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姜妙香

    姜妙香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shù)家,京劇小生演員。名汶,字慧波,又字靜芳。祖籍直隸省河間府(今河北省滄州地區(qū))獻縣人,生于北京。誕辰:1890年2月22日,光緒十六年(庚寅)二月初四日;逝世:1972年7月21日,農(nóng)歷壬子年六月十一日。父親姜儷...

    人物概述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shù)家,京劇小生演員。名汶,字慧波,又字靜芳。祖籍直隸省河間府(今河北省滄州地區(qū))獻縣人,生于北京。誕辰:1890年2月22日,光緒十六年(庚寅)二月初四日;逝世:1972年7月21日,農(nóng)歷壬子年六月十一日。父親姜儷云,乃四喜班的旦角演員,母陳氏,是著名昆曲世家陳金雀的孫女,通音律。

    藝術(shù)經(jīng)歷

      姜妙香五六歲就能唱一些旦角唱段,七歲拜謝雙壽、田寶琳為師學(xué)青衣,由于家學(xué)淵源又經(jīng)名師教誨進步很快,初次登臺演出《三娘教子》便得到好評。九歲開始正式唱戲,他嗓子好,會戲較多,而且身材較高(綽號“姜大個兒”),兩年后戲班接納為正式演員,開始舞臺生涯。十一歲搭入寶勝和班演出《落花園》、《孝義節(jié)》、《彩樓配》等唱功戲,由于他嗓音嘹亮、氣力充沛、口齒清晰引起觀眾注意,他又向陳德霖、茹萊卿學(xué)了很多昆曲和皮黃戲,特別是唱法和念法上大有進步,講究輕重緩疾,剛?cè)嵯酀,四聲尖團,音潤吞吐等等。他按照老師的教誨勤奮鍛煉,一絲不茍,不僅在唱青衣時得到發(fā)揮,改唱小生后在革新唱法上也起了重要作用。他在王瑤卿因嗓音關(guān)系極少演出、而王蕙芳、梅蘭芳尚未成名之時,脫穎而出,大獲好評,十六歲的姜妙香與王鳳卿、劉鴻升一同加入著名演員田際云所組的玉成班。曾與王鳳卿、許蔭棠、龔云甫組創(chuàng)洪奎社,他與王鳳卿合演《武昭關(guān)》、《南天門》、《戰(zhàn)蒲關(guān)》等生旦對兒戲,與王鳳卿、劉鴻升合演《大保國·二進宮》都十分叫座。姜妙香的嗓子好,能連唱兩個小時都不覺吃力,因此而贏得“姜八刻”的美譽。

       就在他跨入青衣表演的極盛時期,因勞累過度而吐血輟演,一病兩年。病情稍好后,嗓音恢復(fù)較慢,于是他二十一歲拜了馮蕙林、陸杏林為師改學(xué)小生。向茹萊卿學(xué)習(xí)武功身段,二十二歲時搭入雙慶班,他白天演出,晚上學(xué)戲,在漫長的歲月里以驚人的毅力戰(zhàn)勝了重重困難,終于成為京劇著名小生演員。1915年正月初八,他與高慶奎在北京吉祥劇院合演《黃鶴樓》,他在劇中飾周瑜,高亢嘹亮的嗓音已完全恢復(fù),此次演出一鳴驚人。自1916年前后又與梅蘭芳合作演出《玉堂春》,二人珠聯(lián)璧合,傾倒觀眾,傳為佳話,自此也開始了他們二人長達(dá)四十六年之久的藝術(shù)合作之路。

    藝術(shù)特色

      姜妙香兼收并蓄,博采眾長,刻苦鉆研,努力創(chuàng)新,嘔心瀝血的創(chuàng)造了許多優(yōu)美動聽的小生唱腔及多種新穎別致的唱法,特色鮮明,耐人尋味,形成了膾炙人口的“姜派”。他對小生傳統(tǒng)唱腔精雕細(xì)刻的進行加工改進,堅持“聲隨詞變”、 “按情行腔”的法則,確實做到了“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使唱腔更加貼切表達(dá)人物的情感,更加悅耳動聽。梅派的全部新戲如《黛玉葬花》、《千金一笑》、《牢獄鴛鴦》、《洛神》、《西施》等劇目中的小生唱腔,都是由姜妙香和琴師王少卿共同研制的。此外馬派戲、程派戲等劇中的小生唱段他都有新腔之作。七十歲還為《穆桂英掛帥》設(shè)計了小生唱腔。姜妙香在發(fā)展小生聲腔藝術(shù)方面,承前啟后,功績卓著,受人喜愛,流傳不衰。

    藝術(shù)影響

       姜妙香由青衣改演小生,師承馮蕙林、陸杏林,并取法德珺如、朱素云,博采眾長而且富于創(chuàng)造,發(fā)展了小生唱腔以后,形成了新的流派,稱為“姜派”。姜妙香同梅蘭芳合作近半個世紀(jì),在梅蘭芳創(chuàng)演的全部新戲和梅派傳統(tǒng)劇目中,塑造了各種類型的小人物形象,使他的演唱藝術(shù)影響深遠(yuǎn)。并因長期的合作,具有梅蘭芳相近的風(fēng)格,儒雅莊重,真摯自然。他的戲路文武皆擅長而偏于文,唱做俱佳而精于唱,悲喜劇皆演而更宜于喜劇,其主要貢獻在于改革、豐富了小生的唱腔。他嗓音甜潤高亮,耐唱受聽,他吸取了青衣的傳統(tǒng)唱腔、唱法和運腔技巧,使之充分“小生化”,脫俗而且無脂粉氣。經(jīng)他精心加工設(shè)計,創(chuàng)制出別致優(yōu)雅、富于感情的新腔,如《四郎探母》中楊宗保“扯四門”的西皮唱段,經(jīng)他演唱后,成為流傳至今的名唱。對《玉門關(guān)》中班超的唱段他也做了多次的再創(chuàng)造,先由西皮改成二黃,又將唱詞濃縮,另譜新腔,豐富了二黃原板、三眼的長發(fā),使之曲折婉轉(zhuǎn),還設(shè)計了[西皮快二六轉(zhuǎn)快板]的唱腔,使之成為姜派代表劇目之一!端睦商侥浮贰把矤I”中楊宗保唱的[娃娃調(diào)],《洛神》“館驛”中曹植唱的[二黃三眼],《鳳還巢》“洞房”中穆居易唱的[西皮二六]等,成為他的傳世之作,為同輩人和后學(xué)者所效法。他的氣力充沛,氣口運用巧妙,對于偷氣、送氣有精深的功力,尤其善于掌握氣息的技巧同演唱情韻的關(guān)系。念白講求聲韻和吐字,強調(diào)語氣的平易和傳情。武功亦佳,扎靠戲開打利落,招數(shù)清楚,身手穩(wěn)健,從不賣弄技巧。精心的琢磨劇中人物的心理、地位、環(huán)境、運用唱、念、做等身段予以恰當(dāng)、合理的表現(xiàn),正是姜妙香演戲的一大特色。

