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鑫荃 - 簡介
李鑫荃,男,評書演員。河北安次人。1921年,農(nóng)歷辛酉年出生,2004年8月25日,農(nóng)歷甲申年七月初十日逝世。
李鑫荃 - 藝術(shù)生涯
師承評書老藝人段興云、評書大師連闊如、馬連登等。20世紀(jì)60年代是他演藝生涯的高潮。1959年,他加入北京宣武說唱團,積極說演新評書,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錄制并播放了《紅巖》、《平原槍聲》等新評書,深受聽眾喜愛。1962年,他被中國曲協(xié)評為“說新書的帶頭人”。他天分極高,過目不忘,說書時連批帶評,詩詞典故信手拈來。他為人耿直要強,惹來不少禍端。“文革”期間,他被下放到煤廠送煤,一送就是十年,藝術(shù)生涯的黃金時代被荒廢了!拔母铩焙,李鑫荃也曾有復(fù)出的機會,但因種種原因幾次未能實現(xiàn)。后因年齡、身體等緣故他淡出舞臺,從聽眾的記憶中漸漸消失。他對學(xué)藝者往往傾囊相授。2003年“非典”期間,他曾躺在病床上向連麗如傳授《雍正劍俠圖》。但由于他在選人方面極為挑剔,得到他親傳的并不多。沒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天分,一直是李鑫荃的心病。據(jù)親屬回憶,他臨去世前曾說:“我死不可惜,可惜的是我這一身的能耐。”
李鑫荃 - 事跡
著名評書表演藝術(shù)家李鑫荃先生,漢族,河北安次人縣人,1921年生,因糖尿病并發(fā)癥醫(yī)治無效,于2004年8月25日21時19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李鑫荃先生少年時在糧店學(xué)徒,酷愛評書藝術(shù),師承評書老藝人段興云先生并私淑評書大師連闊如、馬連登等。李鑫荃先生鉆研評述藝術(shù)幾十年,且悟性極佳。創(chuàng)作并出版了《雍正劍俠圖》《忠義響馬傳》《和氏璧》等,擅演書目有《東漢演義》《三國演義》《隋唐演義》《大破銅網(wǎng)陣》等,他表演沉穩(wěn),表述細(xì)膩,評批有據(jù),刻畫人物生動傳神,體現(xiàn)了“功夫在書外”的深厚藝術(shù)造詣。1959年,李鑫荃先生加入北京宣武說唱團,積極說演新評書,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錄制并播放了《紅巖》《平原槍聲》等新書,深受廣大聽眾歡迎和喜愛,1962年李鑫荃先生被中國曲藝家協(xié)會評為“說新書的帶頭人”;2000年北京市文學(xué)藝術(shù)界聯(lián)合會對李鑫荃先生50年來為繁榮文藝事業(yè)所作的積極貢獻提出表彰。李鑫荃先生一生淡泊名利,為人正直從不趨炎附勢,認(rèn)真作藝,坦蕩做人,行為規(guī)范,堪稱楷模。北京電視臺錄制的《三國演義》等音像、書籍等,已成為李鑫荃先生留給后人的寶貴藝術(shù)財富。李鑫荃先生的逝世,是北京曲藝界的一大損失。我們要化悲痛為力量,永遠懷念這位杰出的評書表演藝術(shù)家并把他畢生所鐘愛的評書藝術(shù)事業(yè)繼承下去使之發(fā)揚光大。
