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童坦君

    童坦君

    童坦君(1934.8.15—),浙江慈溪人,生物化學家。

    1959年畢業(yè)于北京醫(yī)學院,1978年被教育部選拔為中美建交前首批訪美學者,1981年獲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NIH)博士后結業(yè)證書,1988年加入九三學社,2005年當選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和醫(yī)學學部院士。

    童坦君主要從事細胞衰老的分子機理研究。建立了一套國際承認的評估細胞衰老的定量指標,可用于衰老理論研究和藥物抗衰效果評價。系統(tǒng)揭示了p16等細胞衰老相關基因的表達調(diào)控機制,證實環(huán)境因素不僅可直接作用也可通過引發(fā)基因變化間接影響衰老。發(fā)現(xiàn)并克隆了多個衰老相關新基因并進行了功能研究。


    人物經(jīng)歷

    1934年8月15日,童坦君出生于浙江慈溪,后轉(zhuǎn)到上海求學。

    1947年考入上海市立育才中學。

    1949年春,因肺結核休學在家。兩年多后病愈,轉(zhuǎn)而就讀于該市光實中學。

    1954年20歲的童坦君順利考入北京醫(yī)學院,畢業(yè)后又師從我國生物化學奠基人之一的劉思職院士。這次選擇奠定了他一生事業(yè)的基礎。

    1959年,醫(yī)療系畢業(yè)前夕,因肝炎休學半年。同年考入該校生物化學專業(yè),師從生物化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劉思職,研究蛋白質(zhì)代謝與肝昏迷以及腫瘤的關系。研究生學習期間,除頭半年“大躍進”余波所及,未能專心學習外,其后國家進入“三年困難時期”,政治運動甚少。

    童坦君

    1964年研究生畢業(yè),師從生化專業(yè)劉思職院士。4月留校任教至今,歷任講師(1978-)、副教授(1985-)、教授(1988-)等職。

    1972年,童坦君因病在家休養(yǎng),但仍沒放棄學習,這使他的專業(yè)水準能一直維持在一定的水平。

    1978年,七八月份,作為北京醫(yī)學院助教的童坦君順利通過學校選拔,參加了教育部主辦的留學考試,英語筆試成績60多分,口試更取得5分“滿分”的好成績。他是我國中美建交前夕首批派出的52名訪美學者之一。

    1978年童坦君考取我國首批赴美留學訪問學者,先后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NIH)、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進行研究訪問,并獲NIH頒發(fā)的博士后結業(yè)證書。

    1978.12-1981.05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訪問學者,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博士后

    1978.12-1986.10 北醫(yī)大生物化學系講師、副教授

    1986年,應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醫(yī)學院生物化學系的邀請,再次赴美,在加州大學,紐約大學等作研究訪問。

    1988年,春回國,同年升任教授。

    1981年,回國繼續(xù)從事生物化學教學和腫瘤生長調(diào)控研究,

    1982年童坦君教授和張宗玉教授建立衰老分子機理研究室,

    1985年,升任北京醫(yī)科大學(北京大學醫(yī)學部前身)副教授, 生化教研室副主任。

    1986~1988 年在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紐約大學等地再次作研究訪問。

    1988年09月-2000年04月, 北醫(yī)生化系教授,系副主任 (1995-98北大生命科學院兼職教授)

    1988年,童坦君涉足老年醫(yī)學基礎研究,與從事該領域研究的張宗玉教授共同將分子生物學與細胞生物學理念與技術系統(tǒng)地引入我國衰老研究。

    2000.04- 北大醫(yī)學部生化系教授,研究室主任。

    2004年3月,以衰老分子機理研究室為主體正式成立北京大學衰老研究中心。

    200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命科學和醫(yī)學學部院士。

    主要成就

    科學研究

    20世紀70年代末,童坦君主要從事腫瘤的基礎研究,揭示了生物體液中存在抑癌活性物質(zhì),此物質(zhì)對癌細胞具有殺傷作用,但不抑制自身骨髓細胞。20世紀90年代初,他在肽類生長因子信號傳遞方面提出了生長因子干預原癌基因轉(zhuǎn)錄因子及DNA甲基化的設想。他領導的研究組揭示表皮生長因子(EGF)具有降低某些原癌基因甲基化、促進染色質(zhì)蛋白激酶的活性,使某些原癌基因特異結合蛋白增多等作用,并對影響途徑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

