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鳳山 - 個人簡介
高鳳山祖籍河北三河縣,七歲為“天橋八大怪”之一曹德奎收養(yǎng),學唱數(shù)來寶。七年藝成后,又拜著名相聲藝人高德亮為師,學說相聲,先后與馬三立、朱相臣、羅榮壽、王長友、孫寶才等搭伙,在北京、天津、唐山撂地賣藝,逐漸享名。一九四九年參加相聲改進小組,積極編演新曲目。后專攻快板書、數(shù)來寶,晚年主要從事曲藝教學工作,并與羅榮壽合作,登臺演出《賣布頭》、《黃鶴樓》等傳統(tǒng)相聲節(jié)目。其代表作有《同仁堂》、《數(shù)來寶》、《諸葛亮押寶》等。弟子有崔琦,石富寬等。1993年在北京辭世,享年72歲。
高鳳山 - 個人概述
六歲失去父母兄長,只身乞討流落北京。
七歲為“天橋八大怪”之一著名天橋藝人曹德奎收養(yǎng),學習數(shù)來寶,飽受惡勢力的欺壓凌辱.七年藝成后,又拜著名相聲藝人高德亮為師,學說相聲,打下深厚功底。
十四歲開始獨立賣藝,先后與馬三立、朱相臣、羅榮壽、王長友、孫寶才等搭伙,在北京、天津、唐山撂地賣藝,逐漸享名。
新中國成立以來,他積極進取,銳意創(chuàng)新,上演了二百多個快板書和數(shù)來寶段子,還與人合作出版了《快板書》研究一書。
一九四九年參加相聲改進小組,積極編演新曲目。后專攻快板書、數(shù)來寶,并與高德亮、王學義合作。晚年主要從事曲藝教學工作,并與羅榮壽合作,登臺演出《賣布頭》、《黃鶴樓》等傳統(tǒng)相聲節(jié)目。他功力深厚,在繼承傳統(tǒng)技巧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他演唱快板書,吐字清晰,語言俏皮,節(jié)奏鮮明,氣勢流暢,唱段緊湊,一氣呵成,板槽極穩(wěn)而又富于變化。在說、逗結合方面,尤有獨到之處。如《同仁堂》、《數(shù)來寶》、《諸葛亮押寶》、《張羽煮!、《武松打店》等。
高鳳山對藝術精益求精,注意從姊妹藝術中吸收營養(yǎng),他的表演動作準確,神態(tài)逼真,吐字清脆,節(jié)奏俏麗,語言流暢,人稱"高派"快板藝術。如《同仁堂》、《楊志賣刀》、《黑姑娘》等。
在相聲藝術方面,他師從高德亮,先后與馬三立,朱相臣,侯寶林,王長友,王世臣,羅榮壽等合作過,捧哏、逗哏、泥縫兒,技藝全面。主要有《秦瓊賣馬》、《賣布頭》、《數(shù)來寶》,《黃鶴樓》,《捉放曹》等。弟子有崔琦,石富寬等。
高鳳山 - 生平事跡
高鳳山大膽創(chuàng)新,是把藝人“單跪式”改為站著唱的“第一人”,同時又在傳統(tǒng)“數(shù)來寶”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了“快板”這一藝術形式。
高鳳山七歲拜天橋老藝人曹德奎(外號曹麻子)為師,學唱數(shù)來寶。拜師后,每日早起晚睡,洗衣、做飯、買東西,光是伺候師父、師娘就累得夠嗆,何談學藝呢。開蒙學的一些段子,都是“偷”來的,像《諸葛亮押寶》、《一窩黑》等節(jié)目,是師傅演唱時,他強記硬背學來的。學了仨月,師傅說:“你可以自己奔飯啦。”就這樣,高鳳山走上了賣藝的道路。
