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tles - 概述
The Beatles 是一支傳奇性的流行音樂演唱組,這支成立于1960年的利物浦的樂隊可謂家喻戶暁,樂隊由四人組成,開創(chuàng)了許多新的音樂風格,啟發(fā)了不少新的思維和概念,豐富了流行音樂的形式與內(nèi)涵。到1969年,The Beatles因為內(nèi)部產(chǎn)生分歧而宣布解散,共創(chuàng)作發(fā)行了數(shù)十首佳作和20多張經(jīng)典唱片,這些作品大致可分為四個代表時期:一是初期,以專輯《Meet The Beatles》為代表;二是1965年的《Rubber Soul》代表他們嚴肅的實驗期;三是代表神秘及迷幻期的《Sgt Pee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四是由《The White Album》(1968年)所揭示的成熟期以及后來的一張《白色專輯》和《The Beatles Anthology》。
六十年代的流行音樂與當時的社會一樣,一切都剛剛開始.The Beatles的出現(xiàn),帶給青年人全新的音樂,到處都充滿著活力,他們的音樂急速變化,迅速成長,在短短幾年中征服了整個世界,人們稱贊他們?yōu)椤皹飞瘛薄樗麄儻偪,哪有幾個現(xiàn)代流行音樂人不曾受過 The Beatles的浸潤?如果說美國的年輕人用搖滾樂去擺脫那種彷惶、迷惘以及空虛感,那么英國的年輕人則是用搖滾樂去沖破維多利亞時代所遺留至今的種種陳舊道德規(guī)范和傳統(tǒng)的價值觀念。他們最大的共同點是,在物質(zhì)高度充足的享受中不甘汛滅自已的進取精神,在激烈的搖滾風暴中以反叛的形象來表達他們對傳統(tǒng)理性的否定和想建立一個更加充滿自由和人性的未來,The Beatles的出現(xiàn)是第一次以搖滾樂的名義成為這個時代最有象征意義的精神偶像,當時的樂壇也受到了巨大的沖擊,The Beatles那一大批主題深刻、內(nèi)容廣泛的音樂能在精神上體現(xiàn)出搖滾樂的真正實質(zhì),在世界搖滾史上,他們及其靈魂人物 JOHN LENNON被公認為是真正的搖滾樂“教父”。
The Beatle那種“把明天遙遠地拋在腦后.愿你多歡樂”的無憂無慮的情調(diào),一掃當時充斥在英國舞臺上的陳腐、傷感、古板和陳舊的氣氛,從而幾乎使英國年輕的一代狂熱不已,The Beatles的倔起意味著美國流行音樂在英國的“統(tǒng)治”地位宣告結(jié)束。
beatles - 簡介
披頭士樂隊(The Beatles,又譯甲克蟲樂隊)毫無疑問是流行音樂界歷史上最偉大,最有影響力,擁有最多歌迷,最為成功的樂隊。披頭士樂隊對于流行音樂的革命性的發(fā)展與影響力無人可出其右,對于世界范圍內(nèi)搖滾的發(fā)展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貢獻,影響了自60年代以后的數(shù)代搖滾樂隊的音樂和思想,直接影響了搖滾樂的變革和發(fā)展,在英國,披頭士樂隊更是影響了60年代至今幾乎每一支樂隊的形成和發(fā)展。而樂隊中四名偉大的音樂家,特別是約翰·列儂(John Lennon)和保羅·麥卡特尼(Paul McCartney)和喬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對于世界各個角落的后輩搖滾歌手及音樂創(chuàng)作者們的影響持續(xù)至今。披頭士樂隊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引領(lǐng)了轟轟烈烈的音樂文化浪潮,統(tǒng)治了世界唱片市場,并影響了此后世界流行音樂的發(fā)展。
beatles - 經(jīng)歷
雖然從成立到解散,披頭士樂隊僅僅存在了十年的時間,但是樂隊作為一個音樂文化的革命者,他們不僅擁有世界上最高,而且令后人難以企及的唱片銷售紀錄,而且他們的文化影響力也早已超過了其藝術(shù)的本身。披頭士樂隊在這幾十年的時間里,早已成為了流行音樂和流行文化的標志,同時也成為了英國文化和英國歷史的一個商標,他們中的成員也有被英國女王加封晉爵。披頭士樂隊引領(lǐng)了六、七十年代世界各個國家的流行文化方向,成為時尚流行的風向標,關(guān)于披頭士樂隊的任何東西全部都成為了最具文化內(nèi)涵的商品,而披頭士樂隊曾經(jīng)使用過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以驚人的天價來拍賣。披頭士樂隊除了不計其數(shù)的登上各種雜志的封面以外,還經(jīng)常登上世界多個國家的郵票和明信片等紀念品,他們擁有不計其數(shù)的相關(guān)主題博物館和紀錄片,電影等相關(guān)文化資料儲存組織。除此以外,在世界上至今仍擁有大量的披頭士樂隊成員的職業(yè)模仿者,以及專業(yè)組織和評判模仿大賽的機構(gòu)和組織。披頭士樂隊以及披頭士文化早已成為人類在20世紀文化領(lǐng)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被永遠銘刻,他們作為上個世紀流行文化的商標,從未受到任何的挑戰(zhàn)。回溯披頭士樂隊的形成、發(fā)展以及他們數(shù)不勝數(shù)的光輝成就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最初,這支神話般樂隊的開始是從英國名城利物浦開始的。早在披頭士樂隊錄制專輯轟動世界的五六年之前,這支看起來和其他無名樂隊并沒有太多區(qū)別的音樂團體就已經(jīng)開始了他們傳奇般的經(jīng)歷。在20世紀50年代,英國流行起了噪音爵士樂,當時只有十幾歲的約翰·列儂(出生于1940年10月9日,1980年12月8日在美國紐約遇刺身亡)就是當時追逐潮流的一個叛逆青年,1956年,16歲的約翰·列儂在利物浦一處教堂里結(jié)識了小他兩歲的保羅·麥卡特尼(出生于1942年6月18日),兩人都給對方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流行音樂史上最偉大的雙子星走在了一起。1957年3月,正在高中讀書的列儂購買了一把吉他,并且在高中校園里組建了一支名叫Quarrymen的噪音爵士樂隊,樂隊的名字來源于他們的學(xué)校Quarry Bank高中。保羅·麥卡特尼馬上就加入了列儂的這支樂隊擔任另外一名吉他手,不久之后麥卡特尼的好朋友喬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出生于1943年2月25日,2001年11月29日在美國洛杉磯因惡性腦腫瘤去世)也加入了樂隊成為了第三名吉他手,與此同時也陸續(xù)的有其他樂手臨時性加入并退出這支高中校園里的樂隊,其中留隊時間較長的是樂隊的鼓手柯林·漢頓(Colin Hanton)他于1957年加入,于1958年退出。最終,約翰·列儂,保羅·麥卡特尼和喬治·哈里森這三名利物浦吉他手在50年代末構(gòu)成了Quarrymen樂隊的核心穩(wěn)定陣容。