    1981年童坦君訪美回來,從此他就開始設計衰老方面的研究工作,經(jīng)過潛心研究他終于初步破解了人類細胞衰老之迷,闡明了P16基因是人類細胞衰老的主導基因,也是人類細胞衰老遺傳控制程序的主要因素。P16基因的破解對人類的衰老研究有些巨大的意義。

    1988年,童坦君涉足老年醫(yī)學基礎研究,與愛人張宗玉教授共同將分子生物學與細胞生物學理念與技術系統(tǒng)引入我國衰老研究。衰老分子機理研究一向是我國基礎研究的薄弱環(huán)節(jié)。他們在這一方面做了富有創(chuàng)新性的系統(tǒng)工作,在闡明細胞衰老相關基因的作用機制、信號轉(zhuǎn)導及其調(diào)控方面成果突出。

    1993年,童坦君等申請到58萬元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資助,開展了“衰老分子機理與生物學年齡指征的研究”,1998年完成了這一課題,研究揭示人類衰老細胞的基因調(diào)控能力減退與特異轉(zhuǎn)錄因子相關。同時發(fā)現(xiàn),衰老細胞DNA甲基化水平有所降低,但變化是不均一的,有的基因下降,有的基因不變,有的基因還有所提高,而且抑制DNA甲基化可使細胞生長停滯,出現(xiàn)衰老形態(tài)變化。

    1999年,童坦君承擔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規(guī)劃項目(“973計劃”)細胞重大生命活動的基礎與應用研究的子課題——“與衰老相關基因或基因群的克隆與功能研究”部分任務。為觀察不同因素對衰老的影響,他們建立了一套國際承認的評估細胞衰老的定量指標,用于衰老研究,不僅為研究項目檢測細胞衰老程度提供了依據(jù),也用于檢驗藥物抗衰作用,為中藥現(xiàn)代化提供技術支撐。2000年,童坦君開展了“衰老的細胞與分子機理研究”。

    童坦君和張宗玉潛心研究10余年,終于初步破解了人類細胞衰老之謎,闡明了P16基因是人類細胞衰老的主導基因,是人類細胞衰老遺傳控制程序的主要因素,揭示了P16基因在衰老過程中高表達是細胞衰老的主要原因。P16基因(細胞周期蛋白激酶抑制物基因)是一種抑癌基因,也是人類細胞衰老的主導基因。但它影響衰老的機理及調(diào)控尚不清楚。他們構建了可抑制P16表達和增強P16表達的基因重組體,分別導入人類成纖維細胞,觀察其可傳代數(shù)以及衰老進程。實驗表明:抑制P16基因表達,不僅細胞衰老速度減慢,壽命延長,而且端粒長度縮短也減慢;反之,增強P16基因表達,不僅細胞衰老速度加快,壽命縮短,而且端粒長度縮短也加快。因此,可以認為,人類某些細胞的壽命可以用基因重組技術進行調(diào)節(jié)。

    童坦君團隊的實驗室是國際上細胞衰老檢測手段較完備的實驗室,有7種以上國際公認的檢測手段。他們從環(huán)境與遺傳兩方面進行衰老研究。細胞衰老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Hayflick教授曾親自來函索取他們研究論文的單行本。在尋找衰老新基因、深入研究細胞其他重要衰老相關基因及信號傳遞通路方面,他們自主克隆出CSIG與RDL等人類基因,證明它們可延緩細胞衰老,進而揭示了衰老相關基因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個別蛋白質(zhì)分子中可能有衰老相關結構域的存在,并意外發(fā)現(xiàn)衰老相關基因P21可保護衰老細胞免于凋亡。P21這一新功能的發(fā)現(xiàn),獲得美國細胞生理學雜志審稿人的高度評價,認為“提出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生物學問題”。

