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竹君 - 個人簡介
董竹君,是上海“錦江飯店”創(chuàng)始人。1900年生于上海的一個貧苦家庭。1930年,因思想政見分歧,不堪忍受封建家庭和夫權統治,與時任四川省副都督的丈夫離婚,被當時進步人士譽為中國的“娜拉”。從四川返滬,盡管拖著四個孩子還要供養(yǎng)雙親,生活困頓,時常窘迫,卻從不肯向困難低頭,歷盡艱難,后來接受一位友人資助的兩千元,開辦了錦江川菜館。第二年增設“錦江茶室”。董一直積極接受進步思想,曾從經濟上和其它有利條件方面支援共產黨地下組織和進步人士,資助進步刊物《婦女知識》、《救亡日報》等,創(chuàng)辦了《上海婦女》雜志,出資籌辦印刷廠和進出口公司,協助興辦文化公司等。1951年她將“錦江川菜館”和“錦江茶室”兩塊招牌及全部資產(當時約值15萬美元,3000兩黃金)獻給國家!
很多人看到的是她頭上耀眼的光環(huán),但最感動于她對待艱難生活的樂觀態(tài)度和堅忍不屈的精神。在她身上,看到了一個女性的自強,自立和自主,在強烈的自我意識支配下,使她能清楚地意識到自己每個時期的生活狀態(tài),從而清醒而果斷地做出選擇。
董竹君 - 生平
她一生三個時期,三個重要抉擇,成就三個不同生活場面,正是它們,使她逐漸成長和成熟起來。童年生活:窮困窘迫,淪落為賣唱女,依然不放棄追求新生活
董竹君誕生在上海洋涇濱的一個貧民窟里,她的父親是黃包車夫,母親是個洗衣婦,家里一貧如洗。在她的印象里,每天能吃飽便已是幸事,很多時候,食不裹腹,經常還要靠典當維持一天的伙食。盡管這樣艱苦,母親依然借了錢送她去學堂念書,而她的聰穎好學,調皮可愛,深得私塾老先生喜歡。
在她12歲那年,為了給家里唯一的勞動力――父親治病,被迫淪為賣唱女。因為長得清秀漂亮,加上嗓音又好,董竹君很快便成為所在堂子的紅人,這也使她不曾受過什么罪。當時有不少革命黨人,躲避在上海,借助堂子秘密聚會商議二次革命討袁事宜。這也使得董竹君認識了一些革命黨人,也被灌輸了不少進步思想,使她對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董竹君結識了革命黨人夏之時,在夏向她表明心意后,她也以心相許。就在夏被迫逃亡日本的當夜,董竹君也機敏的逃出了虎口,與正被通緝的夏之時結婚,并隨他一起來到日本。在日本,董竹君如饑似渴的學習文化知識。
婚姻生活:封建禮教與夫權統治,讓她壓抑不堪
原以為與夏的患難之交會換來甜蜜相知的一段婚姻,在渡過了最初的愛情蜜月后,也許是婚前的不甚了解,夏的一些言行漸漸讓董感覺不悅。夏一直以恩人的姿態(tài)自居,且限制她與外界,尤其是男性的一切接觸機會。即便婚前答應的讓董繼續(xù)接受教育的承諾,也改為以聘請家教的方式進行;即便夏從日本回國參加再次革命,也要派自己的弟弟前往董的身邊,名義上是照顧,實則監(jiān)督。
念及夏確實對自己的人生起了關鍵性的幫助,董一直以容忍的態(tài)度不去計較。這樣的生活一直從日本持續(xù)到她回國進入夏的封建大家庭。然而,四川夏氏封建大家庭里的封閉與落后,使剛剛開始新生活、年輕的董竹君倍感窒息。憑著自己的寬容和大度,以及對生活積極健康的向往,她在那個原本準備置她于不恥的舊式家庭中確立了自己的地位。
但是,盡管是督軍夫人,她每天都必須親自打理很多家務,還要維持一些應酬,還要監(jiān)督孩子們的生活教育,對夏的苛刻的起居要求一絲不茍,所有的一切,都讓董每天都疲憊不堪。然而這都不算什么,最讓她痛心的,是與夏之間越來越深的思想隔閡,對子女教育問題上的分歧,以及夏對她的猜疑、責難――夏因為仕途上的失意已徹底消沉,終日沉湎于鴉片與麻將之中,而早在日本一起生活時,夏之時的思想脫變與專橫跋扈就已使得個性倔強的董竹君越來越無法忍受。
