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多勃里昂 - 簡介
夏多勃里昂是法國19世紀頗享盛名的作家,他的消極浪漫主義文學對當時法國文學有著深刻的影響。
1763年9月4日,夏多勃里昂出生于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自幼高傲、自負、富于幻想,生性孤辟、憂郁。1786年,他入軍界當上陸軍中尉。由于他的長兄是國王路易十六的總理的孫女婿,他得以在巴黎社交界和宮廷里顯露頭角,并涉足于文人圈子。1789年法國爆發(fā)資產(chǎn)階級革命,他站在保王的一邊,直接參與反對革命的軍事活動。1793年,他先后僑居比利時和美國,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活動,發(fā)表了第一部作品《革命史論》,并撰寫了《美國游記》和散文史詩《納謝茲人》。1800年,夏多勃里昂回到法國,完成了抒情論文《基督教真諦》,文章發(fā)表后,在法國產(chǎn)生很大影響。拿破侖開始拉攏他,委任他駐羅馬使館的秘書等職務,但夏多勃里昂始終固守保王立場,并不贊成拿破侖的政策,因而1804年辭職,還在自己主辦的《水星報》上發(fā)表影射拿破侖帝國暴政的文章,拿破侖下令取締《水星報》。1811年他被選為法蘭西學士院院士,拿破侖拒不承認。此后他離開巴黎,直到1814年波旁王朝復辟,他才回到巴黎,從此青云直上,成為貴族院議員,不久又當上外交部長。1830年,波旁王朝垮臺,他專事寫作,直至1848年逝世。
夏多勃里昂 - 評價
夏多勃里昂是一位十足的消極浪漫主義作者。他不僅在作品中帶有濃厚的消極浪漫主義色彩,而且創(chuàng)立了消極浪漫主義的基礎。他的作品文筆優(yōu)雅,詞藻華麗,詩意盎然,但其情調(diào)是憂郁、傷感的,甚至顯得有些矯柔做作。馬克思在談到夏多勃里昂的作品時說:“如果說這個人在法國這樣有名,那只是因為他在各方面都是法國式虛榮的最典型的化身,這種虛榮不穿著18世紀輕佻的服裝,而是換上浪漫的外衣,用新創(chuàng)的辭藻來加以炫耀,虛偽的深奧,拜占庭式的夸張,感情的賣弄,色彩的變幻,文字的雕琢,矯柔造作,妄自尊大?傊,無論在形式上或在內(nèi)容上都是前所未有的謊言的大雜燴!
夏多勃里昂 - 相關(guān)故事
都說夏多勃里昂像一只孔雀?兹甘且钩峤o人看的。他的翅膀既是他的羽毛筆,也是他的豐富而多姿多彩的人生。
他的翅膀又寬闊又龐大,你遠遠就可以看到。如果你去羅浮宮,你可以發(fā)現(xiàn),那琳瑯滿目的名畫當中,有兩幅跟夏多勃里昂有關(guān)。一幅是吉魯?shù)碌摹栋⑦_拉的葬禮》,這幅取材于夏氏作品《阿達拉》的名畫,以光線、人物和情感的強烈反差使人震動!栋⑦_拉》是夏多勃里昂早期的浪漫主義作品。畫面中死去的美人兒阿達拉,是夏氏筆下的女主角,她曾經(jīng)使許多同時代的法國人流下眼淚。
另一幅是大衛(wèi)的作品《雷卡米耶夫人》,那位半躺在一張古式長椅上的大美人,是夏多勃里昂的情人。一旦提到這位大美人,不可能不提到夏氏。雷卡米耶夫人是著名的沙龍主持人,尤其以她絕代的姿色名滿天下。夏氏追逐文學,追逐政治,也追逐女人。他的情婦甚多,唯有與她的關(guān)系始終不渝,寫給她的情信達三百七十封,最后的日子在她家度過,在她身邊死去。那時候,這位大美人已經(jīng)雙目失明,她摸索著剪一把自己的灰發(fā),放到他的胸口上。夏氏謝世次年,她也去世了。
巴黎近郊的“狼谷”(ValléeauxLoups),有一間夏多勃里昂博物館。這間博物館的內(nèi)部陳設,處處標志著夏氏與雷氏的親密關(guān)系。入口間掛著大衛(wèi)那幅杰作的復制品;客廳放著她的半身塑像;重建了夏氏為她開辟的起居室,室內(nèi)陳列著畫中的古式長椅。你看那局面,可以想像得出,這位極度驕傲,只瞧得起自己,跟誰也相處不來的大文豪,如何將自己棲息到這位大美人的身上。他在她的身心里做夢、生活,將她作為靈魂的隱居所。有了雷卡米耶夫人,外頭的世界于他就不那么咄咄逼人,可以隨意“做個夏多勃里昂,或者什么也不做”了。