    姜妙香

    代表劇目

      他能戲極多,袍帶小生、扇子生、窮生以及翎子生的劇目都很精彩!侗O(jiān)酒令》、《轅門射戟》、《白門樓》、《借趙云》、《黃鶴樓》、《羅成叫關(guān)》、《小宴》、《飛虎山》、《狀元譜》、《連升店》等均富姜派特色。梅派傳統(tǒng)劇目《宇宙鋒》、《貴妃醉酒》、《虹霓關(guān)》、《穆天王》、《春秋配》、《奇雙會》、《玉堂春》、《游園驚夢》及梅派新排劇目《西施》、《霸王別姬》、《洛神》、《木蘭從軍》、《太真外傳》、《廉錦楓》、《生死恨》、《鳳還巢》、《牢獄鴛鴦》、《春燈謎》、《黛玉葬花》、《千金一笑》、《俊襲人》等,也都得到姜妙香的有力配合。他還參加了程硯秋、徐碧云、言慧珠和馬連良等人的新劇目演出,如《鴛鴦!、《綠珠》、《火牛陣》等。姜妙香京劇音配像錄音主要劇目有:《玉堂春》、《打侄上墳》、《四郎探母》、《鳳還巢》、《御碑亭》、《連升店》、《穆柯寨》、《販馬記》等。

    任職情況

      姜妙香1962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歷任中國戲曲學(xué)校教授,北京宣武區(qū)政協(xié)委員,中國戲協(xié)北京分會常務(wù)理事等職。

    主要弟子

      他演戲認(rèn)真,一絲不茍。他為人敦厚善良,謙遜質(zhì)樸,對待學(xué)生和藹可親,毫不保留。姜妙香有弟子閆慶林、沈曼華、童壽苓、江世玉、徐和才、黃定、劉雪濤、黃定、荀令香、關(guān)韻華、楊小卿等五十一人,張春孝、夏永泉、蕭潤德、葉少蘭、韓世杰、于萬增等中國戲曲學(xué)校的學(xué)生都曾受教;津滬票界潘經(jīng)蓀、袁青云、何時希等皆與姜有交往,均擅演姜派名劇。

    活動年表

      1914年,農(nóng)歷甲寅年: 春陽友會票房成立

      春陽友會票房在北平崇文區(qū)東曉市大街129號的浙慈會館成立。創(chuàng)辦人樊棣生。該會之名取“春陽明媚、生機旺盛”之吉意。名譽會長李經(jīng)畬,票房規(guī)模設(shè)施,猶如正式劇團。特邀錢金福、姚增祿、鮑吉祥、李春霖、王榮山、曹二庚、律佩芳、諸茹香等來此授藝和指導(dǎo)排練。陳德霖、王瑤卿、梅蘭芳、姜妙香、姚玉芙、劉硯芳、余叔巖等以會員身份參加活動。紅豆館主、臥云居士、郭仲衡、言菊朋、包丹庭、朱琴心、王又荃、賈福堂、松介眉、張小山、蔣君稼、趙子儀、恩禹之、喬藎臣、世哲生、林鈞甫、鐵麟甫、李吉甫、柏心庭、孫慶棠、趙翰卿、樊杏初、許松庭、文一舟、潘致忱、周袼庭、錢仲明、邱伯安、沈云階、陳遠(yuǎn)亭等均是該會的名票。由于人才濟濟行當(dāng)齊全,文武戲均能演出,如《探母回令》、《失·空·斬》、《群英會·借東風(fēng)》、《華容道》、《單刀會》、《四五花洞》、《寧武關(guān)》、《連升店》、《九蓮燈》、《石秀探莊》、《雅觀樓》、《九龍山》、《廣太莊》、《戰(zhàn)宛城》、《一箭仇》、《四平山》、《鐵籠山》、《挑華車》、《長坂坡》、《通天犀》、《小放!、《打瓜園》、《湘江會》、《游龍戲風(fēng)》、《貴妃醉酒》、《穆柯寨》、《三擊掌》、《戰(zhàn)蒲關(guān)》、《徐母罵曹》、《釣金龜》、《青石山》、《金錢豹》等。

      1915年2月5日,農(nóng)歷甲寅年十二月廿二日,晚:余叔巖重返舞臺

      余叔巖應(yīng)陳德霖之約請,在廣德樓重返舞臺演出。

      當(dāng)晚演出劇目

      《賣馬》(王榮山)

      《奇冤報》(小榮升)

      《戰(zhàn)太平》(李鑫甫)

      《監(jiān)酒令》(姜妙香)

      《艷陽樓》(俞振亭、姚寶森)

      《打棍出箱》(余叔巖)

      《樊江關(guān)》(路三寶、王蕙芳)

      大軸子為梅蘭芳、時慧寶、王鳳卿、高慶奎、謝寶云和陳德霖合演的《四郎探母》。

      1915年2月21日,農(nóng)歷乙卯年正月初八日:1915年2月21日北京吉祥戲院演出

      本日吉祥戲院演出京劇。

      演出劇目

      《黃鶴樓》(高慶奎,姜妙香)

      1915年4月10日,農(nóng)歷乙卯年二月廿六日:梅蘭芳首演《宦海潮》

      梅蘭芳在北京吉祥園上演創(chuàng)編時裝新戲《宦海潮》。

      演出劇目

      《八大錘》(俞振庭)

      《六月雪》(胡素仙)

      《黃鶴樓》(姜妙香)

      《宦海潮》(梅蘭芳)

      1917年1月12日,農(nóng)歷丙辰年十二月十九日:1917年1月12日吉祥園

      本日吉祥園由春合社演出京劇。

      演出劇目

      日場

      《孝義節(jié)》(陳德霖,謝寶云)

      《岳家莊》(姜妙香,姚玉芙)

      《汾河灣》(譚鑫培,梅蘭芳)

      1919年,農(nóng)歷己未年:言菊朋以票友領(lǐng)班赴漢演出

      漢口合記舞臺請王蕙芳轉(zhuǎn)約言菊朋以票友領(lǐng)班赴漢演出,同行角色有郝壽臣、小翠花、貫大元、王又荃、郭仲衡、姜妙香、王蕙芳等數(shù)十人。演期十二天,得銀二千元。彼時言氏正供職蒙藏院,請假半月而往。行頭多借自郭仲衡。返京后仍供職如舊。

      1919年4月21日,農(nóng)歷己未年三月廿一日:梅蘭芳首次赴日本演戲

      梅蘭芳首次赴日本演戲。

      隨行人員

      演員:姚玉芙、姜妙香、貫大元、高慶奎、趙桐珊、何喜春、陶玉芝、董玉林、王毓樓。

      樂隊:茹萊卿、陳嘉梁、何斌奎、孫惠亭、高聯(lián)奎、唐春平、馬寶銘、馬寶珊、傅榮斌、張達(dá)樓、曹悠軒。

      化裝師:韓佩亭、李德順等。

      還有齊如山、李濤痕和曾留學(xué)日本的許伯明、舒石父。

      1919年4月25日,農(nóng)歷己未年三月廿五日,9時:梅蘭芳一行抵達(dá)日本

      梅蘭芳一行抵達(dá)日本東京車站。

      隨行人員

      演員:姚玉芙、姜妙香、貫大元、高慶奎、趙桐珊、何喜春、陶玉芝、董玉林、王毓樓。

      樂隊:茹萊卿、陳嘉梁、何斌奎、孫惠亭、高聯(lián)奎、唐春平、馬寶銘、馬寶珊、傅榮斌、張達(dá)樓、曹悠軒。

      化裝師:韓佩亭、李德順等。

      還有齊如山、李濤痕和曾留學(xué)日本的許伯明、舒石父。

      1919年11月,農(nóng)歷己未年:京劇三大賢輪番獻藝于武漢

      本月底,梅蘭芳應(yīng)邀來漢口大舞臺。演出半個月后,同來的名老生王鳳卿回北京,余叔巖來接替。演出了老戲、昆劇、古裝、時裝,多彩多姿。還唱了《八本雁門關(guān)》,梅蘭芳的青蓮公主,陳德霖的蕭太后,余叔巖的楊四郎,朱素云的楊八郎,姜妙香的楊宗保,姚玉芙的碧蓮公主,連演數(shù)場。一時之間,談京劇,談梅蘭芳,成了武漢街談巷議的熱門話題。梅蘭芳對戲曲藝術(shù)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包括服飾、化妝在內(nèi),受到本地漢劇、花鼓戲藝人的重視,梅蘭芳還贈送點翠頭面和水片給花鼓戲名角江秋屏。演滿一個月的合同又加演了幾場,然后帶著配角去南通。