說書生涯近60年的李鑫荃對自己從事的事業(yè),情有獨鐘,他對說書人應(yīng)具備的素質(zhì)深有體會。他說:評書藝人過去稱為說書先生,必須有學(xué)問、有文化、有豐富的社會知識和歷史知識,有了這些,你說書才能入情入理,才能恰如其分地評價好歷史人物,才能說好符合人物身份、符合人物性格對路的話。前幾年電視臺播出電視劇《戲說乾隆》飾演乾隆的鄭少秋把“伯勞飛雁”,說成“勞伯飛雁”,李老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是把鳥名念顛倒了,是缺少知識的表現(xiàn),有的評書演員說清代書把黃天霸說成五品副將,李先生也大為光火,他說清代重武輕文,副將在清代地位僅次于總兵、官價從二品,怎么變?yōu)槲迤,顯然也是缺乏知識所致。
積幾十年說書經(jīng)驗,李鑫荃總結(jié)說,要說好書必須要增強博學(xué)強記的本領(lǐng),說《三國演義》,我曾下功夫背了兩年半,人名背、地名背、對話背、詩詞歌賦背、三國演義中的“銅雀臺賦”諸葛亮的“出師表”我都背得滾瓜爛熟,這些東西背熟了,自然說得流暢、平穩(wěn)、有滋有味,就能把觀眾黏糊住了。
李鑫荃常說:無書不益人,說書人應(yīng)當(dāng)盡可能給觀眾更多的知識,李先生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他平時注意積累知識,能把書中很多的成語典故,說得透徹準(zhǔn)確。比如他說三國說到失街亭時,很多觀眾都不理解,街亭明明是馬謖不聽王平勸告,我行我素才丟失的,王平及時向諸葛亮作了匯報,為什么事后王平反倒挨打?李先生這里就破解到王平挨打事出有因,他當(dāng)初給曹將徐晃當(dāng)副將時就因打賭慪氣,犯見死不救的毛病,這次是故伎重演,哪兒有不挨打的道理。這里把諸葛亮知人善任,賞罰分明說得十分有理。
李先生自1983年后,曾用了八、九年的時間整理加工了《雍正劍俠圖》演出本,其中上半部120萬字已由花山文藝出版社出版,后半部約100萬字也整理完成尚未發(fā)表。
李鑫荃從20世紀(jì)50年代到70年代,曾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錄制了不少部傳統(tǒng)評書和現(xiàn)代評書,這些書目播出時,好評如潮,在觀眾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86年他應(yīng)北京音像公司之邀,錄制了全部《三國演義》大約200多段,這部三國演義的錄像曾于1989年播出過。
李鑫荃 - 作品《雍正劍俠圖》簡介
書籍作者:李鑫荃 話本 退思齋主 蕊竹 編次
圖書出版社:花山文藝出版社
圖書售價:80.00元
圖書類別:文學(xué)
上書時間:2009-05-09
出版時間:1990-07 印刷時間:1990-07-01
開本:32開 頁數(shù):1667頁
裝訂:平裝
李鑫荃 - 作品雍正劍俠圖(萬龍藏峰島) 簡介