數(shù)來寶的傳統(tǒng)表演方式是蹲在地上唱,不許站起來。高鳳山也不能例外,可他總覺得別扭,想動也動不起來,最多只能揚著頭與觀眾交流一下,其他都受到限制。
高鳳山想,人家唱戲的又有眼神,又有身段,一揚馬鞭就上馬,一扶車旗就行車,能把各種人物演得活靈活現(xiàn),分得出誰是張飛,誰是李逵,誰是鶯鶯,誰是紅娘,演起來那么灑脫,那么自如?晌叶自诘厣铣,有勁使不上,這不是費力不討好么?我何不也站起來試試!于是他下定決心,改蹲唱為站起來唱,并加上手勢、眼神及面部表情等動作。這一改非同小可,特別受到觀眾的歡迎。
1860年,隨著《北京條約》的簽訂,天津被迫開辟為通商口岸。天津開埠以后,英、法等九國爭先恐后地搶占地盤,強劃租界。在天津老城的南面,曾經(jīng)有一大片水洼地,開始并沒有人居住,隨著人口的增多,這里漸漸形成了一片陸地,由于這里位于法國和日本的租界之外,因此被稱為“三不管”。
1935年冬天,在天津“三不管”一個不大的書館里,館主崔老太太正在整理著桌椅板凳,準備著一天的演出,高鳳山來到她面前,央求崔老太太能讓他在這里試著表演一段數(shù)來寶。崔老太太見他還算機靈,便答應讓他在正式演出前表演一個開場小段招攬觀眾,叫“唱板凳頭兒”。但崔老太太怕他唱不好,只給他擺了兩條板凳。板凳多,說明藝人本事大,能掙錢;板凳少,則說明觀眾少,沒能耐。
第一次演出,14歲的高鳳山唱起了反映軍閥混戰(zhàn)的《直奉大戰(zhàn)》,《打南口》等故事性較強的時事新聞唱段。他口齒清楚,聲音脆亮,可在表演方式上卻和一般藝人不一樣。他的表演有聲有色,豐富多彩,不僅大膽吸取了戲曲和評書的一些表演手法,還加進了許多與內(nèi)容相吻合的曲藝動作,讓觀眾耳目一新。高鳳山表演的創(chuàng)新數(shù)來寶很受歡迎,讓崔老太太對他刮目相看。第二天他再演出時,板凳的數(shù)量和時間都增加了一倍。在接下來的幾天里,每天都會有人來看他的表演。在實踐中他逐漸形成了高亢、脆美、流暢的獨特風格,并與另外一位數(shù)來寶藝人王鳳山一起,成為當時頗為著名的數(shù)來寶藝人。和其他藝人一樣,高鳳山不僅唱數(shù)來寶,也表演相聲。他拜前輩相聲藝人高德亮為師,并先后與相聲名家馬三立、白全福、朱相臣等人搭檔。
隨著天津整個市區(qū)的繁榮發(fā)展,“三不管”的范圍日益擴大,高鳳山得到了充分鍛煉,但由于年幼,一開始就受到了當?shù)鼗旎靸旱钠廴。正因為他唱的新段子?第四天就有流氓地痞找上門了,逼迫高鳳山拜他們?yōu)閹?并把高鳳山收入的七成都拿走了。無奈高鳳山只好忍氣吞聲。從此,他雖然是唱一場“火”一場,可是收入的百分之七十卻進了這些混混兒的腰包。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fā),高鳳山返回北京。此時,他的師傅曹德奎大病不起,奄奄一息,高鳳山又后悔又難過,趕緊拿出了自己的積蓄,替師傅還了住店錢。不久,曹德奎去世,高鳳山又雇了一輛車,走了五十多里地,把師傅送回了老家。這時候的天津人心惶惶,小梨園、燕樂等著名曲藝演出場所觀眾銳減,著名的“曲藝五大王”中的金派梅花大鼓創(chuàng)始人金萬昌、單弦大王榮健臣、相聲大王張壽臣等人紛紛離開天津。其他許多藝人,如馬三立、高壽亭也離開天津去了濟南。