      余叔巖留下又和新到的楊小樓在漢大演出。露演的拿手好戲有《瓊林宴》、《空城計》、《戰(zhàn)太平》、《長板坡》、《連環(huán)套》等,還合作演出了《八大錘》、《連營寨》、《陽平關(guān)》、《八蠟廟》。

      將近兩個月里,有“三大賢”美稱的梅、楊、余三位宗師并肩接踵獻藝于武漢,誠為武漢有京劇以來空前的盛舉。

      1923年11月21日,農(nóng)歷癸亥年十月十六日,晚:梅蘭芳首演《洛神》

      北京開明戲院夜場,有王鳳卿、程繼仙的《雄洲關(guān)》,郝壽臣的《李七長亭》,蕭長華、諸茹香的《蕩湖船》,梅蘭芳、姜妙香、朱桂芳、姚玉芙的《洛神》,這是梅蘭芳首次演出此劇。

      1925年4月4日,農(nóng)歷乙丑年三月十二日:馬連良首演《化外奇緣》

      馬連良于北京華樂園日場首演《化外奇緣》。馬連良飾諸葛亮,郝壽臣、朱琴心、周瑞安、姜妙香合作演出。

      此戲據(jù)老戲《七擒孟獲》整理改編,從“三擒孟獲”開始,穿插“關(guān)索招親”的情節(jié),到“祭廬江”結(jié)束,由蔡榮貴先生排練。

      1927年12月4日,農(nóng)歷丁卯年十一月十一日:馬連良首演全本《火牛陣》

      馬連良于北京華樂園日場首演全本《火牛陣》。郝壽臣、王長林、吳彥衡、姜妙香、蕭長華、馬春樵合作演出。

      1928年1月8日,農(nóng)歷丁卯年十二月十六日:馬連良首演《鴻門宴》

      馬連良于北京華樂園日場首演《鴻門宴》。郝壽臣、吳彥衡、姜妙香、馬春樵、孟小如、張春彥合作演出。

      1928年2月23日,農(nóng)歷戊辰年二月初三日:馬連良首演《臨江館》

      馬連良于北京華樂園日場首演全部《臨江館》。姜妙香、趙桐珊、馬富祿合作演出。

      1928年8月25日,農(nóng)歷戊辰年七月十一日:1928年8月25日中和戲院演出

      本日扶春社在中和戲院演出日場戲。

      演出劇目

      《探母回令》(馬連良飾楊四郎,黃桂秋飾鐵鏡公主,王琴儂飾蕭太后,龔云甫飾佘太君,姜妙香飾楊宗保)

      1929年4月,農(nóng)歷己巳年:1929年第一舞臺夜戲山西賑災(zāi)會募款義演

      第一舞臺夜戲山西賑災(zāi)會募款義演。梅蘭芳、余叔巖、楊小樓、高慶奎、荀慧生、程艷秋、王又宸、馬連良、尚和玉、侯喜瑞、閻嵐秋等名伶參加演出。

      演出劇目

      壓軸《游龍戲鳳》(梅蘭芳,余叔巖)

      大軸《八蠟廟》(楊小樓反串張桂蘭,梅蘭芳反串黃天霸,余叔巖反串朱光祖,程艷秋反串賀人杰,馬連良反串關(guān)泰,閻嵐秋反串褚彪,朱桂芳反串費德功,姜妙香反串金大力,郝壽臣反串小老媽,侯喜瑞反串秦小姐,李壽山反串丫鬟,諸茹香反串秦義成)

      其中余叔巖反串朱光祖,扮相、白口、身段活脫脫一位極好的開口跳。特別是在桌子上的椅子上,拿了一個大頂,又直又干凈,前后臺都服了。后來,譚富英在北京,楊寶森在香港,均按余叔巖的路子反串過朱光祖。

      1929年8月18日,農(nóng)歷己巳年七月十四日:朱琴心首演《王熙鳳毒設(shè)相思局》

      朱琴心的雙成社在中和戲院演白天。其中《王熙鳳毒設(shè)相思局》為新排首演。

      演出劇目

      壓軸:《空城計》(言菊朋)

      大軸:《王熙鳳毒設(shè)相思局》(朱琴心,姜妙香,馬富祿)

      1929年9月29日,農(nóng)歷己巳年八月廿七日:馬連良首演《許田射鹿》

      馬連良于北京華樂園日場首演《許田射鹿》。郝壽臣、姜妙香、黃桂秋、張春彥合作演出。

      1930年3月,農(nóng)歷庚午年:程艷秋首次重組鳴和社

      程艷秋重組鳴和社,以郝壽臣易侯喜端,李洪春、李洪福易周瑞安,王少樓易郭仲衡,姜妙香、程繼仙易王又荃,新聘傅小山、扎金奎、馬連昆、劉春立、李多奎、金少山搭入,言菊朋被邀短期搭入,使“鳴和社”陣容愈加壯大。演于鮮魚口內(nèi)小橋路南華樂戲院。

      本次重組是因1929年程率班社赴滬演出后首次轉(zhuǎn)赴漢口,時某坤伶出重金策動將程艷秋本戲戲本及“鳴和社”的一半班底拉了出來,加緊排練程派新劇上演,只有程艷秋的老伙伴們曹二庚、吳富琴、張春彥、文亮臣、李四廣和琴師穆鐵芬、鼓師杭子和仍堅守鳴和社陣地未曾離去。后經(jīng)梁華亭籌措復(fù)于本年初在原班底基礎(chǔ)上將班社重建。

      1930年3月31日,農(nóng)歷庚午年三月初二日,晚:1930年3月31日華樂園演出

      程艷秋的鳴和社在華樂園演夜戲。

      壓軸:《捉放曹》(言菊朋,郝壽臣)

      大軸:《玉堂春》(程艷秋,姜妙香,李洪春,曹二庚),

      1930年5月19日,農(nóng)歷庚午年四月廿一日:程艷秋首演全本《柳迎春》

      程艷秋于北京華樂園日場首演全本《柳迎春》。程艷秋飾柳迎春,姜妙香、王少樓分飾前后薛仁貴,李多奎、李洪春、吳富琴、曹二庚合作演出。

      1931年6月9日,農(nóng)歷辛未年四月廿四日,15時:上海杜氏祠堂落成會演第一天

      上海杜氏祠堂落成會演第一天。

      下午三時開演

      《天官賜福》天蟾全班

      《金榜樂》(徐碧云,言菊朋,芙蓉草,姜妙香)

      《鴻鸞禧》(荀慧生,馬富祿,金仲仁,張春彥)

      休息

      七時開演

      《百花亭》(雪艷琴)

