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林一山

    林一山

    林一山(1911.06~2007.12),男,山東省文登市澤頭鎮(zhèn)林村人。中國共產黨的優(yōu)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zhàn)士,水利部原顧問(部長級待遇)。1931年在濟南上中學期間,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1934年6月參加革命工作。1935年9月進入北平師范大學讀書,1936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當代水利專家、毛主席稱他為“長江王”。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其因病醫(yī)治無效,于2007年12月30日14時5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7歲。

    人物履歷

    林一山(19 11年6月~2007年12月30日),男,1911年6月出生于山東省文登市 澤頭鎮(zhèn) 林村。

    1931年在濟南上中學期間,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1934年6月參加革命工作。

    1935年9月進入北平師范大學讀書,1936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北平師大地下黨中心支部書記,積極組織參與 “一二·九”愛國學生運動。

    1937年“ 七七事變”后,時任北平學生大軍訓地下黨總支書記的林一山同志,受山東省委指派,于同年9月前往膠東組織領導抗日武裝起義,歷任 膠東特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統(tǒng)戰(zhàn)部部長、特委書記和膠東區(qū)游擊司令員。

    1942年,面對日寇的 鐵壁合圍,他按照八路軍總部和山東軍區(qū)的命令,積極組織反掃蕩斗爭,粉碎了敵人圍剿膠東抗日根據地的圖謀。

    林一山

    解放戰(zhàn)爭時期,林一山同志先后任中共青島市委書記兼市長,中共遼南 省委書記兼軍區(qū)政委,中共遼寧省委副書記兼軍區(qū)副政委,第四野戰(zhàn)軍南下工作團秘書長。

    1949年開始從事水利工作,在周恩來總理親自領導下,負責長江流域規(guī)劃和三峽工程設計,歷任中南軍政委員會水利部副部長、黨組書記,中南軍政委員會財經委員會副主任,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黨委書記,長江流域規(guī)劃辦公室主任、黨委書記,長江流域規(guī)劃辦公室顧問,水利部顧問。

    1994年離職休養(yǎng)。

    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第五、 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人物生平

    林一山,1911年出生,山東省文登市澤頭鎮(zhèn)林村人。1934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35年,考入北平師范大學后,任學校中共中心黨支部書記。參加了“一二·九”學生運動!捌·七”事變后,受中共北方局和山東省委派遣,林一山回到膠東,與當?shù)攸h組織取得聯(lián)系,進行武裝起義的發(fā)動工作。自1937年11月起,膠東特委派林一山到威海開展統(tǒng)戰(zhàn)工作。

    1937年12月,中共膠東特委重建,理琪任書記,呂志恒任副書記,林一山等任中共膠東特委委員。1938年1月15日威海起義后,中共膠東特委決定成立膠東軍政委員會,同時成立“三軍”司令部、政治部,林一山任膠東軍政委員會委員兼“三軍”政治部主任。1938年2月13日,林一山與理琪、宋澄等率領“三軍”一部攻打牟平城,取得勝利。1938年4月起,林一山先后擔任膠東軍政委員會主席兼“三軍”總指揮,膠東區(qū)黨委委員兼宣傳部長和統(tǒng)戰(zhàn)部長,臨時參議會參議長、膠東行署副主任。解放戰(zhàn)爭時期,林一山先后擔任青島市委書記兼市長、安東省委書記兼軍區(qū)政委、遼南省委書記兼軍區(qū)政委。

    1949年夏,林一山任第四野戰(zhàn)軍南下干部團秘書長,協(xié)助團長譚政率領一萬四千人的南下干部,直赴中南地區(qū)。南下團到達漢口時,中央電令林一山任中南水利部部長。他潛心鉆研專業(yè)知識,很快就完成了從外行到內行的轉變。后在周恩來總理親自領導下,林一山負責長江流域規(guī)劃和三峽工程設計,上個世紀50年代初,他主持制定了長江流域規(guī)劃,確立了防洪為主,綜合利用的規(guī)劃方針。明確流域規(guī)劃以三峽為主體,由防洪、發(fā)電、灌溉、排澇、航運和向相鄰流域調水等計劃組成。作為新中國領導三峽工程研究的第一人,林一山不拘泥于世界權威專家所選的南津關壩址,重新選定三斗坪為最優(yōu)壩址;把三峽工程擺在治理和開發(fā)長江的主體地位,并將各項水利技術研究工作納入興建三峽工程軌道;提出用修“母子壩”即修建三峽和葛洲壩兩個工程的辦法,解決三峽大壩以下河段航運問題。

    新中國成立后,林一山歷任中南軍區(qū)軍政委員會委員,中南軍區(qū)農林、水利部部長,財經委員會副主任,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1958年,任長江流域規(guī)劃辦公室主任。1972年,任長江葛洲壩工程技術委員會主任。1979年,任水利部顧問。全國人大第五、六屆常委會委員。林一山在水利事業(yè)上,特別是在治理長江的水利工程上,做出了突出貢獻,多次受到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的接見,毛澤東主席曾稱贊他是“紅色專家”“長江王”!案鹬迚味、三期工程及其水電機組”項目,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林一山不僅為三峽工程做出了突出貢獻,還為南水北調工程嘔心瀝血幾十年,提出了“高水高用、低水低用”,從東線、中線、西線向北方調水的設想,耄耋之年還多次到海拔四五千米的青藏高原尋找南水北調線路。1986年,中央電視臺播放的《話說長江》專題節(jié)目,林一山任總顧問。晚年雙目失明,仍關心長江水利事業(yè)。2007年12月病逝。