1960年3月,約翰·列儂的大學(xué)同學(xué)兼好友,才華橫溢的貝斯手斯圖亞特·蘇茨里費(Stuart Sutcliffe,出生于1940年6月23日,1962年4月10日因突發(fā)型腦出血病逝)加入了Quarrymen樂隊,同時他建議樂隊更名為甲殼蟲樂隊(the Beetles),1960年夏天,Quarrymen樂隊把名字變更為銀色披頭士樂隊(the Silver Beatles),一直缺乏固定鼓手的樂隊也找到了合適的鼓手彼德·貝斯特(Pete Best,1941年11月24日出生在印度Madras市)加入,同年8月份,樂隊正式定名為披頭士樂隊(The Beatles)。隨后披頭士樂隊前往聯(lián)邦德國的漢堡作為樂隊在歐洲的起點,但是漢堡的經(jīng)歷卻為披頭士樂隊潑了一頭冷水。在漢堡,劈頭士樂隊雖然非常成功的在當?shù)氐囊恍┚銟凡空咀×四_,并且成為了當?shù)匾恢∮忻麣馇翌H受歡迎的樂隊,但是在1960年末,由于喬治·哈里森尚未成年,所以他們被西德方面遣送出境,披頭士樂隊再次回到了英國的利物浦,但是樂隊通過在利物浦的一些演出漸漸成為了當?shù)剌^為知名的小樂隊。
在1961年,披頭士樂隊在利物浦演出和表演的過程中,樂隊從最初時候的僅演唱翻唱曲目,到后來樂隊成員自行創(chuàng)作歌曲,特別是約翰·列儂和保羅·麥卡特尼兩個人相互合作創(chuàng)作了大量在日后膾炙人口的歌曲,同時他們也開始了自己音樂風格的探索,從最初的噪音爵士樂,到逐漸從民謠,布魯斯,R&B音樂和搖滾音樂中汲取精華加以融合,形成自己的風格,同時開始了在各種樂器演奏技巧并將其融入樂隊音樂的摸索。同是在這一年,披頭士樂隊的忠實歌迷,樂隊前貝斯手蘇茨里費的女朋友Astrid Kirchherr突發(fā)奇想,讓樂隊的所有成員全部把頭發(fā)剪成拖把頭一樣的發(fā)型,這一起怪誕的想法變成了現(xiàn)實,這一發(fā)型也成為了披頭士樂隊成名以后的商標之一,并且?guī)恿撕髞淼牧餍蟹较颉2贿^并不是樂隊每一名成員都非常樂意把頭發(fā)剪成拖把頭一樣的發(fā)型,樂隊的鼓手貝斯特就特例獨行的留著和樂隊其他成員完全不同的發(fā)型。1961年底,披頭士樂隊的巨大潛力被利物浦的唱片店( NEMS ) 老板 布萊恩·愛普斯坦( Brian Epstein,生于1934年9月19日,1967年8月27日由于“吸毒過量”不幸死于倫敦的家中 ????????) 所發(fā)現(xiàn),并且在不久之后成為了披頭士樂隊的經(jīng)理人,他成功的運作即將把披頭士樂隊帶上世界音樂的顛峰。
1962年1月1日,披頭士樂隊前往Decca Records唱片公司試音,但是最終被唱片公司管理人員邁克·史密斯(Mike Smith)回絕,并且聲稱,吉他樂隊已經(jīng)沒前途了。此前他們已經(jīng)被多家唱片公司所拒絕,但是在愛潑斯坦的帶領(lǐng)下,披頭士樂隊再次前往百代(EMI)唱片公司的下屬Parlophone公司碰運氣,經(jīng)過試音之后,唱片公司制作人喬治·馬丁(George Martin)在1962年5月9日和披頭士樂隊正式簽約。除了忙于和唱片公司的簽約談判,披頭士樂隊還繼續(xù)在德國和英國進行演出,而成功和唱片公司簽約后的愛潑斯坦開始潛心包裝樂隊的形象,除了已經(jīng)形成的發(fā)型之外,還在著裝等各方面打造披頭士樂隊,1962年8月16日,不合群的鼓手彼德·貝斯特被愛潑斯坦開除出隊,這一決定引起了廣泛而持久的爭議,而他的被開除原因也是被傳說的多種多樣,有說法稱貝斯特的離隊是因為他不合群體的著裝打扮和發(fā)型,也有說法稱貝斯特是因為古怪多變的性格,以及樂隊其他成員嫉妒他良好的形象,特別是在女性歌迷中的地位而被開除,還有說法稱制作人喬治·馬丁對他的鼓技不滿。最終,利物浦土生土長的鼓手林戈·斯塔爾(Ringo Starr,原名Richard Starkey,生于1940年7月7日)被應(yīng)招入隊取代了彼德·貝斯特,而樂隊的成員也實現(xiàn)了清一色的利物浦本土化。而1962年對于披頭士樂隊的另一個重要事件就是樂隊的前任貝斯手斯圖亞特·蘇茨里費因腦出血病逝,年僅22歲。林戈·斯塔爾加入之后,披頭士樂隊立即開始了樂隊第一支單曲《Love Me Do/PS I Love You》的錄制。在這首單曲發(fā)行之后,順利的排進了英國單曲榜的前20名,據(jù)說愛潑斯坦為了樂隊的單曲能夠進榜而自掏腰包購買了一萬張,同時,披頭士樂隊也正式成為了英國廣播公司(BBC)的固定表演嘉賓,從1962年到1964年,披頭士樂隊共在BBC進行了50多場表演。
1963年,披頭士樂隊的第二首單曲《Please Please Me》迅速成為了英國單曲榜的冠軍單曲,同時這首單曲也被公認為是“英國入侵”浪潮的標志性單曲。隨后披頭士樂隊發(fā)行了第三首單曲《From Me to You》同樣成為了英國單曲榜冠軍。1963年3月22日,披頭士樂隊發(fā)行了第一張專輯《Please Please Me》,這張專輯在發(fā)行之后迅速成為了英國專輯榜的冠軍,并且在冠軍位置上異常驚人的連續(xù)稱霸了長達30周的時間,這在英國引起了轟動,上至皇室宗族,下至黎民百姓無不被披頭士樂隊的音樂所吸引,無論男女歌迷都為之傾倒,這些狂熱者們也擁有了自己的專有名詞“Beatlemania(披頭士狂)”。披頭士樂隊的音樂在這時候已經(jīng)初步成型,他們富有活力的音樂迎合了戰(zhàn)后英國新一代的年輕人要求文化解放的思潮,帶動了這一趨勢的發(fā)展,同時他們的音樂融合了不同的風格和音樂元素,無可挑剔的音樂旋律以及諧和的音樂融合,兼有活力四射的吉他演奏以及詩意般的歌詞和極其富有感染力的演唱,因而迅速主宰了英國的音樂市場,也帶動了整個英國文化的發(fā)展,保羅·麥卡特尼和約翰·列儂成為樂隊音樂創(chuàng)作的核心,兩位天才之間的完美配合成為了音樂界的一段佳話。而制作人喬治·馬丁卓越的制作才能也被人們所肯定,他完美的理解了披頭士的音樂,并且精妙的音樂和器樂編排,成為了披頭士音樂取得輝煌成就的一個重要因素。而披頭士樂隊的更偉大之處在于他們并沒有使自己的音樂陷入一個程式化的怪圈,他們并沒有使自己的音樂停滯不前,而是不斷的摸索前進,進一步的去發(fā)展完善自己的音樂風格,并且在編曲,創(chuàng)作,以及器樂的表演方面進一步提高。披頭士樂隊在1963年底發(fā)行的第二張專輯《With the Beatles》,除了進一步的鞏固了他們的地位之外,也充分表現(xiàn)了樂隊在作曲以及各種樂器的演奏配合和編排上的成熟,他們用多種不同的樂器創(chuàng)造并完美的演繹了許多不同的音樂旋律以及把他們諧和的編排在一起,此時的披頭士樂隊已經(jīng)具備了高出其他任何人一籌的王者實力,到1963年底,披頭士樂隊已經(jīng)初步的統(tǒng)治了英國的音樂,狂熱的歌迷們遍布英國的每一個角落,僅僅發(fā)行了兩張專輯,但是披頭士成為了文化現(xiàn)象。
大西洋對岸的美國顯然不會對英國的瘋狂充耳不聞,百代公司在美國的伙伴Capitol公司成為了最先的獲益者,他們發(fā)行的單曲迅速席卷了美國的單曲榜,1964年初,Capitol公司發(fā)行了披頭士樂隊第一張美國專輯《Meet the Beatles》,結(jié)果他們在美國引起了并英國更劇烈的瘋狂,專輯發(fā)行后不久,披頭士在電視節(jié)目《The Ed Sullivan Show》中出現(xiàn),結(jié)果吸引了全美超過七千三百萬的觀眾收看,美國同樣出現(xiàn)了極大量的披頭士狂熱者,披頭士樂隊成為了美國最受歡迎,最具轟動效應(yīng)的樂隊。同樣,由于披頭士樂隊的出現(xiàn),也掀起了“英國入侵”浪潮。從此之后,披頭士的每一張專輯,每一首單曲都可以在大西洋兩岸非常輕松的成為排行榜的冠軍。他們對于唱片市場的統(tǒng)治地位,再沒有任何人和樂隊可以對他們形成任何沖擊。1964年,披頭士樂隊出演了第一部電影《A Hard Day’s Night》在這部類似于自傳性質(zhì)的電影中,除了電影上的歡快活潑的音樂喜劇形式贏得了巨大的票房成績和影評界的廣泛好評以外,樂隊貢獻的電影原聲更是具有革命性意義的。列儂和麥卡特尼的完美依然在繼續(xù),英國搖滾風格的音樂除了在英國引領(lǐng)音樂的發(fā)展之外,還逼迫著美國的一些慢節(jié)奏民謠歌曲風格的樂隊和歌手投入到了搖滾音樂之中,就連美國音樂的象征“貓王”埃爾維斯也開始做出變化以對拯救自己的音樂市場做垂死掙扎。在這部電影原聲中,喬治·哈里森受到了美國“革命的音樂詩人”鮑勃·迪倫(Bob Dylan)扔掉木吉他,拿起電吉他唱搖滾的影響,第二個拿起了電吉他來演奏搖滾歌曲,產(chǎn)生了極其巨大的影響,直接推動了搖滾音樂革命性的變革并影響了搖滾樂以后的發(fā)展。
