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谷超豪

    谷超豪

    谷超豪(1926年5月15日-2012年6月24日),中國當代數學家,民盟成員,出生于浙江溫州,畢業(yè)于浙江大學數學系,曾任復旦大學數學系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溫州大學名譽校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撰有《數學物理方程》等專著。研究成果“規(guī)范場數學結構”、“非線性雙曲型方程組和混合型偏微分方程的研究”、“經典規(guī)范場”分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三等獎、09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2010年1月11日,谷超豪獲得200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2年6月24日1時8分在上海逝世,享年87歲。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1926年(中華民國十五年)5月15日,谷超豪出生于浙江省永嘉縣城區(qū)高盈里7號(今屬溫州市鹿城區(qū))。幼年,谷超豪交由沒有子女的寡嬸撫養(yǎng),嬸母的性格對谷超豪起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使他從小善良、純真、助人為樂。

    1931年(中華民國二十年),5歲的谷超豪進入私塾,接受啟蒙教育。

    1933年(中華民國二十二年),入甌江小學(今溫州市廣場路小學)二年級就讀。谷超豪從小性格文靜,聰慧過人,對各門功課都有興趣。數學、語文、歷史、地理、自然等課程,都學得很好。他平時文文雅雅,不太愛說話,不大喜愛運動。但是,在課堂上,他思想活躍,喜歡獨立思考。特別是數學,分數與循環(huán)小數的互化早在小學三年級時就掌握了,并開始知道數學上有無限的概念。

    1937年(中華民國二十六年),谷超豪從甌江小學畢業(yè);同年8月入聯立中學(今溫州二中),成績優(yōu)秀。

    1938年(中華民國二十七年)2月,免試轉學至溫州中學初中部,受哥哥谷力虹影響,閱讀《大眾哲學》《通俗經濟學講話》《十萬個為什么》等書籍;同年,加入“九月讀書會”,曾任小組長。

    谷超豪

    溫州中學后來匯集了不少回鄉(xiāng)的大學老師,擁有雄厚的師資力量,尤其是數學和物理。這對谷超豪來說真是如魚得水。他的語文、社會科學、數理的基礎是很全面的,每次考試,成績都名列前茅。他不滿足于課本知識,看了不少課外書,如劉熏宇著的《數學園地》,其中介紹了微積分和集合論的初步思想,使他初步了解到數學中無限的3個層次:循環(huán)小數,微積分,集合論,這使他對數學產生更濃厚的興趣。

    1939年(中華民國二十八年),參加溫州中學學生抗日宣傳隊,下鄉(xiāng)宣傳抗日;同年,“九月讀書會”擴充為“五月讀書會”,谷超豪為骨干成員;同年,隨溫州中學到麗水青田水南繼續(xù)學習。

    1940年(中華民國二十九年)3月,經馮增榮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0月轉正;同年,畢業(yè)于溫州中學初中部,以第一名成績考入該校高中,在青田水南學習。因參加進步活動,受到軍訓教官的調查和警告。

    1941年(中華民國三十年)4月,溫州被日軍占領,隨學校逃難至青田白巖,并參加溫中劇團到麗水演出抗日話劇,擔任后勤工作。

    1942年(中華民國三十一年)7月11日,溫州再度被日軍占領,至茶山避難。秋季,日軍撤退后,溫州中學遷回溫州市區(qū),繼續(xù)學習,并任中共溫中支部組織委員。

    1943年(中華民國三十二年)1月,中共溫中支部書記何生被捕,組織關系中斷;同年,畢業(yè)于溫州中學高中部,考入浙江大學工學院;同年9月,入浙江大學龍泉分校,轉入理學院,就讀數學系。

    1944年(中華民國三十三年)暑期,回溫州;同年9月,日軍第三次占領溫州,避難茶山,后困居溫州城內。

    1945年(中華民國三十四年),做家庭教師,教親戚、親屬小孩的中學課程,并自學Gousart的《數學分析》;同年10月,到浙江大學龍泉分校復學,自學射影幾何;同年12月,浙大龍泉分校遷回杭州,遷校期間回到家鄉(xiāng)溫州。