    人物成就

    水利專家

    組建長江水利委員會

    新中國成立不久,中央作出了“以流域為單位,組織流域性水利機構”的決議。1950年,時任第四野戰(zhàn)軍南下工作團秘書長的林一山奉命組建長江水利委員會,并接管了原國民政府的長江水利工程總局。憑著一股鉆勁兒,林一山硬是在迷蒙的長江水利問題治理和工程建設上趟開一條道路,成為一代水利泰斗。

    1953年2月,林一山接到中共中央中南局通知,要隨毛澤東主席外出并匯報工作。19日,林一山備齊資料,隨著毛主席踏上了海軍“長江”艦,開始了三天三夜的難忘航程。

    在“長江”號軍艦上,毛主席向林一山了解長江洪水的成因,問及長江流域氣象特點、暴雨區(qū)如何分布。林一山打開隨身帶的長江流域圖,一一回答了主席的提問。第二天,毛主席把話題轉入了長江流域和水資源的開發(fā)利用這個更大的題目上,林一山把已經做好的關于 長江平原防洪工程的規(guī)劃向主席作了匯報。當匯報到治理長江的第三階段修建山谷水庫時,林一山展開草圖說,我們計劃興建一系列梯級水庫來攔蓄洪水,從根本上解除洪水的威脅,同時開發(fā)水電、改善航道、發(fā)展灌溉,最大限度地進行綜合利用。

    長江王

    在與林一山的交流過程中,毛主席為他對長江的了如指掌所驚嘆,稱他為“長江王”,這個稱號也自此流傳開來。在“長江”艦上,毛主席還第一次對林一山提出了 南水北調和興建 三峽大壩的宏偉構想,并通過一系列指示,從戰(zhàn)略高度指出了長江建設中最為關鍵的三峽工程和南水北調兩個重大課題,使林一山豁然開朗。從此,長江流域的規(guī)劃工作便緊緊圍繞著這兩個中心開展起來。

    我來給你當助手,幫你修建三峽大壩

    從1953年到1958年,在5年的時間里,毛主席曾6次召見林一山。1956年在 武昌接見武漢地區(qū)黨政領導人,毛主席曾風趣地向林一山打招呼:“哦,你這個u2018長江王u2019!”并對林一山說:“你能不能找個人替我當國家主席,我來給你當助手,幫你修建三峽大壩?”

    半生治水 造福荊楚

    萬里長江,險在 荊江。荊江歷史上多次潰口,北沖 江漢平原,南淹 洞庭湖平原,鄂湘百姓深受其害。上任之初,林一山經過調查研究認為,荊江防洪問題的癥結,在于特殊年份洪水來量大大超過荊江河道泄洪能力。他提出“兩害相權取其輕”的解決辦法:荊江向南岸分流,開辟分洪區(qū),以少量有計劃的淹沒,避免北岸大范圍而無法控制的水災。

    1950年冬,毛澤東主席親自審閱并批準了 林一山向中央報送的《 荊江分洪工程計劃》。1952年春,荊江分洪工程全面動工。20多萬民工和8萬人民解放軍齊集荊江,夜以繼日地奮戰(zhàn)在工地上。從4月5日到6月20日,荊江分洪主體工程只用了77天就竣工,創(chuàng)造了水利工程建設史上的奇跡。期間,林一山擔任工程副總指揮并主持技術工作,日夜奮戰(zhàn)在工地上。就在荊江分洪工程建成后不久的1954年,長江發(fā)生流域性特大洪水,荊江分洪工程三次開閘分洪,分洪總量達122.6億立方米,降低 荊江大堤 沙市水位約1米,荊江大堤和武漢市力保不失。

    1958年林一山組織建設 漢江 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該工程不僅是漢江的重要防洪工程,也是今天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工程。他還多次深入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區(qū),尋找一條從西南向西北調水的線路,并提出了西部調水方案。

    1970年12月,中央在“文革”的特殊環(huán)境下,根據武漢軍區(qū)和湖北省的報告批準興建的葛洲壩工程,在準備嚴重不足的條件下倉促開工。這樣,施工不到兩年便問題叢生,難以為繼。1972年11月, 周恩來抱病親自主持葛洲壩工程會議,宣布成立葛洲壩工程技術委員會,指定林一山為技術委員會主任,具體修改設計任務由長江流域規(guī)劃辦公室承擔。正在此時,林一山卻被查出患了眼癌。為了不辜負主席和總理的委托,在身患重癥的情況下,林一山仍通宵達旦地研究影響葛洲壩工程的技術問題,最終形成“一體兩翼”方案,將一個陷于困境的工程引向了成功。

    在長期實踐的基礎上,特別是在雙目失明的艱難條件下,他先后完成了《林一山治水文選》、《葛洲壩工程的決策》、《中國西部南水北調工程》、《高峽出平湖》、《林一山論治水興國》、《河流辯證法與沖積平原河流治理》等著作,成為一代水利理論大家。