夏氏逝世已經(jīng)一個半世紀,但沒有多少個作家能像他那樣,比任何時候都更加生活在當代社會中。他被譽為法國浪漫派的宗師,雨果只是他的承繼人;他極力反對盧梭,卻有著盧梭的民權(quán)思想;對人類未來的命運,他作過深刻的探討,思想十分現(xiàn)代化;他是個;逝,卻以非常敏銳的目光預言民主制度的來臨,且天生地熱愛民主;他的作品強勁有力,虎虎有生氣。如果你想了解法國的散文,首先要看夏多勃里昂。作為十九世紀的文壇泰斗,他跟雨果、福樓拜都是具有標志性的人物。法國人將他比喻為法國的莎士比亞、歌德、但丁。他還參與政治,先后官拜駐外大使和國務部長。
奇怪的是,他不被同時代的人理解,許多文人對他沒有好感。司湯達說他“極度虛偽”;喬治桑說“他的作品沒有寓意,缺乏靈魂”;維尼指摘他“政治,文學和宗教上的虛偽,假天才”。而事實上,這個虛榮心極重的人,巴不得占領整個文壇陣地。別人的贊揚奉承越多越好,而且永遠覺得不夠。他討厭與他競爭的人,無論國內(nèi)或國外的文人。拜倫這個跛腳詩人,單單是他留在威尼斯的影子就夠他討厭,還有盧梭那個害人精,法國大革命,天翻地覆,人頭落地,就是他惹出來的。盡管他與盧梭之間區(qū)別不大,都希望有一個按自己尺寸特制的世界。
對他另眼相看的人,天下間只有一個,他就是拿破侖。
他與拿破侖是同時代的人,兩人有著非常相似之處。拿破侖要做世界霸主,他要做文壇上的拿破侖。兩個不同山頭上的虎,依然難以兼容。首先挑戰(zhàn)的,還是他夏多勃里昂。
夏氏是一個坐不穩(wěn)的人,在他那個交通不發(fā)達的年代,先后到過美洲、耶路撒冷、威尼斯、布拉格等地方旅行,從旅行中吸取創(chuàng)作靈感!栋⑦_拉》是以美洲的原始森林為背景,描寫一個印第安部落女孩子的愛情悲劇,為宗教作出了超乎人情的犧牲。1807年7月4日,他從意大利和西班牙旅行回來后,在自己的《水星》雜志上,發(fā)表了一篇游記《西班牙的美麗而具有歷史意義之旅》。這篇游記旨在針對拿破侖,指他是個“被奉若神明的暴君”,“正在他的興旺發(fā)達和奇跡當中”。文章一開始就言辭激烈:
當在卑鄙下流的掩人耳目當中,大家只聽到奴隸的鎖鏈和告密者聲音回響的時候,當一切都在暴君面前發(fā)抖的時候,當招徠他的恩典和博取他的失寵,顯得同樣的危險的時候,歷史學家會出現(xiàn),負責為人民復仇。文章末尾還提到,路易十五的幾個被流放到意大利的女兒,在特里耶斯特城死去。
拿破侖得到消息后,怒不可遏:“夏多勃里昂以為我是個白癡不成?以為我不明白他說什么?我要教他在杜熱麗王宮的梯級上砍頭!”
拿破侖這番話自然傳到夏氏那里。但別以為夏氏是一只蝸牛,只要碰碰它的觸角,馬上縮回到自己的殼子里。不,面對這種威脅,他反而感到一種榮幸。你拿破侖有何招數(shù),不妨使出來,也好讓他見識見識。但拿破侖才不會愚蠢到為一時意氣,隨便去制造烈士,這就是拿破侖之所以為拿破侖。他只將《水星》雜志合并了,由警察局通知夏氏移居到巴黎兩古里以外的地方去。夏氏巴不得有個安靜地方寫作,就跑到巴黎郊區(qū)的狼谷去安家。兩虎這場搏斗,使我們現(xiàn)在有一座在狼谷的“夏多勃里昂博物館”。
由于《阿達拉》和《基督教真諦》一紙風行,給他帶來一大筆收入。他以兩萬法郎買下狼谷一座房子和周圍的領地,作為他流放的居所!斑@是一座隱藏在長滿了樹木的幾個小山丘上的園丁的屋子!彼姆蛉嗽诨貞涗浿杏羞@樣的記載!爱斘覀冑I下這所房子的時候,它像一間沒有院子的谷倉,周圍是一片劣質(zhì)的蘋果園,一片矮樹林和幾棵不中用的樹……”后來他們花了大量人力財力將它重建,使它成為一座三層的美麗樓房,領地里種滿從美洲和中東運來的樹木。談到這些樹木,夏多勃里昂說:時候。
我盡可能從我游蕩過的各種氣候環(huán)境中選取它們,它們使我想起我的旅行,給我內(nèi)心深處的夢想以養(yǎng)分。
狼谷的夏氏博物館,是夏氏幾間博物館中觀眾參觀得最多的一間。它吸引了一批夏氏的讀者,每年舉辦展覽和研討會。此處有關(guān)浪漫派書籍的收藏,達六千冊之多,成為國內(nèi)外研究浪漫派作品的中心。
