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一青 - 簡介
提起已有30多年播音生涯的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朝鮮族播音指導樸青竹,也許有人還不甚知曉,可一提到他的播音名“樸一青”,許多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朝鮮語中外聽眾就再熟悉不過了。就是這位用“樸一青”的名字演繹過無數(shù)生動有趣的朝鮮族諺語故事、播報過許多重大新聞時事的樸青竹,最近榮獲了我國播音主持行業(yè)的最高獎——2007年度中國廣播播音員主持人“金話筒獎”!這是樸青竹的殊榮,也是我國民族語播音工作者的殊榮!
樸一青 - 基本資料
職 務: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音指導,中國民族影視發(fā)展促進會常務理事,中國朝鮮語播音主持協(xié)會會長兼秘書長
樸一青 - 個人經(jīng)歷
1970年至1978年在吉林延邊人民廣播電臺任播音員;
1978年11月調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任朝鮮語廣播播音員;
1981年曾連續(xù)3次突破播音萬字關,不停1次、不錯一字一氣呵成的記錄;
1998年起任播音主管,擔任傳授指導朝語播音理論方面的工作。曾主持過朝鮮族運動會、春節(jié)聯(lián)歡會、大型文藝晚會等。播音作品多次獲獎,并發(fā)表十余篇學術論文。樸青竹撰寫的《播音通論》一書(34萬多字;
2002年4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該書得到國內(nèi)外朝鮮語廣播界的廣泛好評,已成為延邊大學播音參考教材之一,人民日報、中央臺新聞聯(lián)播曾對此進行報道;
2002年樸青竹又自編自錄《朝鮮語諺語故事》一書并錄制CD、錄音帶(每套12盤、共3000套),由民族出版社和民族音像出版社同時出版。延邊臺每天播出一個故事,延邊日報每周刊登2個故事,黑龍江朝語臺也每天播出一個。朝鮮中央廣播委員會平壤錄像社已經(jīng)簽約把這個出版物搞成漫畫電影。
樸一青 - 背后的故事
我熱愛面對話筒的生活
1969年,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廣播電臺要招聘朝鮮語播音員。當時,樸青竹正在家鄉(xiāng)和龍縣務農(nóng)。一向喜歡唱歌和朗讀的他聽到招考的消息,毫不猶豫地跑到州府延吉市應聘。由于他沒有任何播音經(jīng)驗,也沒有接受過別人的指導,在應試中不僅發(fā)音位置錯誤,而且?guī)в忻黠@濃重的鼻音。所以,很自然地落榜了。走出考場,樸青竹發(fā)誓來年再考。從此,他開始了練習、學習、再練習的拼搏。
每天,樸青竹都把朝文報紙帶在身邊,一有空就拿出來朗讀。清晨起來,他常常站在圖們江邊,模仿老人、孩子、婦女說話的語氣和語調,練習人們講話的抑揚頓挫,體會不同階層人們的發(fā)音;勞動之余,他多在田間地頭給鄉(xiāng)親們繪聲繪色地講故事,練習敘事語言的技巧。當時,他窮得連一臺收音機都買不起,但每天只要村里的有線廣播一響,他就支著耳朵細細聽,一遍遍模仿,村里人都說,樸青竹著了魔了。
第二年,樸青竹又去應聘。評委還是前一年的那些人,而樸青竹卻不再是前一年的樸青竹了。考場上,他不但沒有了鼻音,連發(fā)音位置也幾乎達到了專業(yè)人員的水準。樸青竹的出色表現(xiàn)讓評委們連連稱奇。這一次,樸青竹被正式錄取為延邊人民廣播電臺朝鮮語播音員。
在延邊電臺,為了在話筒前表現(xiàn)發(fā)揮得更好,樸青竹依然是每天朝文報紙不離手。除了讀報,他還博覽群書,養(yǎng)成了收集生動詞匯和簡短故事的習慣。幾年下來,他收集的詞匯密密麻麻地記滿了6個日記本。
長久的刻苦鉆研和執(zhí)著努力,終于使樸青竹成長為一名優(yōu)秀的朝語播音員。
1975年,延邊電臺接到第4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周恩來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傳真稿,一共七萬多字,上級要求馬上錄音播出。由于時間緊迫,根本沒有整理文稿和備稿的時間。臺領導和錄音員都揪著心來到了播音間,而作為播音員的樸青竹卻鎮(zhèn)定自若,正所謂“養(yǎng)兵千日,用兵一時”。只聽他聲音洪亮、播送流暢、大氣端莊,語氣如行云流水一般,七萬多字的稿子一氣播了3小時50分鐘,這時離正式播出只剩下了幾十秒鐘。周恩來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通過樸青竹的聲音,及時準確地傳到了延邊朝鮮族群眾的耳邊。
不久之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到延邊聘請朝鮮語播音員,延邊電臺忍痛割愛將樸青竹送進了中央人民廣播電臺。