      《汾河灣》(張藻辰,尚小云)

      《打花鼓》(華慧麟,蕭長華,馬富祿)

      《落馬湖》(李吉瑞)

      《蘆花河》(程艷秋,王少樓)

      《龍鳳呈祥》(梅蘭芳飾孫尚香,楊小樓飾趙云,馬連良飾喬玄,高慶奎飾前劉備,譚小培飾后劉備,譚富英飾魯肅,龔云甫飾國太,金少山飾張飛,蕭長華飾喬福,姜妙香飾周瑜,曹毛寶飾孫權(quán))

      1931年6月10日,農(nóng)歷辛未年四月廿五日,12時:上海杜氏祠堂落成會演第二天

      上海杜氏祠堂落成會演第二天。

      中午十二時開演

      《富貴長春》(麒麟童,趙如泉)

      《八百八年》(袁履登,王曉籟)

      《空城計》(郭繼云)

      《宇宙鋒》(季小姐)

      《群臣宴》(孫化成)

      《慶頂珠》(王庾生,小楊月樓)

      《安天會》(劉宗楊)

      《北湖州》(鄭永泉)

      《狀元譜》(張藻辰,金仲仁)

      《玉堂春》(芝英夫人,高慶奎,姜妙香,張春彥)

      《定軍山》(譚富英)

      《坐宮》(王少樓,華慧麟)

      《兩將軍》(李萬春,藍(lán)月春)

      《罵殿》(程艷秋,貫大元)

      《獨木關(guān)》(李吉瑞,小桂元,苗勝春)

      《賣馬》(王又宸)

      《長坂坡》(楊小樓飾趙云,高慶奎飾劉備,雪艷琴飾糜夫人,雪艷舫飾甘夫人,劉硯亭飾張郃,劉奎官飾張飛,蔣寶印飾曹操,劉斌昆飾夏侯恩)

      《全部紅鬃烈馬》:

      《彩樓配》(徐碧云)

      《三擊掌》(尚小云,貫大元)

      《別窯》(麒麟童,王蕓芳)

      《探寒窯》(程艷秋,龔云甫)

      《趕三關(guān)》(郭仲衡,芙蓉草)

      《武家坡》(梅蘭芳,譚富英飾前薛平貴,言菊朋飾后薛平貴)

      《算糧》(譚小培,雪艷琴)

      《銀空山》(譚小培,荀慧生,姜妙香)

      《大登殿》(梅蘭芳,荀慧生,馬連良,龔云甫)

      1931年6月11日,農(nóng)歷辛未年四月廿六日,12時:上海杜氏祠堂落成會演第三天

      上海杜氏祠堂落成會演第三天。

      中午十二時開演

      《滿堂紅》(楊鼐儂,金碧玉)

      《岳家莊》(小楊月樓,小奎官)

      《瓊林宴》(言菊朋)

      《戰(zhàn)宛城》(麒麟童飾張繡,荀慧生飾鄒氏,劉奎官飾典韋,金仲仁飾曹昂,曹毛包飾曹操,陳鶴峰飾賈詡,馬富祿飾曹安氏,蔣寶印飾許褚)

      《取滎陽》(馬連良,金少山)

      《取帥印》(高慶奎)

      《花木蘭》(徐碧云)

      休息

      七時開演

      《馬蹄金》(尚小云,貫大元,龔云甫)

      《挑滑車》(劉宗楊)

      《二進宮》(梅蘭芳,譚小培,金少山)

      《林沖夜奔》(李萬春)

      《弓硯緣》(雪艷琴,姜妙香,雪艷舫)

      《臥虎溝》(李吉瑞)

      《忠義節(jié)》(程艷秋,譚富英,王少樓)

      《八大錘》(楊小樓飾陸文龍,馬連良飾王佐,劉漢臣飾岳云,劉硯亭飾金兀術(shù),劉奎官飾狄雷,高雪樵飾何元慶,馬富祿飾乳娘,張質(zhì)彬飾嚴(yán)成方,張國斌飾岳飛)

      《五花洞》(梅蘭芳、程艷秋、尚小云、荀慧生飾四潘金蓮,高慶奎飾張?zhí)鞄,金少山飾包公?/p>

      《慶賀黃馬褂》(麒麟童,王英武,趙如泉,劉漢臣,金素琴,劉奎官)

      1932年8月25日,農(nóng)歷壬申年七月廿四日:閻慶林拜姜妙香為師

      閻慶林在騾馬市大街震春園拜姜妙香為師。

      1933年12月20日,農(nóng)歷癸酉年十一月初四日:新漢口大舞臺開臺

      新的漢口大舞臺竣工,第一期承租人是章遏云。1933年12月20日漢口大舞臺開臺,章遏云親自領(lǐng)銜出演。演出《雷鋒塔》、《棋盤山》、《乾坤福壽鏡》等王派本門戲,還有程派的《文姬歸漢》,梅派的《霸王別姬》。

      同臺的老生王又宸,章遏云和他合作演《紅鬃烈馬》、《樊梨花西征》(《女?dāng)刈印罚、《鸝珠夢》等,互相增光生色。和章遏云配戲的小生,前半個月是下海不久的俞振飛,合演了《販馬記》、全本《雷鋒塔》、《棋盤山》;后半個月是姜妙香,合演了《八本雁門關(guān)》等。年僅14歲的張云溪也參加了演出,受到觀眾重視和好評。最高票價二元四角。

      1934年2月27日,農(nóng)歷甲戌年正月十四日:梅蘭芳二次抵達(dá)武漢

      梅蘭芳飛抵漢口,此為梅氏第二次在武漢演出!翱绲丁袄仙T富英和姜妙香、劉連榮、蕭長華等從北平乘火車而來,另有金少山是從南京搭船來的。頭三天戲票在本月底已全部預(yù)售一空。

      1934年3月3日,農(nóng)歷甲戌年正月十八日:梅蘭芳二次赴武漢演出第一天

      梅蘭芳二次在武漢演出第一天。配演有譚富英、姜妙香、劉連榮、蕭長華、金少山等。本日打炮戲《女起解》。

      開演時賣了許多加座,門外觀眾仍舊吵鬧不依,只好又賣許多站票。劇場內(nèi)擠得水泄不通。票價最高的4元6角,站票了賣到1元2角,在武漢是空前的。演了一個星期,為了劇場秩序和觀眾舒適,取消了站票。

      1934年3月4日,農(nóng)歷甲戌年正月十九日:梅蘭芳二次赴武漢演出第二天

      梅蘭芳二次在武漢演出第二天。配演有譚富英、姜妙香、劉連榮、蕭長華、金少山等。本日打炮戲《洛神》。因為周日,日常加演《法門寺》。

      開演時賣了許多加座,門外觀眾仍舊吵鬧不依,只好又賣許多站票。劇場內(nèi)擠得水泄不通。票價最高的4元6角,站票了賣到1元2角,在武漢是空前的。演了一個星期,為了劇場秩序和觀眾舒適,取消了站票。

      1934年3月5日,農(nóng)歷甲戌年正月二十日:梅蘭芳二次赴武漢演出第三天

      梅蘭芳二次在武漢演出第三天。配演有譚富英、姜妙香、劉連榮、蕭長華、金少山等。本日打炮戲《四郎探母》。

      開演時賣了許多加座,門外觀眾仍舊吵鬧不依,只好又賣許多站票。劇場內(nèi)擠得水泄不通。票價最高的4元6角,站票了賣到1元2角,在武漢是空前的。演了一個星期,為了劇場秩序和觀眾舒適,取消了站票。

