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譚中

    譚中

    譚中,祖籍湖南,生于馬來西亞,在印度大學(xué)教書將近半個世紀(jì),現(xiàn)退休定居芝加哥,為芝加哥大學(xué)東亞研究中心訪問學(xué)者。著述有英文書九本,

    譚中 - 簡介

    譚云山長子,1929年生于馬來西亞柔佛邦,1931年至1954年在中國長大,先后就讀于湖南湘鄉(xiāng)陶龕小學(xué)、蘭田長郡中學(xué)初中、國立師范學(xué)院附屬中學(xué)高中及上海交通大學(xué)。1955年至印度,得國際大學(xué)學(xué)士(1957)、德里大學(xué)歷史碩士(1962)、博士(1971)。

    譚中 - 職務(wù)

    1958-59任印度國防學(xué)院中文講師  

    1959-63任國防部外國語學(xué)校中文講師  

    1964-70任德里大學(xué)中文講師

    1971-78任德里大學(xué)中文副教授兼中日系主任

    譚中

    1978-94任尼赫魯大學(xué)中文教授,其間曾先后擔(dān)任亞非語文系及東亞語文系主任。

    譚中 - 研究成績

    (一)東亞近代史

    發(fā)表(1)《中國與勇敢新世界》 China and the Brave New World: A Study of the Origins of the Opium War (1840- 42), 1978, Delhi: Allied Publishers和(2)《海神與龍》Triton and Dragon: Studies on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and Imperialism, 1985, Delhi: Gian Publishing House,兩書都是印度各大學(xué)東亞歷史教科書。

    (二)敦煌研究

    曾獲印度社會科學(xué)理事會Indian Council of Social Science Research研究基金并于1990年被聘為英迪拉甘地國立藝術(shù)中心教授顧問,于1994年發(fā)表《段文杰眼中的敦煌藝術(shù)》Dunhuang Art: Through the Eyes of Duan Wenjie, 1994, New Delhi: Indira GandhiNational Centre for the Arts & Abhinav Publications。曾多次參加敦煌吐魯番學(xué)會、敦煌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學(xué)在烏魯木齊、敦煌、北京、蘭州、香港舉行的國際研討會并發(fā)表論文。

    (三)中印交流研究

    曾應(yīng)印度外交部邀請客串編輯《印度地平線》“印度與中國”特刊Indian Horizon,Vol.43, Nos.1-2, Special Issue “India and China”, 1994, New Delhi: Indian Council for Cultural Relations。1998年由英迪拉甘地國立藝術(shù)中心出版(1)《跨越喜馬拉雅鴻溝》Across the Himalayan Gap: An India Quest for Understanding China, 1998, New Delhi: Indira Gandhi National Centre for the Arts & Gyan Publishing House(2)《踏著玄奘的腳印》In the Footsteps of Xuanzang: Tan Yun-shan and India, 1998, New Delhi: Indira Gandhi National Centre for the Arts & Gyan Publishing House。后者中文版《譚云山與中印文化交流》于1998年由香港中文大學(xué)出版社。又于2004年和北大耿引曾教授合作出版《印度與中國》India and China: Twenty Centuries of Civilizational Interaction and Vibrations,成為印度文明研究中心《印度文明中科學(xué)、哲學(xué)與文化歷史》大叢書the series of History of Science, Philosoph   

    y and Culture in Indian Civilization之第三卷第六冊 (2005, New Delhi: PHISPC/Centre for Studies in Civilizations)。其中文版《印度與中國---兩大文明的交往和激蕩》于2006年由北京商務(wù)印書館出版。  

    譚中 - 榮譽(yù)

    1978年在墨西哥城舉行的“亞洲及北非人文科學(xué)國際學(xué)會”Internal Congress for Asian and North African Human Sciences(原“東方國際學(xué)會”International Orientalist Congress)擔(dān)任學(xué)術(shù)委員會委員。   

    1985年被聘為斯堪的納維亞亞洲研究所Scandinavian Institute of Asian Studies訪問學(xué)者到丹麥、瑞典、挪威八所大學(xué)講演! 

    1997年被推選為印度歷史大會“印度以外國家組”主席。  

    2004年被邀請到十八屆亞洲歷史學(xué)家年會上作特別講演(臺北)。  

    2004年被邀請作第三次戴辛格幾年講座Deshingkar Memorial Lecture講演(新德里)。

    譚中 - 參加的國際會議

    從1973年開始至今曾參加過十余次在北京(包括1980年《南亞會議》和2004年《北京論壇》)、東京/京都、臺北、香港、新德里、墨西哥城、巴黎、漢堡、萊登等地舉行的各種國際會議。   

    譚中 - 著作

    著述有英文書九本,中文書包括:  

    《譚云山與中印文化交流》(1998年香港中文大學(xué)出版社)  

    《心靈的藻井》(介紹并翻譯印度詩人Sita Kant Mahapatra的38首新詩)(2003年北京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  

    《印度與中國——兩大文明的交往和激蕩》(與耿引曾合著)(2006年北京商務(wù)印書館)

    《文明透鏡看萬花筒世界》(2006年臺北海峽學(xué)術(shù)出版社) 

    INDIA中印大同:理想與實(shí)現(xiàn)》(與劉朝華、黃蓉合編)(2007年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  

    《從世界窗口看神州返老還童》(2008年新加坡青年出版社)

    譚中 - 修身語錄

    1、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煅來;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須向薄冰上履過。

    2、一念錯,便覺百行皆非,防之當(dāng)如渡海浮囊,勿容一針之罅漏;萬善全,始得一生無愧。修之當(dāng)如凌云寶樹,須假眾木以撐持。

    3、忙處事為,常向閑中先檢點(diǎn),過舉自稀。動時念想,預(yù)從靜里密操持,非心自息。

    4、為善而欲自高勝人,施恩而欲要名結(jié)好,修業(yè)而欲驚世駭俗,植節(jié)而欲標(biāo)異見奇,此皆是善念中戈矛,理路上荊棘,最易夾帶,最難拔除者也。須是滌盡渣滓,斬絕萌芽,才見本來真體。

    5、能輕富貴,不能輕一輕富貴之心;能重名義,又復(fù)重一重名義之念。是事境之塵氛未掃,而心境之芥蒂未忘。此處拔除不凈,恐石去而草復(fù)生矣。

    6、紛擾固溺志之場,而枯寂亦槁心之地。故學(xué)者當(dāng)棲心元默,以寧吾真體。亦當(dāng)適志恬愉,以養(yǎng)吾圓機(jī)。

    7、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則根燼復(fù)萌,而塵情終累乎理趣;今日之是不可執(zhí),執(zhí)之則渣滓未化,而理趣反轉(zhuǎn)為欲根。

    8、無事便思有閑雜念想否。有事便思有粗浮意氣否。得意便思有驕矜辭色否。失意便思有怨望情懷否。時時檢點(diǎn),到得從多入少、從有入無處,才是學(xué)問的真消息。

    9、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萬變不窮之妙用。立業(yè)建功,事事要從實(shí)地著腳,若少慕聲聞,便成偽果;講道修德,念念要從虛處立基,若稍計功效,便落塵情。

    10、身不宜忙,而忙于閑暇之時,亦可儆惕惰氣;心不可放,而放于收攝之后,亦可鼓暢天機(jī)。



    名人推薦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