    2001年12月,這些重要發(fā)現(xiàn)在國際權威雜志美國《生物化學雜志》上連續(xù)發(fā)表。美國阿爾巴馬大學一位教授寫《生物學方法學》一書,他專門邀請童坦君寫《老年研究方法》這一章,而且允諾童坦君可以隨便挑選目錄中的章節(jié)來寫。香港大學教授也希望能夠和他們合作,一起申請基金,并稱贊他們的研究室是國內(nèi)最好的研究室之一。英國生物化學雜志(Biochem.J.)、實驗老年學雜志(ExpGerontol)來函索稿。

    童坦君和他的同事們共同完成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規(guī)劃(“973”)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2項、國家教委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3項、教育部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2項、衛(wèi)生部科研基金3項、中國科學院基金2項、國家攻關項目2項、“985”計劃2項、“863”計劃1項、美國洛克菲勒CMB項目1項。在國際專業(yè)學術雜志發(fā)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研究論文,累計影響因子過百;發(fā)表中文研究論文160余篇,綜述數(shù)十篇。除主編《醫(yī)學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參編各類書籍30余部,倡立中華健康老年網(wǎng)外,他主編的《醫(yī)學老年學》(1995)是第一部系統(tǒng)引入分子生物學現(xiàn)代理念的中文老年醫(yī)學專著,曾獲衛(wèi)生部科技著作獎(1998)。

    人才培養(yǎng)

    他在1990年擔任博士研究生導師,1992年獲國務院頒發(fā)的突出貢獻表彰證書及政府特殊津貼。

    童坦君教授領導的衰老研究中心至今已培養(yǎng)博士后6人,博士研究生41人,碩士研究生30人。

    多年主講本科生[生物化學]與研究生[核酸生化],主編本科生[生物化學]教科書(2003),1993年北京市普通高校優(yōu)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加強能力培養(yǎng),提高研究生質(zhì)量](排名第2)。

    現(xiàn)有學生

    博士研究生:趙干業(yè)、王 暉、呂翠翠、孫馨培、黃道園、付靜軒、朱 楓、謝 楠、袁富文

    碩士研究生:沈 紅、王鵬峰、孫兆猛、趙 陽

    既往成員:(括號內(nèi)為畢業(yè)年份或出站年份)

    博士后:王福山(1997),李淑萍(2002),黃菁(2006),韓麗敏(2011),蔡淑嫻(2013),李倩(2014)

    博士研究生:於利敏(1987),南新升(1990),彭勇(1992),葉正(1994),毛澤斌(1995),王文恭(1996),楊東麗、王向東、朱應葆、彭小冬(1997),姜琨、劉平湖(1998),段建明、黃英、張曉偉、高建恩、陳培利(1999),于廷曦、汪維、山松(2001),郭淑貞、馬宏(2002),趙亮(2003),鄭文婕、薛麗香、王培昌、李仁忠(2004),黃昱、鄭全輝(2005),馬利偉、甘起霓(2007),周瑞(2008),牛靜、常娜(2010),李娜、曹曉曉(2011),陳天達、王萌(2012),王攀(2013),程倩、王維斌(2014)

    碩士研究生:曹西南(1981),龔秋明(1985),許立成、陳鳴、南新升(1986),黃平、杜延順(1988),樊艾、鄭元盛、唐佐琴(1991),毛澤斌、劉英(1992),李濱、李江紅(1993),范新青、李建義、李麗英(1994),姜琨、于宏升(1995),曾昭惠(1996),閻雪冬(1998),張茂(2000),韓曉琳(2003),吳軍峰、金軍華(2004),田楓(2005),李紅凱、田海燕(2009),崔明、高凌云(2010),趙文婷(2013)