      1939年2月14日,農(nóng)歷戊寅年十二月廿六日:1939年同義會濟貧義務(wù)戲第二天

      北京同義會濟貧義務(wù)戲第二天。

      演出劇目

      《戰(zhàn)太平》(姚世茹)

      《岳家莊》(金仲仁)

      《演火棍》(宋德珠)

      《寶蓮燈》(徐東明,徐東霞)

      《賀后罵殿》(王玉蓉,貫盛習(xí))

      《戰(zhàn)宛城》(小翠花,李少春,郝壽臣)

      《打棍出箱》(譚富英)

      《群英會》(馬連良,姜妙香,蕭長華,袁世海,李洪福,馬春樵)

      1939年12月,農(nóng)歷己卯年:寶桂社易名春元社

      言菊朋的寶桂社易班名為春元社,旦角由言慧珠充任。因父女合作,人稱言家班。成員則高盛麟、王泉奎、馬連昆、朱桂芳、姜妙香、林秋雯、計艷芬、錢寶森、王福山、陳喜興、扎金奎、詹世輔等。廣告稱“本社永遠(yuǎn)風(fēng)雨不停”。

      是晚,言氏父女《打魚殺家》。

      12月8日,言菊朋《失街亭》。

      12月15日,言菊朋《法門寺》。

      12月22日,言菊朋《連營寨》。

      1941年9月,農(nóng)歷辛巳年:程硯秋八次赴上海演出

      程硯秋八次赴上海演出,與楊寶森并掛頭牌,其他主要合作者有姜妙香、俞振飛、芙蓉草、劉連榮、艾世菊等,楊寶忠亦參加為楊寶森操琴。這期演出自10月1日起,至11月13日止,一個半月。于11月返京。

      1942年1月20日,農(nóng)歷辛巳年十二月初四日,21時:金少山、李多奎等錄制《打龍袍》唱片

      金少山、李多奎等于勝利公司錄制《打龍袍》唱片,錄于晚9時,結(jié)束于11時。李多奎飾李后,金少山飾包拯,姜妙香飾宋仁宗,馬富祿飾陳琳,蕭長華飾燈官、郭槐,關(guān)德咸飾王延齡,賈賢英京胡,張繼武司鼓。金或酬1萬2千元,連關(guān)德咸亦得3百元。

      1943年3月18日,農(nóng)歷癸未年二月十三日:1943年3月18日長安大戲院演出

      本日長安大戲院演出京劇。

      演出劇目

      全部《穆桂英》(毛世來,陳少霖,姜妙香,李多奎,楊盛春)

      1944年4月,農(nóng)歷甲申年:寶華社三次赴滬

      楊寶森帶領(lǐng)寶華社三次赴上海,演于黃金大戲院。合作者有李玉芝、姜妙香、梁慧超、王泉奎、吳富琴、李金鴻、蘇連漢、劉斌昆、艾世菊等。

      1944年4月20日,農(nóng)歷甲申年三月廿八日:寶華社三次赴滬演出第十四天

      楊寶森帶領(lǐng)寶華社三次赴上海演出第十四天,演于黃金大戲院。

      演出劇目

      《打侄上墳》(楊寶森,姜妙香,艾世菊)

      《打棍出箱》(楊寶森,王泉奎,艾世菊)

      1944年5月30日,農(nóng)歷甲申年閏四月初九日:寶華社三次赴滬演出第五十四天

      楊寶森帶領(lǐng)寶華社三次赴上海演出第五十四天,即最后一天,演于黃金大戲院。

      演出劇目

      全部《黑水國》

      大反串《打面缸》(李玉芝,李金鴻,楊寶森,姜妙香,王泉奎)

      1945年10月31日,農(nóng)歷乙酉年九月廿六日:慶祝蔣主席六秩華誕國劇大公演

      在上海天蟾舞臺舉行慶祝蔣主席六秩華誕國劇大公演。由上海戲劇聯(lián)合會主辦,會長梁一鳴。

      演出劇目

      《蟠桃盛會》(周菊舫飾豬龍婆)

      《九龍杯》(程少余飾黃三太,楊盛春飾計全,葉盛章飾楊香武,高盛虹飾鄒應(yīng)龍)

      《雙姣奇緣》(言慧珠飾孫玉姣,姜妙香飾傅朋,孫盛武飾前劉媒婆,馬富祿飾賈桂,袁世海飾劉瑾,何潤初飾國太,顧正秋飾宋巧姣,張盛利飾宋國士,楊寶森飾趙廉,劉斌昆飾劉公道,趙桐珊飾后劉媒婆,馬世嘯飾劉彪)

      《龍鳳呈祥》(李少春飾趙云,譚富英飾劉備,周信芳飾喬玄,韓金奎飾喬福,李盛泉飾吳國太,林樹森飾魯肅,劉連榮飾孫權(quán),孫蘭亭飾賈華,梅蘭芳飾孫尚香,李世霖飾諸葛亮,趙如泉飾張飛,葉盛蘭飾周瑜)

      其中《法門寺》趙廉一角,本擬請馬連良,但因被卷入所謂“漢奸”官司,一時不便登臺,改請楊寶森。

      1946年11月,農(nóng)歷丙戌年:楊寶森首次參加梅蘭芳劇團演出

      楊寶森隨梅蘭芳劇團演于上海中國大戲院,此為楊首次參加梅劇團,雖為梅挎刀,但有時排名并列,雙掛頭牌。其他主要演員還有蕭長華、姜妙香、俞振飛、劉連榮、芙蓉草、楊盛春、王泉奎、哈寶山、何潤初、劉斌昆、葉盛茂、韓金奎等。演出自11月2日起,至次年1月8日,期間12月24至28日因梅蘭芳赴京參加演劇,停演。

      1946年12月1日,農(nóng)歷丙戌年十一月初八日:楊寶森首次參加梅蘭芳劇團演出第三十天

      楊寶森首次隨梅蘭芳劇團演出第三十天,演于上海中國大戲院,此為楊首次參加梅劇團,雖為梅挎刀,但有時排名并列,雙掛頭牌。

      演出劇目

      日場

      《御碑亭·金榜樂》(梅蘭芳,楊寶森,蕭長華,姜妙香)

      夜場

      《打漁殺家》(楊寶森,芙蓉草)

      1946年12月12日,農(nóng)歷丙戌年十一月十九日:楊寶森首次參加梅蘭芳劇團演出第四十一天

      楊寶森首次隨梅蘭芳劇團演出第四十一天,演于上海中國大戲院,此為楊首次參加梅劇團,雖為梅挎刀,但有時排名并列,雙掛頭牌。

      演出劇目

      《王寶釧》(賓鴻雁、趕三關(guān)、武家坡、回寒窯、銀空山、回龍閣、大登殿)(梅蘭芳,楊寶森,蕭長華,姜妙香,魏蓮芳)

      1946年12月13日,農(nóng)歷丙戌年十一月二十日:楊寶森首次參加梅蘭芳劇團演出第四十二天

      楊寶森首次隨梅蘭芳劇團演出第四十二天,演于上海中國大戲院,此為楊首次參加梅劇團,雖為梅挎刀,但有時排名并列,雙掛頭牌。

      演出劇目

      《王寶釧》(賓鴻雁、趕三關(guān)、武家坡、回寒窯、銀空山、回龍閣、大登殿)(梅蘭芳,楊寶森,蕭長華,姜妙香,魏蓮芳)

