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李鳴盛

    李鳴盛

    李鳴盛(1926-2002),京劇老生演員。祖籍湖北武昌,生于北京前門外鷂兒胡同甲17號。原名李士琳。父親李華亭是京劇界中出色的管理人才。母親王潔清,京劇老旦。


    人物簡介

      李鳴盛(1926-2002),京劇老生演員。祖籍湖北武昌,生于北京前門外鷂兒胡同甲17號。原名李士琳。父親李華亭是京劇界中出色的管理人才。母親王潔清,京劇老旦。

    藝術(shù)經(jīng)歷

      1931年全家遷往天津。進了日租界的“竟存小學”讀書。一年以后,轉(zhuǎn)到英租辦的“浙江小學”。十二、三歲的時候,通過梅蘭芳的琴師徐蘭沅先生的推薦,為李鳴盛請來了第一位老師范儒林。李鳴盛學的第一出戲是《捉放曹》。范老師教戲很有耐心,脾氣也好。又說了《天水關(guān)》、《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又請來了梨園界里有豐富教學經(jīng)驗的張連福先生,他只管教唱,不管教身段。還請了唱老生的劉盛通和李盛蔭。為了提高李鳴盛的表演能力,李華亭還特地請來了以演做派戲出名的雷喜福。李鳴盛共學了《轅門斬子》、《問樵鬧府》、《打棍出箱》、《四進士》、《烏龍院》、《翠屏山》、《奇冤報》、《南陽關(guān)》等戲。還請來了當時以演馬派戲嶄露頭角的沙世鑫到家中傳授馬派戲,連續(xù)說了一批馬派名劇,像全部《龍鳳呈祥》,全部《群英會·借東風》、《一捧雪》、《青風亭》、《九更天》。為了學馬派戲,李華亭還通過在“榮春社”科班做事的內(nèi)弟王金亭介紹,在北京兩益軒飯莊請客,正式拜了蔡榮桂老先生為師。還向劉盛通學習了余派的《洪洋洞》,向宋繼亭學了譚派的《定軍山》。又拜了沈富貴為師,沈富貴對鳴盛的教授一絲不茍,非常認真負責。從壓腿、踢腿、搬腿、打飛腳到跑圓場,打把子,每個環(huán)節(jié)都看得很緊。為了使鳴盛的戲路子更為寬闊,打好堅實的武功底子,他給鳴盛拉戲,拉得最多的是《戰(zhàn)宛城》中的張繡和《連環(huán)套》中的黃天霸。練完基本功就立刻扎上大靠,拉身段、跑圓場。接下去是戲中的開打,打完緊接著是耍大槍下場。還曾受到素有“大刀宋”美稱的宋富貴先生的親授。如《定軍山》的黃忠大刀下場和《珠簾寨》的對刀。并且還向錢寶森先生學習《打漁殺家》中蕭恩的“鎖喉”對打。為了耍好《翠屏山》里石秀的單刀,曾專門把這方面頗有名氣的費世韋先生請到家中,當面指教。

      李鳴盛1939年登臺演出,一炮打響。先后在北京新新、開明、長安、慶樂及天津等地演出。17歲,搭班在四小名旦之一毛世來組建的“和平社”里唱二牌老生時倒倉。從此,每天堅持去北京宣武門外的潘家河沿的窯臺兒門喊嗓子練功。

      20世紀40年代初,李華亭協(xié)助楊寶森辦起了寶華社,把給楊寶森調(diào)嗓子的琴師李長清請到家中給鳴盛調(diào)嗓子、說戲。李鳴盛逐漸對楊派產(chǎn)生興趣,后期演唱行腔韻味接近楊派,人皆以楊派視之。1958年參加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京劇團。2002年3月6日,農(nóng)歷壬午年正月廿三日逝世。

    藝術(shù)特色

      李鳴盛宗余兼取馬派、譚派之長,嗓音醇厚、寬高皆備,先后與梅蘭芳、程硯秋、尚小云、張君秋、裘盛戎、童芷苓、吳素秋、毛世來等同臺演出,受益頗深。后期演唱行腔韻味接近楊(寶森)派,人皆以楊派視之。

    李鳴盛

    代表劇目

      代表劇目有《楊家將》、《三家店》、《伍子胥》、《空城計》、《二進宮》、《武家坡》、《洪羊洞》。演出新編歷史劇有《大順春秋》、《孫安動本》、《打登州》等。

    活動年表

      1939年10月5日,農(nóng)歷己卯年八月廿三日:李鳴盛、梁雯娟首次登臺

      李華亭根據(jù)老師們的建議,準備讓獨生子李士琳粉墨登臺。這期間梁花儂也正為讓她學旦角不久的二女兒梁雯娟籌劃在京組班演出。李華亭和梁花儂商量,讓李鳴盛和梁雯娟合作,首次登臺獻藝,演于前門外廣德樓戲園。首演前,李華亭請老翰林周養(yǎng)庵為兒子起藝名,遂用 “鳴盛”二字,從此李士琳改名為李鳴盛。

