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德泉 - 簡介
于德泉 天然藥物化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1932年10月22日出生于山東省蓬萊縣。1956年畢業(yè)于北京醫(yī)學院,F(xiàn)任中國醫(yī)學科學院,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學委會委員,衛(wèi)生部藥學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亞洲天然產(chǎn)物研究雜志》副主編(英文),美國生藥學會會員。從事天然藥物化學研究工作。完成50多種中草藥中的化學成分研究,發(fā)現(xiàn)200多種新化合物并確定其結構,其中不少顯示生物活性。首次發(fā)現(xiàn)過氧鍵為抗瘧有效基因。在國內率先用近代2DNMR技術研究天然產(chǎn)物化學結構,并加以推廣。參與主持并完成國家攻關項目"人工麝香"研究。人工麝香已正式生產(chǎn),部分緩解天然麝香的緊缺,獲1997年國家中醫(yī)藥局科技進步一等獎,并通過1998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初評。中藥藁本化學基礎研究和番荔枝科植物抗癌有效成分研究,分別獲1997年和1998年衛(wèi)生部科技進步二等獎。發(fā)表論文260多篇,申請專利10項,編著出版科技參考書4冊,300余萬字,培養(yǎng)碩、博士研究生30多名。
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0年起擔任醫(yī)藥衛(wèi)生工程學部常委
于德泉 - 生平簡介
于德泉,1932年10月22日生于山東省蓬萊縣小柱村的一個農民家庭,祖輩都是農民,家中只有他和姐姐兩個孩子。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他的家鄉(xiāng)是抗日根據(jù)地,父親1938 年就參加了八路軍,是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他從小深受父親的影響。他看到日本侵略軍隔幾天就到村子里去掃蕩,殺人、燒房子、搶東西,對日本侵略軍充滿了仇恨,他積極參加了兒童團,并當上了兒童團團長,常常組織兒童團站崗、放哨、宣傳抗日救國,給抗日家屬挑水、打草等。他的父親思想比較進步,每次回家都給他講抗日救國的道理和國際上反法西斯的政治形勢,并要求他努力學習文化知識,他在村里上了小學,1945年父親把他帶到山東煙臺去上中學,上了一年半后由于家里沒錢不能繼續(xù)供他讀書,他就參加革命工作。
1947年他到中國人民解放軍所屬膠東軍區(qū)新華藥廠做了工人,后任技術員。1947年國民黨大舉進攻膠東解放區(qū),藥廠被迫停產(chǎn),進行疏散,一切機器都埋到山里,進行備戰(zhàn)工作,這一切都增加了他對國民黨的仇恨。在這個期間他被上級派到華東化工?茖W校學習一年。在那個時候他深深的感到廣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缺醫(yī)少藥,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打響后,他積極報名參軍,但由于藥廠的工作需要,沒有被批準,他看到美帝國主義發(fā)動細菌戰(zhàn),使我軍人員傷亡很大,更加激起了他對美帝國主義的憎恨和對醫(yī)藥事業(yè)的熱愛,更看到了醫(yī)藥在戰(zhàn)爭中的重要作用,決心走科學救國的道路,把自己的一生獻給祖國的醫(yī)藥事業(yè)。在新華藥廠工作期間由于表現(xiàn)突出曾先后榮立三等功二次,四等功二次。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他在新華藥廠工作期間與他一起工作的不少是大學畢業(yè)生,他看到了自己在醫(yī)藥知識上的差距,使他產(chǎn)生了增加知識進一步到大學深造的愿望。1952 年,由于表現(xiàn)優(yōu)秀,領導批準他報考大學,當年10月考入北京醫(yī)學院藥學系藥物化學專業(yè)(現(xiàn)在的北京大學醫(yī)學部)學習。1956年9月畢業(yè)后分配到到中央衛(wèi)生研究院工作。1958年中央衛(wèi)生研究院改為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于德泉一直在該所從事天然藥物化學研究40多年。1980年1月至1981年8月他在法國科學院天然物質化學研究所做訪問學者。雙方協(xié)作進行天然麝香多肽的純化鑒定工作以及中藥曲芍生物堿的研究。1985年晉升為研究員,1999年被評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先后兼任中國化學會理事兼有機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有機學科評審委員,衛(wèi)生部新藥評審委員等,F(xiàn)任衛(wèi)生部藥學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醫(yī)學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美國科促會會員,美國生藥學會會員,《亞洲天然產(chǎn)物研究雜志》副主編(英文版),《藥學學報》編委等職。發(fā)表論文250多篇,被SCI 收錄和引用150余篇。申請專利9項,編著出版科技參考書4冊,300余萬字,培養(yǎng)碩士生7名、博士生30名、博士后5名。1999年被評為首都勞動獎章獲得者,2000年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1999年被英國劍橋傳記中心授予20世紀杰出人才獎狀。2001年被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授予中醫(yī)藥現(xiàn)代化杰出科技成就集體獎。
于德泉 - 成就
研制成功我國第一個中藥一類新藥“人工麝香”