隨著披頭士樂隊成功的沖開美國唱片市場的大門,滾石樂隊(the Rolling Stones)等眾多的英國樂隊在此后一擁而上,從根本上沖擊了美國音樂市場,“英國入侵”轟轟烈烈的在更大范圍內(nèi)展開了,但是始終沒有任何樂隊對披頭士樂隊的地位形成威脅,而披頭士樂隊和鮑勃·迪倫一起成為了后來搖滾樂發(fā)展的教父級人物,英國的眾多樂隊影響了此后的數(shù)代美國搖滾音樂歌手和樂隊的風格和思想。從1964年到1965年,披頭士樂隊又發(fā)行了《Something New》,《Beatles for Sale》,《Beatles ’65》,《Beatles VI》,《Help!》,《Rubber Soul》等多張專輯和電影原聲,這些專輯除了繼續(xù)輕易的獲得巨大銷量以外,雖然某些部分帶有商業(yè)催生的色彩,但是絕大多數(shù)在音樂上也是不斷的進步,在吉他演奏和其他各國樂器的使用融合上,披頭士依舊是世界領(lǐng)先,并且他們不斷的汲取其他音樂人的精華,列儂就從鮑勃·迪倫的歌詞創(chuàng)作中吸取了很多非常優(yōu)秀的經(jīng)驗,并且表現(xiàn)在了自己的音樂中,這種不斷追求進步的狀態(tài)使得披頭士在音樂領(lǐng)域保持著持續(xù)進步的輝煌成就,而這期間的一些單曲也呈現(xiàn)出民謠和鄉(xiāng)村風格,并且更多的注重了列儂和麥卡特尼個人感情的表達。除了發(fā)行專輯以外,披頭士還增加了全球性的巡回演出,這使他們的輝煌和巨大的影響里漸漸成為了全球性的,他們的歌迷開始遍布世界各個角落。同時,他們所主演的電影《Help!》在票房商業(yè)取得了更為巨大的成功。1966年,披頭士樂隊又發(fā)行了專輯《Revolver》,這張專輯依舊在世界范圍內(nèi)熱銷,不過這張專輯的風格卻開始更加趨向于迷幻音樂,雖然這種變化是非常成功的,編曲,旋律,吉他的表現(xiàn)都依舊是協(xié)調(diào)組織的非常完美,但是此前聽多了披頭士那種搖滾風格的歌迷卻有一部分聲音認為披頭士應(yīng)該繼續(xù)自己的器樂和聲樂表現(xiàn)非常完美的搖滾樂風格,而不應(yīng)該趨于迷幻色彩。盡管有不同聲音,但是絕大多數(shù)的披頭士狂熱者仍舊繼續(xù)著自己的狂熱,專輯中多首單曲仍然在世界各國輕松的成為排行榜冠軍,續(xù)寫著披頭士樂隊以前的輝煌。在1966年發(fā)行的另一張專輯《Yesterday...And Today》封面卻引起了相當巨大的爭議,由于封面的生肉以及屠殺玩具娃娃的封面來抗議Capitol唱片公司控制他們唱片在美國市場的生殺大權(quán),結(jié)果這些唱片在送往唱片店不久尚未發(fā)行的時候就被封存禁止發(fā)售,直到一個星期之后封面重新?lián)Q成了普通圖案之后才再次上市發(fā)售,而現(xiàn)在擁有那張專輯原始封面的唱片其珍藏價值早已超過數(shù)萬美元。同年,樂隊又因為列儂的“披頭士比耶穌更受歡迎”的言論而一度遭到了電臺和媒體的封殺,但是這只持續(xù)了很短時間媒體就妥協(xié)了,在披頭士道歉之后,他們重新對披頭士敞開了大門,似乎披頭士確實比耶穌更受歡迎。但是樂隊在1966年8月29日結(jié)束了在舊金山Candlestick公園的演唱會之后,就宣布暫停巡回演出,集中精力在錄音室去做音樂創(chuàng)作。但是媒體卻廣泛的認為樂隊即將解散,特別是樂隊的成員在注重樂隊發(fā)展的同時也開始了個人音樂的發(fā)展,更加刺激了這種說法的蔓延,不過披頭士最終以新單曲核心專輯的發(fā)布而徹底打消了媒體的各種猜測。
1967年,披頭士樂隊發(fā)行了專輯《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這張專輯不僅讓披頭士繼續(xù)著流行和搖滾樂界的統(tǒng)治性地位,同時也是披頭士出色的迷幻音樂專輯,多種樂器的混雜以及多首歌的混錄等,旋律、編曲、歌詞、器樂等各方面仍舊是無可挑剔,同時專輯中歌詞所流露出的嬉皮士態(tài)度,再一次代表了當時社會上年輕人的思想,披頭士再次代表了年輕一代的文化思潮,因而雖然他們的迷幻音樂以及生活上開始服用迷幻藥的做法受到了一定的壓力,不過披頭士卻依然扮演著青年人先鋒的角色,披頭士依然是文化的先驅(qū),不過他們的音樂卻開逐步的離開搖滾樂轉(zhuǎn)而向著流行音樂的方向發(fā)展和變化。1967年8月27日,披頭士樂隊的經(jīng)理人,為樂隊做出過卓越貢獻的愛潑斯坦由于吸毒過量而死在了倫敦家中,種種跡象表明,愛潑斯坦可能是蓄意服毒過量自殺。失去了經(jīng)理的披頭士突然變得有些混亂無主,他們自編自導(dǎo)拍攝的第一部電影《Magical Mystery Tour》在BBC播出,但是最終遭到評論界的口誅筆伐以及媒體的刁難,雖然電影的原聲專輯仍舊受到了歌迷們的瘋狂歡迎,但是這一切卻成為了披頭士樂隊出現(xiàn)崩潰的開始。
1968年,披頭士樂隊在愛潑斯坦去世之后建立了自己唱片公司Apple Records,用來管理和組織樂隊的財政問題。但是披頭士樂隊成員多年來對于印度宗教的追捧卻在這時達到了極至,他們偷偷的來到了印度,潛心修行印度宗教,但是隨著媒體的刁難和追逐,樂隊成員最終被迫離開了印度,并且放棄了宗教方面的學(xué)習。同時由披頭士樂隊制作音樂的另一部動畫片《黃色潛水艇(Yellow Submarine)》再次遭到媒體和批評家們的責難,不過歌迷們的狂熱并沒有受到絲毫的減弱,影片同名主題歌《黃色潛水艇》也已經(jīng)成為了披頭士的經(jīng)典作品之一。1968年末,披頭士樂隊發(fā)行了雙唱片的專輯《The Beatles [White Album]》,這張專輯在進一步鞏固他們在歌迷群體中影響力的同時,又重新贏得了各方的好評,重新證明了樂隊成員的大師級水平。在這張專輯中,披頭士樂隊放棄了迷幻音樂,轉(zhuǎn)而繼續(xù)堅持以吉他為主的搖滾樂,并且繼續(xù)展示他們的多種風格融合以及多種樂器的演奏能力和編曲等才華,這張專輯也成為了披頭士樂隊最經(jīng)典的專輯之一。但是在專輯輝煌的背后,披頭士樂隊不可調(diào)和的原因逐步的被暴露出來了,與早期音樂創(chuàng)作和表演時相比,此時的披頭士音樂已經(jīng)開始出現(xiàn)個人化程度過高的現(xiàn)象,一首歌并不是由集體或者個人創(chuàng)作出來之后再由樂隊集體來表演,而是某個人創(chuàng)作出來一首完全適合自己來演唱或者表演的歌曲,由個人展示才華,樂隊的其他
成員只是伴奏,在歌曲中并沒有什么表現(xiàn)機會,這種現(xiàn)象最為突出的就是兩大天才列儂和麥卡特尼,兩個人只創(chuàng)作適合自己個人的單曲,而越來越少的為樂隊整體創(chuàng)作音樂,這是樂隊的集體音樂越來越少,甚至出現(xiàn)了列儂和麥卡特尼兩個人明爭暗斗的惡性競爭,各自創(chuàng)作各自的音樂,并且在愛潑斯坦去世之后,列儂和麥卡特尼兩個人都希望能夠由自己一個人統(tǒng)領(lǐng)樂隊,但是雙方又不能相互心服,而只能暗地斗爭,并且屢次在錄音室爭吵,列儂還在此期間發(fā)行了自己的第一張個人專輯。更為棘手的是,在列儂和麥卡特尼明爭暗斗的同時,同樣富有創(chuàng)作才華,特別是極其富有編曲作曲以及演奏天賦的喬治·哈里森也漸漸因為自己年齡最小而在專輯制作時受到的一些不太公正的對待而感到不滿,比如更少的作為領(lǐng)唱,創(chuàng)作的單曲也更少的被收錄在內(nèi)等情況,同時樂隊的相對內(nèi)斂的鼓手林戈·斯塔爾也開始不能忍受由于不是樂隊原班人馬而受到的各種不平等對待,比如平時基本看不到斯塔爾擔任領(lǐng)唱,甚至連樂隊的合影中,斯塔爾的單人照也是四名成員中最少的。披頭士樂隊不可調(diào)和的問題漸漸浮出水面,樂隊團結(jié)的危機一觸即發(fā),所幸的是,當時的媒體在此時尚未意識到這些問題。而與這些矛盾同時出現(xiàn)的還有列儂的愛情問題,列儂此時已經(jīng)和日本女星小野洋子(Yoko Ono)深深的墜入了愛河,盡管遭到了樂隊其他成員以及大量歌迷的一致批評,但是列儂依然是執(zhí)著的和這個日本女人在一起,并且因此時常影響樂隊的計劃。
