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雁西 - 簡介
沈雁西,男,京劇琴師。江蘇無錫人。自幼熱愛民族音樂,12歲習(xí)二胡,后迷戀京劇藝術(shù),尤其是梅派唱腔,因此學(xué)習(xí)京劇。常與許良臣、程君謀、包幼蝶等共同切磋演奏技藝,后成為業(yè)余名琴師。
沈雁西 - 與梅蘭芳的相識
沈雁西仰慕和敬重梅蘭芳大師,傾心苦練的也正是梅派唱腔。面對大師的邀請,欣然答應(yīng)每天來梅家為葆玖吊嗓。沈的忠厚誠實深得大師喜歡,在為葆玖操琴吊嗓的日子里,有大師在旁指點梅派唱腔要領(lǐng),教學(xué)相長,琴藝大進。有時,梅蘭芳為了抒發(fā)激情,偶爾會將地下室門窗緊閉,請雁西為自己操琴吊嗓。有一次,請雁西吊《宇宙鋒》這段:“氣得我咬牙關(guān)火上眉尖,我手中有兵刃決一死戰(zhàn),把這些狂徒就斬首在馬前…”,激昂的唱段泄發(fā)出民族的仇恨、使操琴的雁西也感動得熱淚盈眶。梅蘭芳愛憎分明的高尚情操,對藝術(shù)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精神,既教育了他的子女,也給雁西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促使雁西更加潛心地研究琴藝。通過名師傳授,并廣泛接觸了京劇界名演員,雁西貪婪地吮吸著藝術(shù)養(yǎng)份,使他的技藝進步很快。1953年他隨言慧珠劇團赴朝鮮慰問志愿軍,曾被志愿軍的報紙贊為“最富有感情的琴師”。
沈雁西 - 藝術(shù)經(jīng)歷
“未見君子,惄如調(diào)饑!本褪沁@位“最富有感情的琴師”從幼小時起就迷上京胡的真情寫照。他十二歲起就摸起京胡,十四歲從無錫到上海來讀書,十五歲時聽人說:京胡的琴桿和音箱要經(jīng)過長時期的逐步干燥,才能使琴音清純醇厚,他竟抱了琴桿音箱共睡了三年,用體溫來烘干他的寶貝……。同時他又開始廣泛接觸名演員、名琴師和京劇愛好者如許亮臣、程君謀、包小蝶、包幼蝶、李國梁等。在舊社會,從事戲曲事業(yè)是被人歧視的。他父親希望他認真讀書,但他沒有屈服于舊的傳統(tǒng),相反對京胡技藝更加迷戀。1947年,孟小冬,魏蓮芳、裘盛戎和名票友趙培鑫演出《搜孤救孤》,由王瑞芝操琴。沈雁西為了學(xué)正宗余派胡琴,在二個半月中聽了王瑞芝為孟小冬吊嗓達72次,每次都是從午夜持續(xù)到凌晨4點。當他回到家里時,老父氣得說他“瘋”了,把門緊閉不放他進來。但“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沈雁西迷戀京胡,以所謂“不瘋不癡不成才”的勤學(xué)苦練,終于使這位青年琴師名氣越來越響,不少名演員都喜歡邀他這位“琴票”為自己伴奏。
拜師學(xué)藝
1951年,他32歲時,正式拜在長期為梅蘭芳操琴的王少卿名師門下,在嚴師的教導(dǎo)下,使他在藝術(shù)上打下了穩(wěn)固的基礎(chǔ)。1954年4月的一個晚上,梅蘭芳在美琪大戲院演《貴妃醉酒》,由于王少卿手臂突然不聽使喚,無法演奏。在這緊要關(guān)頭梅蘭芳想到了沈雁西。盡管沈?qū)γ放沙患赫莆兆匀纭⒌吘故鞘状我鎸τ^眾正式合作,萬一演砸會影響梅的聲望,不免有點緊張。為了對藝術(shù)負責(zé),演出前,梅蘭芳親自把全部唱腔從頭至尾小聲唱了一遍,并鼓勵他說:“膽子放大點兒,我是船,您是水,您推著我走!”在五十分鐘的演出中,他伴奏得抑揚頓挫恰到好處,終于以自己飽滿的潮水,把梅蘭芳這條龍舟順利地推向了目的地。梅師卸妝時,向他投來了會心的微笑。從這年6月起,他跟隨梅蘭芳劇團,到江蘇泰州、南京、無錫等地巡回演出,一直演到1956年春節(jié)。此后,有不少梅派演員請他伴奏、吊嗓或說戲。如言慧珠、楊畹農(nóng)、丁至云、沈小梅、陳正薇、李炳淑、夏慧華以及“多面手”童芷苓和對梅派藝術(shù)頗有研究的陸愷章、葛蘭等,都一致公認沈雁西的演奏感情飽滿,能深刻、準確地表達出角色的思想感情。
