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布里奇曼,美國實驗物理學家、科學哲學家,操作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1882年4月21日生于馬薩諸塞州坎布里奇的一個記者家庭; 1900年就學于哈佛大學, 1908年獲博士學位;1908-1954年執(zhí)教于哈佛大學;1946年由于發(fā)明超高壓裝置和在高壓物理學領(lǐng)域的突出貢獻獲得第四十六屆諾貝爾物理學獎,1961年8月20日因癌癥惡化而自殺。
人物生平
布里奇曼1882年4月21日出生在美國馬薩諸塞州的劍橋(又譯為坎布里奇)。父親雷蒙德·蘭登·布里奇曼是位記者,母親叫安·瑪麗亞·威廉斯·布里奇曼。小布里奇曼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的父親經(jīng)常告誡他說:“為了增進智慧,一定要經(jīng)常地把u2018為什么u2019掛在嘴邊上,直到?jīng)]有u2018為什么u2019再追問時,那你對那個問題才算有比較全面的了解! 因此,他逐漸養(yǎng)成了追根問底的習慣。 布里奇曼從小學到中學成績一直都很出色,他特別擅長數(shù)理化。1900年進入哈佛大學,在物理學和數(shù)學方面得到了較好的訓練,四年后以優(yōu)等成績畢業(yè)。繼續(xù)留在母校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在他二十五歲那年(1908年)獲得了哲學博士學位,這是二十世紀初以來得自然科學博士學位,他是最年輕的一個。同年被母校聘任,擔任物理系的研究助理,兩年后升任講師。 他很注重教學方法,他的課很受學生的歡迎,他的講課生動有趣,甚至最為枯燥無味的數(shù)理課,同樣也講的簡單易懂,連不喜歡數(shù)理的學生也樂意聽他的課。數(shù)理雖然不是他的本行,但他榮獲了數(shù)學界難得的霍利斯獎。1913年升任副教授,1919年成為教授,同時兼任自然哲學(物理學別稱)主任教授。他還是美國物理協(xié)會會長(1942年)、美國國家科學院成員、英國、墨西哥及印度科學院的外國成員。他的許多著作寫的非常淺顯。而講的卻是最新的原理和現(xiàn)代應(yīng)用學術(shù)。如《現(xiàn)代物理學的邏輯》已是歐美家庭人手一冊的科學常識。 他再三提醒家庭主婦:“孩子們在幼年時代,要是沒有大好的理智的熏陶,在他們之后的未來時代中,將會自覺為極大的悲哀。”布里奇曼還熱衷于少年兒童的科普工作,他寫了許多兒童科學故事,有時間和孩子們在一起,向他們解釋大自然的奧秘,激發(fā)他們對科學的興趣。他還創(chuàng)辦了現(xiàn)在美國發(fā)行量很大的雜志《兒童科學》。 除科學外他還喜歡音樂、象棋、照相、園藝、爬山,還喜歡打手球等。他堅持鍛煉身體,無論刮風下雨,上下班都以自行車為交通工具。
主要著作
《現(xiàn)代物理學的邏輯》(1927年) 《高壓物理學》(1931年) 《物理理論的本質(zhì)》(1936年) 《智慧的個人和社會》(1938年) 《一個物理學家的沉思》(1950年) 《我們?nèi)舾晌锢韺W概念的本質(zhì)》(1952年) 《萬事之道》又譯為《事物是怎么樣的》(1959年)
榮譽頭銜
布里奇曼是美國科學院院士,英國、墨西哥和印度科學院外籍院士,擔任過美國物理學會1942年度主席。 主要成果 1946年由于高壓裝置和高壓物理學方面的研究成果獲諾貝爾物理學獎。他的主要著作有:《現(xiàn)代物理學的邏輯》(1927)、《物理理論的本質(zhì)》(1936)、《一個物理學家的沉思》(1950)、《幾個物理概念的本質(zhì)》(1952)等。
基本觀點
布里奇曼的基本觀點是要把所有科學概念與經(jīng)驗過程、操作過程聯(lián)系起來。他認為,"概念與相應(yīng)的操作是同義的",凡是操作上不可確定的概念應(yīng)該清除出科學概念的范圍。他所說的操作主要指實驗操作,也包括非儀器的操作,即精神操作。他把精神操作分為兩類,一類是"紙和筆的操作",指數(shù)學運算和邏輯運算;另一類為"言語操作"。言語操作不僅包括科學家的全部言語活動,而且還包括他們的思維活動。 布里奇曼還試圖通過相對論和量子力學論證物理對象并不是操作活動之外的客觀實在,物理概念也不是客觀實在的反映。按照他的觀點,A.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主要產(chǎn)生于正確地運用基于操作主義觀點的概念分析。狹義相對論證明了物理學的空間(長度)和時間概念只具有操作意義,但并不肯定微觀客體及其規(guī)律的客觀實在。他認為原子不過是一系列實驗操作以及與此相關(guān)的精神操作的同義詞。物理對象、物理概念都是由科學家的操作活動決定的,它們不過是科學家的一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