    立志

    一生的信條

    林一山年輕時就很信奉孫中山先生的一句話:“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而不做大官做大事也成為他一生的信條。

    當初林一山率“四野”南下工作團南下途中,中央宣布了廣西省領導班子的人選,張云逸任自治區(qū)人民政府主席,林一山任第一副主席!八囊啊蹦舷鹿ぷ鲌F到達武漢后,林一山在長江邊看到因水災流離失所、逃荒要飯的災民,看到沿街乞討的災區(qū)孩子們,他立刻脫下戎裝,投入到復堤救災工作當中。這次水災也讓他深深地體悟到水利是立國的根本。

    當時,我們黨剛剛取得政權,國家建設百廢待興,本著“不做大官、要做大事”的信念,林一山向連番催促他的張云逸同志表示了歉意,并不顧戰(zhàn)友們的勸阻,接受了中南局的挽留,不惜降級出任中南局水利部部長、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等職,并參加了對南京國民黨政府水利部和 揚子江水利委員會的接管工作。

    制定了“提高與擴大并重”的人事工作方針

    1951年初,林一山制定了“提高與擴大并重”的人事工作方針,決定通過廣泛招聘、干部輪訓、選送青年進校深造和招生招工的辦法,增加人員,提高質量。當年就從上海、南京、南昌等地招收了一批水利、財會、技工、醫(yī)務方面的專業(yè)人員和社會青年。在周恩來總理提議和批準下,林一山創(chuàng)辦了長江工程大學并擔任校長。學校1960年招生,“文革”期間停辦。短短6年的時間,共為 中國水利事業(yè)培養(yǎng)了400多名中高級技術人才。

    1950年,長江委剛成立不久,林一山就帶領大家提出了《長江建設五年計劃》,并最終提出了“治江三階段”的計劃。這一計劃得到了黨中央、毛主席和周總理的充分肯定,為后來的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規(guī)劃打下了重要的基礎,也為后來提出、論證、實施三峽工程及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兩項跨世紀工程打下基礎,指明了戰(zhàn)略發(fā)展方向。

    起義

    1937年8月,日軍進犯山東。不久, 德州、平原、 禹城、 濟陽相繼失陷,山東告急。10月,中共山東省委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發(fā)動山東各地抗日武裝起義。會后,山東省委派林一山、 張加洛等一批共產黨員到膠東;根據國共談判達成釋放政治犯的決議,被國民黨關押在監(jiān)獄里的共產黨員 理琪、 宋澄、 鄒恒祿等出獄后,也被省委派來膠東。這些人到膠東后,宣傳中共抗日主張,組織人民抗日武裝。12月 15日,理琪來到膠東特委駐地—— 文登縣溝 于家村,當晚召開特委擴大會議,傳達中共山東省委關于發(fā)動群眾起義,在膠東組建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的指示,決定 12月 24日在天福山舉行武裝起義。23日夜,理琪等膠東特委領導人登上天福山,在 玉皇廟內再次研究天亮后的具體行動。拂曉, 于得水等帶領 昆崳山游擊隊30余人登上天福山。天亮后,參加起義的其他青年農民和知識分子40余人全部到齊。日出時,起義儀式在廟前廣場舉行。理琪首先代表特委做起義動員,并莊嚴宣布:“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正式成立!弊詈筇匚瘺Q定張修己、 張修竹留在溝于家村作聯(lián)絡,理琪、 呂志恒、林一山等主要負責人繼續(xù)分頭發(fā)動群眾,擴大武裝,其余參加起義的人員組成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第一大隊,于得水任大隊長,宋澄任政委。起義隊伍奔赴抗日第一線,并成功地組織了威海起義,解放 牟平城。1938年2月 13日,膠東特委在牟平城南 雷神廟研究下步工作時,被煙臺趕來的日軍包圍。理琪在戰(zhàn)斗中犧牲,在林一山的指揮下,多數(shù)同志順利突圍。在近距槍戰(zhàn)中,林一山的右手腕部被敵人使用國際禁止的炸子子彈擊中,幾乎打斷。夜間突圍時他想甩掉右手,才發(fā)現(xiàn)有一半還連著。

    天福山起義打響了膠東人民武裝抗日斗爭的第一槍后,抗戰(zhàn)的烽火呈星火燎原之勢,在膠東大地熊熊燃燒。

    紀念館

    1985年4月29日,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中央軍委辦公廳聯(lián)合下發(fā)了(廳字【1985】139號)《關于修建 遼沈戰(zhàn)役紀念館的批復》,同意在 錦州修建遼沈戰(zhàn)役紀念館(新館)。

