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運泰 - 人物簡介
陳運泰,地球物理學家。原籍廣東潮陽,1962畢業(yè)地北京大學。1966年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生畢業(yè)。國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陳運泰主要從事地震學和地球物理學研究。從1970年代開始他利用地震波、地形變、重力等方法綜合研究發(fā)生于我國的大地震的震源過程,開創(chuàng)了我國震源物理過程的研究工作;1980年代,他在地震震源動力學理論的研究中對地震破裂的模式、地震序列的模擬做出了的貢獻;1980年代以來,他積極倡導和從事數字地震學研究,開展天然與人為地震的近震源觀測與研究及其在減輕地震災害中的應用的研究,利用寬頻帶數字地震資料反演從小地震直至大地震的震源過程,增進了對地震破裂過程時空復雜性了解。
陳運泰 - 工作經歷
1962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
1978至1982年任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1982年3月至今任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1985至2000年任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F(xiàn)任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名譽所長,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院長。1986年至今任中國地震學會理事長。
1986至1991年,1995至2002年 ,副理事長。
1991至1995年,2002年至今 ,《地震學報》(中、英文版)主編,《地球物理學報》副主編。
1989至1991年任國際數字地震臺網聯(lián)合會(FDSN)副主席。
1995至1999年任國際學術刊物《純粹和應用地球物理》(PA鄄GEOPH)編委;
現(xiàn)任國際學術刊物《地震學刊》(JournalofSeismology)編委(1998年至今),國際大地測量學和地球物理學聯(lián)合會(IUGG)執(zhí)行局委員。
2000年至今任IUGG中國委員會主席。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998至2000年任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副主任,現(xiàn)任中國科學院咨詢委員會副主任。
1999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 TWAS 院士。
陳運泰 - 研究領域
陳云泰主要從事地震學和地球物理學研究,開創(chuàng)我國震源物理過程的研究工作。20世紀80年代對地震破裂的模式、地震序列的模擬做出貢獻。
陳運泰 - 主要論著
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fā)表論著200余篇(部),合著有《地球物理學基礎》、《核爆炸地震學概要》、《數字地震學》等。
陳運泰 - 榮譽獎項
《地震波理論及應用》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地震震源過程的理論研究》等7項成果獲國家地震局科技進步獎。
1986年獲國家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
1987年獲盧森堡大公授予的勛章。
《地震震源過程的理論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
《地震監(jiān)測及其對策研究》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2000年獲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
陳運泰 - 科學成就
中國現(xiàn)代地震學基礎理論研究有兩次重要的飛躍, 一次是60至70年代震源理論研究的引入和和地震波理論研究的廣泛開展, 另一次是80年代至今, 數字地震學開始得到多方面的重視。前者在理論上完成了地震學由定性到定量的轉化, 后者則將這種轉化從理論變成實踐。在這兩次革命性變革中, 陳運泰院士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70年代,陳運泰以地震波理論和地震震源理論方面的一系列前沿性的研究工作有力地推動了中國地震學的現(xiàn)代化:在地震波理論的研究中改進了70年代作為理論地震學熱點問題之一的哈斯克爾矩陣方法;系統(tǒng)地發(fā)展了地震位錯理論,并將理論結果運用于地震研究的實際;提出了在地震預報研究中具有重要意義的震源過程中的“質量遷移”、“震前蠕動”等新觀點;對中國大陸地震的震源過程進行了深入的研究。80年代初,陳運泰在地震破裂動力學這一震源理論研究的前沿領域中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他從理論上和數值計算上對震源區(qū)不穩(wěn)定性、地震重復性、地震斷層的不穩(wěn)定擴展等一系列重要的理論問題的系統(tǒng)研究, 受到國際地震學界的矚目, 他在《英國皇家天文學會地球物理學刊》(Geophys. J. R. astr. Soc.)上發(fā)表的一系列成果至今仍被廣泛引用。他的《震源理論》是中國震源理論研究方面最早的、最系統(tǒng)的和最有影響的專著。
1981至1983年,陳運泰赴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UCLA)地球和行星物理研究所(IGPP)訪問研究。其間,他與國際著名地震學家諾波夫(L. Knopoff)一起,在地震震源的靜態(tài)、準靜態(tài)和動態(tài)裂紋模型,地震序列的動力學模擬等前沿性的理論研究中做出了重要貢獻, 為國際地震學界所矚目。他將這些理論研究成果與中國地震學研究和防震減災工作的實際相結合,深化了對地震成因、地震預測和防震減災的認識。他關于地震矩張量反演和震源過程的數字地震成像的研究,特別是關于青藏高原地區(qū)的重要地震的震源過程的研究,代表了目前國際上在這一前沿領域的水平。
80年代起, 陳運泰積極倡導和從事數字地震學研究,這一富有遠見的戰(zhàn)略思想極大地促進了高技術時代的中國地震學的發(fā)展。他從1983年開始,負責主持我國第一支用寬頻帶數字化地震儀裝備起來的近震源強地面運動觀測隊伍的工作,十余年來獲得大量高質量的觀測資料,為改善國內外近震源強地面運動資料仍很缺乏的狀況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他的指導下,中-美合作中國數字地震臺網(CDSN)以其高質量的資料和高質量的管理水平被國際同行譽為“有記錄以來最值得信賴的地震臺網”。他領導的中國-歐共體合作京西北懷來數字地震臺網被國家科委確定為中外合作的“窗口項目”。在1998年亞洲地震委員會(ASC)學術大會(印度海德拉巴)上,國際地震學與地球內部物理學協(xié)會(IASPEI)主席伏羅依德瓦(C. Froidvaux)特別介紹了陳運泰“把數字地震學引入一個地震大國”的貢獻。
在地震波傳播研究方面,改進和應用了哈斯克爾矩陣法。在地震位錯理論方面,提出了測定中、小地震震源參數和介質品質因數的實用方法;應用與發(fā)展了靜力學地震位錯理論;在國內最早綜合利用地震波資料、"零頻"資料和重力資料求得我國一些大地震的發(fā)震構造和破裂過程;提出了大地震震源過程中"質量遷移"、"震前蠕動"等新觀點。
在地震破裂力學方面,定量地分析論證了滑動弱化在地震不穩(wěn)定性中所起的作用,震源區(qū)介質的流變性對地震自身的重復性及地震序列類型的控制作用,介質與應力的不均勻性對于地震斷層的不穩(wěn)定擴展與地震輻射的控制作用。在地震強地面運動的觀測與研究方面,獲取了一批高質量的近震源強地面運動的記錄;在國際上最早用近震源地面加速度記錄反演天然地震的矩張量;用實際資料揭示了大、中、小地震破裂過程的復雜性。
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fā)表論著170余篇(部),合著有《地球物理學基礎》、《核爆炸地震學概要》、《數字地震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