      當日《新民報》對此以“梁雯娟等組班,李鳴盛、馬崇仁各演名奏”為醒目標題,作了較為詳細的介紹。談到李鳴盛時,寫道:“李鳴盛為李華亭氏之長公子,今年十四歲(實為十三歲)唱老生,藝兼譚馬,聆其清唱者,靡不叫絕,許其為非池中物。此次與梁雯娟合作,同行組班,特選其得意名奏之捉放曹。鳴盛之登紅氍,此為處女作,飾陳宮,由裘盛戎飾曹操,哈寶山飾呂伯奢,更足增色矣”。同時登出了李鳴盛的便裝照片。

      演出劇目

      《鐵龍山》(馬崇仁)

      《捉放曹》(李鳴盛飾陳宮,裘盛戎飾曹操,哈寶山飾呂伯奢,耿少峰操琴,白登云司鼓)

      《盤絲洞》(梁雯娟)

      1940年2月26日,農(nóng)歷庚辰年正月十九日:李鳴盛搭吳素秋劇團

      李鳴盛以童伶須生的身份,搭入名坤旦吳素秋的劇團,在天津中國大戲院首次亮相。

      1941年1月,農(nóng)歷庚辰年:毛世來改組和平社

      毛世來改組和平社,聘李鳴盛為二牌老生,其他演員有陳喜興、陳盛泰、朱盛富、陳盛蓀、艾世菊、詹世輔、葉盛茂、羅盛公、江世升、胡少安、何佩華等,陣容相當齊整、強大。

      1945年,農(nóng)歷乙酉年,冬:李鳴盛挑班演出

      李鳴盛挑班,于廣德樓由楊榮環(huán)、裘盛戎、李多奎、袁世海、王金璐、李寶魁、江世玉、馬富祿、李志民等演出《龍鳳呈祥》。

      1955年,農(nóng)歷乙未年:中國京劇院四團成立

      年底,總政治部京劇團與西南軍區(qū)政治部京劇院合并,轉(zhuǎn)向地方成立中國京劇院四團。演員有李鳴盛、李麗芳、班世超、王吟秋等。

      1956年2月,農(nóng)歷丙申年:中國藝術(shù)團赴埃及、敘利亞、埃塞俄比亞、黎巴嫩、蘇丹、阿富汗訪問

      由空政歌舞團、海政歌舞團、新疆歌舞團和中國京劇院四團共同組成的大型藝術(shù)代表團,出訪埃及、敘利亞、埃塞俄比亞、黎巴嫩、蘇丹、阿富汗,包爾漢任團長,馬玉槐任副團長,京劇隊由孫秋田和李鳴盛分別擔任正、副隊長。

      本次訪問演出中,李鳴盛表演了《空城計》、《除三害》,并根據(jù)需要,在《秋江》中扮演老艄翁,在《鬧天宮》中扮演天王,在《鬧龍宮》中扮演水旗等。

      1958年9月19日,農(nóng)歷戊戌年八月初七日,晚:中國京劇院四團離京赴寧夏支援大西北建設(shè)

      中國京劇院四團乘坐的專列開出北京前門火車站,起程赴寧夏支援大西北的建設(shè)。演員有李鳴盛、李麗芳、班世超、王吟秋等。

      1963年10月,農(nóng)歷癸卯年:寧夏京劇團首演《杜鵑山》

      寧夏京劇團排演的《杜鵑山》在銀川正式公演。

      早在當年夏天,寧夏京劇團到東北巡回公演。沈陽評劇院招待演出評劇《杜鵑山》,演出非常成功。寧夏京劇團的演職員看完演出回到住地,大家就議論開了,有的說:“這個劇本真不錯,有戲,太抓人了!庇械恼f:“如果把這出戲改編成京劇,有文有武,有唱有打,效果肯定還要好!”李鳴盛喜愛烏豆這個人物,更愛《杜鵑山》。他萌生了建議劇團排演《杜鵑山》的念頭,并且想主動請纓扮演劇中人物烏豆。第二天他找到劇團另幾位領(lǐng)導,還沒等他開口,幾位團長就提出準備投排《杜鵑山》的打算。決議很快形成。劇團演出結(jié)束返回銀川,移植排練《杜鵑山》的工作便開始了。殷元和、孫秋田廢寢忘食地進行總體導演構(gòu)思,趙鳴飛搞武打設(shè)計,琴師李門等人設(shè)計全劇的唱腔。角色方面,烏豆由李鳴盛扮演。李鳴盛身材高大、魁偉,形象上比較接近人物。這是個優(yōu)勢。可是按傳統(tǒng)戲曲行當區(qū)分,烏豆的性格和古代的張飛、李逵等人屬于一個類型,由花臉表現(xiàn)比較合適。而李鳴盛是個老生演員,若以老生行當去扮演花臉角色,在刻畫人物上跨度較大,存在著一定的困難。李鳴盛從小養(yǎng)成了知難而進的性格,他想到既搞現(xiàn)代戲就不能受傳統(tǒng)行當?shù)氖`,行當應(yīng)該為塑造人物服務(wù)。在設(shè)計人物形體動作的時候,他拋棄了京劇老生那邁著八字步,一步三晃的節(jié)奏和瀟灑、沉穩(wěn)的身段。采用了“架子花臉”及“武花臉”夸張、粗獷、豪放的表演。力圖從人物的一舉一動上,表現(xiàn)出烏豆性格的驍勇、剽悍。在臺詞處理上,他改變了以往老生那慢條斯理、尋腔品味兒的念法。根據(jù)烏豆的特點,把臺詞念得斬釘截鐵、干凈、利落、鏗鏘有力。除此之外,他知道觀眾看京劇,不僅要看你的表演、身段,還特別要聽演員的唱腔。在現(xiàn)代戲《杜鵑山》烏豆的唱腔里,按著哪個流派去唱也不合適。他思來想去,決定單創(chuàng)一個新的,符合劇中人物性格的唱法,那就是“生凈結(jié)合”。李鳴盛小時喜歡花臉唱腔,正式登臺之后經(jīng)常和裘盛戎合作,對裘派唱腔相當著迷。這次排演《杜鵑山》,他和琴師設(shè)計唱腔時不少唱段都揉進了裘派唱腔。揉是有機地化合,而不是照搬。若是為突出烏豆的魯莽、剛強,在唱腔中恰當?shù)剡\用花臉特有的“剛音”、“虎音”肯定會起到很好的藝術(shù)渲染作用。李鳴盛在不少念白里,還適當吸收了不少架子花臉的“炸音”,以著重刻畫人物復(fù)仇心理和粗野的性格。