本書緊接《雍正劍俠圖·劍山蓬萊島》,主要描述年羹堯查辦萬龍藏峰島的故事,包括巧跟蹤夜入萬林莊、中奸計誤斬何金標(biāo)、年羹堯兵敗歧山縣、古玄真夜探藏峰島等精彩章回。本書作者李鑫荃是現(xiàn)代評書大家,臺風(fēng)沉穩(wěn),表述細(xì)膩,評批有據(jù),精于典故,刻畫人物生動傳神,體現(xiàn)出“功夫在書外”的深厚藝術(shù)造詣。本書極具可讀性,亦是作者的代表之作。
李鑫荃 - 出版推薦
前言
清平客
魯迅先生在分析清代俠義小說時曾提到:“時勢屢更,人情日異于昔,久亦稍厭,漸生別流,雖故發(fā)源于前數(shù)書(指《三國演義》等四大名著——筆者注),而精神或至正尺,大旨在揄揚勇俠,贊美粗豪,然又必不背于忠義!币簿褪钦f,由于俠義小說其特有的“揄揚勇俠,贊美粗豪”的美學(xué)特點,能夠滿足讀者欣賞陽剛、尚武的審美情趣,因而在文學(xué)領(lǐng)域占據(jù)一席之地。繁盛于清代后期的俠義公案小說正可謂近代文學(xué)中不容忽視的一枝,而其中大部分都屬于說書藝人口傳心授的作品,《三俠五義》如此,《雍正劍俠圖》亦是如此。
《雍正劍俠圖》又名《童林傳》。1915年,評書藝人常杰淼在天津說書,目睹《三俠劍》很受歡迎,他獨出心裁,根據(jù)當(dāng)時流行的一些武林傳說編撰成《雍正劍俠圖》。1924年起,此書先后在書棚和茶館演出,得到各種類型聽眾的賞識,成為雅俗共賞的評書書目。上世紀(jì)20年代中期,《雍正劍俠圖》曾在《新天津報》和《新天津晚報》上連載,1928—1943年結(jié)集成書出版。民國時期評說此書者,多如過江之鯽,天津有蔣軫庭、趙軫鐸、張樞潤、顧存德、索存壽等,北京有陶湘九、李鑫荃、耿增春等。作為上世紀(jì)30—40年代最負(fù)盛名的俠義類評書,此書與《三俠劍》齊名,在北方書壇上影響極大。
該書以清朝康熙年間武林中的派別斗爭為背景,突出了主人公童林成長為八卦門名人的歷程,情節(jié)跌宕起伏,人物鮮活生動,富于濃厚的傳奇色彩。其梗概大致如下:直隸霸州農(nóng)家子弟童林向武林前輩學(xué)藝后下山,奉師命在各大門派之外另興一家武術(shù)。在北京,他得到雍親王胤稹的賞識,在與江湖各路高手比武的過程中,與眾多俠劍客結(jié)為至友,而與有的綠林人則結(jié)怨日深。有仇人夜入皇宮盜寶,陷害童林。童林得到雍親王的支持,捉拿盜寶人,將功折罪。經(jīng)過杭州擂比武、大破鐵善寺、北京亮鏢會等一系列“柁子”,故事情節(jié)高潮迭出。最后,童林又奉皇命保護欽差年羹堯查辦四川,破劍山蓬萊島,取萬龍藏峰島,三打聚英山,班師回朝,至張方改詔,雍正登基結(jié)束。
1990年,花山文藝出版社出版了李鑫荃口述三卷本《雍正劍俠圖》,但并不完整,只說到金牌失而復(fù)得即告結(jié)束。
年,中華書局根據(jù)李鑫荃遺稿,出版了《雍正劍俠圖·劍山蓬萊島》,緊接前書,主要描述年羹堯查辦劍山蓬萊島的故事,至五擋英王結(jié)束。
時隔一年,中華書局再度推出其續(xù)作《雍正劍俠圖·萬龍藏峰島》,主要描述年羹堯乘勝追擊,再破萬龍藏峰島的故事。內(nèi)容涵蓋夜探萬林莊、岐山散將、五蝠捧壽、二老對鐵球、奪镢斗陸恒、巧嘴牽紅線、火燒三陽觀、五戰(zhàn)鴻鈞、三擋允褪、秦鳴遠出世、侯馬絕交、一式敗三杰、葫蘆谷遇險、三打藏峰島、一劍削雙耳、宋家峪捉妖、大破朱家堡、一道斗群雄、火焚八卦堂、五劍返真元、力殺四天門等精彩章回。較之前書,此書情節(jié)更為跌宕,結(jié)構(gòu)更為緊湊,人物更為鮮活,堪稱傳統(tǒng)短打類評書中的經(jīng)典之作。