    1986年4月8日, 中共中央組織部、解放軍總政治部發(fā)出《關于 遼沈戰(zhàn)役紀念館建館委員會組成人員的通知》(組任字【1986】36號),任命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林一山為遼沈戰(zhàn)役紀念館建館委員會委員,直接參與領導遼沈戰(zhàn)役紀念館新館的建設工作。1986年7月10日,林一山同志參加了遼沈戰(zhàn)役紀念館新館的奠基儀式。林一山同志先后參加了遼沈戰(zhàn)役紀念館建館委員會第一次和第四次會議,和中顧委常委、遼沈戰(zhàn)役紀念館建館委員會主任 伍修權,及建館委員會其他組成人員一起研究討論了建館工作中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參與審定了建筑設計方案、陳列大綱細目、陳列藝術設計方案和《攻克錦州》全景畫創(chuàng)作樣稿,協(xié)助解決了資金不足等建館工作中的各種重大難題,為遼沈戰(zhàn)役紀念館新館的順利落成做出了重要貢獻。

    與水利

    林一山,從事水利工作40余年,為新中國水利建設事業(yè)做出了突出貢獻,是我國當代著名水利事業(yè)家。

    林一山1949年開始改行從事水利工作。1953年2月,毛澤東乘“長江”號軍艦視察長江,中共中央中南局指派林一山陪同。在由武漢至南京的三天航行期間,林一山向毛澤東詳細報告了長江的基本情況、洪災成因以及除害興利的種種設想。毛澤東聽后十分高興,并要林一山抓緊“南水北調”的研究,還說,在三峽這個總口子上卡起來,畢其功于一役,就先修那個三峽工程怎么樣。

    毛澤東的一席談話,決定了林一山后半生的命運,直到1994年83歲離休,林一山再也沒有離開過水利崗位。后來林一山得知,修建三峽水庫和南水北調工程,是毛澤東建設新中國的戰(zhàn)略構想之一。據說,建國之初,毛澤東與周恩來商討國家建設大計時曾說:我們國家大,要考慮搞一些大型建設項目,像大三峽、南水北調、鐵路通拉薩等。在“長江”艦上,毛澤東將他當時設想的三個大型項目中的兩個交給林一山,怎不使林一山感到肩負責任之重大。從此,林一山即成為新中國負責領導三峽工程研究工作的第一人,又怎不使林一山去竭盡心力。林一山深知,三峽工程是當今世界最偉大的水利工程,要將這一工程的規(guī)劃設計工作做得盡善盡美,需要解決的科學技術難題是非常多的。尤其是處于開國初期,經濟力量和科技水平都不能算高,其困難程度更可想而知了。然而林一山不為困難所嚇倒,還想出了一個“天梯”戰(zhàn)略,決心由易到難,由低到高,一步一個臺階地登上三峽這重“天”。

    為了把三峽工程這個在國民經濟建設中起關鍵作用的項目搞好,林一山在黨中央“積極準備、充分可靠”和“有利無弊”方針指引下,把長江流域規(guī)劃辦公室這個隸屬國務院建制的、專門負責長江流域規(guī)劃和三峽工程設計的機構建設成為一個專業(yè)門類齊全的水利機構。同時,培養(yǎng)了一支業(yè)務和政治都過得硬的科研設計隊伍。還廣泛搜集水文、勘測、地質和經濟等資料,為攀登三峽工程設計高峰做好組織、人才和資料準備。在指導思想上,林一山明確要把三峽工程列為長江流域規(guī)劃的主體。以三峽帶動一切,一切為了三峽工程。他甚至想到:如何把荊江分洪工程作為開端,一方面解除荊江河段防洪的燃眉之急,一方面為研究三峽工程設計贏得時間;如何向中央提出建議,修建湖北蒲圻陸水試驗工程,為縮短三峽工程工期摸索經驗;如何結合搞好漢江丹江口水利樞紐設計,把長辦的科研設計人員鍛煉造就為既有高深理論知識,又具設計高壩大庫實際經驗的人才;以及如何最后會師三峽,一舉拿下三峽工程的設計來。林一山不僅是這樣想,而且也一步一個腳印地這樣做。不過,由于黨中央的親切關懷,又給他的“天梯”增添了兩級更堅實的臺階。一是開展國際合作,聘請?zhí)K聯(lián)專家?guī)椭O計;一是先于三峽工程修建葛洲壩工程,為三峽工程做好實戰(zhàn)準備。

    1954年12月,毛澤東乘專列北上,路經武漢時要林一山到車上匯報三峽工程的可行性。當時林一山曾向聽取匯報的幾位中央領導說:“如果中央要求在較早的時間內建成,依靠我們自己的力量,在蘇聯(lián)專家的幫助下是可以完成的。如果不用蘇聯(lián)專家的幫助,我們自己也可以建成三峽工程,但需在丹江口工程建成以后。設計工作的時間就要推遲!绷忠簧秸f過這話不久,1955年的上半年蘇聯(lián)專家就到達長辦幫助工作。林一山明白中央的意圖是要加速三峽工程的建設,便密切與蘇聯(lián)專家合作,用了不過4年時間,即完成了三峽工程初步設計。周恩來在問及這一項設計達到什么水準時,蘇聯(lián)專家組長如實向周總理報告:“可以立即組織施工!边@個時候,國際國內形勢發(fā)生重大變化。國際上中蘇關系由摩擦發(fā)展到對抗,蘇方撕毀合同,撤走專家。國內由于連續(xù)三年自然災害,已經出現(xiàn)經濟困難的惡果。對三峽工程,周恩來的決策是“雄心不變,加強科研”。林一山根據中央的精神,率領長辦廣大科研設計人員將工作重心轉入對“圍堰發(fā)電、分期開發(fā)”、“移民工程方針”和“水庫壽命問題”等重大課題的研究,并取得了可喜成果。