      該劇首演時,主要演員有:李鳴盛飾烏豆,田文玉飾賀湘,舒茂林飾石匠李,徐鳴遠飾老地保,劉順奎飾鄭老萬,白棣飾杜媽媽,殷元和飾溫七九子。觀眾反映相當不錯。

      1964年6月26日,農(nóng)歷甲辰年五月十七日:全國京劇現(xiàn)代戲觀摩演出大會第四輪演出舉行

      6月16日至7月1日,全國京劇現(xiàn)代戲觀摩演出大會第四輪演出在北京舉行。

      演出劇目

      江蘇省京劇團演出《耕耘初記》

      烏魯木齊市京劇團演出《紅巖》

      長春市京劇團演出《五把鑰匙》

      寧夏京劇團演出《杜鵑山》(李鳴盛飾烏豆,李麗芳飾賀湘,田文玉飾杜媽媽,殷元和飾溫七九子,徐鳴遠飾老地保,舒茂林飾李石匠,劉順奎飾鄭老萬)

      青海省京劇團演出《草原兩兄弟》

      在觀摩演出大會前,寧夏京劇團根據(jù)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黨委的決定,上報參加大會演出的劇目是《席芨灘》。戲中表現(xiàn)了寧夏某回民聚集區(qū),反動教主利用宗教殘害教民,并預(yù)謀叛亂。最后廣大教民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lǐng)導下,徹底粉碎了敵人的美夢。李鳴盛在戲中扮演了一個懦弱、老實的教民哈維真。戲匆匆上馬,突擊排練,剛彩排完畢就踏上了東去的列車。大隊人馬到達北京后,萬沒料到《席芨灘》經(jīng)過有關(guān)部門審查,未獲通過。理由是“宣揚中間人物,在藝術(shù)上也比較粗糙,不宜演出,必須更換參演劇目”。當天晚上副團長徐中年約李鳴盛去中央電視臺禮堂觀看北京京劇團彩排《杜鵑山》。李鳴盛邊看戲,邊和徐中年交談感受:北京京劇團的《杜鵑山》從各方面來說都很不錯,但如果和寧夏京劇團的《杜鵑山》相比各有所長,兩臺戲的總體水平差不多。寧夏京劇團還有獨到之處。況且,北京京劇團的《杜鵑山》剛剛排出,寧夏京劇團這出戲早已上演了數(shù)場。既然《席芨灘》被否,何不把《杜鵑山》推上去?李鳴盛和徐中年看完戲立即找領(lǐng)導,建議換演《杜鵑山》。這一建議立即得到批準。全團同志聽說重排《杜鵑山》,群情振奮。針對北京京劇團的陣容,團里對原來的角色進行了適當?shù)恼{(diào)整:賀湘原來由老旦演員田文玉扮演,這次換成旦角的主演李麗芳。田文玉取代白棣扮演杜媽媽,另外李榮安等也各有角色。經(jīng)過幾天的連續(xù)排練,寧夏京劇團的《杜鵑山》終于作為參賽劇目展現(xiàn)在首都舞臺上。

