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其明 - 生平
呂其明,作曲家,194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9年后任上海電影制片廠小提琴演奏員。每當演奏著優(yōu)美的曲子時,他就夢想著有一天自己也能作出優(yōu)美的曲子該多好。他決心讓夢想變成現(xiàn)實,于是一面用心鉆研中外音樂作品,一面拜師求藝。
1951年,他調到北京電影制片廠新聞紀錄片組任專業(yè)作曲,從此開始了他的電影音樂創(chuàng)作事業(yè)。在此期間,與人合作或獨立創(chuàng)作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等大型紀錄片的音樂。
1955年,調回上海電影制片廠,擔任故事片的作曲,創(chuàng)作的第一部故事片音樂是《水鄉(xiāng)的春天》。隨后,又為故事片《鐵道游擊隊》、《家》等作曲。他為《鐵道游擊隊》所作的插曲《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充滿了濃郁的鄉(xiāng)土味,流暢上口,很快為廣大觀眾所喜愛,成為一首流行歌曲。
1959年后,任上海電影樂團副團長、團長,并進入上海音樂學院攻讀作曲和指揮。1964年畢業(yè)后任上影廠作曲、音樂創(chuàng)作室主任。
1964年畢業(yè)于上海音樂學院作曲指揮系。歷任上影樂團團長、上海電影總公司音樂創(chuàng)作室主任。是中國音協(xié)第四、五屆理事 。先后為《鐵道游擊隊》、《紅日》(合作)、《白求恩大夫》、《霓虹燈下的哨兵》、《廬山戀》、《城南舊事》、《雷雨》、《子夜》、等六十余部故事片和十余部紀錄片作曲,并為《秦王李世民》、《向警予》、等電視連續(xù)劇、廣播劇作曲。其中《城南舊事》的音樂創(chuàng)作,于1983年獲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音樂獎;《廬山戀》的插曲《啊,故鄉(xiāng)》和歌曲《你應當留下什么》,獲全國優(yōu)秀歌曲獎。 其他音樂作品還有交響樂《鄭成功》(與人合作)、交響詩《鐵道游擊隊》、隨想曲《霓虹燈下的哨兵》、序曲《紅旗頌》、交響敘事詩《白求恩大夫》等十余部,以及《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誰不說俺家鄉(xiāng)好》(與人合作)等歌曲三百余首。
呂其明 - 藝術人生
呂其明1930年5月出生于安徽無為,父親呂惠生是當?shù)睾苡型慕逃缛耸浚箲?zhàn)時期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擔任新四軍第七師皖江抗日根據(jù)地行政公署主任。1940年,新四軍二師“抗敵劇團”演出小歌劇《農村曲》,相中呂其明扮演劇中的逃難孩子小毛,這一年,10歲的呂其明和他12歲的姐姐呂曉晴就在新四軍這個革命的大家庭里,開始了新的生活。抗戰(zhàn)劇團的生活是艱苦的,但對呂其明來說,卻是進了一所沒有圍墻和門牌;盏纳畲髮W、藝術大學,他在那里唱歌、演戲、教歌、行軍、打仗、宣傳鼓動……九年的劇團生活在呂其明今天看來,仍是他人生經歷中最寶貴的一個關鍵時期,這期間,父親呂惠生慷慨就義,對他的成長也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他懂得了將個人的命運、悲歡、榮辱和祖國、和人民融合在一起,用真誠、智慧的勞動來回報祖國、人民和人民軍隊的養(yǎng)育之恩。
20歲開始學作曲
1949年11月,呂其明依依不舍地脫下心愛的軍裝,轉業(yè)到陌生而又新奇的上海電影制片廠,學過小提琴的他被分配在管弦樂隊擔任小提琴演奏員。這一段時間,強烈的作曲愿望激勵著呂其明。在演奏時,他注意樂隊的演奏效果,從中學習管弦樂的作曲技巧,工作以外,他幾乎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放在音樂理論的學習上面,四處尋師學藝。
1956年,26歲的呂其明接受了為電影《鐵道游擊隊》作曲的任務,抗日根據(jù)地的生活給了呂其明創(chuàng)作的靈感和激情。在寫作中,他的腦海里浮現(xiàn)出過去他見過的身穿便衣,扎著子彈帶,手拿套筒槍或大刀的游擊隊員的形象,他采用山東民歌中富有典型意義的調式落音、音調,創(chuàng)作了一首具有濃郁山東地方風格、通俗、淳樸的歌曲《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展示游擊隊員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隨著電影的上映,這首好聽的歌曲馬上傳唱開來。
35歲寫就《紅旗頌》
作曲是一門技巧性、專業(yè)性很強的藝術,隨著作品的增多,呂其明的心中萌發(fā)出創(chuàng)作交響音樂的目標。為盡快實現(xiàn)這個目標,1959年,呂其明帶職進了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整整學了5年作曲、2年指揮。回憶起那段歲月,呂其明感慨道:“現(xiàn)在回過頭來看,我認為很值得,沒有那7年的學習,就沒有我今天的這些作品。”