    水庫壽命問題,是世界范圍尚未解決的一個難題。林一山經過研究后發(fā)現(xiàn)、水庫淤死的原因主要是庫區(qū)流速過小,基本處于靜水狀態(tài)。如果創(chuàng)造條件使庫區(qū)在必要時既可達到排沙的流速,又可充分發(fā)揮水庫興利的作用,就可達到水庫長期使用的目的。于是他便帶領一批高級水利專家到國內一些多泥沙河流作實地調查研究,同時也研究國外多泥沙河流的水庫淤積變化規(guī)律,終于找到了解決水庫壽命問題的辦法。并從理論到實踐上證明水庫可以長期使用。

    先于三峽工程修建葛洲壩工程的問題,在中央尚未批準之前林一山曾經表示過不同意見。他認為葛洲壩工程沒有做出設計,未知因素較多,還會給將來修建三峽工程帶來許多困難,建議先上已經做完設計的三峽工程分期開發(fā)方案。但是中央從全面考慮還是批準了葛洲壩工程上馬。當葛洲壩工程施工快兩年時,陸續(xù)暴露出一系列重大技術問題,影響工程無法繼續(xù)下去。周恩來根據毛澤東對工程的批示精神,從工程的實際情況出發(fā)作出了果斷決策:第一,主體工程停工,重新修改設計;第二,改組工程領導,成立葛洲壩工程技術委員會,直接對國務院負責;第三,原來參加設計的單位一律退出,改由長江流域規(guī)劃辦公室負責設計。同時指定林一山為葛洲壩工程技術委員會負責人。這樣,在葛洲壩工程處于極端困難的時候,林一山就肩負起兩副重擔。一副擔子作為葛洲壩工程最高技術決策機構的負責人,要保證該工程所有重大技術問題決策的正確性;一副擔子作為葛洲壩工程設計單位──長江流域規(guī)劃辦公室的負責人,要保證修改設計的科學性與可靠性。

    然而,就在這樣一個關鍵時刻,誰也不曾想到,林一山已身患癌癥了。他的眼睛視物出現(xiàn)了嚴重變形,醫(yī)生確診為右眼患有黑色素瘤,必須立即手術治療,否則將有危及生命的可能。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林一山沒有發(fā)生絲毫動搖,而是抓緊研究解決葛洲壩工程的問題。在短短兩個月之內,他先后召開了兩次技術委員會,把技術委員會的工作理出了一個頭緒;他對設計單位的工作作了周密的安排和部署,使修改設計工作按計劃有條不紊地進行。

    林一山患眼癌的消息很快傳到了國務院,驚動了周恩來。在周總理的親切關懷下,安排林一山住進了上海華東醫(yī)院,并從北京、武漢、南京調集著名眼科專家,會同上海的眼科專家一起,為林一山進行右眼眶內容挖除術,手術進行得非常順利和成功,很快林一山就能下床活動。住院期間林一山時刻也放心不下葛洲壩工程。他在籌劃著如何開好第三次技術委員會,甚至偷偷從醫(yī)院跑出來同工作人員一起,通宵達旦地準備會議材料。他還把負責修改設計的總工程師找到上海,交代他們如何從做好河勢規(guī)劃著手,研究和解決葛洲壩工程的重大技術問題。

    提出并妥善解決河勢規(guī)劃,是林一山對葛洲壩工程的一大貢獻,因為此前從來沒有人注意到這一極端重要的問題。林一山憑藉著他多年從事水利工作的經驗,認識到在江河上做工程離不開同河流的水流與泥沙發(fā)生關系,由于受人為工程的影響,必然使河流原有的沖淤關系發(fā)生變化。特別像葛洲壩這種大流量的低壩工程,沖淤關系處理得好與壞,常常決定著工程的成與敗。必須運用河流辯證法的理論,研究工程所涉及河段的河床演變規(guī)律,特別是主泓的軌跡及其形態(tài),制訂出因勢利導的方案,合理地解決水流與泥沙的關系,以及水流泥沙與河床,特別是同各個水工建筑物這種特殊“河床”的相互關系。長辦的科研設計人員在進行河勢規(guī)劃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葛洲壩工程在初期階段所存在的所有重大技術問題都同河勢規(guī)劃有關,正確地解決河勢規(guī)劃問題,其他重大技術問題就可迎刃而解。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葛洲壩工程技術委員會以決策的科學性與民主性來保證決策的正確性、及時完成了修改設計的任務,并在廣大施工人員和設備制造廠家的共同努力下勝利建成了葛洲壩工程。有人說,葛洲壩工程是三個癌癥病人做起來的。這指的就是,當時湖北省省長、工程的總指揮長張體學(患肝癌)、工程的總決策者周恩來總理(患膀胱癌)和工程技術委員會負責人林一山(患眼癌)。