    1946年(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年初,回杭州學習;同年4月,和浙大同學吳士濂、薛天士發(fā)起組織“求是學社”,任社長,推動學生運動;同年6月,參與發(fā)動并參加“六一三”杭州大游行。暑期,回溫州參加“溫州大專學校學生暑期聯誼會”(大聯),任理事,在“大聯”舉辦的暑期學校教高中數學課程;同年,參與抵制英國輪船開進甌江的抗議活動;同年,任浙江大學學生自治會數學系代表,籌編學生自治會機關報《求是周報》。

    1947年(中華民國三十六年)1月,參加浙大學生抗議美軍暴行游行,任浙江大學學生自治會代表會秘書;同年5月,參加“五二Ο”反饑餓、反內戰(zhàn)學生運動,任罷課抗議委員會主任秘書,參加“華社”,成為杭州主負責人,參加蘇步青、陳建功分別主持的微分幾何、函數論討論班;同年10月,浙江大學自治會負責人于子三被殺害,谷超豪參加抗議殺害于子三的游行,在軍警監(jiān)視下目睹于子三遺體入殮;同年11月2日,當選浙江大學學生自治會理事,任副常務理事(后兼任主任秘書)。

    參加工作

    1948年(中華民國三十七年)上半年,繼續(xù)參加于子三運動,抗議特務入侵校園毆打學生;同年4月,重新入黨,10月轉正;同年,畢業(yè)于浙江大學并留校任助教;同年10月,完成Laplace變換收斂橫標公式的推導,寫入與陳建功、越民義合作論文;同年加入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杭州分會和科學時代社杭州分會,和李文鑄、張翰等發(fā)起組織“求是科學社”,從事科普報告等活動。

    1949年,在中共杭州市委領導下,成立科協工作組,谷超豪任組長;同年4月,推動國民政府國防部雷達研究所起義;同年5月下旬,科協杭州分會新理事會成立,任理事、秘書,主持日常工作,科協黨支部成立,任書記,直屬市委;同年參加中蘇友好協會,為浙江分會發(fā)起人之一,任杭州分會理事。

    1950年1月,兼任浙江省人民政府文教廳文化局科普科科長;同年8月,參加中華全國第一次自然科學工作者代表大會,為全國科普協會發(fā)起人之一;同年完成了第一批較系統科學研究工作,寫成“隱函數表示下的 K 展空間”等論文,在《中國科學》《科學記錄》上發(fā)表。

    1951年4月10日,作為中國科聯代表團成員,赴布拉格參加第二屆世界科協代表大會;同年6月3日,當選為中國數學會杭州分會理事兼秘書;同年8月,因患肺結核,到北戴河療養(yǎng),擔任中科院休養(yǎng)所管理員;同年9月,回浙江大學任教,擔任中共浙大總支統戰(zhàn)委員;同年12月,加入中國民主同盟,任杭州市委委員,并發(fā)展蘇步青、談家楨等加入中國民主同盟。

    1952年,參加“三反”、思想改造運動,幫助民盟盟員參加運動,并晉升為講師;同年6月,在上海參加留蘇預備生考試,經審查后通過;同年9月,到北京俄文專修學校留蘇預備部學習俄語。

    1953年1月,在俄專參加整黨,受到“等待一年,限期提高”處分;同年7月,培訓結束,因政審不過關,未獲準出國;同年8月,到復旦大學從事教學科研工作,為化學系開設高等數學課程,輔導陳傳璋講授的數學系《數學分析(二)》課程,在蘇步青指導下從事科研;同年年底,獲“上海市高等學校青年團積極分子”稱號。

    1956年5月,被推選為上海市和全國先進生產者;同年,晉升為副教授。

    1957年1月1日,與同門師妹胡和生結婚;同年9月,到蘇聯莫斯科大學力學數學系進修,擔任留學生力學數學系黨支部書記,參加拉舍夫斯基和菲尼可夫分別領導的兩個微分幾何討論班,開始研究李-嘉當變換擬群,聽蓋爾芬特和奧列尼克關于守恒律方程組的課程。