那天,筆者去參觀博物館時,一走進領地,只見山坡上古木森森,頗有《阿達拉》所描寫的北美原始森林風貌。8月天底下,園中空氣清寒。房子前面,一片寬闊的草坪向前伸展,英式花圃錯落有致地鋪陳在兩邊。夏多勃里昂說:“我喜歡這個地方,對我來說,它代替了我父親的田園。我以我夢想的果實和不眠之夜來付出代價。”
夏氏三十九歲入住狼谷,十年期間,他種下了數(shù)千棵樹。領地山頭上的古木,都是一百多年前他與他的夫人親手栽種的。與此同時,他的筆耕也大豐收,《殉道者》、《最后的阿賓塞哈日人》、《從巴黎到耶路撒冷之旅》、《摩西》等著作陸續(xù)問世。1811年10月4日,開始了他的鴻篇巨著《墓畔回憶錄》。這部著作描述了法國大革命、拿破侖帝國和復辟時期的故事,還有人物特寫和一些歷史場面;童年時代印象深刻的海濤、海風、孤寂,也在作品中重現(xiàn)。這部回憶錄完成后,他打算死后才發(fā)表,由于經(jīng)濟拮據(jù),遂將作品提前出版。
出發(fā)到博物館前,我打開交通指南一看,狼谷距離巴黎才十一公里。當年拿破侖為懲罰他而將他放逐,但只流放到十一公里以外的地方,這不是開玩笑吧?夏氏將拿破侖看作他唯一的敵人,指著他的脊骨罵暴君,而拿破侖卻是另外一回事,表面兇神惡煞,到懲罰他的時候總是手下留情。還經(jīng)常通過他的手下為他還債。夏氏總是債務纏身。此外,還有兩件事情,可以看出拿破侖對他的仁至義盡。
拿破侖曾經(jīng)創(chuàng)立過二十九個“十年獎”,其中十九個一等獎,每十年獎給一個有杰出成就的文學家或科學工作者。1810年準備第一次頒獎時,拿破侖意屬夏多勃里昂。夏氏在1802年發(fā)表的《基督教真諦》,是一部有關(guān)重建宗教的著作,拿破侖對這部書十分重視。法國大革命期間,宗教成了被革命的對象之一,無數(shù)教堂圣物被砸被毀,宗教的運作系統(tǒng)中斷了。夏氏寫這部著作,旨在“在神廟的廢墟”上重建宗教。正是英雄所見略同,拿破侖剛好于1801年7月頒布了與梵蒂岡恢復關(guān)系的法令。為了這部書,拿破侖委派夏氏到羅馬當大使館的秘書,且希望將第一次獎頒發(fā)給他。但同時代的人對夏氏不理解,對他的作品和為人皆無意恭維,連拿破侖的主意也不肯買賬,評獎委員會沒有答應頒獎給夏氏。拿破侖對這件事耿耿于懷,索性決定那一年不頒獎。從此以后再沒有向別人頒發(fā)過。
1811年1月,法蘭西學院院士謝尼埃逝世,空缺必須找一個人來填補,拿破侖又意屬夏多勃里昂,正式表達了他的意見。今回由于皇上親自明令干預,雖然障礙重重,還是在第二輪投票時,以十三票對十票通過了。拿破侖很高興,再次給夏氏經(jīng)濟支持,代他償還債務。還放出消息,要任命他為法國國家圖書館的總監(jiān)。
所以,最近為夏氏寫傳記的作家吉蘭(GhislaindeDiesbach)認為,夏氏對拿破侖不公道,缺乏應有的處事風度。直到他寫《墓畔回憶錄》,一心把自己的一生寫得更為完美,才為拿破侖的軍事和民事才能說一番好話。
事實上,他們兩人的關(guān)系還要復雜些,豐富些,且耐人尋味。兩個巨人,一個用劍去征服世界,一個用筆去征服世界,而兩人的關(guān)系十分微妙,雙方敵對,仇恨,但經(jīng)常英雄所見略同,難免惺惺相惜,互相尊重,互相羨慕,在恨懟中充滿了愛意。這種又愛又恨的不尋常關(guān)系,既奇妙獨特,也十分難得。一方是敢于冒犯,另一方是雅量海涵,是王者風度,不將自己毀于誠信!赌古匣貞涗洝酚嘘P(guān)拿破侖那一章,夏氏終于說出這么樣一句話:拿破侖之后,一無所有。
當我參觀過博物館,又了解到夏氏與拿破侖這段故事之后,心里有的只是酸楚。以當代人所經(jīng)歷過的文明,文人與政治與當權(quán)者之間,總是有仇無恩。夏氏這個秀才,換了一個環(huán)境,他的頭一定不止被砍下一次。夏氏使人羨慕的,不是他的才能,而是他的運氣。他遇上的是一代霸主,但這個霸主對一個文人,原來可以有去盡神圣,去盡霸氣的。
夏多勃里昂 - 參考資料
http://bailang0510.bokee.com/viewdiary.13767456.html
http://www.laotela.com/articles/celebrity/2008/new/1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