      寧夏京劇團的《杜鵑山》演出之后,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李鳴盛扮演的烏豆,身高體壯,滿臉絡(luò)腮胡須,一戳一站,氣宇非凡,唱念做打無不表現(xiàn)出一個草莽英雄的氣概。《杜鵑山》在首都劇壇引起了強烈的反響。1964年第7期《戲劇報》對寧夏京劇團的演出,發(fā)表了專題評論。文章說“寧夏京劇團的《杜鵑山》在忠實于原作基礎(chǔ)上,根據(jù)京劇的藝術(shù)規(guī)律,對原作情節(jié)作了適當調(diào)整,創(chuàng)造出不同于話劇的京劇藝術(shù)形象”。“特別是由于演員在表演里充滿了激情,對人物精神面貌的刻畫筆酣墨飽、淋漓盡致。因此,整個的演出,給人以雄渾、豪放、粗獷和樸實的壯美的藝術(shù)感受!蔽恼略u論李鳴盛的表演是這樣寫的:“飾演烏豆的李鳴盛同志,向以婉約、優(yōu)美的唱工見長。他在刻畫這一革命農(nóng)民首領(lǐng)的性格時,從人物出發(fā),大膽突破行當?shù)木窒,運用了花臉、武生、紅凈的表演,以期創(chuàng)造出革命的英雄形象!痹谶@次會演的會刊上,韓江水發(fā)表了題為“光輝的英雄形象”的劇評,文中說:“李鳴盛是余派老生,以擅唱聞名。為了演好烏豆,他大膽突破了行當,在不少地方,吸取了架子花臉的身段,糅合了銅錘和紅生的唱腔。在唱、念、做、打諸方面,都能緊緊服務(wù)于刻畫人物在特定環(huán)境下的性格與思想感情。如第一場,唱u2018不怕高山千萬丈,不怕河水萬里長,只要找到共產(chǎn)黨,赴湯蹈火又何妨u2019時,演員以剛勁有力的行腔,平起翻高,腔尾嘎然而止,鏗鏘有力。配合著粗獷、開闊的手勢和身段,表現(xiàn)了人物堅毅、頑強的意志和追求黨的堅定不移的決心!

      1964年7月9日,農(nóng)歷甲辰年六月初一日:北京京劇團觀摩寧夏京劇團《杜鵑山》座談會舉行

      北京京劇團在觀摩寧夏京劇團的《杜鵑山》以后舉行座談會,暢談感想。馬連良、張君秋、裘盛戎等都興奮地談到李鳴盛扮演的烏豆。大家一致認為,李鳴盛是唱老生的,能把烏豆這樣一個粗獷的農(nóng)民英雄演得這么好,表演得活龍活現(xiàn),是難能可貴的。裘盛戎說:“鳴盛把老生和花臉的特點融合得這么好,他的烏豆演得比我好得多。”

      1964年7月31日,農(nóng)歷甲辰年六月廿三日:全國京劇現(xiàn)代戲觀摩演出大會開幕式閉幕

      全國京劇現(xiàn)代戲觀摩演出大會開幕式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周恩來、彭真、陸定一等出席,沈雁冰代表文化部向參加這次觀摩演出大會的29個演出團授紀念證書。李鳴盛、張學津代表廣大京劇工作者作了發(fā)言。

      1965年7月,農(nóng)歷乙巳年:1965年西北五。▍^(qū))戲劇會演舉行

      西北五。▍^(qū))戲劇會演在蘭州舉行。

      其中新疆生產(chǎn)建設(shè)兵團京劇團演出《天山紅花》。

      寧夏京劇團演出的《杜鵑山》在北京打響后,經(jīng)過進一步修改,參加此次會演,李鳴盛飾烏豆,李麗芳飾賀湘,田文玉飾杜媽媽,殷元和飾溫七九子,徐鳴遠飾老地保,舒茂林飾李石匠,劉順奎飾鄭老萬。反響比在北京的時候更加強烈,以致在寧夏京劇團觀看其他兄弟團體演出的入場時刻,全場觀眾拍著手,齊聲有節(jié)奏地向?qū)幭木﹦F代表高呼“烏豆!烏豆!”。

      1980年,農(nóng)歷庚申年:李鳴盛收沈長春為徒

      經(jīng)北京京劇院副院長劉景毅介紹,北京京劇院的青年演員沈長春拜李鳴盛為師,此為李鳴盛第一個弟子。沈相繼向老師學習了全部《伍子胥》、《三家店》等戲。

      1980年,農(nóng)歷庚申年:李鳴盛收羅會明為徒

      湖北省京劇團進京演出,劇團領(lǐng)導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這批青年演員,提出到京后讓學生們各選一個理想的老師進行深造。青年老生演員羅會明傾慕李鳴盛的藝術(shù)已久,故此提出要拜李先生為師。此為李鳴盛的第二個弟子。拜師后,李鳴盛便把《除三害》、《文昭關(guān)》等戲一一傳授給羅會明。

      1984年10月,農(nóng)歷甲子年:李鳴盛收李崇林、李鑒、李鳴、張軍為徒

      李鳴盛在銀川收北京軍區(qū)政治部戰(zhàn)友京劇團青年演員李崇林為徒,同時將在寧夏京劇團任演員的次子李鑒、三子李鳴及青年演員張軍也列入弟子門墻。李鑒、李鳴長期受到父親直按教誨自不必說,李崇林在回京后向老師學了《失·空·斬》、《賣馬》和《文昭關(guān)》等楊派佳作。

      1985年,農(nóng)歷乙丑年:李鳴盛收田占云為徒

      在哈爾濱演出期間,李鳴盛收哈爾濱市京劇團的優(yōu)秀青年老生田占云為徒。

      1985年10月,農(nóng)歷乙丑年:李鳴盛收于嘯童、牟善倫為徒

      在大連演出期間,李鳴盛收大連京劇團青年演員于嘯童、牟善倫為徒。

      1985年11月15日,農(nóng)歷乙丑年十月初四日:南北京劇表演藝術(shù)家交流演出舉辦

      11月15日至11月21日,上海音像公司、上海唱片公司、上海電視臺、上海人民廣播電臺、上海市演出公司在人民大舞臺聯(lián)合舉辦南北京劇表演藝術(shù)家交流演出。