    葛洲壩工程算不上世界級的高壩大庫,但它是世界級的著名工程。凡是到葛洲壩工程看過的人,包括全世界的一些水利界同行,無不稱贊葛洲壩工程的偉大成就。他們說,中國人能夠設計和建設葛洲壩工程,就一定能夠設計和建設其他任何水利工程,包括三峽工程在內。葛洲壩工程的勝利建成,不僅在技術上同時也在思想上為建設三峽工程作了實戰(zhàn)準備。許許多多擔心中國人有無能力建設世界上最偉大水利工程的疑慮被打消了。經過幾十年的風風雨雨之后,終于在1992年4月3日的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對三峽工程做出了莊重選擇,通過了“關于興建長江三峽工程的決議”。國務院又于1994年適時宣布三峽工程正式開工。人們正在興奮地期待著,再有10年多時間,一座舉世無雙的巍巍大壩,就將矗立于萬里長江之上,千秋萬代地造福于中國人民,林一山對此心中該是何等欣慰!

    林一山不僅為三峽工程作出過他自己的奉獻,還為南水北調工程嘔心瀝血幾十年。在他進入耄耋之年時,還多次深入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區(qū),為了尋找一條合理的西部南水北調線路。他多次到達海拔四五千米的地方,身體反應都很好,但在1992年8月的那一次卻險些出了問題。他住在馬爾康賓館等待查勘巴顏喀拉山分水嶺的工程師回來匯報,卻突然感到興奮異常,夜不成眠。經醫(yī)生檢查,原來是心臟嚴重供血不足。經過采取緊急措施,方避免了發(fā)生意外。

    林一山研究南水北調,起始于1953年。他根據毛澤東的要求,于50年代即選好了從漢江自流引水河南、河北、天津、北京的理想線路,并結合丹江口水庫這個水源樞紐的建設,已將引水渠首──陶岔工程建成,一經決策機關作出決策并建成引水渠道,來自秦嶺巴山的清潔水源即可源源不斷地流至津京地區(qū)。

    上世紀50年代初,他首先組織了引漢濟黃線路的查勘。這次的成果,使得丹江口在與其上游其他壩址的比較中占了絕對的優(yōu)勢。丹江口水庫也因南水北調這一偉大工程,從一個一般性的水庫,在功能上得以擴展。更令林一山欣慰的是,漢江的防洪規(guī)劃與南水北調計劃在擬建的丹江口工程中得到高度的統(tǒng)一和密切的結合。

    拷問歷史,無獨有偶,林一山發(fā)現(xiàn),丹江口水庫引水的路線與宋代人們的設想不謀而合。在研究丹江口工程時,同時進行了引漢工程渠首樞紐的選址工作。按照囑托,他將這些成果寫信告訴了毛主席。后來,林一山得知,信件毛主席都親自看過,主席得知引水路線找到了,非常高興。林一山也很是欣慰。

    1958年他組織建設了丹江口水利樞紐,這是被周恩來總理視為五利俱全(即防洪、發(fā)電、灌溉、航運、養(yǎng)殖)的水利工程,也是新中國水利史上的又一次輝煌。該工程不僅在漢江流域發(fā)揮了重要的防洪作用,也為后來長江中下游防洪錯峰起到了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作為今天南水北調中線的水源工程,丹江口水利樞紐初期工程為丹江口大壩加高作好了預留準備。南水北調中線引漢濟黃也成為了漢江流域規(guī)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漢江流域規(guī)劃也因此更加完善,在我國國民經濟建設中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

    在長期的治水實踐中,對怎樣最大程度發(fā)揮水資源效益問題,林一山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認識。在黃河問題上,他認為黃河流經我國干旱和半干旱區(qū),其水與沙都是寶貴的資源,不應將它白白送往大海,而應圍繞以發(fā)展農業(yè)為中心的活動展開,將黃河的水沙吃光喝光。為此,他提出一整套如何利用黃河水沙資源的構想;在長江和西南諸河問題上,他認為除了充分滿足本流域除害興利的需要外,多余的水量應通過跨流域引水的方式送到北方使用,以解決我國北方水少的問題。在“南水北調”問題上,他主張“高水高用,低水低用”。因此,他設想從東線、中線、西線三條線路向北方調水。所謂“東線”,即從江蘇長江北岸一帶或安徽巢湖地區(qū)選擇合理位置用電力提水經京杭大運河送入山東黃河以南地區(qū);所謂“中線”即從丹江口水庫引水的引漢線路;所謂“西線”,即在怒江、瀾滄江、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上游河源地區(qū)形成水庫群,利用西高東低的有利地形,將這些河源之水匯為一體,并沿巴顏喀拉山脈南側一定海拔高程修建引水渠道,在一個十分理想的地點穿過巴顏喀拉分水嶺,進入黃河流域。這個理想的地點林一山就選在巴顏喀拉山脈東端與邛崍山的鷓鴣嶺結合部位。按照林一山的規(guī)劃方案,西線的引水量大約可達1000億立方米,獲得渠道落差約2000米,發(fā)電約4000億千瓦·時,發(fā)電后的尾水可進入黃河的大柳樹水利樞紐,用以改造廣大的沙漠地區(qū)。其東可以灌溉毛鳥素沙漠;其北可以灌溉騰格里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如在大柳樹1400米高程處引水,引水渠道可沿祁連山腳向西一直延伸到塔克拉瑪干沙漠地區(qū)。改造沙漠意義重大,不僅可以再造一個近似華北大平原大小的穩(wěn)產高產農林地區(qū),還能有效地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可謂一舉多得。