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以后,樸青竹對廣播事業(yè)的執(zhí)著依然如故。他在業(yè)務上又多次通過了一萬字播音大關。所謂一萬字大關,是指一萬多字的稿件,在播音中一次不停、一字不錯地播完。沒有扎實的基本功、忍耐力和注意力,是很難完成的。那還是在1981年,3萬多字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送到了朝語播音間。當時,沒有領導對樸青竹提出什么要求,也沒有要突破什么紀錄的名利可圖,而單純的他也只是為了完成給自己定下的目標,只是為了業(yè)務上的提高。在目力集中、情緒淡定的樸青竹面前,35分鐘以上的錄音帶備好了,所有的電源都接通了:第一天錄播一遍34分鐘;第二天錄播一遍35分鐘;第三天錄播一遍37分鐘。這三遍錄播過程中機器一次未停,語音、語氣、語調、節(jié)奏、邏輯關系包括語感等無一差錯,全部準確、成功!樸青竹多年的心血和努力有了回報。
今天講起這些來,樸青竹還十分激動。要知道,當時突破“萬字播音大關”可以為臺里節(jié)省多少寶貴的錄音時間、多少電費、多少磁帶,減少多少機器的損耗!就是帶著這些樸素的想法,憑著堅強的信念和毅力,樸青竹在他熱愛的話筒前,完成了自我的一次次超越。
我更熱愛話筒那邊的聽眾
在家鄉(xiāng)時,樸青竹就有無數(shù)的朋友和聽眾;到了北京,他愛家鄉(xiāng)、愛民族、樂于助人的習性仍然沒變。
只要家鄉(xiāng)來人,無論認識與否他都熱情接待;無論來人是看病還是辦事,他都熱心幫助他們解決困難。很多人說他這里是延邊人的“北京辦事處”。
改革開放以來,為了把朝鮮族介紹給全國人民,把中國的發(fā)展成果介紹給世界,樸青竹積極參加了許多文藝宣傳片的朝鮮語解說工作。他解說過《長白奇觀》、《東北亞金三角琿春》、《北京的秋天》、《西子風光》、《大地的兒子》等宣傳片和《今日遼寧》、《今日吉林》、《藍天下的河北》等二十余部大型紀錄片。
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樸青竹看到大家都很忙,許多人沒有時間看書、看電視,但他們又都戴著耳機、耳麥,這說明廣播的便利和發(fā)展空間很大。為此,他決定把很早以前就有的將朝鮮族中廣為流傳的諺語故事介紹給大家的想法付諸實現(xiàn)。
他從多年來認真收集整理的許多諺語故事中篩選了167篇既精彩又富有哲理的故事,編寫成節(jié)目稿并擔當主播。為了播好這個節(jié)目,樸青竹認真揣摩、精心準備、細致演繹,播得親切生動,引人入勝,打動了許多聽眾。朝鮮族聽眾紛紛給樸青竹寫信說:“故事好聽,很受啟發(fā)!
后來,應廣大聽眾的要求,樸青竹還整理了《朝鮮語諺語故事》一書及配套的錄音帶和CD光盤,由民族出版社和民族音像出版社同時出版發(fā)行,不僅受到廣大中國朝鮮族的歡迎,也受到朝鮮和韓國民眾的喜愛。
1998年,深深了解朝鮮族聽眾渴望知識、渴望文化生活愿望的樸青竹,給當時的中央有關部門寫信,反映了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廣播設備老化的情況,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國家引進國外技術改善了州里的播音條件。今天,聽著高質量的朝語廣播,廣大朝鮮族聽眾無不從心里感謝黨中央的關懷,感謝樸青竹這位熱心人。
為了將朝鮮語播音事業(yè)更好地發(fā)展下去,樸青竹還錄制了北京經(jīng)貿(mào)大學教學片《朝鮮語基礎發(fā)音》(共七盤),還在《中國朝鮮語文》、《中國廣播》等刊物上發(fā)表了《怎樣播好新聞》、《談談廣播采訪》、《注意力在播音中的絕對作用》、《情感、想象、記憶在播音中的作用》等10多篇有價值的論文。
2002年,樸青竹總結30多年的播音工作和理論學習經(jīng)驗,編寫了34萬字的專著《播音通論》。專著從呼吸、發(fā)音、心理、技巧等方面,闡述了朝鮮語播音規(guī)律與特性,在研究朝鮮語廣播發(fā)展和理論方面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恫ヒ敉ㄕ摗返玫絿鴥(nèi)播音界及朝鮮中央廣播委員會、金日成綜合大學、戲劇電影大學、金亨直師范大學等部門和大學的廣泛好評。在朝鮮金日成綜合大學學習的中國、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斯坦、蒙古、越南、老撾等國留學生對《播音通論》都特別感興趣,把它當作學習朝鮮語的必備工具書。吉林省延邊大學也將其列為學生的參考書。
談到將來,樸青竹表示要在有“聲”之年,為廣大聽眾和朝鮮族同胞多做工作,在廣播諺語故事的基礎上,將題材擴大到中國民間故事以及朝鮮、韓國的歷史故事、歷史事件等等方面,繼續(xù)用自己的聲音來服務、報答親愛的聽眾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