      1946年12月21日,農(nóng)歷丙戌年十一月廿八日:楊寶森首次參加梅蘭芳劇團演出第五十天

      楊寶森首次隨梅蘭芳劇團演出第五十天,演于上海中國大戲院,此為楊首次參加梅劇團,雖為梅挎刀,但有時排名并列,雙掛頭牌。

      演出劇目

      《王寶釧》(賓鴻雁、趕三關(guān)、武家坡、回寒窯、銀空山、回龍閣、大登殿)(梅蘭芳,楊寶森,蕭長華,姜妙香,魏蓮芳)

      1947年1月13日,農(nóng)歷丙戌年十二月廿二日:梅蘭芳、楊寶森義演《御碑亭》

      梅蘭芳和楊寶森等在上海天蟾舞臺義演《御碑亭》,其他演員還有姜妙香、蕭長華、芙蓉草等。

      1947年5月,農(nóng)歷丁亥年:高盛麟、李少春、譚富英在滬打擂臺演出

      周信芳要提攜總掛“特別牌”的高盛麟,決定接下來由當(dāng)年32歲的高來挑班頭牌唱大軸。當(dāng)時上海由于有麒老牌、李玉茹掛頭、二牌,每每演出,高只能“名列前茅”。當(dāng)時高在京劇界也有一定影響,但不是太大。再者當(dāng)時北京正紅的兩大名角正在上海演出,一臺是譚富英、王玉蓉在皇后大戲院,一臺是李少春、袁世海在天蟾舞臺。高對此信心不足,而周信芳則慧眼獨居,為高拍胸:一切有我!這樣,高在芙蓉草、苗盛春二位先生鼓勵才下頂下這個“雷”。

      經(jīng)過他們一番策劃,以武生聞名的高盛麟出其不意,以文武老生戲打炮:頭天《戰(zhàn)太平》,二天《打棍出箱》,三天《定軍山》,頭天打炮,高盛麟飾花云,芙蓉草的二夫人,苗盛春的花安,姜妙香的王子,李克昌的北漢王。當(dāng)天傾盆大雨而劇場觀眾爆滿,臺前臺后水泄不通,劇場氣氛熱烈,效果極好。當(dāng)天李少春也唱《戰(zhàn)太平》,侯玉蘭的二夫人,孫盛武的花安,高維廉的王子,袁世海的北漢王,陣容頗佳,一時觀眾真有顧此失彼之感。

      高頭天滿堂,下兩場《打棍出箱》、《定軍山》又座無虛席,三天過后,高換戲歸行,大演楊派武生戲和蓋派武生戲,戲碼不斷翻新,觀眾處之若騖。又演過了半個多月,高又出新裁:每天一文一武雙出,前演《戰(zhàn)長沙》、《定軍山》、《捉放曹》、《武家坡》、《逍遙津》等,后就演《一箭仇》、《四杰村》、《洗浮山》、《鐵籠山》、《挑華車》、《四平山》、《長坂坡》等。就這樣,高盛麟和譚富英、李少春三人,足足唱了近兩月的對臺戲,上座始終不衰,天天爆滿,皆大歡喜。奠定了高的大武生地位。

      1947年9月12日,農(nóng)歷丁亥年七月廿八日:杜月笙六十華誕南北名伶義演第十天

      杜月笙六十華誕南北名伶義演第十天,即續(xù)演第五天,也即最后一天,演于上海中國大戲院。

      演出劇目

      《搜孤救孤》(孟小冬飾程嬰,趙培鑫飾公孫杵臼,裘盛戎飾屠岸賈,魏蓮芳飾程妻)

      《四郎探母》(梅蘭芳飾鐵鏡公主,李少春[坐宮]、周信芳[交令、過關(guān)、巡營]、譚富英[見弟、見娘]、馬連良[見妻、哭堂、回令]分飾楊四郎,芙蓉草飾蕭太后,姜妙香飾楊宗保,馬富祿飾佘太君,馬盛龍飾楊六郎,高玉倩飾四夫人,劉斌昆飾大國舅,韓金奎飾二國舅)

      1947年10月,農(nóng)歷丁亥年:楊寶森二次參加梅蘭芳劇團演出

      楊寶森隨梅蘭芳劇團演于上海天蟾舞臺,此為楊第二次參加梅劇團。其他主要演員還有蕭長華、姜妙香、俞振飛、錢寶森、魏蓮芳、楊盛春、王泉奎、哈寶山、李多奎、吳富琴、李盛泉、茹富蕙等。演出自10月2日起,至12月4日,期間10月28至30日因梅蘭芳患感冒,遵醫(yī)囑,停演三天。

      1947年10月4日,農(nóng)歷丁亥年八月二十日:楊寶森二次參加梅蘭芳劇團演出第三天

      楊寶森二次隨梅蘭芳劇團演出第三天,演于上海天蟾舞臺,此為楊第二次參加梅劇團。

      演出劇目

      全部《紅鬃烈馬》(梅蘭芳飾王寶釧,楊寶森飾薛平貴,姜妙香飾高思繼,魏蓮芳飾代戰(zhàn)公主)

      1947年10月17日,農(nóng)歷丁亥年九月初四日:楊寶森二次參加梅蘭芳劇團演出第十六天

      楊寶森二次隨梅蘭芳劇團演出第十六天,演于上海天蟾舞臺,此為楊第二次參加梅劇團。

      演出劇目

      全部《紅鬃烈馬》(梅蘭芳飾王寶釧,楊寶森飾薛平貴,姜妙香飾高思繼,魏蓮芳飾代戰(zhàn)公主)

      1947年11月5日,農(nóng)歷丁亥年九月廿三日:楊寶森二次參加梅蘭芳劇團演出第三十五天

      楊寶森二次隨梅蘭芳劇團演出第三十五天,演于上海天蟾舞臺,此為楊第二次參加梅劇團。

      演出劇目

      全部《紅鬃烈馬》(梅蘭芳飾王寶釧,楊寶森飾薛平貴,姜妙香飾高思繼,魏蓮芳飾代戰(zhàn)公主)

      1947年11月12日,農(nóng)歷丁亥年九月三十日:楊寶森二次參加梅蘭芳劇團演出第四十二天

      楊寶森二次隨梅蘭芳劇團演出第四十二天,演于上海天蟾舞臺,此為楊第二次參加梅劇團。

      演出劇目

      全部《紅鬃烈馬》(梅蘭芳飾王寶釧,楊寶森飾薛平貴,姜妙香飾高思繼,魏蓮芳飾代戰(zhàn)公主)

      1948年4月7日,農(nóng)歷戊子年二月廿八日:楊寶森三次參加梅蘭芳劇團演出第四天

      楊寶森三次隨梅蘭芳劇團演出第四天,演于上海天蟾舞臺,此為楊第三次參加梅劇團。

      演出劇目

      《珠簾寨》(楊寶森,姜妙香,哈寶山,陳永玲,吳富琴,程少余)

      1948年4月9日,農(nóng)歷戊子年三月初一日:楊寶森三次參加梅蘭芳劇團演出第六天

      楊寶森三次隨梅蘭芳劇團演出第六天,演于上海天蟾舞臺,此為楊第三次參加梅劇團。

      演出劇目

      《四郎探母》(梅蘭芳,楊寶森,魏蓮芳,姜妙香,哈寶山)

