書學討論會。為《辭!、《美術(shù)辭典》書法詞條撰稿人之一。作品輯集出版字帖和書法集有《大楷習字帖》、《常用字帖》、《小學生習字帖》、《描紅字帖》、《楷書字帖》、《水寫紙字帖》、《胡問遂行書字帖》等十余種,其中《大楷習字帖》印量高達百余萬冊。
胡問遂 - 評論
一位書法家,在世的時候以書品和人品譽滿書壇,離別同道和學生以后,風范依然,神韻長存,精氣催人,這并不容易,但是胡問遂做到了。一位書學教育家,在世的時候曾牽動千萬只習字之手,升華千萬人的書法審美情趣,逝世以后,千萬只習字之手和千萬人的審美情趣依然不離筆墨紙硯,并和胡問遂的書道墨論匯聚成壯麗的水墨軌跡、文化風景,這并不容易,可是胡問遂做到了。每次目睹書藝大展和上百學子舒心揮毫的書壇盛事,都有這樣的感悟。一位文化人,在世的時候以飽滿的文化熱情打動了一座城市、一個書壇、尋常百姓、千家萬戶,離開大家以后,城市、書壇、尋常百姓家以各種文化方式把這種文化行為化為城市的文化記憶、生活的文化積淀和書壇的延續(xù)歷史,這并不容易,然而胡問遂做到了。每次在城市的文化律動、生活的文化風采和百姓的文化追求中發(fā)現(xiàn)了胡問遂的書論墨香及其文化滋潤,都有這樣的領(lǐng)悟。胡問遂先生生于1918年,出生于文人輩出的浙江紹興,耳濡目染于大家墨韻,潛移默化于書道帖學。胡問遂
作為書法主體,他的書藝實踐及其書道探索,已進行了成功的文化積累,給我們一系列深沉跌宕的文化啟迪。
書品與人品并重,為其一。胡問遂重書品,更重人品。他一生勤勉,從小在方磚上揮毫練字,把顏真卿的《麻姑仙壇記》放成徑尺大字而日臨百字;以“書不驚人死不休”而暗中自勵;用四年時間臨了顏真卿《自書告身》一千余遍;“為了諳熟技法,天天揮毫達十個小時,一天需用毛邊紙一刀”。他真誠相待,在書房中常年掛上“嚴以律己,誠以待人”的自勉聯(lián);學生有求必有助,輔導之中見真誠;他把“率真”兩字印上了《胡問遂書法集》的封面,以示書藝以“率真”為文化定向,他引領(lǐng)了“率真入書化質(zhì)實”的藝術(shù)實踐;當申城大型文化設(shè)施落成,他總是奉獻墨寶以示祝賀。他以情動人,說得十分精辟:“書法藝術(shù)的高尚之處,正是在于一個‘情’字。這才是法外之大法,乃是藝術(shù)的真諦所在。這里寄語后學,切切不能忘記這一點!彼郧槿霑,雖厚凝雄渾卻情真意切。他平和簡靜,孜孜以求而從容不迫,開拓“自家風貌”而水到渠成,險而不怪,平而不頗,聚墨不狂,結(jié)體不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