在外人看似錦衣玉食的生活背后,是董對婚姻生活極度的失望和痛心。眼看著自己與幾個心愛的孩子都將要在這個死墓中陪葬,經過無數次苦口婆心的勸說無效之后,29歲的董竹君毅然與丈夫離婚,放棄了華貴、富裕、悠閑的生活,帶著四個女兒離開了四川。然而生活,并不曾因此而輕松,盡管心情是舒暢了,靠典當而維持的艱難生活(供養(yǎng)雙親以及四個孩子),以及夏通過朋友對她進行的陷害,都讓她輕松不起來。
風雨中創(chuàng)業(yè):摒棄榮華,甘自奮斗
也許所有人都想不通,放著榮華寶貴不要,卻甘愿回到從前的貧窮中,連帶著雙親不能安享晚年,幼兒不能享受優(yōu)越的成長環(huán)境。只有認知董竹君真正生活面貌的人明白,這條路,以她的傲骨和意氣,是遲早要走的。家里值錢的東西都典當完了,她也不會去求任何一個熟人。一是怕夏在背后恥笑她的不自量力,二是自尊。盡管夏答應的撫養(yǎng)費一分都沒有兌現,董始終沒有低下高傲的頭顱去問他要,在她看來,沒有他,她也一樣能把孩子們拉扯大,再苦再難,也不能停了孩子們的教育。
在這樣的困境中,她創(chuàng)辦了上海紗廠,但很快因為戰(zhàn)爭原因,陷于窘境。加上她救助地下黨的原因,入獄,避難,一系列遭遇和打擊,使她的生活一窘再窘,回復到童年時的境遇。好在有懂事的大女依靠鋼琴家教貼補家用,但日子依然難以維續(xù)。
其實只要她開口,任何一個熟人朋友都會幫助她,因為以她的人品與過去待人接物的印象,使得無論夏如何污蔑如何陷害,不但沒人會與夏一般見識,相反都很同情地站到她一邊,但她卻從沒有向別人說起過自己的艱苦,相反還盡可能地去幫助周邊的人,這讓她在人生的最低谷中,又遇見了新的契機--有人愿意借助她一份啟動資金。這對董來說,無異于雪中送炭。借助這份資金,董竹君依靠自己的智慧、才能和勇氣,創(chuàng)立起了錦江川菜館和錦江茶室,并一步步做大。
歷經無數難以想象的艱苦,闖過無數無法逾越的難關,她一方面周旋于上海警備司令楊虎、杜月笙、黃金榮等等權貴們之間,同時又追隨革命和進步,秘密幫助、掩護共產黨人進行地下革命工作。后來迫于戰(zhàn)火逃往菲律賓,亦是困頓之極。從菲回國之后,整頓錦江,增資設廠,將企業(yè)做大做強,期間積極參加地下工作,救助了不少革命同志。到解放初期,又在人民政府的幫助支持下,創(chuàng)立了上海第一家可以接待國賓的錦江飯店。解放后,在文化大革命中又渡過五年牢獄生涯,七十歲生日,竟在獄中度過,不甚凄涼。 1997年,12月,她安然逝世。
董竹君 - 出版自傳
董竹君的自傳《我的一個世紀》是本舊書,1997年出版的,厚重達45萬字。前段生病休息,正好一頁一頁讀完。她的文字不算優(yōu)美,比不上楊絳,也比不上章詒和。然而這本書很值得花時間。董竹君與二十世紀同齡,13歲就賣身到青樓做小歌女,15歲就嫁作都督夫人,政權更迭、戰(zhàn)爭饑荒、牢獄之苦她都經歷過了,她的心中有很多做人的道理,她處事用的都是智慧!段业囊粋世紀》有些章節(jié)是董竹君早年寫下的,那些章節(jié)顯得很有生氣,很有活力。后來一些顯然是老年寫下的章節(jié)則顯得非常平靜。哪怕是說到文革期間她坐了五年的牢,備受折磨的境況,她依然平靜地道來。全書印象較深的是關于籌建錦江川菜館(錦江飯店前身)的描述。董竹君選了一個當時較為偏僻的地點,看中那里有可以停車的空地。碗碟、電燈、椅子、金魚缸、通道的字畫,各式的布置都是別出心裁、一絲不茍的,最重要的是始終保持地方的干凈,注意培訓員工,給他們良好的待遇。因此客似云來,更招來了上海灘一霸杜月笙。錦江川菜館的擴建就靠杜月笙的關系和勢力。杜月笙逃到香港后,杜有個朋友追求董竹君,董竹君沒有正面拒絕他,只要求他離婚再說,結果對方以大家條件不合,沒有再糾纏董竹君,實際上董竹君根本沒打算跟這位先生在一起。董竹君說,做人做事要把握分寸,這樣就會免去不少麻煩。
董竹君的成功之處,除了注重儀表外,還有善于學習。她把日本人生活習慣上的優(yōu)點用于經營管理錦江飯店上;早年隨夫到日本留學,她不僅學會了日語,還請家庭教師教授數學、語文,更說得一口流利的英語,希望到英美留學去。她逃離封建家庭后,獨力養(yǎng)育的四個女兒都成了棟梁之材,既有八一電影廠的創(chuàng)辦人,也有鋼琴家,又有紐約圖書館的館長。她教育孩子的方法,是讓他們既注重包裝(穿戴打扮),也注重內涵(讀書上進)。