專攻快板書和數(shù)來寶新中國成立后,從水深火熱中掙扎出來的高鳳山飽嘗黃連知蜜甜,他以樸素的階級感情投入到了火熱的新生活中。他參加了“北京相聲改進小組”,為發(fā)展相聲藝術,凈化相聲語言盡心盡力。后來專攻快板書、數(shù)來寶,晚年主要從事曲藝教學工作。他演唱快板書,吐字清晰,語言俏皮,節(jié)奏鮮明,氣勢流暢,唱段緊湊,一氣呵成,板槽極穩(wěn)而又富于變化。在說、逗結合方面,尤有獨到之處。其代表作有《同仁堂》《數(shù)來寶》《諸葛亮押寶》《張羽煮!返。高鳳山退休前是北京市曲藝團級別最高的演員,曾由老市長彭真任命為團長。
高鳳山 - 藝術特色
嗓音清脆、字正腔圓,節(jié)奏處理俏麗流暢、一氣呵成,感情充沛、臺風灑脫;表演動作準確,神態(tài)逼真,吐字清脆,節(jié)奏俏麗,語言流暢,人稱"高派"快板藝術。
高鳳山 - 代表作品
《同仁堂》、《數(shù)來寶》、《諸葛亮押寶》、《張羽煮!、《武松打店》、《秦瓊賣馬》、《賣布頭》、《黃鶴樓》、《捉放曹》、《北伐成功》、《闖王斬堂弟》、《君臣斗》、《孫悟空三盜芭蕉扇》、《黑姑娘》等。
高鳳山 - 藝術人生
1950年1月19日,農(nóng)歷己丑年十二月初二日:北京市相聲改進小組成立。
由一相聲藝人孫玉奎、劉德智、侯寶林、侯一塵、高德亮、羅榮壽、高鳳山、佟大方、全常保、常寶霆、于世德11人發(fā)起,在北京市曲藝公會協(xié)助下,正式成立北京市相聲改進小組。
1951年3月12日,農(nóng)歷辛卯年二月初八日:中國人民第一屆赴朝慰問團赴朝
3月12日至5月底,以廖承志為總團長,陳沂、田漢為副總團長的中國人民赴朝慰問總團赴朝,北京文藝界有23人參加了由部分曲藝雜技演員組成的“赴朝慰問團曲藝服務大隊”,領隊張輔臣,隊長連闊如,副隊長曹寶祿,演員有高元鈞、侯寶林、郭啟儒、常寶堃、魏喜奎、高鳳山、孟憲友、孫硯琴、尹福來、顧榮甫、金業(yè)勤三兄妹等。中華雜技團部分演員也參加了這次赴朝慰問演出。北京市文聯(lián)編輯沈彭年隨隊前往。
1957年,農(nóng)歷丁酉年:北京市曲藝三團并入北京市曲藝團
北京市曲藝三團合并到北京市曲藝團,北京市文化局在經(jīng)濟上給予一定幫助,并委派政治輔導員,加強黨的領導,該團遂成為民營公助的文藝團體,改名為北京曲藝團,團長高鳳山,副團長魏喜奎。演員有王世臣等。
1959年12月,農(nóng)歷己亥年:北京曲藝團改名為北京市曲藝團
經(jīng)北京市政府批準,北京曲藝團為市文化局直屬國營藝術團體,團名又改為北京市曲藝團,團長高鳳山,政治協(xié)理員于真。該團下設曲藝、曲劇兩個演出隊,分別演出北方曲藝和北京曲劇。演員有王世臣等。
高鳳山 - 人物紀念
2008年3月22日晚,北京曲藝家協(xié)會和崇文區(qū)文化館快板沙龍聯(lián)合舉辦了“紀念一代宗師高鳳山先生”專場演出。北京曲協(xié)主席李金斗攜弟子劉穎率先表演了高鳳山先生的代表作《黃鶴樓》,表達對先生的懷念之情。相聲名家陳涌泉、魏文華、孟凡貴、張志寬、師勝杰、石富寬、王學義、李增瑞、李伯祥、杜國芝及高鳳山的眾弟子:崔琦、孟新、張長來、張文甫、李少杰、李世儒等都參加了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