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自從宣太子孫登亡故后,孫權(quán)雖改立三子孫和為太子,但晚年在繼承人問題上反復(fù)無常,四子魯王孫霸為爭奪太子之位,引發(fā)二宮之爭,陸遜、步騭、諸葛恪等國家重臣都卷入這場黨爭之中,使吳國政局更加混亂,內(nèi)耗不止。 赤烏十三年(公元250年),孫權(quán)廢除了孫和的太子之位,另將孫霸賜死,改立幼子孫亮為太子。太元二年(公元252年),孫權(quán)立故太子孫和為南陽王,遷居長沙;孫奮為齊王,遷居武昌;六子孫休為瑯邪王,遷居虎林。由于孫奮是庶出之子,生母仲姬身份卑微,孫奮又未能受寵于孫權(quán),更無緣于太子之位,因此郁郁不得志。 同年,吳大帝孫權(quán)逝世,太傅諸葛恪掌權(quán),他不希望諸王居住在長江江邊戰(zhàn)略要地武昌,于是要求孫奮遷居到豫章郡。孫奮怒而不肯從命,又?jǐn)?shù)次違反詔敕,不遵奉朝廷制度,擅自調(diào)動駐軍為他保衛(wèi)宮室。且又私刑擅殺手下有罪之人,鎮(zhèn)守武昌的大司馬呂岱、華锜、中書楊融等大臣多次勸諫未果。孫奮甚至說:“正自不聽禁,當(dāng)如我何?”(就不遵守禁令,你們能拿我怎么辦?)
諸葛恪上書勸諫孫奮,警告他要有所節(jié)制,守法行事,盡忠東吳,以免日后與兄長魯王孫霸一樣遭到殺身之禍。孫奮收到諸葛恪的上書后大懼,不得不移居到南昌。孫奮從此沉迷于游獵,官員和屬下都無法忍受他的擺布,苦不堪言。
建興二年(公元253年),諸葛恪被武衛(wèi)將軍孫峻誅殺,孫奮遂沿江而下,去到蕪湖,打算到建業(yè)觀察事態(tài)的進(jìn)一步變化。齊王傅相謝慈等勸諫孫奮,被孫奮殺害。朝廷遂以孫奮擅殺官吏,而將其廢為庶人,流放到章安縣。太平三年(公元258年),孫亮下詔:“齊王奮前坐殺吏,廢為庶人,連有赦令,獨不見原,縱未宜復(fù)王,何以不侯?又諸孫兄弟作將,列在江渚,孤有兄獨爾云何?”有司上奏可行,孫奮又被封為章安侯。
建衡二年(公元270年),時吳帝孫皓寵妃左夫人王氏逝世。孫皓十分悲傷,整日哭泣流涕,多個月都沒有出外露面,民間更有傳聞?wù)f孫皓已經(jīng)駕崩。于是有人訛稱孫奮與上虞侯孫奉兩人之中將會有一個要被立為皇帝。孫奮生母仲姬的陵墓在豫章,豫章太守張俊對孫奮會被擁立的傳聞半信半疑,為討好孫奮,于是就去仲姬的陵墓打掃。孫皓知道后,以車裂處決張俊,誅滅他的三族,并且誅殺孫奮及他五個兒子,封國廢除。
歷史年表
太元二年,立為齊王,居武昌。
權(quán)薨,太傅諸葛恪不欲諸王處江濱兵馬之地,徙奮於豫章。奮怒,不從命,又?jǐn)?shù)越法度。恪上箋,奮得箋懼,遂移南昌,游獵彌甚,官屬不堪命。
及恪誅,奮下住蕪湖,欲至建業(yè)觀變。傅相謝慈等諫奮,奮殺之。
建衡二年,孫皓左夫人王氏卒。皓哀念過甚,朝夕哭臨,數(shù)月不出,由是民間或謂皓死,訛言奮與上虞侯奉當(dāng)有立者。奮母仲姬墓在豫章,豫章太守張俊疑其或然,掃除墳塋。皓聞之,車裂俊,夷三族,誅奮及其五子,國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