董竹君 - 育兒經
她曾出版了一本40多萬字的自傳《我的一個世紀》,里面零星地談到了一些教育兒女的經驗。這位世紀老人原來是上海貧民區(qū)里一個黃包車夫的女兒,被迫淪為青樓賣唱,后來結識了革命黨人,自己設法逃出火坑成為督軍夫人,隨丈夫去了日本又回到四川?伤豢叭淌芊饨彝ズ头驒嘟y治,帶著四個女兒再次沖出樊籠開創(chuàng)新的人生(留在四川的兒子后來也回到她身邊)。歷經艱難險阻,成為上海錦江飯店的女老板,為地下黨組織做了許多工作。當時四川是個封建意識很濃厚的地方。長女出麻疹時,她騰出一間房子,進行消毒后放兩張床,日夜看護40多日,直到女兒完全康復。丈夫對此很不高興,認為她不該為了一個女孩的病對其他事情全然不顧。她初到上海時生活很苦,住在一間小屋內,但她帶了女兒每天把房間擦洗得干干凈凈,連樓梯過道也不放過她的女兒們也因此養(yǎng)成了注重清潔衛(wèi)生的習慣。
她從四川毅然離家出走的主要原因就是為了女兒的教育。丈夫認為;女孩子無需多讀,她卻認為必須讓她們受高等教育。為了實現這個目的,她帶著女兒獨闖上海灘,即使在窮困得靠典賣衣物度日時,決心仍不動搖。董竹君在上海東借西湊,又到菲律賓去招股,辦起了一家紗管廠。廠務繁忙不得已,只好把三個女兒送到蘇州一家教會學校的附小寄讀。她知道教會學校教學比較嚴格,但又怕孩子們們受帝國主義思想毒害,所以緊緊抓住了放“風箏”的線。每逢周末、假期,就給她們講些人生和愛國的道理,找些進步文藝讀物給她們看,要她們學做家務、熱愛勞動,培養(yǎng)她們善良熱誠、助人為樂、先人后己大公無私的高尚品德,還讓她們多接近大自然,養(yǎng)成胸懷開朗和愛美的興趣習性。追求真善美,是董竹君教育兒女的中心內容。
有一次,魯迅先生在一所暑期學校演講,題目是《上海文藝之一瞥》,她就帶了四個女幾去聽,明知她們都聽不懂,但為了讓她們在進步思想的氛圍中受到熏陶,還是讓她們坐在最后一排乖乖地聽著;貋淼穆飞虾⒆觽儾粩嗟貑柶邌柊,做母親的心里特別高興。她特別注意培養(yǎng)孩子們有堅強的意志和勇敢的精神。有一次她讓只有12歲的女兒從上海乘火車去南京,送一筆錢接濟一位親戚。但當孩子到達南京下關時,城門已經關緊,她不敢亂花錢,就在城門腳下睡了一晚。女兒回來告訴她這番經歷時,她既覺得心疼又感到高興。
她常說孩子是潔白無邪的,決不能讓“風箏”斷線,迷失了方向。女兒在外地讀書,她書信不斷。一次次教育她們:為人做事要有責任感,要光明正直;處理事情宜感情通過理智,對客觀事物應全面分析研究,不要主觀,切忌任性……她在錦江飯店當女老板時,決不讓孩子們隨便走進店里;她自己要會見朋友,除非是進步人士,其他三教九流的人一概不讓到家里來,只有在錦江會晤。目的只有一個就是防止孩子們沾染十里洋場的社會惡習。真可謂用心良苦。她的心血沒白費,五個兒女個個成材,也個個敬重母親。
董竹君 - 心系家鄉(xiāng)
董竹君一生歷經晚清、辛亥革命、北洋軍閥統治、“五四”運動、北伐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新中國成立、十年文革、改革開放,其中兩次世界大戰(zhàn),百年人生,百年縮影,百年風光,百年傳奇,難怪一代文豪郭沫若也多次欲為她代寫回憶錄,只因她以“無可稱道”婉拒而未行。董竹君在外創(chuàng)業(yè)奔波一生,始終心系家鄉(xiāng)海門。她將一大批東灶港的鄉(xiāng)下人變成了上海人,培育了上海和平飯店經理東林發(fā)、國家級頂級廚師成文彬等人才。
董竹君 - 參考資料
[1] 天下商機 http://bbs.stx168.com/showtopic-15662.aspx[2] 人民網 http://www.people.com.cn/GB/tupian/7162/7179/20020307/681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