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林 - 簡介
李嘉林,男,京劇凈角。原名李文廣,藝名李詠山。生于遼寧營口。出生于1936年,農(nóng)歷丙子年;逝世于2010年3月27日,農(nóng)歷庚寅年二月十二日。因病醫(y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74歲。
李嘉林 - 生平
自幼愛好京劇,拜劉維和為師。1948年又拜詠諷社徐嘯山為師,曾以藝名李詠山登臺演出,后班社解散,1949年被破格插班入東北戲曲學校,受到正規(guī)訓練,在校期間,即參加赴朝慰問演出。1956年轉入中國戲曲學校繼續(xù)學習,得袁世海賞識,遂拜袁為師。1958年入中國京劇院四團,任演員隊長,與孫岳、楊秋玲、王晶華、俞大陸等長期同臺演出。在《楊門女將》影片中飾西夏王王文(王鳳朝任樂隊指揮兼司鼓,中國京劇院四團樂隊伴奏)、《紅色娘子軍》中扮演南霸天,頗得好評。1985年與其夫人楊秋玲赴美國夏威夷講學,輔導排演英語京劇《鳳還巢》。
他扮相雄偉,表演極有氣派,不但長于演《蘆花蕩》等主角戲,更善演《失空斬》、《野豬林》一類配角戲。擅演劇目有《牛皋扯旨》、《失空斬》、《群英會》、《長坂坡》等。
他熱愛京劇事業(yè),畢生致力于民族藝術的傳承發(fā)展。他對藝術孜孜以求,博采眾長,功力深厚,戲路寬廣,在漫長的藝術生涯長,成功地扮演了一系列凈行角色。他對藝術精于繼承,善于研究,在認真完成大、小角色塑造的基礎上,對京劇臉譜藝術情有獨鐘,善于勾畫臉譜、化妝。他根據(jù)演員特點為他們花臉譜,化妝。1978年,李嘉林同志一幅臉譜扇面發(fā)表于香港《大公報》;1984年李嘉林同志的臉譜扇面贈與來華訪問的美國總統(tǒng)里根先生;1985年其臉譜扇面被贈與日本友人;1986年其作品參加臉譜展覽會。
李嘉林同志熱愛祖國,熱愛中國共產(chǎn)黨。他于1960年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他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愛崗敬業(yè),樂于奉獻。他既是演員也經(jīng)常擔當行政人員職責,在認真完成演出的同時,積極參加后臺服務工作:疊戲衣、打手巾、壯鄉(xiāng)、裝車、押車等,總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受到同行的高度贊譽。李嘉林同志在1960年被評為北京市勞動模范。
李嘉林同志作為黨員藝術家,能夠聽從黨和國家的召喚,1953年隨祖國慰問團赴抗美援朝前線慰問中國人民志愿軍。他與慰問團員們一道,冒著槍林彈雨,堅持前臺慰問演出和后臺服務工作,長達半年之久,由于工作出色,榮立三等功;1979年赴云南慰問自衛(wèi)反擊戰(zhàn)解放軍指戰(zhàn)員;1980年赴大慶慰問石油工人。1984年和夫人楊秋玲赴美國夏威夷完成了為期四個月的教學傳藝任務,從發(fā)聲、練功、身段、化妝、服裝、道具、到統(tǒng)排、響排、合成彩排,細致認真,成果卓著,為祖國爭得了榮譽。1990年,為紀念徽班晉京二百周年,李嘉林同志在五年不曾演出的情況下,高質量地完成了《楊門女將》的演出,雖然病痛在身,意志卻不曾衰退。
李嘉林 - 活動年表
1960年,農(nóng)歷庚子年:京劇電影《楊門女將》開拍北京電影制片廠拍攝京劇電影《楊門女將》。
拍攝演職人員有:導演崔嵬、陳懷愷,編劇范鈞宏、呂瑞明,舞臺導演鄭亦秋,攝影聶晶,美術秦威,錄音陳燕嬉,副導演袁月華,化妝孫鴻魁,剪輯傅正義,照明趙新鳴,制片主任胡其明;樂隊指揮王鳳朝,配曲張復,中國京劇院四團樂隊演奏,琴師靳文山。王晶華飾余太君,楊秋玲飾穆桂英,梁幼蓮飾楊文廣,郭錦華飾七娘,王望蜀飾柴郡主,楊淑琴飾大娘,楊學敏飾二娘,徐玉芳飾三娘,艾美君飾四娘,孫定微飾五娘,單體明飾八娘,蔡淑卿飾八姐,劉麗芳飾九妹,金立水飾楊洪,孫岳飾宋仁宗,馮志孝飾寇準,寇春華飾王輝,田文善飾孟懷源,吳鈺璋飾焦廷貴,劉世翔飾張彪,李嘉林飾王文,張宏逵飾王翔,畢英琦飾采藥老人。
1981年8月24日,農(nóng)歷辛酉年七月廿五日,19時:北京舉辦紀念梅蘭芳逝世二十周年演出第一場