    獲獎記錄

    所獲獎項
    ?2012    北京大學2012年度國華杰出學者獎   (獲獎)    ?2007    首屆中國老年學學術成果獎   (獲獎)    ?2006    高等學校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細胞衰老相關基因與P16基因調(diào)控研究   (獲獎)    ?2006    北京市科學技術一等獎   (獲獎)    ?2005    北京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細胞衰老的生物學年齡指征   (獲獎)    ?2002    獲中華醫(yī)學科技二等獎   (獲獎)    ?2002    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   (獲獎)    ?2002    被選為"北京市教育創(chuàng)新工程"創(chuàng)新標兵   (獲獎)    ?2002    獲中華醫(yī)學科技二等獎   細胞衰老與基因功能狀態(tài)相互關系的研究    (獲獎)    ?2000    中國科學院提名為2000年Faisal國際醫(yī)學獎   因細胞衰老機理方面的研究業(yè)績    (提名)    ?1999    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細胞衰老的分子機理”的研究課題    (獲獎)    ?1998    獲衛(wèi)生部科技著作三等獎   《醫(yī)學老年學—衰老與長壽》    (獲獎)    ?1996    獲光華科技基金三等獎   (獲獎)    ?1995    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表皮生長因子對癌基因的調(diào)控作用    (獲獎)    ?1993    獲北京市普通高校優(yōu)秀教學成果一等獎   (獲獎)    ?1992    獲國務院頒發(fā)的政府特殊津貼   (獲獎)    

    主要論著

    童坦君教授發(fā)表論文約200 篇,國際SCI 收錄論文約40 篇

    1童坦君、張宗玉,醫(yī)學老年學,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5(第一版),2008(第二版)。

    2童坦君、李剛,生物化學,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2005(第一版),2009(第二版)。

    3張宗玉、童坦君,健健康康活百歲 有滋有味過百年,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2006。

    4張迺蘅、童坦君,醫(yī)學分子生物學,北京醫(yī)科大學出版社,1999。

    5童坦君、張宗玉,衰老機制及其學說,生理科學進展,2007,38(1):14~18。

    6童坦君、張宗玉,衰老分子生物學在新世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zhàn),中華老年醫(yī)學雜 志,2000,19(3):167~169。

    7童坦君、張宗玉,端粒酶的醫(yī)學應用前景與局限性,中華醫(yī)學雜志,2000,80(3):170~ 171。

    8童坦君、張宗玉,阿爾茨海默病相關基因研究進展,中華醫(yī)學雜志,1999,79(2):158~160 。

    9張宗玉、童坦君,衰老與長壽的分子機理,香港老年學報,1997,11(1):30~37。

    10張宗玉、范新青、童坦君,中國人外周血白細胞端區(qū)長度隨增齡縮短,生物化學雜 志,1997,13(5):605~607。

    11張宗玉、范新青、童坦君,人胚肺二倍體成纖維細胞端區(qū)長度的代齡變化,生物化學雜志 ,1997,13(1):43~45。

    12童坦君、蔡家新,表皮生長因子對輻射轉(zhuǎn)化的小鼠成纖維細胞細胞周期的調(diào)節(jié)作用,科學 通報,1995,40(12):1140~1143。

    13蔡家新、童坦君,表皮生長因子對p34cdc2激酶活性的影響,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 報,1994,26(4):423~426。

    14彭勇、童坦君、張昌潁,表皮生長因子對DNA甲基化影響的研究,中國科學 (B輯),1993 ,23(3):291~296。

    15彭勇、童坦君、張昌潁,表皮生長因子與正常細胞和惡性轉(zhuǎn)化細胞核的結合,生物化學與 生物物理學報,1993,25(3):255~261。

    16彭勇、童坦君,成纖維細胞表皮生長因子的胞吞和向細胞核轉(zhuǎn)移研究,實驗生物學 報,1993,26(3):179~86。

    17童坦君、盧靜軒,醫(yī)學分子生物學面臨的挑戰(zhàn)與對策,中華醫(yī)學雜志,1992,72(11):643 ~646。

    18鄭元盛、童坦君,表皮生長因子對neu基因表達的誘導作用,實驗生物學報,1992,25 (4):413~416。

    19黃平、石星源、 童坦君,小鼠成纖維細胞的輻射轉(zhuǎn)化對染色質(zhì)蛋白激酶活性的影響,生 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報,1990,22(5):483~486。