    林一山40余年的水利生涯,不僅在諸如長江流域規(guī)劃、三峽工程、南水北調這些國家的重大建設項目上做出突出貢獻,他還率領長辦廣大科技人員完成了許許多多支流規(guī)劃和工程建設。已經建成的工程項目主要有平原湖泊蓄洪墾殖綜合利用工程、荊江分洪工程、鴨河口水利樞紐及灌區(qū)工程、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陸水水利樞紐試驗工程、清江隔河巖水利樞紐工程以及萬安水利樞紐工程等。當然也還有許多規(guī)劃和工程項目尚未付諸實施。林一山說,不管這些尚未實施的項目將來如何,反正他是對得起黃河、長江了。

    傳奇一生

    國家 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在悼念首任主任林一山時,用短語概括了他傳奇的一生:

    “近百年歲月,叱咤風云。十五載戎馬生涯,求索北平,馳騁 齊魯,鏖戰(zhàn)遼沈,南下 荊楚,壯志沖天。矢志不渝也,情操高尚矣,大禹傳人難忘林一山。逾萬里巨川,奔騰浩蕩。六十個治江春秋,辯證問水,三段固本, 高峽平湖,南引北濟,厥功至偉。哲人其萎乎, 余澤長存焉,西陵石壁永鐫長江王。”

    逝世

    2008年1月7日,中國共產黨的優(yōu)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zhàn)士,水利部原顧問林一山同志(部長級待遇)遺體送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殯儀館舉行。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 胡錦濤,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 溫家寶,國家副主席 曾慶紅,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 習近平,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 賀國強對林一山同志逝世表示哀悼并以個人名義送了花圈,向其親屬表示慰問。表示哀悼和慰問并送花圈的還有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 回良玉,中央政治局委員、中組部部長 李源潮,國務委員 華建敏、 陳至立和原黨和國家領導人谷牧、 遲浩田。 錢正英同志參加遺體送別儀式。

    林一山同志因病醫(yī)治無效,于2007年12月30日14時5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7歲。

    林一山同志逝世后,水利部部長陳雷專程趕赴林一山同志家中表示哀悼并向其親屬表示深切慰問。汪嘯風、張基堯、鄂竟平、張印忠、矯勇、周英、胡四一、蔡其華等參加林一山同志遺體送別儀式。楊振懷、黃友若、王繼興、張春園、朱登銓、李昌凡、綦連安、周保志等老領導也參加送別儀式,并向其家屬表示慰問。

    中組部、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fā)總公司、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江蘇省委、湖北省政府、湖南省政府、陜西省政府、甘肅省政府、中國太平洋經濟合作全國委員會等分別送了花圈。鈕茂生、周強、汪恕誠、索麗生、高金榜、何文彬、盧純、宋原生、張寶欣、黃莉新、張九漢、楊泰波、敬正書、翟浩輝和陸佑楣、郭樹言、蒲海清、李伯寧、張季農、屈健、周文智、陳賡儀、劉兆倫、于明、漆林、張德楠、李世忠、魏廷琤、唐章錦、何璟等也送了花圈。

    評價緬懷

    事業(yè)心

    林一山同志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和強烈的事業(yè)心。新中國成立初期,為使水利事業(yè)更好地服務于國家經濟建設,他按照黨的安排,投身于治理長江的偉大事業(yè)。1950年2月,組建了“長江水利委員會”,積極研究探索中國水利發(fā)展和長江流域綜合治理與開發(fā),提出治理好長江,首先要科學制訂好長江綜合治理規(guī)劃。在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的直接關懷和支持下,他組織國家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歷盡艱辛,費時三年,編制了以防洪為重點、以 水資源綜合利用為主體、涵蓋經濟社會建設各個方面的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規(guī)劃,對推動長江水利建設和長江流域經濟社會發(fā)展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得到了黨中央、毛主席和周總理的充分肯定。從1950年開始,他就著力加強長江堤防建設,1952年積極建議和組織建設荊江分洪工程,僅用75天時間建成該工程,創(chuàng)造了水利工程建設史上的奇跡。他提出要把建設 三峽水利樞紐作為治理開發(fā)長江的關鍵性工程。為有計劃、有步驟地推動興建三峽工程,1958年他組織建設了 丹江口水利樞紐,該工程不僅是漢江的重要防洪工程,也是今天南水北調的水源工程。1972年,作為三峽工程重要組成部分的 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建設面臨重大困難。當時他正患癌癥(眼色素瘤)住院治療,遵照周恩來總理指示,他顧全大局,臨危受命,擔任國務院葛洲壩工程技術委員會負責人,把 葛洲壩水利樞紐建設成為享譽世界的優(yōu)質工程。早在20世紀50年代,他就提出了從 丹江水庫自流引水,經華北直達京津的引水線路,也就是正在建設的“中線調水”工程。提出了西部調水方案。