文化部在北京舉行梅蘭芳逝世二十周年紀念演出,演于人民劇場。馬彥祥觀摩了紀念演出,并主持了梅蘭芳藝術座談會。
演出劇目
《霸王別姬》(李玉芙,孟俊泉)
《宇宙鋒》(楊秋玲,李嘉林,蕭潤德,孫定薇)
《斷橋》(杜近芳,葉少蘭,夏美珍)
《奇雙會》(俞振飛,梅葆玖)
1982年10月31日,農(nóng)歷壬戌年九月十五日:紀念譚富英逝世五周年演出舉行
紀念譚富英逝世五周年演出在北京工人俱樂部舉行。由北京京劇院、中國京劇院聯(lián)合演出,北京京劇院由譚世秀司鼓、夏慶濤操琴,中國京劇院由王鳳朝司鼓、王世榮操琴。
演出劇目
《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李崇善、孫岳、王則昭分飾諸葛亮,吳鈺璋飾司馬懿,李嘉林飾馬謖,李舒飾王平)
1993年5月12日,農(nóng)歷癸酉年閏三月廿一日:中國京劇院首次赴臺演出第一場
中國京劇院赴臺演出團一行97人首次赴臺灣演出,他們受《中國時報》和傳大藝術公司的邀請,在臺北國父紀念館演出,此為赴臺演出第一場。
演出劇目
《楊門女將》(楊秋玲飾穆桂英,馮志孝飾寇準,寇春華飾王輝,劉琪飾楊文廣,劉學欽飾采藥老人,孫少東飾張彪,陳真治飾孟懷遠,司骍飾楊洪,王晶華飾佘太君,孫岳飾宋王,林燕飾楊七娘,李嘉林飾王文,王望蜀飾柴郡主,孫元意飾焦廷貴,張宏逵飾王翔)
1993年5月16日,農(nóng)歷癸酉年閏三月廿五日:中國京劇院首次赴臺演出第五場
中國京劇院赴臺演出團一行97人首次赴臺灣演出,他們受《中國時報》和傳大藝術公司的邀請,在臺北國父紀念館演出,此為赴臺演出第五場。
演出劇目
《八仙過!罚盅囡椊痿~仙子,俞大陸飾呂洞賓,孫少東飾李鐵拐)
《桃花村》(劉長瑜飾春蘭,李嘉林飾魯智深,劉學欽飾卞璣,耿巧云飾劉玉燕,張宏逵飾周通,王寶利飾劉德明,杜福珍飾劉夫人,寇春華飾劉蔡,脫志國飾李忠,司骍飾袁有份,呂昆山飾大頭目)
1993年5月23日,農(nóng)歷癸酉年四月初三日:中國京劇院首次赴臺演出第九場
中國京劇院赴臺演出團一行97人首次赴臺灣演出,他們受《中國時報》和傳大藝術公司的邀請,在臺中市中興堂演出,此為赴臺演出第九場。
演出劇目
《鬧天宮》(李巖飾孫悟空,陳真治飾李靖,吳樹林飾二郎神,馬俊婺飾哪吒,胡學禮飾巨靈神,趙永敦飾青龍,婁廷榮飾白虎,司骍飾羅猴)
《小宴》(江其虎飾呂布,耿巧云飾貂蟬,司骍飾王允)
《文昭關》(于魁智飾伍子胥,王寶利飾東皋公,吳樹林飾皇甫納)
《霸王別姬》(楊秋玲飾虞姬,李嘉林飾項羽)
1993年5月25日,農(nóng)歷癸酉年四月初五日:中國京劇院首次赴臺演出第十一場
中國京劇院赴臺演出團一行97人首次赴臺灣演出,他們受《中國時報》和傳大藝術公司的邀請,在臺北市立社教館演出,此為赴臺演出第十一場。
演出劇目
《楊門女將》(楊秋玲飾穆桂英,馮志孝飾寇準,寇春華飾王輝,劉琪飾楊文廣,劉學欽飾采藥老人,孫少東飾張彪,陳真治飾孟懷遠,司骍飾楊洪,王晶華飾佘太君,孫岳飾宋王,林燕飾楊七娘,李嘉林飾王文,王望蜀飾柴郡主,孫元意飾焦廷貴,張宏逵飾王翔)
1993年5月26日,農(nóng)歷癸酉年四月初六日:中國京劇院首次赴臺演出第十二場
中國京劇院赴臺演出團一行97人首次赴臺灣演出,他們受《中國時報》和傳大藝術公司的邀請,在臺北市社教館演出,此為赴臺演出第十二場。
演出劇目
《獅子樓》(俞大陸飾武松,俞雷飾西門慶,馬建華飾周天)
《失街亭·空城計·斬馬謖》(于魁智、孫岳分飾諸葛亮,李嘉林飾馬謖,陳真治飾司馬懿,劉學欽飾王平,司骍、呂昆山飾老軍)
1999年6月12日,農(nóng)歷己卯年四日,廿九:鈕驃、沈世華收楊學鋒、顧琰為徒
中國戲曲學院鈕驃教授收楊學鋒、沈世華教授收顧琰為弟子。
拜師儀式在北京大觀園酒店舉行,文藝界人士馬少波、劉曾復、吳小如、李紫貴、黃宗江、劉乃崇、吳江、于文青;京劇界王金璐、王吟秋、杜近芳、李慧芳、譚元壽、梅葆玖、梅葆玥、李鳴盛、茹元俊、劉秀榮、楊秋玲、劉長瑜、楊春霞、曲素英、梁幼蓮、李鳴巖、孫岳、朱秉謙、錢浩梁、張春孝、馮志孝、蕭潤增、李嘉林、蕭潤德;昆劇界侯少奎、朱世藕、陳穎、史紅梅等140余人到場祝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