1957年,沈雁西參加了上海京劇團,在新排的劇目《武則天》、《金玉奴》中,又顯示出他在音樂編創(chuàng)方面的才能。其后又參加了現(xiàn)代劇《南方戰(zhàn)歌》、《社長的女兒》以及《智取威虎山》、《刑場上的婚禮》、《蝶戀花》的伴奏(后三劇是粉碎“四人幫”后重新編創(chuàng)劇目)。特別是他去世前不久,由他伴奏的《白蛇傳》,更是把京胡演伴藝術(shù)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叭酥畬W(xué)如渴而飲河海,大飲則大盈,小飲則小盈!睂ι蜓阄麇浂簧岬目炭鄬W(xué)藝,他的夫人周麗珍女士曾回憶說:他幾乎每天都是天不亮五點以前起床,聽錄音、背譜,數(shù)十年如一日。即使在失去操琴自由的十年浩劫中、他被迫下放勞動,仍不忘學(xué)藝。后來離干校讓他在舞臺上擔任拉大幕的那段時間里,他都是帶上收音機,戴上耳塞,邊聽邊練習(xí)指法。盡管己剝奪了他學(xué)藝和編創(chuàng)伴奏的自由,但他仍然“學(xué)如不及,猶恐失之”一往情深地戀著琴藝。
與人合作
梅派名演員李炳淑和沈雁西合作時間最長、對他也最了解。有一件事,使李一直感懷不已:那是在1978年,李炳淑主演《楊開慧》,沈雁西還在拉大幕。有一天,操京胡的琴師朱文龍病了,而戲票都賣出去了,救場如救火,領(lǐng)導(dǎo)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這時候才想到了沈雁西,不知能否請他頂一下,但除了領(lǐng)導(dǎo)誰都搖頭,認為這出戲是用大樂隊伴奏的,沈雁西能行嗎?哪知沈雁西卻一口應(yīng)承下來,就在這天上下午,他硬讀譜苦練,晚上就登臺,重新坐上“九龍口”,全神貫注,居然越拉越好,把全臺的人都驚呆了。原來盡管他在拉大幕,依然專注于琴聲、潛背默記,當天只要把譜在心里一連貫,救場雖如救火,照樣應(yīng)付自如。因為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和樂趣,就是能坐在“九龍口”進行他的藝術(shù)探索和實踐。有一次,他痔瘡大發(fā),大家勸他當晚停演,他不答應(yīng),讓人背上臺,當他把全出《宇宙鋒》拉完,已血染坐椅站不起來了……
沈雁西 - 患病離世
由于在“四害”橫行時,他蒙受了不白之冤,身心受到摧殘,使他患了重病,過早地于1982年4月23日離開了人世。就在1月31日,梅葆玖來滬和童芷苓等幾位上海京劇院知名演員合作,赴港演出前夕,親赴醫(yī)院去探望病中的沈師。葆玖深情地凝望著他,回憶著三十八年前幼年學(xué)戲吊嗓的情景。他安慰沈師說:“這次我們?nèi)ハ愀垩莩雒放蓱颉段魇、《別姬》、《醉酒》、《生死恨》等劇,一定把演出的全部錄音帶回請您指正……”
葆玖實現(xiàn)了他的諾言,沈雁西這位一代著名琴師,就是在聆聽錄音中,欣慰地離開了他曾經(jīng)為之奉獻出全部技藝和愛的人世…
沈雁西 - 藝術(shù)成就
沈雁西弓法全面,尤擅長弓,琴音堅實,格調(diào)高雅。他精于梅派,也曾為荀、余、馬諸流派伴奏,均有一定水平。在音樂、唱腔設(shè)計方面在《武則天》、《金玉奴》、《社長的女兒》等劇中顯露其才華。行世音帶、唱片有為言慧珠、童芷苓、楊婉農(nóng)、李炳淑伴奏的《黛玉葬花》、《西施》、《太真外傳》、《生死恨》、《白蛇傳》等。李炳淑、陸柏平、方小亞的《白蛇傳》其操琴就是沈雁西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