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祥滋 - 簡介
戴祥滋(1870~1958) 字吉云,福清音西鎮(zhèn)云中洋村人,生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早年僑居印尼。民國時期,福清成立華僑協(xié)會,他被推選為會長。
戴祥滋 - 功績
民國9年(1920年),他發(fā)動僑胞捐資,在縣城孔子廟創(chuàng)辦華僑小學。
民國17年正月二十九日,福清城關發(fā)生特大火災,數(shù)百住戶遭難。為防患于未然,祥滋慨然捐資于民國19年創(chuàng)辦福清縣救火會,并赴印尼籌募巨款購置滅火器,還親自到上海購置兩臺手搖滅火機(水龍)。
民國時期,福清通往閩侯、長樂縣的道路,要越過可洛溪,水深過膝,平時行人要涉水過溪,遇上洪水,危險殊甚。祥滋于民國25年,捐資5000多銀元,在可洛溪上建造一條長58米、寬2.45米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橋梁,名為可洛橋。與此同時,還獨資修建小橋街、后埔街的下水道,并在后埔街的路面,以廢棄的城墻石鋪設,工程費用達2萬元,群眾感其德,以其別號命名后埔街為“吉云路”,并立碑紀念,上泐“戴祥滋先生修路紀念碑”。
民國時期,祥滋老家云中洋周圍13個自然村沒有一所學校。他獨資創(chuàng)辦云中小學,獨力承擔學校一切開支,直至共和國成立,由人民政府接辦時止。他帶頭并發(fā)動僑胞集資為縣立初級中學(現(xiàn)福清第一中學)修建一座宿舍樓。同時還捐款支持興辦文光高級職業(yè)學校、玉融小學、融城小學和西園小學等。
抗日戰(zhàn)爭期間,祥滋不辭辛苦,偕同鄭愾辰、俞兆復等出洋籌集巨款,支援抗戰(zhàn)。民國34年8月日本投降后,祥滋任華僑協(xié)會名譽會長,其子戴圣昌任會長。
民國35年,共產黨地下組織在云中村建立革命根據(jù)地。祥滋自動捐款獻糧,把房屋讓出供地下黨人員使用。并把家中自衛(wèi)用的長短槍20支連同子彈1500多發(fā),悉數(shù)交給游擊隊,還縫制黑色服裝30多套送給游擊隊員。
民國37年,國民黨軍隊“圍剿”地下黨游擊隊時,祥滋不顧自家安危,毅然掩護受傷的原閩中游擊支隊副司令員陳亨源,為之延醫(yī)救治,供奉茶飯。陳亨源傷愈后,他還資贈黃金數(shù)兩,作為革命活動經費。共和國成立后,陳亨源任閩侯專員公署專員,曾親自上云中洋向祥滋致謝。
祥滋晚年經常住在云中洋老家。對于鄉(xiāng)人告急借貸的,皆以茶飯接待,并盡可能滿足其要求。還先后施舍棺木200多部。家中常購備一些常見病的中西藥品,供窮人療病。
共和國成立后,他擔任福清縣政協(xié)委員。1958年逝世,亨年8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