1969年初,披頭士樂隊的成員間再次出現(xiàn)了分歧,麥卡特尼主張樂隊重新恢復(fù)大規(guī)模的巡回演唱會,但是其他人決定繼續(xù)在錄音室內(nèi)錄制新專輯,并且暫定名為《Get Back》。但是樂隊的錄制計劃卻非常的不順利,麥卡特尼表示不同意,而哈里森又暫時性離隊,并且在歸隊以后帶來了美國的鍵盤手比利·普雷斯頓(Billy Preston)作為樂隊固定的鍵盤手,同時為了緩和一下樂隊四名成員間的不和諧氣氛。但是遺憾的是樂隊新專輯的計劃最終流產(chǎn),樂隊此后只是為一些電影和電視節(jié)目錄制了少量的幾首單曲而已。隨后在1969年1月30日,披頭士樂隊在倫敦Apple Records唱片公司的房頂上舉行了即興的小型演唱表演活動,但是在表演結(jié)束之后沒有人會想到這竟然是他們所進行的最后一次公開表演。但是在1969年春天,披頭士樂隊原本準備錄制的專輯中最好的兩首單曲《Get Back》和《Don’t Let Me Down》以單曲形式發(fā)表,并且依舊在全世界各地成為最引人注目的歌曲,世界上的披頭士熱潮并沒有降溫,大量的披頭士狂熱者們依舊保持著狂熱?墒歉蟮拿茉诓痪弥蟮絹恚A_·麥卡特尼在3月12日和美國攝影師琳達·伊斯特曼(Linda Eastman)結(jié)婚,幾天之后,約翰·列儂也正式迎娶了日本女星小野洋子,關(guān)鍵的問題隨后出現(xiàn),麥卡特尼堅持由自己的岳父李·伊斯特曼(Lee Eastman)作為樂隊的新經(jīng)理,但是樂隊的其他成員最終聘請了美國商人艾倫·克萊恩(Allen Klein)擔任了樂隊的經(jīng)理。披頭士樂隊在1969年中期最后一次走進了百代公司的錄音室,和制作人喬治·馬丁一起去錄制專輯《Abbey Road》。這張專輯中,盡管多個部分是四名成員分開錄制的,但是樂隊卻達到了非常驚人的統(tǒng)一,四名音樂家在這一時間里又重新發(fā)揮出了最高的藝術(shù)水平,同時在音樂旋律,編曲等各個方面都達到了完美的和諧,而在歌曲的音樂音樂創(chuàng)作方面,哈里森也和列儂以及麥卡特尼平分秋色。樂隊成員間最后的努力最終締造了這張完美的專輯。最終這張專輯在市場上又繼續(xù)了披頭士的時代,瘋狂的披頭士迷們繼續(xù)無限制的發(fā)揮著自己的熱情,然而沒有人會想到此時的披頭士樂隊,解散已經(jīng)只是時間問題。而此時由于披頭士樂隊已經(jīng)很長時間沒有進行過公開表演,以至于在美國大陸產(chǎn)生了許多謠言,有一種說法認為麥卡特尼已經(jīng)早在數(shù)年之前就已經(jīng)因車禍而去世,現(xiàn)在只不過是一名出色的模仿者替代了他,而這些想象力豐富者們的依據(jù)則是根據(jù)唱片封面的藝術(shù)抽象性來判斷出來的。然而真實的是,1969年9月,約翰·列儂提出退出披頭士樂隊,但是由于此時的披頭士樂隊正在于百代公司商談續(xù)簽合同的問題,列儂退隊的事情就被臨時擱放下來。
進入1970年,披頭士樂隊再也沒有錄制一首歌,樂隊的成員只是分開后,獨自忙著自己的事情,列儂和小野洋子為自己的樂隊操勞,麥卡特尼準備自己的第一張個人專輯,哈里森和其他樂隊一起做巡回演出,斯塔爾則在拍攝電影,僅僅在一些公開露面的時候舉在一起,并且形式上否認有關(guān)解散的傳聞。整個世界都沒有真正意識到這支正處事業(yè)顛峰的偉大樂隊即將解散。1970年春天,由于需要再進行混音制作的1969年初錄制的單曲加工制作完成,并且作為電影原聲《Let It Be》正式面世,但是由于錄制時間等原因,《Abbey Road》通常被認定為披頭士樂隊的最終專輯,不過這張專輯依然在全世界取得了非常令人矚目的成績,因為此時的披頭士熱潮并沒有減少。但是在這張專輯發(fā)行之前的1970年的4月10日,保羅·麥卡特尼宣布了一個震驚世界的消息,他將退出披頭士樂隊,從此也宣告了偉大的披頭士樂隊即將進入歷史。最初的時候由于人們還不了解情況,所以率先提出離隊的麥卡特尼受到了歌迷和媒體的巨大壓力,但是當一切漸漸清楚之后,人們似乎認為四名偉大的音樂家間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注定了樂隊的解體。而從樂隊解體以后,Apple Records唱片公司也有名無實。1970年10月31日,麥卡特尼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完全解散披頭士樂隊,并且禁止樂隊重組,經(jīng)過長達一年的審理辯論之后,最終訴訟被法庭批準,披頭士樂隊從此以后再無任何希望重新復(fù)合。
披頭士樂隊解散以后,樂隊的成員也各自按照自己的發(fā)展方向發(fā)展自己的事業(yè),哈里森在列儂和麥卡特尼的陰影里得不到施展的才華終于得以在世人面前展現(xiàn),他組建了All Things Must Pass樂隊,列儂則和妻子繼續(xù)經(jīng)營著自己的樂隊(Plastic Ono Band),麥卡特尼的單飛生涯最為成功,他的Band on the Run樂隊在商業(yè)上及評論界都獲得極大的成功,在流行音樂界和搖滾音樂界續(xù)寫著自己的輝煌,而最不順利的則是斯塔爾,并沒有太多創(chuàng)作才華的他在70年代初的時候只能是頻繁的幫助各個前隊友,做一些伴奏工作,并沒有太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問世。經(jīng)過70年代之后,列儂的音樂在獨立發(fā)展后越來越擁有偉大的思想和深意,歌詞方面的造詣越來越深,而麥卡特尼則依舊保持著音樂的美妙旋律,哈里森依舊在器樂的表現(xiàn)上超出其他前隊友,而斯塔爾則只能創(chuàng)作出相對不錯的音樂,漸漸的趨于平庸,但是仍舊是一名優(yōu)秀的音樂家,單曲和作品都曾經(jīng)達到過非常輝煌的高度。應(yīng)該說在70年代的時候,披頭士的成員們由于披頭士狂潮的延續(xù),依然能夠續(xù)寫著自己樂隊的傳奇和輝煌,并且取得偉大的商業(yè)成就和非常高的評論。
盡管在整個70年代,關(guān)于披頭士樂隊要重新復(fù)合的傳聞連綿不斷,但是在1980年,隨著列儂在紐約街頭被刺身亡,披頭士徹底的進入了博物館。而在進入80年代以后,前披頭士樂隊成員的作品銷量雖然依舊非常受到歡迎,但是銷量卻呈現(xiàn)出了逐年下降的趨勢,歌迷們已經(jīng)漸漸的習慣了披頭士已經(jīng)不復(fù)存在的事實,披頭士樂隊和披頭士的前隊員們正在慢慢的成為了記憶中的偶像和傳說中的人物。雖然披頭士樂隊的前隊員們的作品銷量日益減少,但是披頭士樂隊的作品卻依然釋放著不老的光輝,除了不斷的被其他新生代歌手所翻唱以外,樂隊的專輯銷售也一如既往的保持著非常高的銷量,絲毫沒有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有絲毫的退色,披頭士仍然在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新歌迷。