1965年,呂其明接受了第6屆“上海之春”音樂會序曲的創(chuàng)作任務。這是中國第一部以歌頌紅旗為主題的器樂作品。當他進入構思、醞釀時,往事一幕幕躍入腦海:燃燒著的村莊,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奮勇殺敵的戰(zhàn)士、天安門前升起的五星紅旗……他不由熱血沸騰,樂思如泉涌,經過一個星期的日夜拼搏,完成了管弦樂序曲《紅旗頌》的創(chuàng)作。在1965年第六屆“上海之春”開幕式上,由上海交響樂團、上海電影樂團、上海管弦樂團聯(lián)合首演的《紅旗頌》,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這部作品至今仍經常被一些電影、電視、音樂會所引用,也成為在廣播、影視、晚會上演奏最多的作品之一。
50載佳作頻頻出
在長達半個世紀的電影、電視音樂、器樂作品和聲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中,呂其明結出了累累碩果。他陸續(xù)為故事影片《鐵道游擊隊》、《白求恩大夫》、《廬山戀》、《城南舊事》、《雷雨》、《焦裕祿》等200多部(集)影視劇作曲,創(chuàng)作了管弦樂序曲《紅旗頌》、交響樂《鄭成功》(合作)、交響詩《開拓》、《國旗·一九九七》、管弦樂組曲《雨花祭》、弦樂合奏《龍華祭》等十余部大、中型樂器作品及《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誰不說俺家鄉(xiāng)好》(合作)、《微山湖》等300余首不同體裁和形式的聲樂作品。從1980年以來,呂其明曾先后獲24項音樂創(chuàng)作獎,其中故事片《城南舊事》音樂獲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音樂獎;電視劇《秋白之死》音樂獲得第八屆電視劇“飛天獎”優(yōu)秀音樂獎。
60后生活
1990年5月,呂其明離休了,離休后的呂老更加忙碌,管弦樂組曲《雨花祭》、弦樂合奏《龍華祭》都是他離休后的力作。其中《雨花祭》是為南京雨花臺烈士紀念館寫的背景音樂,這部作品長達60分鐘,分為15個樂章。作為烈士的后代,呂其明不取分文報酬,將自己的感情全部傾注在這部作品中。他在對實地考察后,回到上海,每天五六點鐘即伏案寫作,一寫就是十幾個小時。半年之后,一部深沉、委婉、令人思緒萬千的《雨花祭》終于誕生了。從1999年南京雨花臺烈士紀念館新館開館以來,這首背景音樂就沒有停過,《雨花祭》的總譜也一直保存在紀念館內呂惠生烈士紀念墻前的玻璃柜里。呂其明說:“我的作品能和烈士們共存,和父親共存,我感到無上的榮耀,如果父親能知道,也一定會含笑九泉。”
在有生之年,無私地奉獻,為黨為人民多做一點有益的工作,是呂其明的人生信條。從部隊這個大熔爐中走出來的呂其明,始終把自己當成普通一兵,離休后,他懷著報恩的心情,行程數(shù)萬里,回部隊“娘家”無償?shù)貫椴筷牱⻊。如今,由呂其明作曲的長春飛行學院院歌、合肥炮兵學院院歌、人民解放軍第一軍第四師師歌、云南邊防雷達旅旅歌……正被各地的官兵們傳唱著,唱得那么雄壯,那么嘹亮!
呂其明 - 個人言論
“我不求我的作品籠罩什么耀眼的光環(huán),只要它伴隨時代的脈搏跳動,融入社會的和鳴,并被廣大聽眾所接受,所喜愛,所鐘情,這就是我的希望和追求。他們的認可與贊許是我最大的欣慰,也是對我最高的褒獎。正因為如此,為祖國,為人民而寫作,對我來說,絕不是一句過時的口號,而是終生的崇高天職和神圣使命!---這是注明作曲家呂其明的話。呂其明 - 主要作品
電影:
《水鄉(xiāng)的春天》(1955)
《鐵道游擊隊》(1956)
《家》(1956,與黃準合作)
《乘風破浪》(1957)
《大風浪里的小故事》(1958)
《鐵窗烈火》(1958)
《大躍進中的小主人》(1958)
《重要的一課》(1958)
《你追我趕》(1958)
《海上紅旗》(1958)
《鋼鐵世家》(1959)
《六十年代第一春》(1960)
《紅日》(1963)
《霓虹燈下的哨兵》(1964)
《白求恩大夫》(1965)
《大慶戰(zhàn)歌》(1977)
《于無聲處》(1979)
《蘭光閃過之后》(1979)
《廬山戀》(1980)
《子夜》(1981)
《閃光的彩球》(1982)
《城南舊事》(1982)
《快樂的單身漢》(1983)
《雷雨》(1984)
《郵緣》(1984)
《多彩的晨光》(1984)
《流亡大學》(1984)
《秦川情》(1985)
《非常大總統(tǒng)》(1986)
《女局長的男朋友》(1986)
《女兒經》(1986)
《車隊從城市經過》(1987)
《夏日的期待》(1987)
《殘酷的欲望》(1987)
《死亡客!罚1987)
《喜相逢》(1988)
《上海舞女》(1989)
《獨行客》(1989)
《銅頭鐵羅漢》(1989)
《天朝國庫之迷》(1990)
《金元大劫案》(1990)
電視、廣播劇 :
《秦王李世民》
《向警予》
《秋白之死》
《秋海棠》
《阮玲玉》
音樂作品
交響樂《鄭成功》
序曲《紅旗頌》
交響敘事詩《白求恩大夫》
交響樂《雨花祭》
弦樂《龍華祭———獻給解放上海的烈士們》
交響詩《鐵道游擊隊》
隨想曲《霓虹燈下的哨兵》
呂其明 - 獲獎情況
《城南舊事》:1983年獲第三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音樂獎
《秋白之死》:1985年獲第八屆全國電視劇飛天獎優(yōu)秀音樂獎
《廬山戀》插曲《啊,故鄉(xiāng)》、歌曲《你應當留下什么》:獲全國優(yōu)秀歌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