    1959年6月,通過莫斯科大學科學博士論文答辯,授予物理-數學科學博士學位,是截止當時莫斯科大學唯一的中國博士;同年7月,回國并建立雙曲守恒律討論班,任微分方程教研組主任,開始招收研究生。

    1960年,晉升為教授。

    1962年8月,受聘任全國科學技術委員會數學組組員;同年9月,兒子谷曉明出生;同年10月,任復旦大學數學研究所副所長。

    文革期間

    1965年,到上?h梅隴公社朱行大隊參加“四清”運動。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開始,回校接受批判。

    1967至1969年,受批判,在校內勞動,曾到橫沙島、寶山縣羅店公社徐家宅大隊勞動。在農村勞動中,工宣隊有些人刁難他,讓他干力不能及的事,他還是掙扎著干。農民同情他,把他保護起來。對此,他深為感動。最使谷超豪心疼的是他的科研工作被迫停止。校外有些工程單位多次來復旦,要求谷超豪參加他們的研究工作,先后被回絕。

    1970至1971年,受批判,分配到復旦大學理科大批判組,查閱、整理數學、物理方面的資料,直到文革結束。

    1973年,一個研究空間技術的單位直接找到了谷超豪,市里的有關機構也同意他參與此項研究,但又被單位領導否決,谷超豪為此傷心地流淚,后經力爭,終于同意他“從旁協助”。當然,在實際工作中他仍然是帶頭人,使他有幸能把自己掌握的高速空氣動力學和混合型方程的知識用到實際問題的研究中去。

    1976年,文革結束,回到數學研究所。

    恢復工作

    1978年8月,發(fā)起并組織在四川峨眉山舉辦的“全國現代偏微分算子學術會議”;同年9月,任復旦大學數學系主任。

    1980年5月,受聘擔任教育部高等學校理科數學、力學、天文學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并訪問聯邦德國波恩大學、海德堡大學,作學術報告;同年,當選中國科學院數理學部學部委員(后改稱院士),并擔任基礎數學、流體力學博士生導師。

    1982年1月,任復旦大學副校長;同年4至8月,訪問聯邦德國、法國、意大利和瑞士,并做學術報告。

    1984年8月,任復旦大學第二屆學位評定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同年9月,兼任復旦大學研究生院首任院長。

    1986年6月,辭去復旦大學副校長職務;同年9月,受聘擔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數學學科評審組成員;同年10月,任復旦大學數學研究所所長。

    1988年2月,被任命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同年4月,兼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院長。

    1989年11月,中科大非線性科學聯合研究組正式成立,擔任組長;同年,與郝柏林、鄭哲敏等倡議在國家攀登計劃中建立“非線性科學”項目,并任《辭海》編委兼數學分科主編。

    1991年8月,在國家基礎性研究重大關鍵項目首席科學家聯席會上,被國家科委聘為“非線性科學”項目首席科學家。

    1993年3月,應臺灣“中央研究院”吳大猷院長的邀請,與胡和生等作為“第二批大陸杰出科學家”訪問臺灣,進行學術交流活動;同年8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任期期滿離職。

    1994年2月,當選莫斯科國際高等教育科學院院士;同年2月20日,復旦大學非線性科學研究中心成立,任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

    1999年8月19日,擔任溫州大學校長。

    2006年離開之時,竟是分文未取,將溫大支付的140萬元薪資全部捐給了溫州大學,說是給貧寒學子設立的獎學金。

    2006年6月23日,出席新溫州大學揭牌慶典大會并講話;同年,卸任溫州大學校長職務,將7年里溫大支付的140萬元薪資全部捐還給了溫州大學,給貧寒學子設立獎學金。

    2010年1月11日,獲200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12年6月24日凌晨1時8分,在上海因病逝世,享年87歲。

