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安德魯·密立根 - 簡介
羅伯特·安德魯·密立根(RobertAndrewsMillikan,1868年3月22日-1953年12月19日),美國物理學家,192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曾以油滴實驗精確地測得出基本電荷的電荷量e的值,也曾用證明了愛因斯坦光電方程是正確的。
羅伯特·安德魯·密立根檔案資料
姓名:羅伯特·安德魯·密立根
出生日:1868年3月22日
星座:白羊座生日密碼
性別:男
血型:未知
地區(qū):美國
出生。阂晾Z斯州
出生市:未知
身份:科學家
羅伯特·安德魯·密立根 - 經(jīng)歷
192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曾以油滴實驗精確地測得出基本電荷的電荷量e的值,也曾用證明了愛因斯坦光電方程是正確的。
1891年畢業(yè)于奧柏林學院。1895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還獲耶魯大學、都柏林大學、哈佛大學、巴黎大學名譽學位。1896年任芝加哥大學講師,1910年升任教授。1921年任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布里-奇物理實驗室主任,同時是該校執(zhí)行基金會主席。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還擔任過陸軍信號隊科學與研究部負責人。
密立根早期主要從事電子研究,對電子的電荷進行系統(tǒng)的精確測量。測定結(jié)果表明,電荷是一個孤立的常數(shù),不是統(tǒng)計數(shù)的平均值。1913年因這項成果獲美國國家科學院康斯托克獎?wù)隆?/p>
在檢驗光電效應(yīng)過程中,實驗證實了愛因斯坦的光電方程,并對普朗克常數(shù)作出最準確估計。密立根由于在電子和光電性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于1923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20年代,密立根曾用較多時間和精力,試圖找出長期不得其解的現(xiàn)象,即一個帶電的驗電器逐漸自行放電的原因。在檢驗各種條件下的放電速度后形成一種理論,即放電的原因是從外層空間發(fā)射到地球上的輻射造成的。密立根把這種輻射叫做“宇宙射線”,并認為這是新原子“誕生的象征”、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還研究了軍用噴氣和火箭推進系統(tǒng)。
羅伯特·安德魯·密立根 - 事業(yè)
192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那加州理工學院的密立根(RobertAndrewsMillikan,1868-1953),以表彰他對基本電荷和光電效應(yīng)的工作。羅伯特·安德魯·密立根(Robert Andrews Millikan,1868~1953),美國實驗物理學家。1868年3月22日生于伊利諾斯州的莫里森。1887年入奧柏森大學后,從二年級起被聘在初等物理班擔任教員,他很喜愛這個工作,這使他更深人地鉆研物理學,甚至在1891年大學畢業(yè)后,仍繼續(xù)在初等物理班講課,由此寫成了廣泛流傳的教材。1893年取得碩士學位,同年得到哥倫比亞大學物理系攻讀博士學位的獎金。成為該校造就來的第一位物理學博士。1895年獲得博士學位后留學歐洲。1896年回國任教于芝加哥大學。由于教學成績優(yōu)異,第二年就升任副教授。
密立根以其實驗的精確著名。從1907年一開始,他致力于改進威耳遜云霧室中對0粒子電荷的測量甚有成效,得到盧瑟福的肯定。盧瑟福建議他努力防止水滴蒸發(fā)。1909年,當他準備好條件使帶電云霧在重力與電場力平衡下把電壓加到10000伏時,他發(fā)現(xiàn)的是云層消散后“有幾顆水滴留在機場中”,從而創(chuàng)造出測量電子電荷的平衡水珠法、平衡油滑法,但有人攻擊他得到的只是平均值而不是無電荷。1910年,他第三次作了改進,使油滴可以在電場力與重力平衡時上上下下地運動,而且在受到照射時還可看到因電量改變而致的油滴突然變化,從而求出電荷量改變的差值;1913年,他得到電子電荷的數(shù)值:e=(4.774±0.009)×10-10esu,這樣,就從實;驗上確證了無電荷的存在。