由李鑫荃口述的這部傳統(tǒng)評書有以下幾個特點:
其一:合情合理,節(jié)奏鮮明。作為俠義類書目,描繪江湖道上的奇?zhèn)b異事,慷慨悲歌,縱橫捭闔,令人神往,極具傳奇浪漫色彩,這是共性;然而,瑰奇而流于荒誕,怪異而流于不經(jīng),也是傳統(tǒng)書目的弊病。但本書卻是平中見奇,常中見異,夸而有節(jié),飾而不誣。無論是故事情節(jié),抑或打斗場面,無不遵循書情書理,在令人信服的基礎(chǔ)上又屢有神來之筆,令人叫絕。而這種鮮明的節(jié)奏變化牢牢地“扣”住讀者,說書人之口鋒利如刀,當(dāng)留之處,不傷分毫;不當(dāng)留處,則點滴不存。
其二:語言清新,典故迭出。作者學(xué)識豐富,文中語言多用成語名句,讀之瑯瑯上口,回味悠長。同時,在精彩生動的情節(jié)敘述中,不忘引經(jīng)據(jù)典。評書本身所反映的即是社會萬象,而旁征博引又如錦上添花,使之表現(xiàn)層面更加寬泛?梢哉f,這種恰到好處的淡出淡入處理,有效地掌控書情發(fā)展的節(jié)奏,使讀者為之擊節(jié),而這也正是評書藝術(shù)魅力的源泉。
其三:人物生動,繪聲繪色。評書中的人物是一部書的神髓,是引發(fā)事、理、情的唯一載體,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書人物眾多,有名有姓的人物將近百人,但形形色色,各具特點。不僅書膽童林性格鮮明,活靈活現(xiàn),其他正反雙方的人物也個性突出,不相雷同。作者善于在刀光劍影中穿插人物的心理活動和對白,更富情趣,正所謂“寫草野豪杰,輒奕奕有神。間或襯以世態(tài),雜以詼諧,亦每令莽夫分外生色”。
綜上所述,本書是評書藝術(shù)引人入勝特點的完美體現(xiàn):既有頭有尾,又波瀾起伏;既明白通暢,又懸念叢生;既有貫通一氣之處,又不排除剪斷接說;舒緩處如和風(fēng)細(xì)雨,娓娓道來,驚險處則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環(huán)如套,緊咬緊扣。曾有聽眾褒揚此書“敘其人則義膽俠心,述其事則義烈慷慨……生龍活虎,悲壯淋漓”,“以生花之筆,擇其武而俠、奇而正者,書以傳之”。
本書作者李鑫荃是解放后最負(fù)盛名的評書藝術(shù)家之一,是北京評書的代表人物。其評書語言流暢生動,軼聞典故信手拈來,在緊張跌宕的情節(jié)描摹之余不忘畫龍點睛式的點評議論,以寓理于事的形式評點江山,揚善嫉惡,直抒胸臆,神完氣足。尤其值得稱道的是,書中對于清朝前期官員穿戴服飾、方言俚語及諸多歷史典故均有所涉獵,如對龍生九子的評說,讀之津津有味:
古來傳說,龍有九種。一種叫熱顱,力最大,能負(fù)重,在石碑下;二種叫螭吻,此物好高好險,在廟脊上;三種叫饕餮,此物性貪,把它畫在閣門外影壁上;四種叫睚眥,好殺,鑄在寶劍上;五種叫狴犴,此物憎惡,把他畫在監(jiān)牢的門上;六種叫狻猊,好觀香火,把他鑄在香爐腿上;七種叫霸下,最愛水,停在橋頭上;八種叫椒圖,最厭惡生人,把它畫在住宅的大門上;九種叫蒲牢,喜聽音樂,鑄在鐘上。再如書中關(guān)于“書外書”的運用:
當(dāng)年秦武王帶著武將去瞻仰太廟,太廟前擺著九鼎,這 九鼎象征九州,荊、揚、雍、豫、冀、梁、青、兗、徐,也就代表天下。武王問史官,這銅鼎多少斤一個?史官回答:重三萬斤。武王問大將任鄙,你能舉起么?任鄙說,臣力勝百鈞,一鈞三十斤,百鈞約三千斤。三萬斤是千鈞鼎,臣不能舉。武王又問大將孟賁,孟賁逞能,我能舉,他把鼎舉起來了。秦武王要跟孟賁比勇,也要舉鼎,結(jié)果被鼎砸傷,這叫舉鼎絕脛,一夜疼死秦武王。由于任鄙不逞能,事后加官晉爵;而孟貴逞能,結(jié)果被剮死。由此可見,謙虛是美德,驕傲不可取。
以上兩例足以彰顯出這位評書名宿駕馭書目的深厚功底。
最后,值得注上一筆的是,本書據(jù)李鑫荃于上世紀(jì)90年代初親筆撰寫的手稿整理而成。如今,斯人已逝,此書的出版,對于繼承傳統(tǒng)評書藝術(shù),乃至弘揚非物質(zhì)性文化遺產(chǎn)都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意義。
李鑫荃 - 精彩片斷
第一回 巧跟蹤夜人萬林莊
傳統(tǒng)評書《雍正劍俠圖》上一部《劍山蓬萊島》正說到劍山被破,君臣逃命,五擋英王,苗吉慶大戰(zhàn)燕普,老劍客周潯高聲斷喝。燕普一看,這老頭兒一定是云龍九現(xiàn)周潯,眼前這位是他的得意弟子苗吉慶,看來我君臣難脫生路。這時苗吉慶雙錘貫耳,燕普一瞪眼,心說:你把我腦袋打碎,我都不管了,我用寶劍扎死你!寶劍奔胸前就扎。吉慶一瞧:“老雜毛兒,拼命啊!”雙錘一回,往下砸劍。燕普劍往下沉,照小腹扎來,吉慶縱身一躲,道路讓開。譚天、燕普一架英王,狂奔而去。吉慶一跺腳:“師父,怎么叫他跑了!”老劍客過來:“徒兒,燕普看見為師,他拼命脫逃。有道是一夫拼命,萬眾難敵。咱們要想捉拿他們,也非容易。即便真的把他們拿住,咱們又不是官人,也沒有公文,他們雖然被擒,咱也無處交代。再說咱們出來是捉拿賊子潘豹,如果拿住英王一事傳遍四方,沸沸揚揚,被賊人知道,還不遠走高飛?你已經(jīng)戲耍他們,就算得了。咱們還是尋找潘豹去吧!奔獞c點頭稱是。
再說英王一行一路好逃,越過岐山縣,直奔萬林莊。從白沙江下來的江汊子叫銀沙盆,幾十里地圍繞萬林莊往東流去。銀沙盆北岸是萬林莊,各種桑柳榆槐叢雜而生,濃蔭遮日,跟山東巢父林一樣,足有六里地寬,團團圍住。這上百里方圓所在,萬林莊里正當(dāng)中有個大村子,叫陶家莊,莊主是萬龍藏峰島副元帥蓋天第一手陶源陶洞天;上首八里地是何家莊,莊主神槍鎮(zhèn)陜西何望何金標(biāo);下首八里地是苗家莊,莊主金锏賽叔寶苗望苗德林。這萬林莊西面北面都有銀沙盆的水圍繞著,十分險要。英王、燕普、譚天一到橋頭,從里邊跑出一個人來,六尺身材,一身紫花布的褲褂,青褡包扎腰,锃光刷亮的一個大禿子,短眉圓眼透著機靈,小鼻子,大嘴岔兒,青胡子茬兒。他問:“橋外什么人?”“無量佛,英王千歲在此,貧道燕普,這是大帥譚天。”“呦,原來是王駕千歲、老軍師和大帥,小子接待來遲了!彼f著放下南吊橋,噔噔噔跑出來:“小子高亮,人稱海底神燈。大帥聽說劍山失敗,已經(jīng)派了十幾撥人去迎接,不想小子倒接到了。小子給王爺軍師大帥磕頭!蓖鯛斏焓纸樱骸案吡,免禮吧。陶副帥可在莊內(nèi)?”“王爺,副帥正在莊內(nèi)迎候大駕,請您進莊吧!鄙狭四景鍢,高亮把吊橋絞起。順橋往北走,到北岸,又把北吊橋拉起,萬樹搖頭,無風(fēng)自響,好不怕人。君臣由高亮引路,進了萬林莊。他們哪里知道,銀沙盆外已有人跟蹤至此。
