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炳炎 - 簡介
章炳炎(1893—1967年),男,楚劇小生。原名章得貴,藝名筱桂芬,楊店鎮(zhèn)高興人。
章炳炎 - 經(jīng)歷
塾讀后學木工兼學花鼓戲。1914年與張銀林等創(chuàng)漢口楚劇場,由花旦改唱小生成名。1922年與李百川搭班到上海,在“大世界”、“小世界”游藝場演出?谷諔(zhàn)爭爆發(fā),章多次參加勞軍公演,勝利后,在漢口民樂劇院演出。建國后,在武漢市楚劇團任工會主席。他為楚劇的形成和發(fā)展曾與李百川等合作改革楚劇唱腔。1960年,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看過他演出。1964年與陳伯華演的《二度梅》曾拍成舞臺藝術(shù)片。1967年病逝。
章炳炎 - 藝術(shù)特色
身段俊秀,表演細膩、真實,扮儒雅風流人物楚楚動人。
章炳炎 - 代表劇目
有《百日緣》、《酒醉花魁》、《呂蒙正趕齋》、《碧玉簪》、《左維明巧斷繡鞋案》等。
章炳炎 - 榮譽
曾被評為“武漢市勞動模范”、“防洪搶險二等功臣”、“優(yōu)秀教師”等。
章炳炎 - 活動年表
1952年,農(nóng)歷壬辰年:武漢市楚劇團成立在武漢市長李先念親自關(guān)心和指示下,由武漢市文化部門將一批楚劇主要零散班子的藝人組織起來,以高月樓、沈云陔的班底為基礎(chǔ),成立了市轄的第一個國營楚劇團體。至此,武漢地區(qū)武漢市京劇團、武漢市漢劇團及武漢市楚劇團形成了武漢戲曲界“京、漢、楚”三足鼎立的局面。
武漢市楚劇團禳聒了當時知名的老藝人如高月樓、沈云陔、章炳炎、陶古鵬、楊少華、黃楚材以及嶄露頭角的李雅樵、袁璧玉、關(guān)嘯彬、熊劍嘯、汪玲陔、張云俠、馮雅南等名家,加上解放初培養(yǎng)起來的優(yōu)秀青年演員姜翠蘭、吳昭娣、徐大樹、榮明祥、張漪、肖毅勤等,陣容十分強大,同時。政府把漢口大眾戲院劃給楚劇團作為專演劇場。
武漢市楚劇團的成立,標志著楚劇在湖北武漢的鼎盛、輝煌時期的開始,后來直至文革前,其紅直掩京、漢兩劇,加上后來全市成立的各區(qū)屬民營的如光明、橋口、漢陽、武昌等20多個中、小楚劇團(隊),楚劇從此擁有了武漢地區(qū)最大的觀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