      1950年7月,農(nóng)歷庚寅年:楊寶森赴香港演出

      7月至8月間,楊寶森赴香港演出,約兩月有余,周期雖長,但不是每天有戲,平均每周演2、3場,演演停停。這時期張君秋、馬連良均在香港,有時和張君秋聯(lián)合演出,如《四郎探母》、《二進宮》、《梅龍鎮(zhèn)》、《盜魂鈴》等。楊寶森9月底臨別最后一場就是和張君秋合作,楊寶森雙出,前演《珠簾寨》,后演《盜魂鈴》,楊寶森飾豬八戒,張君秋反串唐僧(小生),同臺者還有姜妙香、魏蓮芳、王泉奎、劉斌昆、汪正華等。

      在港期間,還曾與在港閑居的馬連良合作,為上海友人義演《范仲禹》(馬、楊分飾前、后范仲禹),由于楊、馬在港各有自己的觀眾,因此同受到歡迎,平分秋色,皆大歡喜。

      1951年4月,農(nóng)歷辛卯年:上海京劇界為捐獻飛機大炮第三次義演

      1950年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以后,中國人民志愿軍雄赳赳、氣昂昂地跨過了鴨綠江,“抗美援朝衛(wèi)國保家”,文藝界發(fā)起了捐獻飛機大炮的義演活動。京劇改進協(xié)會舉行了規(guī)模盛大的義演活動,共有三次。第三次義演由一群聲名卓著藝人會聚在大舞臺,獻演了一臺極為少見,異常精彩的劇目,將京劇界捐獻飛機大炮義演活動推向了高潮。他們中有的年逾八旬,有的息影多年,這次通力合作,以自己的實際行動表示對祖國的熱愛。

      演出劇目

      《蓮花湖》(苗勝春飾勝英,應(yīng)寶蓮飾韓秀)

      《朱砂痣》(筱蘭英飾韓金鳳)

      《坐樓殺惜》(趙如泉飾宋江,郭蝶仙飾閻惜姣

      全部《龍鳳呈祥》(梅蘭芳飾孫尚香,馬連良飾喬玄,蓋叫天飾趙云,張少甫飾劉備,趙如泉飾張飛,姜妙香飾周瑜,周信芳飾魯肅,何潤初飾國太,苗勝春飾諸葛亮,韓金奎飾喬福,孟鴻茂飾賈華,另外有李薇華、謝蘭玉、沈松麗等青年女演員主動要求跑宮女,更有一絕的是董明艷擔(dān)當(dāng)了孫尚香的車夫這一角色。)

      這些老演員中苗勝春、應(yīng)寶蓮輟演多年,李仲林的外祖父郭蝶仙蓄起了胡子,已在安度晚年,一聽國家有事,剪去了胡子,以八旬高齡粉墨登臺。在舊社會中已看破紅塵,著尼姑裝的筱蘭英也參加了演出?梢,這次活動的意義多么深遠(yuǎn)。在這次義演中,跑前忙后的人不計其數(shù)。象伍月華、潘法勛、王瑞林等年逾七十的老先生們?yōu)榱诉@次活動,前前后后地聯(lián)絡(luò)安排,這些默默無聞的人和事,終于為京劇界購買了一架“京劇”號飛機。

      1954年6月25日,農(nóng)歷甲午年五月廿五日:王瑤卿追悼會舉行

      王瑤卿追悼會在中國戲曲研究院戲曲學(xué)校舉行。

      參加追悼會的有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副部長劉芝明,文藝界人士和王瑤卿生前友好歐陽予倩、程硯秋、張庚、羅合如、馬少波、馬彥祥、蔡楚生、尚和玉、蕭長華、姜妙香、葉盛蘭、杜近芳、曹寶祿等,和中國京劇團演員、中國戲曲研究院戲曲學(xué)校師生以及王瑤卿家屬等六百多人。

      中國戲曲研究院戲曲學(xué)校副校長史若虛在會上介紹了王瑤卿的生平事跡。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副部長劉芝明在會上講話,他指出:戲劇家王瑤卿一生從事藝術(shù)工作的勇于創(chuàng)造革新和勤懇熱心地教育后一代的精神,以及他在藝術(shù)上的成就,都是中國戲曲界要繼承要學(xué)習(xí)的優(yōu)良的傳統(tǒng)。

      會上還宣讀了蘇聯(lián)對外文化協(xié)會駐華代表的悼函,梅蘭芳和各地文化行政部門、各地戲曲界的唁電。

      1956年5月30日,農(nóng)歷丙申年四月廿一日,晚:中國京劇院首次赴日本演出第一場

      中國京劇院組建的訪日京劇代表團在東京歌舞伎座演出第一場。

      演出劇目

      《將相和》(袁世海飾廉頗,李和曾飾藺相如)

      《拾玉鐲》(江新蓉飾孫玉姣,江世玉飾傅朋)

      《三岔口》(李少春飾任堂惠,谷春章飾劉利華)

      《貴妃醉酒》(梅蘭芳飾楊玉環(huán),姜妙香飾裴力士,孫盛武飾高力士)

      1956年6月6日,農(nóng)歷丙申年四月廿八日:中國京劇院首次赴日本代表團召開小型總結(jié)會

      中國京劇院組建的訪日京劇代表團當(dāng)日離開東京前往福岡,團里的領(lǐng)導(dǎo)抓緊時間,在車上召開小型總結(jié)會,小結(jié)在東京演出中的成就和問題。參加會的有歐陽予倩、梅蘭芳、馬少波、劉佳、孫平化、姜妙香、李少春、袁世海等。

      途中經(jīng)過廣島,有許多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原子彈的受難者前來歡迎。歐陽予倩建議唱義務(wù)戲籌款捐贈原子彈的受難者和戰(zhàn)后無家可歸的孤兒。

      1956年7月12日,農(nóng)歷丙申年六月初五日:中國京劇院首次赴日本代表團舉辦救濟日本廣島原子彈受難者及戰(zhàn)爭中的孤兒義演

      中國京劇院組建的訪日京劇代表團在廣島與朝日新聞社聯(lián)合舉辦救濟日本廣島原子彈受難者及戰(zhàn)爭中的孤兒義演。在日本最大劇場國際劇場上演,日夜兩場,兩場觀眾達(dá)一萬一千多人,因劇場只有四千多個座位,每場都有一千多人買站票,影響很大。

      演出劇目

      日場

      《鬧天宮》(李少春)

      《秋江》(侯玉蘭,孫盛武)

      《霸王別姬》(梅蘭芳,袁世海)

      夜場

      《除三害》(李和曾,袁世海)

      《三岔口》(李少春,谷春章)

      《拾玉鐲》(江新蓉,江世玉)

      《雁蕩山》(王鳴仲)

      《貴妃醉酒》(梅蘭芳,姜妙香,孫盛武)

      1956年9月1日,農(nóng)歷丙申年七月廿七日:北京市京劇界為成立“北京市京劇工作者聯(lián)合會”舉行義演第一天

      北京市京劇界為成立“北京市京劇工作者聯(lián)合會”在北京市中山公園音樂堂舉行籌款義演。本場大合作戲集中了在京的許多著名演員,盛況空前,反響熱烈。演出戲票每張最高價為人民幣三元。

      演出劇目

      《八蠟廟》(李萬春飾褚彪,孫毓堃、馬崇仁分飾費德功,黃元慶、譚元壽、姜鐵麟分飾黃天霸,錢寶森飾關(guān)泰,郝壽臣飾金大力,筱翠花飾張媽,李小春飾賀仁杰,梁益鳴飾施公,李韻秋飾張桂蘭,馬長禮飾秦義成)