      上海的李玉茹、童芷苓、李薔華、遲世恭、張文涓、張少樓、王正屏、王夢云、艾世菊、孫正陽、黃正勤,北京和天津的袁世海、杜近芳、趙榮琛、楊榮環(huán)、李鳴盛、馬少良等參加演出,劇目有《群借華》、《龍鳳呈樣》、《福壽鏡》、《鎖麟囊》等。

      1986年,農(nóng)歷丙寅年:李鳴盛錄制《捉放曹》、《打登州》錄音帶

      應(yīng)黑龍江省人民廣播電臺的邀請,李鳴盛赴哈爾濱錄制錄音帶,計有《捉放曹》、《打登州》,黑龍江省京劇團的青年老生張國泰分別扮演呂伯奢和徐茂公。

      1986年,農(nóng)歷丙寅年:李鳴盛收張國泰為徒

      在黑龍江錄制錄音帶期間,李鳴盛收黑龍江省京劇團的青年老生張國泰為徒。

      1986年,農(nóng)歷丙寅年:李鳴盛錄制《李鳴盛京劇藝術(shù)集錦》

      寧夏電視臺、寧夏人民廣播電臺聯(lián)合為李鳴盛錄制《李鳴盛京劇藝術(shù)集錦》。蔣季平任電視導演,寧夏京劇團的編導劉連侖任藝術(shù)顧問,臺長徐志健擔任總監(jiān)制。

      劇目包括:《文昭關(guān)》(夜嘆)、《捉放曹》(行路)、《定軍山》(下書)、《戰(zhàn)太平》(別妻)、《打登州》(游街)、《王佐斷臂》(斷臂)、《除三害》(路遇)、《魚藏劍》(乞街)、《碰碑》(探路)及《斬馬謖》、《宋江題詩》。

      寧夏京劇團抽出一批優(yōu)秀演員加以配合錄制,如花臉演員梁嘉禾,老生演員劉順奎,丑角演員金玉恒,小生演員汪野航,程派青衣靳芳,老旦演員曹長寶等。李鳴盛的兩位公子李鑒、李鳴也分別在《斬馬謖》中扮演了趙云和王平。樂隊方面還特邀了黑龍江省京劇院的著名琴師宋士芳前來相助。

      1987年4月3日,農(nóng)歷丁卯年三月初六日,21時:于魁智首次登門李鳴盛寓所

      于魁智首次登門李鳴盛寓所,向李鳴盛學習。

      當天,北京雙榆樹南里二區(qū)高知樓的居委會,向各家各戶傳達了提高警惕、搞好治安的有關(guān)通知。聽了傳達,李鳴盛夫婦不由得在思想上繃緊了弦兒,是啊,兒女們不在身邊,老兩口兒又都年過花甲,還是應(yīng)談加點小心。不知不覺,掛表的時針已指到了晚間九點多鐘。李鳴盛有些疲乏,白天又是吊嗓子練功,又是給學生和票界朋友說戲,比較累,打算早一點兒休息。夫人趙真已為丈夫放好了洗澡水。就在這個時候,忽聽咚、咚、咚傳來幾下敲門聲。還沒等老兩口兒反應(yīng)過來,緊接著又是三下。李鳴盛夫婦頓時暗吃一驚,心中很納悶兒,這么晚是誰呢?平日這個時候是從沒有人來的。

      “誰?”李鳴盛摒住氣格外警惕地問道。

      “我!甭犅曇粝駛小伙子。

      李鳴盛立刻聯(lián)想到白天居委會關(guān)于搞好治安的通知,莫非……他下意識地急忙從廚房門后抄來一根木棒,以防不測的事情發(fā)生。

      “你是誰?”李鳴盛強壓著心中的驚慌,語氣似乎比較嚴厲地繼續(xù)向外詢問著。

      “李先生,我是中國京劇院的,我叫陳云生。您忘了,您住在勁松的時候,我跟琴師李亦平去給您調(diào)過嗓子,是我彈的月琴……”外面這年輕人似乎很理解房中主人的心情,故而用很親切、尊重的口吻回答。

      聽著門外的聲音,李鳴盛好像回憶起來有這么個彈月琴的青年人。他松了口氣,放下木棒,然后拉開了門,認出果然是陳云生,而陳云生身后還站著兩個年輕人,李鳴盛把他們讓進了屋。三個年輕人還未落座,陳云生就把兩位同伴介紹給李鳴盛夫婦:那個操著上?谝舻氖抢┖那賻熃嘘惐F剑莻身體雖然瘦削,但一戳一站蠻有精神的叫于魁智。李鳴盛打量了一下眼前這兩個青年人。于魁智的名字他曾經(jīng)在報紙上見到過,是中國京劇院一團的青年老生演員,聽說能翻、能唱,《打金磚》演得不錯,今天他們到這兒來干什么?