進入90年代,披頭士樂隊的三名剩余成員還有列儂的遺孀,就披頭士樂隊的各種版權(quán)的所有權(quán)問題最終在法庭上達成了基本的一致。這使得披頭士早期的作品得以在90年代利用高新技術(shù)重新的發(fā)行,其中包括約翰·列儂創(chuàng)作的樂隊未曾發(fā)表過的兩首單曲《Free as a Bird》和《Real Love》也得以重新面世,這些專輯在推出之后依舊成為了唱片市場的暢銷貨,同時由于早期一些音樂作品的版權(quán)達成了一致,結(jié)果披頭士樂隊早期曾經(jīng)在BBC的電視節(jié)目中表演的現(xiàn)場錄音和錄像,以及拍攝的關(guān)于披頭士樂隊的紀錄片等等都有機會重新發(fā)行,這些CD和VCD在90年代陸續(xù)的被發(fā)行,解散二十多年的披頭士樂隊再次把經(jīng)久不衰的音樂帶給了后代。
進入新世紀,披頭士樂隊依然經(jīng)常有精選集或者翻錄專輯問世,他們的這些偉大的音樂作品,在新世紀依然散發(fā)著永恒的魔力,他們一次又一次的沖擊著幾十年后的唱片市場,經(jīng)常會在樂隊解散數(shù)十年后繼續(xù)成為排行榜的冠軍。而當列儂離開人世的時候,為其舉行追悼紀念活動以及參加守夜的世界歌迷多達數(shù)百萬人,當2001年杰出的吉他手喬治·哈里森因病辭世的時候這種場面又再次重現(xiàn),至今仍又一代又一代的性格迷被披頭士的魔力所吸引,為他們的音樂所癡迷,披頭士的音樂成為了人類的永恒。
披頭士樂隊擁有著世界上各種唱片銷量統(tǒng)計的最高紀錄,全球擁有數(shù)億張的唱片銷量,并且每年仍有近千萬張的增幅,大大領(lǐng)先于“貓王”埃爾維斯·普雷斯利,僅在美國就擁有將近一億六千五百萬張的銷售紀錄,領(lǐng)先亞軍多達六千萬張,幾乎每兩個美國人就擁有一張披頭士的唱片。作為樂隊整體,披頭士樂隊還曾經(jīng)獲得過八次格萊美獎。第一次是在1964年度第七屆格萊美頒獎中,披頭士樂隊憑借單曲《A Hard Day’s Night》獲得了最佳樂隊獎(Best Performance By A Vocal Group),在兩年后的第九屆格萊美頒獎中,披頭士樂隊由約翰·列儂和保羅·麥卡特尼創(chuàng)作的單曲《Michelle》獲得了年度最佳歌曲獎(Song Of The Year),專輯《Revolver》同時還獲得了一個技術(shù)類獎項——最佳唱片封面獎(Best Album Cover, Graphic Arts),在1967年度第十屆格萊美頒獎上,披頭士樂隊憑借專輯《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收獲了年度最佳專輯(Album Of The Year)和最佳當代專輯(Best Contemporary Album)兩項大獎,同時這張專輯又獲得了兩個技術(shù)性獎項——最佳非古典類錄音工程獎(Best Engineered Recording - Non-Classical),以及蟬聯(lián)了最佳唱片封面獎。1969年度第12屆格萊美頒獎典禮上,披頭士樂隊的專輯《Abbey Road》第二次獲得了技術(shù)類的最佳非古典類錄音工程獎。1970年度第十三屆格萊美頒獎上,披頭士樂隊憑借《Let It Be》獲得了最佳原創(chuàng)電影電視音樂獎(Best Original Score Written For A Motion Picture Or A Television Special)。此后由于披頭士樂隊的解散一直未能再次獲獎,直到1996年度第39屆格萊美頒獎典禮上,已經(jīng)解散近三十年的披頭士樂隊包攬了格萊美三項大獎,憑借單曲《Free As A Bird》,披頭士獲得了格萊美最佳流行樂隊獎(Best Pop Performance By A Duo Or Group With Vocal),而《Free As A Bird》的音樂錄影帶,以及音樂錄影帶《The Beatles Anthology》分別獲得了格萊美最佳音樂錄影帶短片獎(Best Music Video, Short Form)和最佳音樂錄影帶長片獎(Best Music Video, Long Form),再次書寫了披頭士不老的傳奇 。(lovenzo編輯)
beatles - 世界各國以及主要地區(qū)的音樂紀錄
英國
專輯榜冠軍最多(15張)
單曲榜冠軍最多之團體(17張)
單曲榜在榜最久之團體(456周)
單曲榜據(jù)冠軍最久之團體(69周)
單曲榜TOP 10最多之團體(28張)
專輯榜據(jù)冠軍最久(174周)
美國
唱片銷售最高(170白金)
單曲榜冠軍最多(20張)
專輯榜冠軍最多(19張)
專輯榜據(jù)冠軍最久(132周)
單曲榜在榜最久之團體(609周)
單曲榜據(jù)冠軍最久之團體(59周)
1964年4月4日之單曲榜,披頭士占據(jù)了前5名。同樣現(xiàn)象至今仍未出現(xiàn)第二次。
其他國家
德國單曲榜冠軍最多(12張)
澳大利亞單曲榜冠軍最多(23張)
荷蘭單曲榜冠軍最多(21張)
瑞典單曲榜冠軍最多(18張)
加拿大單曲榜冠軍最多(22張)
挪威單曲榜冠軍最多(21張)
beatles - 專輯列表
(1963) Please Please Me(1963) With the Beatles
(1964) Beatles for Sale
(1964) Hard Day’s Night [UK]
(1965) Help! [UK]
(1965) Rubber Soul [UK]
(1966) Revolver [UK]
(1967) Magical Mystery Tour
(1967)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
(1968) The Beatles [White Album]
(1969) Abbey Road
(1969) Yellow Submarine
(1970) Let It Be
(1973) 1962-1966 [Red Album]
(1973) 1967-1970 [Blue Album]
(1988) Past Masters
(1994) Live at the BBC
(1995) Free As A Bird (US Single)
(1995) Anthology 1
(1996) Anthology 2
(1996) Anthology 3
(1999) Turn Me on Dead Man - The John Barrett Tapes
(2000) 1
(2003) Let It Be...Naked
(2004) The Capitol Albums, Vol. 1
搖滾樂的興起把原來的流行音樂和流行音樂產(chǎn)業(yè)鬧得天翻地覆。一些著名的波普歌手的聲音被普萊斯利、小理查德和劉易斯等人的搖滾歌聲所替代,五大唱片公司統(tǒng)治的唱片工業(yè)遭到了幾百家小唱片公司的侵襲。一個面向成年白人的市場變成了面向青少年的市場,這些青少年對黑人文化越來越感興趣。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搖滾樂確實迎來了一場革命。但是,這場革命在1964年當它即將進入第二個十年的時候,卻失去了當初的鋒芒。主流搖滾讓位于溫和搖滾、波普、沖浪音樂等,一時間,圍繞60年代的搖滾樂將如何發(fā)展引來眾說紛紜。而這個時候的美國社會也正處于混亂之中。在這種情況下,原來屬于美國人的搖滾樂卻讓英國人闖了進來。在"披頭士"( The Beatles)樂隊的影響下,美國正趨消散的搖滾樂開始重獲生機,由此掀起了搖滾樂歷史上的一次新的高潮。
beatles - 發(fā)展歷程