致力于常用中藥化學基礎研究
從天然產(chǎn)物中尋找活性成分成績顯著 此項工作獲得1999年衛(wèi)生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天然藥物化學的發(fā)展必須充分利用當代譜學技術,于德泉在這方面緊跟國際發(fā)展動向,及時引進最新技術,在國內率先用近代2DNMR技術研究天然產(chǎn)物化學結構,發(fā)表該方面的論文和專著。多次到兄弟院所講學,介紹2D NMR技術,并加以推廣。對其他譜學方法的引進與推廣應用亦作出貢獻,總結出不同類型天然產(chǎn)物的紫外光譜吸收特征,歸納了若干天然產(chǎn)物結構的1H NMR和13C NMR譜的結構與譜學關系,簡化了1H NMR中AB和ABX系統(tǒng)信號具體歸屬方法,發(fā)現(xiàn)二萜生物堿11-羰基和13羰基呈現(xiàn)不同COTTON 效應,解決文獻中爭論的結構問題。編著出版了《紫外光譜在有機化學中的應用》、《核磁共振波譜分析》及翻譯出版了《近代核磁共振譜闡明結構》等波譜書籍及發(fā)表有關譜學的多篇論文。
其中《核磁共振波譜分析》獲2000年化工部優(yōu)秀圖書一等獎,2001年國家圖書提名獎。
于德泉 - 主要論著
1 梁曉天,于德泉,吳偉良,等.鷹爪甲素的化學結構.化學學報,1979,37:213-230.
2 Yu De-Quan,Das BC.Aikaloids of Aconitum barbatum.Planta Medica,1983,49:85-89.
3 于德泉.核磁共振雙照射及其應用.化學通報,1985(10):22-27.
4 于德泉.二維核磁共振譜及其在天然藥物化學的應用.藥學學報,1985,20:785-800.
5 孫放,于德泉.Atisine型二萜生物堿的圓二色譜(CD).有機化學,1985:395-396.
6 Sun Fang,Liang xiao-Tian,Yu De-Quan.The structures of four new Diterpene Alkaloids spirasine ⅩⅡ,ⅩⅤ.J Nat Prod,1988,51:50-53.
7 Sun Fang,Liang xiao-Tian,Yu De-Quan.A 2D-NMR structure Determination of Spirasine X,A new Diterpene Alkaloid from Spiracaiapo.J Nat Prod,1989,50:923-926.
8 于德泉.激子偶合手性法及其在有機立體化學中的應用.化學通報,1989,4:5-12.
9 于德泉,謝鳳指.野菊花化學成分研究.藥學學報,1989,22:837-842.
10 于德泉譯,黃量校.近代核磁共振譜闡明結構.北京:北京醫(yī)科大學、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聯(lián)合出版社,1991.
11 于德泉,楊峻山.核磁共振波譜分析.北京:化學化工出版社,1999.
12 黃量,于德泉.紫外光譜在有機化學中的應用(上下冊).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13 Guang-Xiong Zhou,Long-En Zhou,Ruo-Yun Chen,De-Quan Yu.Calamistrins A and B,Two New Cytotoxic Monotetra-hydrofuran Annonaceous,Acetogenins from Uvaria calamistrata,J Nat Prod,1999,62:261-264.
14 Yan-Jun Zhang,Guang-Xiong Zhou,Ruo-Yun Chen,De-Quan Yu.Stryllactones from the Rhizomes of Goniothalamus griffithii.J Asian Nat Prod Research,1999,1:189-197.
15 Dong-Sheng Ming,De-Quan Yu,Shi-Shan Yu,et al.A New Furofuan Monolactone from Forsythia suspensa J.Asian Nat Prod.Research,1999,1:221-226.
16 Guang-Xiong Zhou,Ruo-Yun Chen,and De-Quan Yu.New Polyoxygenated Cyclohexences from Uvaria calamistrata.J Asian Nat Prod Research,1999,1:227-238.
17 Jiang Du,Ruo-Yun Chen,and De-Quan Yu.New Bislabdane-Type Diterpenoid from the Roots of Cunninghamia lanceolata.J Nat Prod,1999,62:1200-1201.
18 De-Quan Yu.Recent Works on anti-tumor constituent from Annonaceae plants in China(Invited lecture presented at the 21st IUPAC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Chemistry of Natural Products,1998).Pure Appl Chem,1999,71:1119-1122
19 De-Quan Yu.Recent results on structural chemistry of new natural products from Chinese herbal medicine.Pure Appl Chem,1998,70:431-434.
20 Zhong-Mei Zhou,De-Quan Yu,Pu-Zhu Cong.Steroidal Saponin from the seeds of Allium tuberosum.Phytochemistry,2001,57:1219-1222.
于德泉 - 相關條目
研究 文化 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