      《鎖五龍》(裘盛戎飾單雄信,閔兆華飾李世民,高寶賢飾徐績,劉雪濤飾羅成,慈少泉飾程咬金)

      《四郎探母》(李和曾、奚嘯伯、陳少霖、譚富英、馬連良分飾楊延輝,張君秋、吳素秋分飾鐵鏡公主,尚小云飾蕭太后,李多奎飾佘太君,姜妙香飾楊宗保,蕭長華飾二國舅,馬富祿飾大國舅,馬盛龍飾楊延昭,李硯秀飾孟金榜)

      1956年9月3日,農(nóng)歷丙申年七月廿九日:北京市京劇界為成立“北京市京劇工作者聯(lián)合會”舉行義演第三天

      北京市京劇界為成立“北京市京劇工作者聯(lián)合會”在北京市中山公園音樂堂舉行籌款義演。本場大合作戲集中了在京的許多著名演員,盛況空前,反響熱烈。演出戲票每張最高價為人民幣三元。

      演出劇目

      《八蠟廟》(李萬春飾褚彪,孫毓堃、馬崇仁分飾費德功,黃元慶、譚元壽、姜鐵麟分飾黃天霸,錢寶森飾關(guān)泰,郝壽臣飾金大力,筱翠花飾張媽,李小春飾賀仁杰,梁益鳴飾施公,李韻秋飾張桂蘭,馬長禮飾秦義成)

      《鎖五龍》(裘盛戎飾單雄信,閔兆華飾李世民,高寶賢飾徐績,劉雪濤飾羅成,慈少泉飾程咬金)

      《四郎探母》(李和曾、奚嘯伯、陳少霖、譚富英、馬連良分飾楊延輝,張君秋、吳素秋分飾鐵鏡公主,尚小云飾蕭太后,李多奎飾佘太君,姜妙香飾楊宗保,蕭長華飾二國舅,馬富祿飾大國舅,馬盛龍飾楊延昭,李硯秀飾孟金榜)

      1956年9月4日,農(nóng)歷丙申年七月三十日:北京市京劇界為成立“北京市京劇工作者聯(lián)合會”舉行義演第四天

      北京市京劇界為成立“北京市京劇工作者聯(lián)合會”在北京市中山公園音樂堂舉行籌款義演。本場大合作戲集中了在京的許多著名演員,盛況空前,反響熱烈。演出戲票每張最高價為人民幣三元。

      演出劇目

      《八蠟廟》(李萬春飾褚彪,孫毓堃、馬崇仁分飾費德功,黃元慶、譚元壽、姜鐵麟分飾黃天霸,錢寶森飾關(guān)泰,郝壽臣飾金大力,筱翠花飾張媽,李小春飾賀仁杰,梁益鳴飾施公,李韻秋飾張桂蘭,馬長禮飾秦義成)

      《鎖五龍》(裘盛戎飾單雄信,閔兆華飾李世民,高寶賢飾徐績,劉雪濤飾羅成,慈少泉飾程咬金)

      《四郎探母》(李和曾、奚嘯伯、陳少霖、譚富英、馬連良分飾楊延輝,張君秋、吳素秋分飾鐵鏡公主,尚小云飾蕭太后,李多奎飾佘太君,姜妙香飾楊宗保,蕭長華飾二國舅,馬富祿飾大國舅,馬盛龍飾楊延昭,李硯秀飾孟金榜)

      1959年5月27日,農(nóng)歷己亥年四月二十日:京劇《穆桂英掛帥》座談會召開

      北京市文聯(lián)戲劇組召開京劇《穆桂英掛帥》座談會。出席者有羅合如、伊兵、胡丹佛、翁偶虹、景孤血、李剛、魯煤、安西、梅蘭芳、姜妙香、許姬傳、鄭亦秋、袁韻宜等20余人,一致認(rèn)為穆桂英的形象鮮明突出,唱腔、做功俱佳,并指出劇本的文學(xué)性還應(yīng)加強。

      1962年8月8日,農(nóng)歷壬寅年七月初九日:北京舉辦梅蘭芳逝世一周年紀(jì)念活動

      梅蘭芳逝世一周年紀(jì)念演出于8月8日起至11月在人民劇場舉辦四場,馬彥祥等觀摩演出。

      其中譚富英不顧身體有病,參加演出,與梅葆玖、李金泉合演《大登殿》作為當(dāng)晚的大軸。譚富英沒有因為自己體弱而降低要求,而是盡最大之力超常發(fā)揮,唱腔高亢嘹亮,觀眾聽得解渴過癮,觀眾席掌聲雷動,后臺側(cè)幕人頭攢動,都在驚嘆這位療病中的藝術(shù)家的高超技藝。這場演出也成了他告別廣大觀眾的最后公演。

      8月8日,中國劇協(xié)舉行由田漢主持的梅蘭芳逝世一周年紀(jì)念座談會。會上,馬彥祥就梅蘭芳之所以能取得高度的藝術(shù)成就,以及他一生中對祖國的戲曲事業(yè)所做巨大貢獻發(fā)了言;出席座談會的還有齊燕銘、老舍、阿英、姜妙香等。

      當(dāng)天,北京戲劇界三百多人前往西郊百花山梅蘭芳墓前祭掃。中央文化部付部長齊燕銘、中國戲劇家協(xié)會主席田漢以及馬連良、姜妙香、果素英、袁世海、許姬傳、馬彥祥、李和曾、杜近芳、劉連榮等都參加了掃墓。

      1962年8月25日,農(nóng)歷壬寅年七月廿六日:梅派演員座談會舉行

      “齊燕銘在文化部三樓召開梅派演員座談會并發(fā)言,杜近芳、梅葆玖、徐蘭沅、姜妙香、馬彥祥等應(yīng)邀出席,會上齊燕銘就梅蘭芳的表演藝術(shù)作了重要講話。

    TAGS: 京劇 京劇演員 京劇生行流派 京劇生角演員 小生 音樂語言
    名人推薦
    • 華慧麟
      華慧麟(1913~1964),京劇女演員,工旦角。原名華月英。江蘇無錫人。最初在上海向名旦馮子和、李琴仙、李翠仙學(xué)戲,曾與周信芳合演《楚霸王九戰(zhàn)章邯...
    • 紀(jì)玉良
        紀(jì)玉良, 上海京劇院老生 演員,生于1917年,卒于2002年,原名紀(jì)云峰,曾用名紀(jì)應(yīng)甫,祖籍北京。1958年加入 中國共產(chǎn)黨。
    • 賈勁松
        賈勁松,男,27歲,京劇老生行當(dāng)。中國戲曲學(xué)院表演系教師,2007年中國戲曲學(xué)院藝術(shù)碩士在讀。   1995年考入了河北省藝術(shù)學(xué)校。2000年以優(yōu)...
    • 金仲仁
      (1886~1950),京劇小生演員。清室皇族,原名愛新覺羅·春元。世襲奉恩將軍,曾就學(xué)于貴胄學(xué)堂。
    • 金素雯
      金素雯,京劇旦角。滿族。早年在杭州學(xué)戲。
    • 金素秋
      金素秋 1912----1990 河北河間人,女,京劇旦角。本工花衫,擅梅派戲。 共和國成立后曾任昆明京劇院院長。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