    20童坦君、楊世欣、孫詮、吳平、張昌潁,小鼠血清脫氧核糖核酸結合蛋白的研究,科學通 報,1984,29(11):26~29。

    21童坦君、孫詮、楊世欣、吳平、張昌潁,患癌小鼠血清脫氧核糖核酸結合蛋白的研究,中 華醫(yī)學雜志,1984,64(5):291~293。

    22周愛儒、童坦君、陳明,體液抑癌活性的專一性,中國科學(B輯),1980,(10):1011~ 1016。

    23童坦君、陳明,體液的抑癌活性,中國科學,1978,(6):694~702。

    24童坦君,蛋白質(zhì)的生物合成,科學通報,1975,(4):162~172。

    25童坦君、劉思職,肝癌大鼠的氨解毒及解毒機制的初步研究,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學 報,1965,5:618~627。

    26Tian F,Tong TJ,Zhang Z.Y.,McNuttA,Liu XWAge-Dependent Down- Regulation of Mitochondrial 8-Oxoguanine DNA Glycosylase in SAM-P/8 Mouse Brain and Its Effect on Brain,Rejuvenation Research,2009,12 (3):209~215

    27Zhao L,Zhang ZY,Tong TJ,Expression of the Leo1-like Domain of Replicative Senescence Down-regulated Leo1-like (RDL) Protein Promotes Senescence of 2BS Fibroblasts,FASEB Journal,2005,19(6):521~532

    28Guo SZ,Zhang ZY,Tong TJ,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Cellular Senescence-associated Genes in Human Fibroblasts by Suppression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Experimental Cell Research,2004,298 (2):465~472

    29Li SP,Zhang ZY,Tong TJ,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 Inhibitor,LY294002,Induced Senescence-like Changes in Human Diploid Fibroblasts,Chinese Medical Journal(English Ed),2003,116 (6):901~905

    30Ma H,Zhang ZY,Tong TJ,The Effects of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on Gene Expression in Human FibroblastsIn vitro Cellular & Developmental Biology-Animal,2002,38(8):481~486

    31Duan J.M.,Zhang ZY,Tong T.J,Senescence Delay of Human Diploid Fibroblast Induced by Anti-sense P16(INK4a) Expression,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2001,276 (51):48325~48331

    32Jiang K,Qin Y.,Tong TJ,The Decline of Human Gastric Cancer Cells Proliferation and Responsiveness to EGF by Down-regulation of C-erbB-2 Expression,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1999,9 (4):273~278

    33Liu Y,Tong TJ,The Growth-inhibiting Epidermal Pentapeptide,PyroGlu- Glu-Asp-Ser-GlyOH,Inhibits Growth and Alters Gene Expression in Non- transformed NC3H10 and Transformed TC3H10 Fibroblasts,Oncology Reports,1999,6 (2):445~449

    34Li LY,Chen MH,Tong TJ,Huang HY,The Molecular Basis of Chinese Herbs (Astragali and Angelica) on Increasing Serum Albumin Synthesis in Nephrotic Rats,Nephrology,1998,4 (5-6):373~378

    35Mao ZB,Zhang ZY,Tong TJ,Induction of c-fos/c-myc Expression by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Decreases with Alteration of Their Gene Binding Proteins in Senescent Fibroblasts,Chinese Medical Journal (English Ed),1997,110 (10):755~759

    36Li JH,Zhang ZY,Tong TJ,The Proliferative Response and Antioncogene Expression in Old 2bs Cells after Growth-factor Stimulation,Mechanisms of Ageing & Development,1995,80 (1):25~34