書中交代,上部書說到三擋英王,張旺、鳳岐和于斗誤走樸家店,幸虧董乾老劍客及時趕到,把他們救了。董乾走后,三人吃喝已畢,也離開樸家店。于斗問:“張大哥,咱們上哪兒?”“彌陀佛,英王他們被董老劍客拿住,按理說萬無一失,可劍山周圍步步是荊棘,危機四伏。咱們不如去川陜大道隱蔽,萬一他們要跑了,必投萬龍藏峰島,咱再設(shè)法拿他們!兵P岐和于斗同意,他們來到川陜交界處,可巧碰上萸王三人,鳳岐于斗拉軍刃就要攔截君臣,張旺老成持重,伸手一攔:“二位賢弟,干什么?”“拿他們啊!薄百t弟,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不用說燕普,就一個譚天,咱們都不成啊!y道任他們逃走?”“咱們尾隨于后,有了破綻再為捉拿。如果不度德不量力,那是自尋死路。”二小只好忍耐,這才跟上,越過岐山,跟到萬林莊,看著高亮把他們接進去。
張旺一拉二。骸霸蹅兿日业胤匠燥,到晚上再來!睍f簡短,三人吃過飯,天已二鼓,他們又回來了。張旺囑咐二。骸耙磺新犖业!眮淼阶o莊橋,張旺沖里邊拍巴掌,啪啪啪三下,就聽里邊啪啪啪拍了五下,這叫來三還五。跟著里邊又拍了五下,張旺又拍了三下。時間不大,里邊出來一個人,放下吊橋,走到切近。張旺一抱拳:“并肩子,團個萬兒吧!薄霸谙绿葑尤f兒,名叫高亮,合子團個萬兒!薄霸瓉硎歉哳^目,在下弓長萬兒,名叫張旺。他是丟子萬兒,名叫鳳岐。他是混水萬兒,名叫于斗。我們都是劍山的,垛赤窯兒被鷹爪挑了,瓢兒把子不知來了沒有。我們打算改換門庭,混碗飯吃!薄鞍ミ,張寨主,我們都是一家人。王爺君臣已經(jīng)到了,現(xiàn)在跟副帥談話哪。三位先請到我的鍋伙里邊吃點兒東西,休息休息,然后在下再陪三位到里面見王爺。您看好么?”張旺瞟了他一眼,心說:好吧,看看是你高亮壞,還是我壞事包壞!皬浲臃穑诩铱扛改,出外靠朋友。高頭兒,仰仗您了!备吡烈换味d頭,一陣奸笑:“張寨主,我們到了劍山,您不是一樣盛情招待我們,何須客氣。三位爺臺請吧!备吡潦忠笄谕镒專S后吊橋拉起。此時再想離開萬林莊,勢比登天!
高亮領(lǐng)著三人順著樹林子邊往東來,足有一里地,緊挨著樹林有五問房,東西房一間,北房三間,籬笆圈兒,一個小院兒,當(dāng)中有個門兒。高亮引他們進來,到北屋,這是兩問一通連,前窗的大炕,紫紅色炕席,炕東頭門后邊足個大鍋臺,里面足大鐵鍋,靠著鍋臺是個大水缸,里邊有半缸清水。門后的墻上釘著木板,架著許多鐵勺兒,粗把兒細(xì)把兒都有。下面是個碗架子,有糙瓷大碗、筷子籠兒、咸菜碟兒。北墻是一張破桌子,兩邊有椅子凳子。高亮讓三人坐下:“三位,我先給你們燒點兒水喝!彼⒓此㈠,放上水,從院里抱來木柴,點火燒水。水燒開了,往桌上的銅壺里放好茶葉,泡上茶。八仙桌底下有大銅盆,舀上水,請他們洗臉。也搭著天氣炎熱,高亮忙得順禿腦袋往下流汗,又接著洗米熬粥,從門后拿起粗把兒勺,和攏粥鍋!澳銈?nèi)幌群炔,回頭粥熬得了,吃飽了,我陪諸位面見王爺!兵P岐于斗很感激:“高頭兒,大熱天的,您太忙了,我們心里很不過意。謝謝您。”張旺說:“二位賢弟,高寨主要是到咱們劍山,咱也一樣招待他呀!备吡咙c頭:“對對對,這不算什么。"
