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珍珠 - 簡介
余珍珠,屬于另外一個群體。生長于香港,自幼受港式教育,余珍珠對中國近代歷史的知識,只到鴉片戰(zhàn)爭。1970年到美國留學,在伯克利寬松自由的學術(shù)環(huán)境中,才對近現(xiàn)代史有所了解。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她看斯諾的書,讀毛選,學習《人民日報》。在哈佛大學讀書時,聽說中國在聯(lián)合國需要翻譯,就抱著為國家服務(wù)的念頭,跑到紐約當起了同聲傳譯,從1974年到1979年,一干就是5年,年年向組織打報告,申請回國服務(wù)。“文革”結(jié)束,讓余珍珠的“左派夢”幻滅。她開始回歸學術(shù)世界,寫論文,評教授,在美國的大學等級塔上一層一層上升。1989年,偶然間被朋友拉去普 林斯頓大學聽了吳家瑋的科大招募演講,聽到吳家瑋在講臺上侃侃而談自己的創(chuàng)校理想,不僅要創(chuàng)辦一所大學,而且要創(chuàng)辦一所好的、麻省理工學院式的研究型大學,為國家服務(wù),余珍珠的心動了。“那段時間,身邊的朋友,電話突然變得特別勤。說不了兩句,話題就轉(zhuǎn)到,怎么樣,想不想回去?” 已經(jīng)忘了是怎樣與吳家瑋搭上了線,她只記得,兩個月內(nèi),吳家瑋每隔一個晚上,就會給她打一個電話,邀請她回香港參與香港科技大學的創(chuàng)辦工作!澳菚r候招募那么多教授,吳校長這么做的,肯定不止針對我一個人,這種精神和他談起大學時開放的懷抱,的確讓我非常感動! 雖然感動,但余珍珠并沒有馬上回香港。先生在美國有自己的事業(yè),而且也拋舍不下年紀尚小的孩子。
1994年,她在美國的大學拿到終身教職,生活很舒服,有大房子、花園、草坪,但卻突然驚覺,長遠看,將只是重復自己——該是對自己的人生做個改變的時候了。 1995年,余珍珠請了一年學術(shù)假,到香港科技大學,在人文和社會科學學院當教授。假滿后,又續(xù)了一年。到了第三年,索性從美國的學校辭職。 “很愚蠢。”她自嘲地笑言,“在很多人看來,從一個美國還算不錯的大學跑到一個無名的香港大學。好在薪水不錯,還可以跟家人、朋友交代! 在香港科技大學招兵買馬階段,由于香港的大學教職人員收入與公務(wù)員掛鉤,各院系中同一級別的學者工資相同,對于在美國就業(yè)市場冷清、薪水普遍偏低的人文學者來說,相當有吸引力。此外,香港科技大學的教授退休年齡為65歲,而在新加坡,退休年齡為55歲,港大和中文大學,也是60歲退休。一些年齡較大的人文學者因之跳槽到了科大,曾任教于新加坡國立大學的莊錦章教授,就是其中之一。所以,看似與科技不相關(guān)的人文與社會科學院,卻是科大初創(chuàng)期間最先實現(xiàn)兵 強馬壯的一個學術(shù)分支。
不過,余珍珠表示,薪水絕不是讓她回港的最重要原因!叭绻愀鄄换貧w,我相信,很多人都不會選擇來到香港科技大學!
余珍珠 - 投身文學
余珍珠從小就喜歡文學,雖然理科成績不錯,但仍選擇最鐘愛的文學作主修。因為她喜歡探索、反思人的感情世界,而文學與自己的性情最為接近。余珍珠小學時開始讀《紅樓夢》,到了博士論文還是寫《紅樓夢》,從中可一窺她對文學的那份堅定的熱愛。她說:“小時候看黛玉葬花我會流淚,現(xiàn)在看可能更理性些,會將它擺到世界文學的范圍中,與莎士比亞、但丁、歌德的著作比較!彼J為,曹雪芹對心理的細致刻畫及對社會的精細描寫,這些特點只有中國文學才擁有!余珍珠表示,在美國求學讓她享受到自由開放的氣氛,亦使她體會到真正的卓越從何而來。在哈佛讀書時,每個學生都全情投入學習中。只要老師在課堂上略提過的書名,一下課所有人都會沖向圖書館,大家都想第一個借到那本書,她說這在香港實在很難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