就像50年代的搖滾樂以普萊斯利為代表一樣,60年代推動和支配搖滾樂壇的主要代表是"披頭士"。不僅如此,"披頭士"也是至今為止世界上最成功的搖滾樂隊。
1958年,英國利物浦青年約翰·列農(nóng)(John Lennon,1940~1980,主唱兼節(jié)奏吉他)組織了一個樂隊,參加這個樂隊的有當?shù)厍嗄瓯A_·麥卡特尼(Paul McCartney,生于1942年,貝司兼主唱)、喬治·哈里森(George Harrison,1943~2001,主音吉他)和另外兩位青年。樂隊曾幾經(jīng)易名,開始起名為"甲殼蟲"(Beetles),最后列農(nóng)故意把Beetles拼作Beatles。1962年,另外兩名青年先后離隊,林格·斯塔爾(Ringo Starr,生于1940年,鼓手)加入其中,"披頭士"的四名隊員從此固定下來。1961年,利物普唱片公司的老板布萊恩·愛潑斯坦(Brian Epstein)發(fā)現(xiàn)了他們的巨大潛力,成了他們的經(jīng)理人。首先,他所做的事情是包裝"披頭士"的外形:長頭發(fā)、無領(lǐng)四扣的上衣、煙囪似的長褲子和矮靴子。1962年,EMI下屬的"帕洛風"(Parlophone)唱片公司經(jīng)理喬治·馬。℅eorge Martin)與"披頭士"簽約,并與同年9月發(fā)行
《愛我吧》(love me do,例23)和《附言:我愛你》(P.S.I love you)兩首歌曲。1963年3月又推出一首《請讓我愉快》(Please,Please me),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并登上了榜首。同年由"帕洛風"發(fā)行的其他歌曲如《從我到你》(from me to you)、《他愛你》(she loves you)、《我想握住你的手》(I want to hold your hand)接連獲得第一。"披頭士"因此而名聲大振。11月,"披頭士"被邀請在皇家綜藝劇場參加演出,英王太后和瑪格麗特公主都出席了現(xiàn)場。1964年,"披頭士熱"傳到了美國,美國流行音樂排行榜差不多成了披頭士的天下。大街小巷到處飄蕩著披頭士的聲音。同年,他們的第一部電影《辛勞之夜》(A hard day’s night)放映,同樣引起了轟動。影片的主題歌使"披頭士"榮獲當年格萊美最佳演唱小組獎。1965年6月,"披頭士"還獲得了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頒發(fā)的不列顛帝國勛章。
到此為止,主要是"披頭士"的早期活動。從他們的歌曲中可以看到,早期的風格都比較簡單、明快、無憂無慮,而且還便于舞蹈,在藝術(shù)上缺乏創(chuàng)新。
到了1965年末的時候,"披頭士"已經(jīng)取得了很少歌星能夠取得的優(yōu)越地位:不管他們演什么,聽眾都能接受。聽眾認為:"披頭士總是對的。"因此,他們利用自己的有利地位大膽實驗,擺脫流行音樂的老一套,從而對搖滾樂的發(fā)展做出貢獻。正在這個時候,麥卡特尼和列農(nóng)的不同個性開始顯露出來。保羅·麥卡特尼是保守的、易動感情的,渴望給人快樂,愿意順從習慣的;約翰·列農(nóng)是反叛的、進攻性的,酷愛諷刺,擅長文學(xué),而且在音樂上沒有那么高的天分。
1965年,麥卡特尼完成了一首歌曲《昨天》(Yesterday,例24),并采納喬治·馬丁的建議,用弦樂四重奏形式來伴奏。很快這首歌就登上了排行榜榜首,而且據(jù)統(tǒng)計,至今它的翻唱版本已超過了2500多種,創(chuàng)歷史之最。但是,列農(nóng)并不喜歡這首溫柔的抒情歌曲。接著,他們推出的三張專輯《橡膠靈魂》(Rubber Soul)、《昨天和今天》(Yesterday and Today)、和《左輪手槍》(Revolver),實驗成分逐漸加大,表現(xiàn)了"披頭士"已從早期在歌曲中大呼"耶、耶、耶",開始過渡到藝術(shù)上追求專業(yè)技巧、力求更加精致的階段。
《橡膠靈魂》 首先從封面上看就與前不同。"披頭士"四個人的面孔都有點變形,這種多多少少的超現(xiàn)實手法暗示了后來被稱作"迷幻搖滾"的音樂。專輯中包括了《單字》(The word)、《米歇爾》(Michelle)、《在我的生活中》(In my life)等歌曲,其中另一首歌曲《挪威的森林》(Norwegian wood)中運用了印度的西塔爾琴(Sitar)而獨具特色。
第二張專輯《昨天和今天》僅在美國發(fā)行。其中《哪里都不去的人》(Nowhere man)的歌詞受民謠搖滾的影響,顯示了更多的社會評論的性質(zhì)。
在第三張專輯《左輪手槍》中,《埃莉諾·里格比》(Eleanor Rigby)使用了弦樂八重奏形式,這種歌曲從很多方面預(yù)示了后來發(fā)表的《佩伯軍士的孤心俱樂部樂隊》的風格。通過這三張專輯的制作?quot;披頭士"積累了大量錄音棚實驗的經(jīng)驗,于1967年推出了他們最經(jīng)典的一張專輯《佩伯軍士的孤心俱樂部樂隊》(Sergean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這張專輯由"披頭士"與管弦樂隊合作,在制作人馬丁的監(jiān)制下用了四個月的時間制作而成。它不僅是"披頭士"長時間藝術(shù)探索的鼎盛之作,同時在搖滾樂歷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佩伯軍士》是一套組歌,共12首歌曲。標題曲《佩伯軍士》不僅是組歌的開始曲,也作為統(tǒng)一全曲的主題反復(fù)出現(xiàn)。這里的佩伯軍士實際上就是代表"披頭士"樂隊自己,他們在一種迷幻音樂會的氣氛中進行一系列的演唱。比如《綴滿鉆石的天空中的露西》(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歌名幾個單詞的開頭字母LSD即明顯暗示了此曲與麻醉藥有關(guān),歌詞中又出現(xiàn)了各種迷幻景象,但是列農(nóng)辯白說,這是從他4歲大的兒子的繪畫中獲得的靈感。音樂上每段節(jié)歌都是從三拍子轉(zhuǎn)到四拍子的疊歌,在搖滾樂中是首次出現(xiàn)拍子的轉(zhuǎn)換,這使歌曲不再具有通常搖滾樂的舞蹈性質(zhì)。錄音效果上運用了加大混響和正常人聲的對比等等!稉碛心,失去你》(within you without you)則顯得缺少規(guī)整,樂句長短不勻;從整體上看,迷幻成分較濃,給人帶來一種類似催眠的效果!懂斘64歲的時候》(when I’m sixty-four)是麥卡特尼為他剛過64歲的父親而寫的,歌曲把人們帶回到30年代類似拉格泰姆的風格中。《生活中的一天》(A day in the life)是最后一首曲子,歌詞明顯地涉及吸毒,內(nèi)容比較消極,表現(xiàn)了對日常生活的厭倦,因此引起了聽眾的爭議。
總的來說,《佩伯軍士》是流行音樂歷史上一項空前的創(chuàng)舉,此專輯榮獲1967年格萊美最佳唱片獎,但這也成了"披頭士"樂隊走向散伙的轉(zhuǎn)折點。
《佩伯軍士》以后,"披頭士"的道路開始出現(xiàn)滑坡。首先,經(jīng)理人愛潑斯坦于1967年因吸毒過量而去世,給"披頭士"帶來了不祥的預(yù)兆;而后,樂隊內(nèi)部出現(xiàn)矛盾。特別是列農(nóng)結(jié)識了日本先鋒派藝術(shù)家大野洋子(Yoko Ono)后給他的生活和藝術(shù)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列農(nóng)常把時間花在與她的合作上,而對"披頭士"的事情也不再那么熱心了。盡管如此,在"披頭士"解散以前,除了一些單曲如《嘿,裘德》(Hey Jude)、《革命》(Revolution)外,還是發(fā)行了三張專輯:《披頭士》(The Beatles)、《修道院路》(Abbey Road)和《順其自然》(Let It Be)。
