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勒斯·戴 - 簡介
霍勒斯·戴,美國現(xiàn)代知名畫家。1909年生于廈門,8歲開始畫畫,1927年離開廈門,前往紐約藝術(shù)學生聯(lián)盟學習。
1931年,年僅22歲的霍勒斯作品就被列入芝加哥國際展覽藝術(shù)學院,在藝術(shù)界嶄露頭角,從此他在美國畫壇耕耘不輟。他經(jīng)常提及廈門的優(yōu)美風光給了他許多藝術(shù)營養(yǎng),在有關(guān)論述中,多次提及廈門。經(jīng)過五十多年的磨礪,霍勒斯形成了獨特的風格,最終成為美國畫壇一代名家。1984年,霍勒斯逝于美國。
霍勒斯·戴 - 在廈門的畫作
霍勒斯18歲(1927年)畫的“廈門城的門”,立即引起了專家的極大關(guān)注。專家向我們解讀,廈門古城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當時設(shè)有四個城門,分別為東門“啟明”、西門“懷音”、南門“洽德”、北門“潢樞”。四個門中,據(jù)說南門最壯觀,因為南門內(nèi)建有牌坊,霍勒斯所畫的這個“門”實際上是個牌坊,很可能就是南門內(nèi)的牌坊。廈門作為歷史悠久的港口城市,許多外國人對廈門城的南門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往往把牌坊視為城門的配套,認為也是個“門”。根據(jù)有關(guān)記載,南門內(nèi)的牌坊,在清道光年間“已圮”,后來是否修復(fù),未見記載。專家認為,這幅畫作如能確認是與南門配套的牌坊,將能補記載的缺失?陀^上霍勒斯已經(jīng)為“廈門城的門”——一個精美的牌坊留下了最后存照。
專家向我們揭密,上世紀20年代,廈門古城開始部分拆除,1925年城南一帶開始興建馬路,為了加快舊城的拆除進度,當時還成立了一個叫做“市政督辦公署”的機構(gòu)。那時,這位生長在廈門的美國青年霍勒斯,肯定看到了廈門古城被拆除的那一幕。到了1927年,古城的拆除已經(jīng)進入了尾聲,霍勒斯也將到美國求學,他也許意識到,這個“門”將走進歷史,因此,他用飽含情感的筆觸將它畫了下來。但有關(guān)專家也提到,在相關(guān)資料中,廈門城南門的牌坊后有城墻的門洞,而霍勒斯的畫作中,已不見門洞,是城墻已被拆除牌坊尚存,或這個“門”未必是南門牌坊,而是島內(nèi)其他地區(qū)的牌坊。這一切,都還有待專家進一步考證。但毫無疑問,霍勒斯畫于1927年的畫,為我們留下一份很有意義的城市印記。
霍勒斯的畫作中,有多張廈門廟宇圖,畫面生動。描繪出當時廈門廟宇建筑的風韻。畫面中的廟宇飛檐翹角,甚至屋頂上“龍”的裝飾和屋脊上的“剪粘”都色彩鮮艷、惟妙惟肖。我們請教多位專家,畫面上的廟宇,是否還能找到尚存的蹤跡,一時還未定論,希望讀者也給我們提供線索!
在霍勒斯1927年將離開廈門的畫作中,有一張描繪了鷺江海面上的“獅子巖”的畫作,霍勒斯的“獅子巖”其實是老廈門人熟悉的“印斗石”,經(jīng)過八十多年海水、風雨的侵蝕,那只“獅子”是否“臥”在海面上?我們在專家的指引下,在鷺江岸邊驚訝地發(fā)現(xiàn),這頭“獅子”歷盡滄桑,依然存在,我們拍下照片和霍勒斯的畫作形成了古今對照,在廈門城市日新月異的變化中,它依然存在,更顯得珍貴。
霍勒斯·戴 - 身世
他的父親斯圖爾德·戴,19世紀末,來到廈門定居在鼓浪嶼,上個世紀初,斯圖爾德·戴生下了霍勒斯等兄弟姐妹四人,霍勒斯生于1909年,是家里的長子。鼓浪嶼的優(yōu)美景致,使霍勒斯從小喜歡上了畫畫,八歲時他就用畫筆繪出鼓浪嶼的景致,12歲時,畫藝已趨嫻熟。這次,塔爾提供的資料里就有父親12歲時在廈門的畫作。1927年,霍勒斯18歲,他離開廈門前往紐約藝術(shù)學生聯(lián)盟學習。在這之前,他創(chuàng)作了許多反映廈門等閩南一帶風土人情的佳作;衾账褂盟漠嫻P記錄了上個世紀20年代廈門及廈門周邊一些景象,為后人留下了一份特殊的記憶,從中也可以看出,他對廈門懷有深情。
回到紐約的霍勒斯,沒有忘記在廈門的日子,他曾在給南卡羅來納州技術(shù)學校的信中提到“這里的風景是如此旖旎,它讓我想起了中國的南部”。塔爾說他的父親,在書信、著作、與他人交流中,經(jīng)常提及童年、青少年時期在鼓浪嶼看到的亞熱帶風景和建筑,對他繪畫事業(yè)的巨大影響;衾账沟膫饔浿羞特別提到霍勒斯從童年到青年時期在鼓浪嶼的經(jīng)歷。霍勒斯在美國成名之后,許多評論家都認為,他的的畫風深受中國的影響,形成了融合東西方藝術(shù)、充分展現(xiàn)自己個性的風格,這是他繪畫事業(yè)成功的關(guān)鍵。
霍勒斯·戴 - 兒子的心愿
潘維廉教授告訴我們,霍勒斯·戴的兒子塔爾是通過他開設(shè)的一個專門介紹廈門地理人文的網(wǎng)站(Amoymagic.com)認識他的,塔爾父親出生在廈門,他希望潘維廉教授把霍勒斯·戴在廈門的作品、童年及青少年時期照片和在美國的工作照作為資料,提供給廈門主流媒體,這是一份前人留給后人的特殊記憶。
潘維廉教授告訴我們,塔爾多次與他聯(lián)系,他想把父親童年、青少年時期在廈門的作品獻給廈門。塔爾說,他父親對廈門一直懷有深摯的情感。他的父親說過:“從某種意義上說,藝術(shù)家是工匠,他們把自己的方法留傳給成功的新一代人并得到重新解釋”。這也是他父親留給廈門人最好的禮物,讓廈門城市的記憶更加豐富,廈門的歷史更加絢麗。
潘維廉先生還告訴我們,塔爾曾通過本報“雙語周刊”表達愿望,他想到廈門來尋找父親的足跡。他想看看這個影響了父親一生、使父親終身不能忘懷的城市是什么樣的。他將在廈門追尋史跡,尤其想到父親畫中的地方看看。這個從小就聽父親描述過的城市,對他來說充滿了誘惑。
潘維廉教授說,他最近出了一本新書《老外看老鼓浪嶼 》,收錄像霍勒斯這樣與廈門歷史文化有關(guān)的人和事,意在引起人們對廈門歷史文化的興趣,并激發(fā)人們?nèi)ヮI(lǐng)會和保護那些即將丟失的歷史和文化遺產(chǎn)。潘維廉教授認為,霍勒斯留下的絕不僅是廈門的歷史畫面,它還傳承了一種不會泯滅的外籍人士對廈門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