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歷
內(nèi)容概要
芝瑛自幼聰慧,靜處深閨,博及群書,勵志繼承家學,工詩、文、書法邑人譽為“三絕”。年十九,嫁 無錫文士 廉泉,泉有詩名,人稱“無錫才子”。光緒二十四年(1898),芝瑛隨夫移居 北京。未及數(shù)載,以詩、文、書法聞名京師, 慈禧太后曾召芝瑛人宮,對伊書法、文才甚為贊賞。期間吳芝瑛陳列了對《 辛丑條約》的看法。她提倡“國民捐”,主張“產(chǎn)多則多,產(chǎn)少則少,無產(chǎn)則不捐”。
居京
芝瑛居京時,與女俠 秋瑾近鄰,朝暮相處,遂成至交。唱和頻繁,共斥清廷腐敗,同抒報國情懷。在一次萬柳堂的聚會中,吳芝瑛揮毫題寫了一副對聯(lián)贈給秋瑾:“今日何年,共諸君幾許頭顱,來此一堂痛飲;萬方多難,與四海同胞手足,競雄世紀新元。”1904年,秋瑾去 日本,旅費多賴芝瑛資助。不久芝瑛勸夫勿屈事清廷,遂南歸,于 上海 曹家渡建“小萬柳堂”居隱。1907年,秋瑾于 紹興被害,芝瑛聞訊,悲痛欲絕。秋瑾死后旬日,芝瑛悲撰《秋女士傳》、《秋女士遺事》。書中詳記秋瑾平日行事、報國壯心及視死如歸之大義,為后人研究秋瑾留下史料。又與盟妹徐寄塵營葬秋瑾于 杭州西伶橋畔。作《西伶吊秋》七絕四首,并親筆為墓碑題“鑒湖女俠秋瑾之墓”,又于住宅“小萬柳堂”院內(nèi)建“悲秋閣”,題聯(lián)曰:“英雄尚毅力,志士多苦心”。在丈夫廉泉的全力協(xié)助下,義葬秋瑾于杭州 西泠橋畔, 徐自華撰寫墓表,吳芝瑛書寫碑文,勒之于石。她還在秋瑾就義的紹興古軒亭口造“風雨亭”,在杭州 南湖別墅內(nèi)建造“悲秋閣”,以志哀悼。當年,吳芝瑛、徐自華冒險義葬秋瑾的壯舉令海內(nèi)外革命志士極為振奮,深受鼓舞,卻觸怒了清廷的鷹犬爪牙。吳芝瑛一腔正氣,毫無懼色,她致書 兩江總督 端方,鄭重聲明:“是非縱有公論,處理則在朝廷,芝瑛不敢逃罪。”一時間,其命運受到各國輿論關注。 英國《 泰晤士報》在頭版刊登吳芝瑛大幅照片,發(fā)表她的 美國女友麥美德撰寫的專文,聲援吳芝瑛和徐自華。迫于中外輿論的強大壓力,清王朝未敢貿(mào)然加害于二位女士。
事跡
芝瑛秉承先父“恤民興學”遺志,曾籌款販濟蘇、皖災民。清光緒廿十四年(1908),將其父原籍之田地、房產(chǎn),約值銀萬兩,悉數(shù)捐出,于 浮山西麓創(chuàng)立鞠隱小學堂。此前,吳族中有惡痞賄通府縣,圖謀霸占此筆財產(chǎn),阻撓芝瑛義舉,然芝瑛不畏惡痞恫嚇,呈文拜渴兩江總督周玉帥,周批示“披覽來犢,深堪嘉尚”,支持芝瑛義舉,使學堂得以創(chuàng)立。自此,當?shù)貙W風宏開,遠近鄉(xiāng)民,紛紛送子來學。該校一直沿辦至今,現(xiàn)已擴建為初中。當?shù)厝嗣,至今仍頌揚芝瑛捐產(chǎn)辦學之 惠澤。她變賣了加重珍藏的 董其昌手書《史記》真跡全部,得數(shù)千金,替誤落風塵的才女 李蘋香贖身。晚年為沉疴所困,萬不得已,將滬上小萬柳堂變賣給人。
鞠隱中學創(chuàng)辦人
吳芝瑛之父吳康之,(即吳鞠隱)目睹清廷腐敗,列強侵凌,他無心再戀官場,于光緒十四年(1888年)告老還鄉(xiāng),當時不過50余歲。歸鄉(xiāng)后,他將多年積蓄廣置田地,并在離浮山不遠一個叫唐錢莊的地方,興建了一座山莊,取名鞠隱山莊。山莊占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山莊正廳懸掛有其女吳芝瑛親筆書寫的“鞠隱山莊”匾額。整座山莊規(guī)模宏大,莊嚴氣派。
回鄉(xiāng)后,吳康之感慨東鄉(xiāng)離縣城較遠,貧寒子弟無條件到縣城接受教育,鄉(xiāng)村兒童嬉游無度,作為一個文人,他深感憂慮,就萌生了創(chuàng)辦一所學堂的想法?上У氖,在吳康之還未來得及實施自己的辦學理想時,就因病去世了。吳康之有一子一女,兒子早卒。臨終前,她囑咐夫人和女兒吳芝瑛,將田地房產(chǎn)全部捐出辦學,以啟迪民智,教化鄉(xiāng)鄰。
等母親去世之后,已遠嫁無錫的吳芝瑛回鄉(xiāng)遵父命捐獻遺產(chǎn)辦學。吳康之的產(chǎn)業(yè)主要有兩處,一處是唐錢莊的鞠隱山莊和山莊田產(chǎn)約十石零十五畝,一處是戴莊田產(chǎn)約八十三石零一百三十二畝,總價值約萬兩白銀。因為吳康之無后,吳氏族人中的不肖子弟就覬覦他的產(chǎn)業(yè),阻撓吳芝瑛辦學。
辦學要經(jīng)過地方官批準。吳芝瑛于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向兩江總督周玉帥呈報了辦學申請,周玉帥立即批示“披覽來讀,深堪嘉尚”,支持芝瑛義舉,使學堂得以創(chuàng)立。鞠隱小學的歷史應該從本年算起。按照程序,吳芝瑛應該先向地方官提出辦學申請,然后再由地方官上報。但是,吳芝瑛此前在向縣里申報時,吳氏族人中覬覦吳康之遺產(chǎn)者疏通縣衙,從中作梗,吳芝瑛兩番呈報,縣衙均以“出嫁女兒無權輸捐父產(chǎn)”為由而駁回。在此情況下,吳芝瑛才決定向兩江總督府呈文。吳芝瑛這種自上而下的方式又引起了地方官的反感。當周玉帥的批文下達到安徽省巡撫衙門時,巡撫恩銘強烈不滿,不再將兩江總督同意吳芝瑛辦學的呈文下行到縣。此時,吳氏族人中不贊成辦學的人也呈文到巡撫衙門。這樣,恩銘扣壓吳芝瑛的呈文就更有了借口,吳芝瑛的辦學計劃遭到擱淺。第二年,吳芝瑛陳情當時的兩江總督端方,馮出面斡旋,辦學一事終于得到地方官的同意。到了光緒三十二年,鞠隱小學堂的實質(zhì)性創(chuàng)建才真正開始。
叔父吳汝綸是曾國藩的入室弟子,清末桐城派文學家。夫是無錫名士廉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