《披頭士》專輯是一套雙張唱片,封面是全白的,故又名《白色專輯》(The white album)。《白色專輯》共30首歌曲,風格極不相同,其實這張專輯并不是樂隊的集體創(chuàng)作,只是把個人的作品巧妙的湊到了一起而已。比如:《回到蘇聯(lián)》(Back in the U.S.S.R)是一首主流搖滾歌曲;《為什么我們不在路上這么做》(Why don’t we do it in the road)采用的是傳統(tǒng)的節(jié)奏布魯斯演唱風格和12小節(jié)布魯斯曲式結(jié)構(gòu);《蜂蜜餡餅》(Honey Pie)是一首古老的波普歌曲復(fù)制品;風格最特別的是列農(nóng)創(chuàng)作并堅持放在其中的《革命之9》(Revolution 9),它的長度超過了8分鐘,由各種各樣的聲音拼接而成;接著同樣是列農(nóng)創(chuàng)作的《晚安》(Good night),是由管弦樂伴奏的一首地道的波普歌曲;《無情的浣熊》(Rocky Raccoon)是一首幽默的敘事歌,由麥卡特尼創(chuàng)作并演唱,用原聲吉他和口琴伴奏!栋咨珜]嫛吩谝魳飞虾蜕虡I(yè)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專輯排行榜上獲第一名,持續(xù)9周。
《修道院路》的標題指的是百代公司(EMI)的錄音棚所在地,"披頭士"在那里錄制了大量的作品。像《白色專輯》一樣,四個人都貢獻了自己的作品,由整個樂隊演唱并演奏。這張專輯中包括了哈里森的《某事》(Something)、《太陽出來了》(Here comes the sun);列農(nóng)的《一起來》(Come together)、《我需要你》(I want you);麥卡特尼的《哦,親愛的》(Oh,darling)、《因為》(Beause)等歌曲,都具有很強的吸引力,使《修道院路》成為"披頭士"最暢銷的專輯,在排行榜上連續(xù)11周奪冠。
《修道院路》以后,"披頭士"再也沒有聚集在一起錄制專輯。1969年,列農(nóng)和大野洋子發(fā)行了一首單曲《給和平一個機會》(give peace a chance),1970年5月,斯塔爾發(fā)行了專輯《多情的旅程》(sentimentai journey),麥卡特尼和哈里森也都忙著準備自己的專輯。顯然"披頭士"的成員們已經(jīng)分道揚鑣、各奔東西了。1970年4月,"披頭士"的又一部電影《順其自然》(Let it be)上映,同時也發(fā)行了同名專輯。這些歌曲實際上都是一年以前錄制的,"披頭士"成員們誰也沒興趣對它投入精力,最后由美國一位制片人幫著編輯、混合而成,但是專輯的主打歌曲《順其自然》中以"柱式和弦"為主要伴奏織體的方法被日后的搖滾樂隊普遍采用。
"披頭士"從成立到解散共創(chuàng)作歌曲約200首,其中有強勁的主流搖滾(Mainstream Rock)、先鋒派搖滾(Avant-garde Rock)、迷幻搖滾(Psychedelic Rock)、交響搖滾(Symphonic Rock)以及輕松愉快的搖滾小曲等各種風格。主要題材是愛情,也有些歌詞(主要是后期)涉及社會事件、人際交往、懷念家鄉(xiāng)、和平友愛、藥物體驗以及一些超現(xiàn)實主義的或無意義的意識流歌詞等。他們繼承了搖滾樂頭十年的成果,以自己的創(chuàng)造和革新,豐富和發(fā)展了搖滾樂,把搖滾樂帶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從此,搖滾樂不再只是一種單純的娛樂音樂,它有了更多的讓人思考的東西,更多的隱藏在音樂背后的東西。60年代成長起來的英美兩國的年輕人,很少不與他們的歌聲發(fā)生聯(lián)系?梢哉f他們的歌聲影響了一代人的藝術(shù)趣味、服裝發(fā)式、生活方式和人生態(tài)度。"披頭士"的出現(xiàn)使更多的學(xué)者開始研究搖滾樂現(xiàn)象,以及搖滾樂的音樂和歌詞,以致后來大學(xué)里也開設(shè)了搖滾樂課程(這在60年代初還是不可想象的)。
1970年"披頭士"解散以后,樂隊成員作為個人繼續(xù)活躍在搖滾樂壇。四人中取得最大成功的是麥卡特尼,他和他的妻子組建?quot;雙翼"(Wings)樂隊,其中發(fā)行的很多專輯都很受歡迎。列農(nóng)的日子則更帶傳奇色彩。他與妻子大野洋子組建了"柔順的洋子"(Plastic Ono)樂隊,并于1971年離開英國移居美國紐約,而后卷入各種政治活動,并創(chuàng)作了如《權(quán)力歸于人民》(Power to the people)等歌曲,同年發(fā)行的專輯《遐想》(Imagine)可能更好地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世界。1975年,列農(nóng)為了和妻子、兒子安靜地生活在一起,放棄了一切公開的音樂活動,整整5年沒有露面。1980年,他再次復(fù)出,發(fā)行專輯《雙重幻想》(Double fantasy),使樂迷們欣喜若狂。不料,就在當年的12月,在曼哈頓自己公寓前,列農(nóng)被一名患有精神病的歌迷槍殺身亡,時年40歲。
2."披頭士"的創(chuàng)作手法
1966年以前,搖滾樂被認為是一種簡單的、喧鬧的音樂,具有較快的、強烈地4/4拍子,一般化的旋律、缺乏新意的歌詞、三個和弦的和聲;一首曲子的長度約2分半鐘左右;結(jié)構(gòu)簡單,包含了很多重復(fù)。但是,到了1967年下半年時,這種老的模式被打破了。到60年代末,任何搖滾樂隊,只要它有足夠的創(chuàng)造性,可以奏出任何聲音,基本上沒有限制。雖然,其他搖滾樂手也對此做出了貢獻,但是,主要的貢獻卻來?quot;披頭士"。
(1) 節(jié)拍、節(jié)奏與速度
傳統(tǒng)的搖滾樂的節(jié)拍一般都是一貫到底的4/4拍,很少有例外。而在"披頭士"的歌曲里,不僅有2/4、3/4、6/4等節(jié)拍,還有各種節(jié)拍的混合使用,轉(zhuǎn)換十分自如。如:《你所需要的只是愛》(All you need is love)中的一個片斷,是3/4拍和4/4拍的混合(例25)。
再如《黑鳥》(Black bird)中的節(jié)拍轉(zhuǎn)換更為自由,3/4拍、4/4拍和6/4拍交替出現(xiàn)(例26)。
流行歌曲中很少使用的5/4拍但也能夠在"披頭士"的歌曲中找到,如《早上好,早上好》(Good morning ,Good morning例27)。
各種節(jié)拍的混合使用,使得歌曲的節(jié)拍重音律動飄忽不定,所以給人帶來一種清新的感覺。
在歌曲的節(jié)奏處理上,"披頭士"善于運用各種時值的"節(jié)奏連音"來改變節(jié)拍單位的固有時值,使節(jié)奏變得更為生動。如《永遠的草莓地》(Strawberrt fields forever)中的一個片斷(例28)。
在這個片段中,除了常規(guī)的八分音符三連音外,還有四分音符的三連音,再加上正常時值的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在短短的幾小節(jié)中出現(xiàn)如此多的節(jié)拍單位,這在傳統(tǒng)的搖滾樂中是十分罕見的。
人為地改變正常節(jié)拍中的重音位置,造成一種節(jié)奏上的暫時"離調(diào)",這是爵士樂中常用的手法。?quot;披頭士"的歌曲中,這種手法也時有所見。如《生活中的一天》(A day in the life)伴奏中的一個鋼琴片斷(例29),