    重要奠基

    林一山同志在半個多世紀的治水生涯中,以自然辯證法指導長江治水理念,通過水利工程的理論與實踐,提出優(yōu)化水庫調度和運用延長水庫的有效利用;水文與氣象相結合做好防汛預報和 水庫預報調度;加強河勢研究,為水利樞紐工程總體布置方案提供良好基礎。1953年就提出了水庫移民工程的新理念,1975年率先成立長江流域水資源保護專門機構。先后完成了《葛洲壩工程的決策》、《中國西部南水北調工程》、《河流辯證法與沖積平原河流治理》和《林一山論治水興國》等專著。對水利工程技術理論和長江流域綜合治理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是當代水利事業(yè)專家,長江流域綜合利用規(guī)劃的重要奠基人。

    流域規(guī)劃

    20世紀50年代初,他主持制定長江 流域規(guī)劃時,確立防洪為主,防洪、發(fā)電、灌溉、排澇、航運和向相鄰流域調水資源環(huán)境保護等綜合利用的規(guī)劃方針。明確流域規(guī)劃以三峽為主體。實踐證明這一規(guī)劃是富有遠見而有生命力的。

    工程研究

    作為新中國領導三峽工程研究的第一人,林一山不拘泥世界權威專家所選的南津關壩址,經充分論證比選,解決三峽工程大壩以下河段航運問題并回收水頭;寫出無限延長 三峽水庫壽命的論文《水庫長期使用問題》;研究“圍堰發(fā)電”、“分期開發(fā)”方案,以縮短三峽工程;還總結用“移民工程”取代“移民安置”的方針。

    1972年,由周恩來總理提名,出任葛洲壩工程技術委員會主任,運用他自己總結的“河流辨證法”與“河勢規(guī)劃”理論,采取挖除江心小島葛洲壩和“一體兩翼”樞紐布置等措施,將一個陷入困境的工程引向了成功之路。該工程建成后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南水北調

    為解決北方地區(qū)缺水缺水問題,林一山很早就研究“南水北調”方案。50年代所選的 丹江口水利工程是我國“五利俱全”水利工程的典范,還是向北方自流引水的理想水源樞紐。他提出的“西部南水北調工程方案”,為我國 西北地區(qū)乃至新疆戈壁沙漠缺水問題找到了解決途徑。

    他還提出了“把黃河的水與沙當作寶貴資源”的獨具一格的治黃方略,并于60年代親自進行“放淤稻改”試驗,很快取得成功并受到群眾歡迎。

    林一山同志組織領導確立的治江戰(zhàn)略布局已逐步實現(xiàn),并繼續(xù)在實施,極大的改變了長江流域的面貌,促進了長江流域經濟社會的發(fā)展。

    重視培養(yǎng)

    林一山同志在治江實踐中,十分重視人才的培養(yǎng),組建了專業(yè)齊全、技術水平較高的勘測、水文、規(guī)劃設計、科研等長辦科技人員隊伍,帶領科技人員學習“矛盾論”、“實踐論”,用正確的哲學思想指導治江實踐。林一山同志以身作則、重視深入實際、數(shù)十年來跑遍了大江南北,多次深入青藏高原,親自掌握豐富的實際資料。

    林一山同志一生不計名利,以黨和人民的事業(yè)為最高利益追求,幾十年如一日地獻身 于長江的治理事業(yè),多次放棄職務晉升的機會。

    工程建設

    1994年離休后,進入高齡的林一山不顧年老和雙目失明的困難,對解決我國西部水資源短缺的西部調水方案;三峽建成后長江中下游的河道治理;長江口的河道整治......等治江的重大戰(zhàn)略問題,仍在不斷的思考著、探索著,并提出一些新思想、新設想。

    進入高齡的林一山仍關心三峽的工程建設。他時常回憶當年與毛澤東主席的交往:毛澤東曾要林一山找一個人來替自己當主席,而自己要幫助林一山修三峽大壩。每當憶及此事,林一山就會低聲吟詠起毛澤東的詩詞:“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

    TAGS: 中國水利學家
    名人推薦
    • 劉以鬯
      劉以鬯,原名劉同繹,字昌年,1918年12月7日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寧波鎮(zhèn)海。他曾主編過《國民公報》、《香港時報》、《星島周報》、《西點》等報刊雜...
    • 西西
      西西,香港現(xiàn)代女作家張愛倫的筆名,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我城》《鹿哨》《候鳥》等。
    • 廖世承
      廖世承(1892-1970),字茂如,教育家。江蘇嘉定(今上海嘉定)人。中國近現(xiàn)代著名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家。民盟市委第一副主任委員、上海教育學會會長。...
    • 黃萬里
      黃萬里,1924年入無錫實業(yè)學校學習,1927年進入唐山交通大學(現(xiàn)西南交通大學),1932年畢業(yè)。1933年任杭江鐵路見習工程師,參與江山江鐵橋的建造。...
    • 耿樂
      耿樂,1974年11月18日出生于中國北京,中國大陸演員。1994年主演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2003年,主演電視劇《花樣的年華》。2008年,主演電影《桃...
    • 周野芒
      周野芒,1956年10月24日出生于上海,內地影視男演員,畢業(yè)于上海戲劇學院表演系。1986年參演謝晉執(zhí)導的電視劇《辛十四娘》開始出道。2003年憑借《世...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