    主要成就

    學術成果

    解決楊-米爾斯方程的Cauchy問題

    1960年到1965年,谷超豪選定了以空氣動力學中的數學問題為切入點,把微分幾何的研究運用于工程中的幾何外形設計,開展了偏微分方程的研究,1974年,谷超豪和楊振寧合作,聯合發(fā)表了題為“規(guī)范場理論若干問題”的論文,之后,他在美國就偏微分方程理論和規(guī)范場的數學結構作了學術報告,博得美國數學家和物理學家的高度評價。解決了楊-米爾斯方程的Cauchy問題(這比西方同類結果早10年),成功地建立了規(guī)范場的閉環(huán)路位相因子方法和決定時空對稱性的基本方法,又一次引起了國際數學物理界的注目,應著名雜志《物理學報告》的特邀,寫成專著“經典規(guī)范場”,作為一期發(fā)表,并加上中文摘要。

    開創(chuàng)波映照的研究

    20世紀80年代,谷超豪又深入到若干整體微分幾何問題中,開創(chuàng)了波映照的研究,為探索建立基本粒子的運動數學模型奠定了基礎。這三個重要的研究成果成就了谷超豪的科學巔峰之作。每一個成果都觸及到國際基礎數學的最核心理論,每一個成果都引發(fā)了國際數學界相關研究的浪潮。微分幾何、偏微分方程、數學物理三個領域,構成了谷超豪生命中的“金三角”;研究和教學則是他“人生方程”的縱軸與橫軸。谷超豪認為:“研究的精神就是創(chuàng)新,就是要有新的發(fā)現,發(fā)現包括前人還沒有的發(fā)現,你找出來了,還有新的應用,就是理論已經有了,找到新的應用,也是有價值的”。

    解決Minkowski空間中極值曲面的構作問題

    20世紀80至90年代,谷超豪解決了Minkowski空間中極值曲面的構作問題,特別對混合型極值曲面,證明了它們的解析性,并可從平面解析曲線出發(fā),以顯式的延拓方法構造出完備的混合型極值曲面。他從Darboux陣出發(fā)構造了KdV族及AKNS梯隊的Bäcklund變換,從而解決了許多方程族的Bäcklund變換問題。他還建立起通用性的顯式公式,并將它應用于AKNS系統、調和映照、Bäcklund線匯、各種類型的常曲率曲面和常平均曲率曲面、廣義自對偶Yang-Mills方程,磁單級方程等。1974年,他根據上海市有關部門的需要,對鈍頭物體的非對稱繞流問題設計了一種好的計算方法,和兩位教師一起在很差的電子計算機上率先計算出他們所需要的數據,符合實地試驗情況。

    人才培養(yǎng)

    谷超豪生前共培養(yǎng)30多名博士、碩士研究生,其中有陳恕行教授在內、涉及多個研究分支的一支充滿活力、高水平的研究隊伍,多位在數學界嶄露頭角,成為中國數學界的骨干,直接指導的博士生中有2篇論文獲得全國優(yōu)秀博士論文獎。

    此外,如李大潛、洪家興、穆穆等中國科學院院士6人、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都是谷超豪的學生。

    論文著作

    谷超豪共發(fā)表數學論文130篇(其中獨立發(fā)表100篇),在國際著名出版社Springer合作出版專著兩部。

    論文:《隱函數表示下的 K 展空間》、《擬線性雙曲型方程組的不連續(xù)初始值問題》、《雙曲型方程組的一個邊界問題和它的應用》(《數學學報》,1963)、《一類多自變數的混合型偏微分方程》(《中國科學》,1965)、《規(guī)范場理論若干問題》

    著作:

    《三十年來的蘇聯數學1917–1947:幾何學》,科學出版社

    《高等數學教程》第4卷第2分冊,人民教育出版社

    《最大值和最小值》(中學生課外讀物),上海教育出版社

    《齊性空間微分幾何學》,上?萍汲霭嫔

    《經典規(guī)范場》

    《談談數學中的無限》(中學生文庫),上海教育出版社

    《孤立子理論與應用》(中文),浙江科技出版社

    《數學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應用偏微分方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文章道德仰高風》