它通過對重音的改變,將節(jié)拍律動由4/4拍暫時改換成了3/16拍。
從速度上看,傳統(tǒng)的搖滾樂大都比較快,人們認為中速和慢速只適合于流行歌曲,"披頭士"對此也進行了突破!兑黄饋怼罚–ome together)和《負重》(Carry that weight)都是"份量"較重的搖滾歌曲,但其速度只有每分鐘80拍,《我需要你》(I want you)向來被認為是"重金屬"的先驅(qū)之作,每分鐘卻只有45拍。
(2) 曲式結(jié)構(gòu)
直到60年代初,大部分流行歌曲和搖滾樂僅采用有限的幾種曲式,如:
a.12小節(jié)布魯斯曲式
前奏 |12小節(jié)| 12小節(jié)| 間奏 | 12小節(jié)| 尾聲 ||
b.AABA曲式
前奏| A | A | B | A | 間奏 | B | A | 尾聲 ||
又如,樂句長度為4小節(jié),全曲長度約2分鐘左右等等。在披頭士的早期創(chuàng)作中,有許多歌曲的結(jié)構(gòu)也都是遵循以上幾種模式。隨著創(chuàng)作個性的日趨成熟,他們開始擺脫了這種限制。
首先,他們的歌曲篇幅加長了。如《生活中的一天》,五分多鐘;《我需要你》,有七分半;《革命之9》(Revolution 9)超過了八分鐘。
當然,通過反復(fù)來拉長歌曲的篇幅,這是最簡單又常用的方法。"披頭士"的《嘿,裘德》和《我需要你》就是這么做的。但是,他們的許多歌曲是通過不同段落的對比組合來建立一個較為龐大的曲式結(jié)構(gòu)的。如《生活中的一天》(例30),曲式結(jié)構(gòu)圖如下:
---A--- -B- - A’-
結(jié) 構(gòu):前奏 + a1 + a2 + a3 + 間奏 + b + a4 + 尾聲
小節(jié)數(shù): 4+4+2 4+5 4+5+3 5+5+10 4+5+3
這是個十分獨特的結(jié)構(gòu)。從主題材料上看,這首歌有兩個主要音樂材料:a與b,構(gòu)成一個帶再現(xiàn)的三段體結(jié)構(gòu)ABA’。然而,從整個篇幅和音樂發(fā)展的邏輯上看,這首歌似乎又是一個二段體:A+B、A’。再看A、B、A’每個部分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又各不相同,形成了一個變化豐富而又高度統(tǒng)一的曲式結(jié)構(gòu)。
這首歌的另一個特點是:它的樂段打破了以4小節(jié)及其倍數(shù)(8、12、16等)為單位的方整結(jié)構(gòu)。如a3樂段由一個4小節(jié)樂句和一個5小節(jié)樂句再加上一個3小節(jié)的補充樂句而構(gòu)成。B樂段更為奇特,是兩個5小節(jié)的樂句加上一個11小節(jié)的托腔而構(gòu)成。
這種非方整性的樂句、樂段結(jié)構(gòu)與上面介紹的"節(jié)拍轉(zhuǎn)換"一樣,也是"披頭士"的常用音樂語匯。如著名的《昨天》的結(jié)構(gòu)就非常獨特(例31)。
它是一個七小節(jié)的樂段,由一個3小節(jié)樂句和兩個2小節(jié)樂句構(gòu)成,形成一個3+2+2結(jié)構(gòu)的樂段。這個樂段看似奇怪,但演唱起來卻十分自然流暢。 (3) 和聲與調(diào)性
在"披頭士"以前,除了"沙灘男孩",絕大部分的搖滾樂在和聲方面也都比較簡單。通常只用自然大調(diào)的三個基本和弦 I 、IV、V,而"披頭士"的和聲既不同于傳統(tǒng)的"12小節(jié)布魯斯曲式"中所用的 I-IV-I-V-I 的和聲序列,也不同于流行歌曲中的 I-VI-IV-V 的進行方式,而是別出心裁,進行大膽的探索、革新。
在和弦的運用上,他們突破了流行歌曲以"自然音和弦"為主的傳統(tǒng),廣泛運用各種類型的"變體和弦"。如《永遠的草莓地》中的第一段(例32)。
較多地使用變體和弦,會使音樂的調(diào)性發(fā)生游移,這種調(diào)性游移的和聲手法在大型的古典音樂作品中用得比較多,但是在結(jié)構(gòu)短小、曲調(diào)簡單的流行歌曲中卻是極為少見的。
"披頭士"還善于將各種非"功能"性的調(diào)式化和聲語匯用于創(chuàng)作中,使作品的和聲呈現(xiàn)出豐富、清新、奇特的面貌。如《為凱特先生的善行》(Being for the benefit of Mr.Kite)中的第一句,除了IIm、V 兩個和弦屬于C大調(diào),其余三個和弦均來自同主音小調(diào)(例33)。
(4) 音色與配器
"披頭士"在節(jié)奏、曲式、和聲等音樂技術(shù)上的創(chuàng)新固然重要,但對普通聽眾來說,最為吸引他們的可能還是音色的運用。
從演唱上看?quot;披頭士"最主要的音色是人聲。主唱約翰·列農(nóng)和保羅·麥卡特尼都有著較強的音色變化能力。在《昨天》(Yesterday)、《漫長而曲折的道路》(The long and winding road)中,麥卡特尼的聲音溫柔而抒情;在《哦,親愛的》(Oh,darling)和《為什么不在路上這么做》(Why don’t we do it in the road)中,他的聲音又變成傳統(tǒng)的"節(jié)奏布魯斯"式的喊唱風格。再如列農(nóng)在《綴滿鉆石的天空中的露西》(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中采用了一種懶洋洋的"迷幻式"唱法,但有時候他的聲音卻非常干凈,有時也變得非常的粗獷。
前面我們已經(jīng)提到,"披頭士"的陣容為主音吉他、節(jié)奏吉他、貝斯和鼓。但是,他們在制作唱片時,經(jīng)常加入其他的樂器以加強作品的織體結(jié)構(gòu)。如:
《昨天》(Yesterday)中運用了弦樂四重奏;
《埃莉諾·里格比》(Eleanor Rigby)中運用了弦樂八重奏;
《你得藏起你的愛》(you’ve go hide your love away)中運用了長笛;
《因為》(Because)中運用了古鋼琴;
《潘尼小巷》(Penny lane)中運用了短號;
《黃色潛水艇》(yellow submarine)中運用了銅管樂隊;
《為凱特先生的善行》(Being for the benefit of Mr.Kite)中運用了管風琴和低音口琴;
《蜂蜜餡餅》(Honey pie)中運用了雙簧管;
《生活中的一天》(A day in the life) 中運用了管弦樂隊。
除了常規(guī)的西洋樂器外,"披頭士"還在歌曲中運用了許多印度的民族樂器。如:
《挪威的森林》(Norwegian wood)中的西塔爾琴(Sitar);
《擁有你,失去你》(Within you,Without you)中的塔布拉鼓(Tabla)和迪爾魯巴琴(Dilruba)等。
為了豐富作品的表現(xiàn)力,"披頭士"的歌曲中還時常融入各種自然音響。如:
《回到蘇聯(lián)》(Back in the U.S.S.R.)中飛機的轟鳴聲;
《早上好,早上好》(Good morning,Good morning)中的雞叫聲以及各種動物的鳴叫聲;
《黑鳥》(Black bird)中的鳥鳴聲;
《黃色潛水艇》(Yellow submarine)中的各種嘈雜聲等等。
"披頭士"在音樂手法上的創(chuàng)新,對當時和后來的搖滾樂都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因此,The Beatles "披頭士"在搖滾樂歷史上被譽為"最偉大的樂隊",他們授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