    37Yu LM,Zhong J,Tong T.J,64DP in the Nucleus of Human Hepatocyte,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English Ed),1991,3(3):1~5

    38Chen JH,Tong TJ,ZhangL,Rapid Enhancement of “MIP” 26Kda Protein Phosphorylation by RF-36 Nucleic Acid Binding Protein in Lens Cells,Lens & Eye Toxicity Research,1991,8(4):469~487

    39Chen JH,Shen DF,Tong TJ,Zhang LB,Liu HL,The Pleiotropic Roles of RF-36 Nucleic Acid Binding Protein:DNA Topology and Receptor Response in Crystallin Gene Expression,In Papas,TS (Ed)Advance in Applied Biotechnology,Series Vol7Greek:Gulf Publishing Co,1989:107~121

    40Yang SX,Tong TJ,Wang H,Chang CY,Ye XS,Chen DX,DNA- binding Protein in the Erythrocyte of Mice Infected with Plasmodium Berghei and Plasmodium Yoelii,Kexue Tongbao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English Ed),1987,32(23):1654~1655

    41Tong TJ,Yang SX,Sun Q.,Wu P,Zhang CY,DNA-Binding Protein in the Serum of Mice,Kexue Tongbao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1985,(3):388~390

    42Tong TJ,Chen M,Cancer-suppressive Activity of Biological- Fluids,Scientia Sinica (Science in China,English Ed),1979,22 (7):835~843

    社會任職

    1964.3 北京醫(yī)學院生化教研室助教;

    1978.12 北醫(yī)生化教研室講師(82 起任教研室副主任);

    1985.12 北醫(yī)生化教研室副教授,副主任(1986-88美國加州大學等研究訪問);

    1988.9 北醫(yī)生化系教授,副主任(1995-98北大生命科學院兼職教授);

    2000.4- 北大醫(yī)學部生化系教授,衰老分子機理研究室主任。

    2005- 中國科學院院士

    童坦君現(xiàn)任北京大學基礎醫(yī)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教授,北京大學衰老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老年學學會衰老與抗衰老學術委員會榮譽主任委員,中國老年保健醫(yī)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癌癥研究基金會學術委員,《生理科學進展》常務編委等。

    人物評價

    香港大學教授也希望能夠和他們合作,一起申請基金,并稱贊他們的研究室是國內(nèi)最好的研究室之一。英國生物化學雜志(Biochem.J.)、實驗老年學雜志(ExpGerontol)來函索稿。

    名人推薦
    • 滕吉文
      原籍河北黃驊縣滕莊子鄉(xiāng),1934年3月14日生于黑龍江哈爾濱。中國科學院院士。1956年畢業(yè)于東北地質(zhì)學院地球物理系。1962年獲蘇聯(lián)科學院大地物理研究...
    • 田在藝
      田在藝 田在藝,石油地質(zhì)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是大慶油田的重要發(fā)現(xiàn)人之一,作為主要完成者之一的“大慶油田發(fā)現(xiàn)過程中的地球科學工作”成果獲國...
    • 田長霖
      田長霖(1935年至2002年),武漢黃陂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年僅40歲當選為美國工程科學院院士,成為美國乃至世界傳熱學的掌門人。1990年7月,...
    • 童秉綱
      童秉綱,著名力學家、教育家,1927年9月28日出生,江蘇省張家港市楊舍鎮(zhèn)人。1950年畢業(yè)于南京大學工學院機械工程系。
    • 談家楨
      談家楨(1909.9.15-2008.11.1),浙江寧波人,國際遺傳學家、中國現(xiàn)代遺傳學奠基人1930年(民國十九年)畢業(yè)于蘇州東吳大學,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
    • 譚其驤
      譚其驤(1911.2.25-1992.8.28),字季龍,浙江嘉善人,中國歷史學家、歷史地理學家,中國歷史地理學科主要奠基人和開拓者。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