      陳云生不等李鳴盛開口,又滔滔絕進行了一番表白。原來于魁智早先在中國戲曲學院學習老生,很喜歡楊派,曾經(jīng)向葉蓬老師求藝。那時候他就非常崇拜李鳴盛,總想投師深造,但是又怕自己這樣一個無名小輩貿(mào)然登門求教,會被拒之門外。最近團領(lǐng)導準備給于魁智排戲,這時候于魁智又想到了李鳴盛,想向李鳴盛學習《烏盆記》。這個心愿被劇團領(lǐng)導和同學陳云生得知,在大家支持鼓勵下,于魁智終于壯了膽子,由陳云生帶領(lǐng)和琴師陳保平一同來訪李鳴盛。至于為何月夜才到李先生家,這里還有個緣故。陳云生雖然認識李鳴盛,但自李先生搬到雙榆樹的寓所后,一直沒來過,又沒詳細地址,排完戲到達這里后天色已黑,尋找半天,最后通過在李鳴盛樓下居住的劉秀榮的幫助才找到達里。

      李鳴盛聽了陳云生的介紹,被這種強烈的事業(yè)心所感動。只是此時已經(jīng)入夜,不便了解于魁智的嗓音條件和演唱功力,便表示讓于魁智第二天來家里唱一唱,聽一聽,如果條件具備就可以給他說戲。

      跟李先生學戲得具備什么條件?小哥兒仨誰也拿不準,人家是大名鼎鼎的藝術(shù)家,教學生的標準肯定低不了。怎么才能讓李先生收下于魁智,并且很快學上戲,了卻于魁智夢寐以求的心愿,三個青年人回到京劇院宿舍,還真費了一番心思。最后決定,第二天一早趕到李先生家,進門便一口氣調(diào)一出全部《伍子胥》,因這出戲是楊派名劇,西皮、二簧各種板式全有,很見功力,可以看出于魁智的基礎(chǔ)。如果只簡簡單單地唱上兩段兒,李先生聽后一旦不滿意,那么再想商量都沒有余地了。于是乎第二天于魁智懷著既有強烈的自信心,又夾雜著忐忑不安的心情與伙伴一起來到了李鳴盛的家中。進門以后沒有任何客套,于魁智和琴師陳保平就照“計”而行。唱者使出了渾身解數(shù),拉者也格外賣勁,一出《伍子胥》不容喘息地足足唱了一個多小時。

      在全國,誰不知道李鳴盛是優(yōu)秀的楊派傳人,誰不知道《伍子胥》是他的拿手好戲。一個后生之輩竟在這位以唱《伍子胥》而聞名藝壇的老藝術(shù)家面前唱這出戲,豈不是班門弄斧、江邊打水河邊賣嗎?唱完之后,于魁智心情更為緊張,他惴惴不安地期待著李鳴盛的裁決。

      其實就在于魁智調(diào)嗓的時候,李鳴盛便已開始觀察這個青年人,他嗓音清脆,音色純正,有較好的基礎(chǔ)。李鳴盛愛才,何況于魁智又這樣求藝心切。時下京劇藝術(shù)在全國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出現(xiàn)危機,在北京也不例外,不少青年人考慮到自己的前途發(fā)展,有的奔了影視界,有的干脆改了行;有嗓子的當了歌星,還有的經(jīng)商賣了西瓜。而像于魁智這樣對京劇如此虔誠者確實為數(shù)不多。俗話說有飯送與饑人,李鳴盛很喜歡他,并決心在藝術(shù)上對他進行無私的幫助。

      于魁智見李鳴盛答應(yīng)了給自己說戲的請求,心里不知怎樣感激才好。李鳴盛并不希冀任何學生的感謝,只想盡快把藝術(shù)傳下去。當于魁智提出先學《烏盆記》一劇時,李鳴盛就把自己演出的實況錄音給于魁智復(fù)制了一份,讓他先聽錄音,為下一步說戲做好準備。

      李鳴盛慨然答應(yīng)說戲,于魁智心情無比激動,當晚他和琴師陳保平、陳云生三人在劇院宿舍里買來酒肉,好好地慶賀了一番。他們邊吃邊喝邊商議著如何加速學習唱腔,使《烏盆記》這出戲早日推上舞臺。從此,他們反復(fù)地聆聽李鳴盛的唱腔錄音,一聽就是深夜二、三點鐘才睡覺,并且仔細揣摩、練習。于魁智、陳云生一唱一拉密切配合,很快突破了唱腔這一關(guān)。同時,他們又一連幾天來到老師家中,李鳴盛一招一式地給于魁智教身段、教表演。而且根據(jù)于魁智有較好武功基礎(chǔ)的特點,在劇中人劉世昌被趙大夫婦謀害一場中,將楊派此時的轉(zhuǎn)桌子涮腿搶背的動作,改成了難度較大的搶背過桌子,落地后又根據(jù)劇情需要,把坐地動作改為搶背。

      1987年5月2日,農(nóng)歷丁卯年四月初五日:于魁智首演《烏盆記》

      經(jīng)過老師李鳴盛毫不保留地悉心傳授及于魁智刻苦努力地用功學習,《烏盆記》一劇在很短時間內(nèi),達到了統(tǒng)排、響排,李鳴盛仍在無時不抓緊時機為于魁智加工。當晚,首演于北京人民劇場。