很長時間,這鍋粥才開,咕哧咕哧,在鍋里冒泡了。高亮取出三個大海碗,拿出三雙筷子,咸菜碟子放在桌上。他用勺子舀粥,盛了滿滿一大碗,端到張旺近前:“您趁熱喝粥吧!闭f著,他回身又舀去了!皬浲臃,高寨主,從我們來了,您跑前跑后的真不容易,我們怎么謝你啊?”張旺用右掌托著這碗熱粥:“得了,我謝謝了!”說著話,他往前一上步,一翻腕子,將軍戴帽,這碗熱粥正扣到高亮禿腦袋上。“哎呦!”這下可把高亮害苦了,肉都燙翻了,咕嗵一聲,躺地下死過去了。熱粥往下一流,流到哪兒都是燎漿泡。張旺合掌打問訊:“彌陀佛,善哉善哉!痹倏带P岐于斗,面沉似水,帶有不悅之色。二小心說:咱們反對的是英王、燕普、譚天、陶源,跟人家底下人有什么仇?再說,自從咱們來了,人家跑前跑后一通忙乎,實不容易,怎能用熱粥燙人家呢?
“彌陀佛,二位賢弟,劣兄燙了高亮,你們不樂意了吧?”于斗年輕:“張大哥,咱們是兩輩子的交情,同舟風(fēng)雨,可像您這樣的為人,以后硅還敢跟您交朋友啊,兀緣兀故,為了什么?不怕您一刀把他殺了,這都可以;您用熱粥燙他,未免太缺德了!睆埻恍Γ骸皬浲臃,高亮要是好人,劣兄怎能做這種損德的事情?我要說出他的壞來,二位就該殺他了!薄八趺磯?”“賢弟們請看這個!睆埻阎嗌鬃幽闷饋恚厦嬲粗芏嘀,先放到水缸里涮了涮,把粥洗下去,再拿出來:“你們看,勺子把兒上有個小銅疙瘩,他和攏粥時用大拇指摁這小銅疙瘩,只要一摁,勺子后邊這一頭兒就往外冒黃藥面,這是蒙汗藥。他分明要害咱們,幸虧被劣兄識破,不然早已受擒!庇诙芬宦,勃然大怒,拉藤蛇棒,就想把他打死。張旺攔住:“咱們先問問他。”于斗照高亮的臉上打了幾個大嘴巴,狠狠的幾下,把他打活了!鞍ミ稀薄皬浲臃,小子你叫高亮,我叫壞事包,你冒壞還差點兒,說實話吧!薄靶諒埖模以栽谀闶掷锪,我告訴你!
書中交代,高亮引英王他們進了萬林莊,一出樹林,豁然開朗,阡陌縱橫,綠油油的莊稼連成一片,農(nóng)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擊壤作歌,好一派農(nóng)家景象!不多時來到陶家莊,進南口到十字街,往西一拐,路北瓦舍千問,廣梁大門,四棵門槐,東邊是走馬門。高亮請英王稍候,他到里面通稟。時間不大,就聽里邊說話:“王爺受驚了!”人隨話到,從里面走出一人。君臣定睛觀看,見此人身高六尺,猿臂蜂腰,身穿米色長衫,綿綢褲褂,扎絨繩,佩長劍,腳下福字履;略有些謝頂,白剪子股的小辮兒,稍有幾根黑的,素白的一張臉兒,兩道白眉,大三角眼,準(zhǔn)頭端正,四方海口,連鬢絡(luò)腮一部白胡須,笑容可掬。英王一抱拳:“你是陶副帥?本爵富寶臣。”陶源趕緊磕頭:“千歲一路辛苦,臣陶源接待來遲。”英王伸手相攙:“副帥免禮!毖嗥、譚天通名,各自見禮。陶源賞了高亮十兩銀子,他歡天喜地地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