他測的精確值最終結(jié)束了關(guān)于對電子離散性的爭論,并使許多物理常數(shù)的計算獲得較高的精度。他的求實、嚴謹細致。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實驗作風也成為物理界的楷模,與此同時,他還致力于光電效應(yīng)的研究經(jīng)過細心認真的觀測,1916年、他的實驗結(jié)果完全肯定了愛因斯坦光電效應(yīng)方程,并且測出了當時最精確的普娜克常量h的值。由于上述工作,密立根贏得1923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彼對電子在強電場作用下逸出金屬表進行了實驗研究。他還從事元素火花光譜學的研究工作測量了紫外線與X射線之間的光譜區(qū),發(fā)現(xiàn)了近1000條譜線,波長直到13.66nm)使紫外光譜遠超出了當時已知的范圍。他對x射線譜的分析工作,導致了烏倫貝克(G.E.Uhlenbeek1900~1974)等人在1925年提出電子自旋理論。
他在宇宙線方面也做過大量的研究。他提出了“宇宙線”這個名稱。研究了宇宙粒子的軌道及其曲率,發(fā)現(xiàn)了宇宙線中的“α粒子、高速電子、質(zhì)子、中子、正電子和V量子。改變了過去“宇宙線是光子”的觀念。尤其是他用強磁場中的云室對宇宙線進行實驗研究,導致他的學生安德森在1932年發(fā)現(xiàn)正電子。
1921年起,密立根任教于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他的努力有助于使該校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學中心之一。1953年12月19在加利福尼亞的帕薩迪納逝世。
羅伯特·安德魯·密立根 - 科學作品
《電子、質(zhì)子、光子、中子及宇宙射線》(1935-1947)
《新基本物理學》(1936)
《力學、分子物理學、熱與聲》(1937)
《宇宙射線》(1939)
《科學與宗教的演變》(1927)
《科學與新文明》(1920)
羅伯特·安德魯·密立根 - 科學成就
1.測量基本電荷密立根最著名的實驗成就是用在電場和重力場中的運動的帶電油滴精確地測定了基本電荷。這個工作從1907年開始,直到1913年才最后完成,得到電子電荷e的數(shù)值。
2.對光電效應(yīng)的實驗研究
1916年,他的實驗結(jié)果完全肯定了A.愛因斯坦的光電效應(yīng)方程,并且從圖像中測出當時最好的普朗克常數(shù)h的值。
3.對X射線的研究
他還從事電子在強電場作用下逸出金屬表面的實驗研究、以及一些金屬的X射線研究,發(fā)現(xiàn)了近1000條譜線,波長直到13.66nm,從而有助于把X射線譜和光學光譜連接起來。他對X射線譜的分析工作,使在理論上和A.索末菲關(guān)于可見光雙重線理論產(chǎn)生極大的分岐,引起物理學者的廣泛注意,導致G.E.烏倫貝克和S.A.古茲密特兩人在1925年提出電子自旋理論。
4.對宇宙射線的研究
密立根在宇宙線方面也做過研究,積累了大量的不同高度不同地區(qū)的實驗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了宇宙線的緯度效應(yīng)的大小與經(jīng)度有關(guān);糾正了早期有人認為宇宙線是由光子組成的觀點。他和他的學生用強磁場中的云室對宇宙線的實驗研究,導致他的學生C.D.安德森在1932年發(fā)現(xiàn)了正電子。
5.對物理教育事業(yè)的貢獻
1921年起,密立根任教于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由于他的努力,終于使該校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學中心之一。
密立根教授從事教學科研的一生中,寫過許多科學論著。主要著作有:1902年發(fā)表的《力學、分子物理學與熱學》、1917年發(fā)表的《電子》、1935年發(fā)表的《電子(十、一)、質(zhì)子、光子、中子與宇宙射線》,1939年發(fā)表的《關(guān)于宇宙射線的三篇報告》等。此外,他還與別人合著各種科學的教科書和有關(guān)哲學方面的。
羅伯特·安德魯·密立根 - 參考資料
http://www.laotela.com/articles/celebrity/2008/02-17/02131817.htm
http://phys.cersp.com/JCJF/sGz/ZJXKT/200710/3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