      人民劇場上座率頗好,觀眾情緒高漲。這出戲的角色搭配也很整齊,由鄭巖扮演張別古,李廣仁扮演包拯,譚韻壽扮演趙大。于魁智在臺上沒有辜負老師和領(lǐng)導的期望,一出戲唱得滿堂彩聲不斷,不論是“老丈不必膽怕驚”的二簧原板,或是該劇名段“未曾開言淚滿腮”的反二簧慢板,還是公堂一場的西皮流水“未曾開言淚汪汪”,都唱得情真意切、字字感人,韻味濃厚,令人贊不絕口。就連劉世昌隨張別古欲找包公告狀時的下場,觀眾席里也竟然爆發(fā)出熱烈的掌聲。

      于魁智的《烏盆記》唱響了,李鳴盛夫婦在臺下抑制不住激動公心情,為這個很有發(fā)展前途的學生拍手叫好;氐郊依,老兩口兒興奮得幾乎一宿沒有合眼,李鳴盛從于魁智身上看出了京劇振興的希望,他決心要把更多的戲,傳授給這個好學上進的青年人。

      1990年3月14日,農(nóng)歷庚午年二月十八日,晚:北京市京劇昆曲振興協(xié)會紀念徽班進京200周年演出第一場

      為紀念徽班進京200周年,北京市京劇昆曲振興協(xié)會在北京市工人俱樂部組織紀念性演出。第一場演出為專業(yè)場。

      演出劇目

      《坐宮》(趙世璞飾楊延輝、關(guān)靜蘭飾鐵鏡公主)

      《牧虎關(guān)》(姚宗儒飾高旺)

      《游龍戲鳳》(吳素秋飾李鳳姐,李鳴盛飾正德帝)

      1990年8月10日,農(nóng)歷庚午年六月二十日,上午:《徽班進京,京劇發(fā)展簡史》和《楊派表演藝術(shù)》講座舉辦

      在北京天橋禮堂,為了紀念徽班進京200周年,北京市京劇昆曲振興協(xié)會邀請北京京劇院藝術(shù)委員會主任劉景毅和著名京劇表演藝術(shù)家李鳴盛兩位前輩講《徽班進京,京劇發(fā)展簡史》和《楊派表演藝術(shù)》,對象主要是業(yè)余京昆愛好者和專業(yè)演員。極受聽眾的歡迎。

      1990年11月10日,農(nóng)歷庚午年九月廿四日,晚:鳴謝香港星光傳呼集團董事長黃金富先生贈書京劇專場演出舉辦

      11月9、10兩日晚,北京市京劇昆曲振興協(xié)會與北京對外文化交流協(xié)會聯(lián)合主辦鳴謝香港星光傳呼集團董事長黃金富先生贈書京劇專場演出,由李鳴盛、張四全演出《四進士》選場,《金錢豹》、《鬧天宮》等。兩場共發(fā)出《唯物中文字典》2500余冊,廣大觀眾認為這次演出普及京劇和普及科學知識相結(jié)合的新嘗試,值得稱道。

      1990年11月13日,農(nóng)歷庚午年九月廿七日,下午:北京市京劇昆曲振興協(xié)會慰問北京市運輸公司全體職工

      11月13、14日兩天下午,北京市京劇昆曲振興協(xié)會慰問了辛勤搬運冬儲大白菜的北京市運輸公司全體職工(包括郊區(qū)縣),邀請了著名京劇表演藝術(shù)家李鳴盛、著名演員羅長德、屠金鳳、楊燕毅、張麗雯等和相聲表演藝術(shù)家范振鈺等演出了精彩的京劇和相聲選段,每個節(jié)目均獲得熱烈掌聲。北京市運輸公司對演職員不要報酬不計條件的奉獻精神和移風易俗的實際行為給予高度的評價。

      1995年7月16日,農(nóng)歷乙亥年六月十九日:北京市首屆“燕京杯”少兒京昆大賽開賽

      7月16至23日,北京市首屆“燕京杯”少兒京昆大賽在東城文化館開賽。主辦單位有北京市對外文化交流協(xié)會,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教育局、北京市京劇昆曲振興協(xié)會、北京燕京啤酒集體公司、《北京日報》社、《北京晚報》社、北京電視臺、北京電臺。由燕京啤酒集團提供贊助。組委會顧問李志堅。主任強衛(wèi),常務(wù)副主任李筠、副主任:龍新民、趙東鳴、蘭宏生、李福成、林浩基、張曉愛、呂浩才、李炳仁,秘書長張大禎,副秘書長王英杰、張曉晨,評委主任朱文相,評委:張云溪、吳素秋、李慧芳、景榮慶、李鳴盛、李玉芙、陳志清、趙葆秀。組委會研究確定北京少兒京昆大賽每兩年一次,包括專業(yè)與業(yè)余兩部分,用紅頭文件下達基層,因此成為北京市組織規(guī)模最高,發(fā)動面最廣,最有權(quán)威的少兒京昆大賽,將北京市少兒京昆活動推向一個新階段。