    《別有洞天——非線性科學》(攀登計劃普及叢書),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孤立子理論中的達布變換及其幾何應用》,上海科技出版社

    英文專著《Darboux Transformations in Integrable Systems》,Springer出版社

    社會任職

    學術機構任職

    1978年,任《中國科學》《科學通報》編委。

    1979年,任《數學年刊》常務編委。

    1980年,任《中國大百科全書》數學卷編委會副主任。

    1985年,任中國數學會副理事長、上海數學會理事長。

    1985年7月,受聘擔任南開大學數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

    1986年3月,受聘擔任《計算物理叢書》名譽編委。

    1986年5月,受聘擔任溫州大學兼職教授。

    1986年7月,受聘擔任《應用數學叢書》主編。

    1986年12月,受聘擔任《大學應用數學叢書》編審委員會主任。

    1987年2月,受聘擔任中國科學院應用數學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

    1987年12月 ,受聘擔任《系統科學與數學》編委會名譽編委。

    1989年4月,受聘擔任華東化工學院(今華東理工大學)名譽教授。

    1989年,任 Review in Mathematical Physics 編委。

    1989年,任《辭!肪幬鏀祵W分科主編。

    1990年12月,受聘擔任《現代數學叢書》編輯委員會主編。

    1993年9月,受聘擔任杭州大學(今浙江大學)名譽教授。

    1993年10月,受聘擔任南京大學數學系兼職教授。

    1993年10月,受聘擔任東南大學名譽教授。

    1994年4月,受聘擔任汕頭大學數學院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名譽顧問。

    1995年1月,受聘擔任上海交通大學應用數學系兼任教授。

    1997年8月,受聘擔任《科學與工程計算叢書》第二屆編輯委員會名譽編委。

    1997年11月,受聘擔任《應用數學學報》第五屆編輯委員會顧問。

    2002年8月,受聘擔任《科學工程與計算叢書》第三屆編輯委員會名譽編委。

    2003年,受聘擔任《高校應用數學學報》編輯委員會名譽委員。

    黨政機構任職

    1964年,當選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93年3月26日,當選為全國政協常委。

    其他機構任職

    1962年8月,受聘任全國科學技術委員會數學組組員。

    1980年5月,受聘擔任教育部高等學校理科數學、力學、天文學教材編審委員會委員。

    1984年,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數學學科評議組成員(后任組長)。

    1985年,任國家教委數學教材編審委員會(后改為數學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

    1986年9月,受聘擔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數學學科評審組成員。

    1987年10月,受聘擔任國家自然科學獎數理科學部評審組成員。

    1991年12月,受聘擔任首屆高等學校數學與力學教學指導委員會成員。

    1994年12月,受聘擔任上海市張江高科技園區(qū)顧問委員會高級顧問。

    1995年2月,受聘擔任第一屆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評審委員會委員。

    1995年5月,受聘擔任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數、理、天文學科評委會評審委員。

    1996年6月 ,受聘擔任高等學!皵祵W研究與高等人才培養(yǎng)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1997年7月,受聘擔任中國科技大學上海校友會名譽會長。

    2000年1月,受聘擔任浙江大學校友總會副會長。

    2002年10月,受聘擔任“溫州市數學家搖籃工程”理事會名譽理事長。

    2005年3月,受聘擔任復旦大學上海校友會會長。

    獲獎記錄

    所獲獎項

    序號獲獎情況獲獎年份獲獎原因
    1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982非線性雙曲型方程組和多元混合型偏微分方程的研究
    2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1982經典規(guī)范場理論研究
    3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1986調和映照和規(guī)范場
    4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1987多元混合型方程
    5上海市教學成果優(yōu)秀獎1989偏微分方程和微分幾何學
    6上海市第三屆優(yōu)秀科普作品二等獎1990《談談數學中的無限》
    7上海市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992超音速繞流氣動力計算
    8第二屆“華羅庚數學獎”1995
    9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1995
    10國家教委優(yōu)秀教材一等獎1995《應用偏微分方程》
    11第二屆孺子牛金球獎(杰出獎)1996
    12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2005
    132009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0
    14第五屆老教授“科教興國貢獻獎”2010
    15第二屆感動上海年度十大人物特別獎2012
    參考資料:

    榮譽稱號

    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數理學部學部委員(后改稱院士)。

    1993年9月,當選“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范”,并被授予人民教師獎章。

    1994年2月,當選莫斯科國際高等教育科學院院士。

    1999年10月,當選首屆復旦大學“研究生心目中十大杰出教授”。

    2002年2月,獲2001年度“上海市科技功臣”稱號。

    2008年9月,獲第二屆“上海市教育功臣”稱號。

    2009年9月,當選新中國成立60周年上海杰出科技人物。

    2011年6月,獲上海市優(yōu)秀共產黨員稱號。

    家屬成員

    父親:谷傳聲

    生母:陸仲禎

    庶母:胡玉香

    大姐:谷素蓮

    二姐:谷仲蓮

    三哥:谷超英(后改名谷力虹)

    五弟:谷超志(1927年出生)

    六妹:谷月卿(1929年出生)

    七妹:谷月嬋(1931年出生)

    八弟:谷超俊(1933年出生)

    九妹:谷月霞(1933年出生)

    人物影響

    2009年8月6日,經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準,一顆國際編號為 171448 的小行星被命名為“谷超豪星”。被命名的小行星是2007年9月11日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盱眙觀測站發(fā)現的一顆小行星,國際編號為171448,該小行星繞日運行周期為3.47035年。

    2009年10月20日,以谷超豪的名字命名的小行星“谷超豪星”命名儀式在復旦大學舉行。

    人物評價

    谷先生在科研上我覺得,一個是責任,一個是對數學的興趣,這兩個占有了他生活的全部。(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洪家興評)

    作為非線性科學研究領域的首席專家,谷先生將數學、物理、化學等方面的專家集合在一起,誕生了許多一流的學術成果。(化學家、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辛厚文評)

    谷超豪先生是一位很有影響的數學家。我最初是通過他的著述認識他,特別是他首次闡明的關于楊-米爾斯場的存在定理的著作。這項由一位數學家完成的關于物理問題的工作是谷先生獨特、高雅、深入、多變的工作風格的典型范例。他是一位向難題進攻(有時是幾何學,有時是物理學方面的問題)并解決難題的偏微分方程專家。(法國科學院院士Y.Choquet-Bruhat評)

    后世紀念

    谷超豪獎

    “谷超豪獎”是復旦大學為紀念谷超豪教授對數學事業(yè)的杰出貢獻、激勵青年數學工作者投身數學事業(yè)、努力做出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數學研究工作而設。

    2013年5月15日,復旦大學舉辦了首屆“谷超豪獎”頒獎儀式。

    谷超豪銅像

    2012年12月17日,谷超豪銅像揭幕暨骨灰安葬儀式在上海濱海古園舉行,谷超豪及其夫人胡和生的銅像豎立在谷老墓地中間。

    名人推薦
    • 范海福
      范海福, 范海福晶體學家。廣東廣州人。1956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化學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主持測定了在中國發(fā)現的新天然氨基酸-南瓜子氨...
    • 葛庭燧
      葛庭燧(1913.5.3-2000.4.29)山東蓬萊人,金屬物理學家,國際滯彈性內耗研究領域創(chuàng)始人之一。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民國二十九年...
    • 過增元
      過增元,1936年生于江蘇無錫。中國科學院院士,工程熱物理學家,現任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系工程熱物理教研室主任、研究生院副院長。是《國際熱和流體...
    • 郭令智
      郭令智(1915年4月4日—2015年8月5日),號叔明,出生于湖北省安陸縣,中國地質學家,中國板塊構造和地體構造研究的重要開拓者之一,中國科學院資深...
    • 郭光燦
      郭光燦,1942年12月出生于福建惠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1965年7月畢業(yè)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1981年9月-1983年9月在加拿大多倫多大...
    • 郭永懷
      郭永懷(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男,山東榮成人,中共黨員。著名力學家、應用數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即中國科學院院...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