      1997年7月22日,農(nóng)歷丁丑年六月十八日:第二首屆北京市少兒京昆“韶山杯”大賽開賽

      第二首屆北京市少兒京昆“韶山杯”大賽在長安大戲院進行比賽。

      大賽顧問:李志堅、張百發(fā)、高占祥、徐文伯、林文漪、馬少波。主任:龍新民,常務(wù)副主任:李筠,副主任:陶一凡、于長江、徐錫安、滿運來、于知峰、呂浩才、李炳仁、任寶卿,秘書長:王杰,副秘書長:張曉晨、潘洪業(yè)、黃永紅,評委主任:李慧芳,評委委員:吳素秋、李鳴盛、李元春、景榮慶、李玉芙、陳志清、王曉臨。

      2000年7月1日,農(nóng)歷庚辰年五月三十日:北京第一屆國際票友演唱會舉行

      7月1日至7月11日,北京首屆國際票友演唱會在長安大戲院舉行,本次活動一直在北京市委宣傳部領(lǐng)導下進行,由市委宣傳部對外文化交流協(xié)會主辦,由京昆協(xié)會等單位協(xié)辦,具體主持運作由對外文化交流協(xié)會和京昆協(xié)會承辦,組委會主任由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龍新民擔任,常務(wù)副主任由市委宣傳副部長何卓新?lián),副主任有陶一凡、王惠、蔡赴朝、馬欣、降鞏民、王玉珍、孫毓敏、張曉晨、崔恩卿等同志擔任,評委會主任委員李慧芳,評委吳素秋、梅葆玖、李鳴盛、李元春、景榮慶、王玉珍、孫毓敏、趙葆秀、陳志清、張毓文,大會對世界各地報名者231人的錄音帶錄像帶逐一認真評審、確定80名入選,另有北京萬科城市花園、茗都園外國小朋友8人和南開大學美國明尼蘇達州留學生16名集體參演,總?cè)藬?shù)為104名,外藉人士占三分之一。

      7月7日至7月11日共演唱五場,此次盛會宗旨是“以藝為橋、廣交朋友,加強京劇交流,弘揚中華文化”,各大洲名票云集北京,眾流派長安氍毹獻藝。以“不分勝負,意在弘揚,不排名次,重在參與”的原則,年齡最高79歲,最小5歲,四世同堂齊唱皮簧,充分體現(xiàn)了票友活動的國際性、廣泛性、群體性、代表性和研習性,不少世界級名票說:“有北京京劇院專業(yè)大單位做班底服務(wù),在北京長安大戲院舞臺上展演,實現(xiàn)了平生最大的心愿”。此次活動十分成功,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在市委宣傳部領(lǐng)導支持下進行,龍新民說:“京劇是北京特色,北京的優(yōu)勢,在北京外事無小事”。他親自參加了組委會建立和組委會工作協(xié)調(diào)會,親臨到演唱現(xiàn)場欣賞票友演唱,親自召開了第一天的接風洗塵和最后一晚的歡送會,并熱情洋洋地宣布,今后國際京劇票友演唱每兩年搞一次。此外龍新民同志親自參加記者招待會并認真布置了北京市各新聞媒介的宣傳報導工作!侗本⿻r報》、《晚報》、《晨報》、《北京青年報》、《中國日報》、北京新華分社、《人民日報》、北京電臺、電視臺等全體總動員,一時間形成首都文化生活中的最大的亮點,成為票友活動中規(guī)格最大,質(zhì)量上稱,宣傳力度最大,影響最深遠的一次國際京劇票友的世紀盛會。

    TAGS: 京劇 京劇生角演員 熱點人物 老生 藝人
    名人推薦
    • 李艾
      李艾,1979年1月4日生于廣東省廣州市,中國大陸女模特、演員、主持人。1999年獲得FORD世界超級模特大賽中國總冠軍。2001年起,連續(xù)兩年獲得國際品牌...
    • 李銘順
      李銘順(Christopher Lee Ming Shun)。1995年參加新傳媒舉辦的《才華橫溢出新秀》獲第二名,之后就以新傳媒的簽約模特兒身份出道。1997年憑借在《...
    • 林佳陵
      林佳陵(1986年06月08日——),凱渥模特經(jīng)紀公司旗下的模特,臺灣綜藝節(jié)目主持人,演員。主持節(jié)目有:《娛樂百分百》、《康熙來了》、《女人我最大...
    • 林鳳嬌
      林鳳嬌,1953年6月30日 出生于中國臺灣臺北市,華語女演員,香港演員成龍的妻子。1972年,她因功夫片《潮州怒漢》踏入影壇并很快受到電影界的重視。...
    • 林家聲
      林家聲,1933年1月20日出生于香港,廣東東莞人,原名林曼純,著名粵劇紅伶。先后參與前鋒劇團、大龍鳳劇團、仙風鳴劇團、慶新聲劇團、頌新聲劇團演...
    • 林志穎
      林志穎(Jimmy Lin),1974年10月15日出生于臺灣省臺北,華語男演員、歌手及賽車手。1992年2月28日,林志穎出道,被稱為“亞洲小旋風”,與金城武、...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