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康廣仁(1867年-1898年)名有溥,字廣仁,號幼博,又號大中。清末維新派,廣東南海人?涤袨橛椎。早年不事舉業(yè),認為國家弱亡,皆由八股錮禁人才所致。曾作過浙江小吏,后恥于官場污穢,腐敗,棄官不做。1897年初,在澳門創(chuàng)辦《知新報》,任總理,旨在“發(fā)明民政之公理”,旋赴上海,倡設女學堂,并與梁啟超等設立戒纏足會,遭守舊份子詆毀。后聞康有為上書光緒帝要求變法,即積極響應,主張在外交上聯(lián)合英國,在內(nèi)政上廢八股取士之制,廣開學校,講求實用之學,以培養(yǎng)更多的維新愛國志士。1898年春,與梁啟超結伴入北京,參與新政,助康有為擬新政奏稿,奔走呼號不遺余力。戊戌政變時被捕入獄,談笑自如,宣稱“若死而中國能強,死亦何妨?”不久與譚嗣同等同時遇害。事年31歲。為“戊戌六君子”之一。
人物生平
辦學辦報
康廣仁歷來反對科舉制度,從不參加應試,并認為國家弱亡,皆因八股錮塞人才所致,變法圖強應廣開學校,講求實用之學,以培養(yǎng)愛國志士。所以,康廣仁對辦學辦報興致盎然。
血濺京華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發(fā)動宮廷政變,將“百日維新”扼殺于搖籃之中?涤袨橛行沂孪鹊妹軋,死里逃生,潛往海外。而康廣仁卻在北京南海會館被捕,他在獄中談笑自若,視戊戌六君子死如歸;9月28日,與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殺害于菜市口,臨刑前他昂首向天,大聲喊道:“中國自強之機在此矣!”犧牲時年僅31歲。
遇難
家族——兄弟
康有為(1858~1927)清末資產(chǎn)階級改良派領袖,后為;逝墒最I。又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廣東南海人。
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兒子
1986年龐蓮當選全國政協(xié)委員時,在人民大會堂向鄧穎超表達了這個歷史愿望,鄧穎超表示贊同,并說:“康有為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康廣仁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兒子!”
遺詩——題獨立圖0
迢迢香海小闌干,獨立微吟一笑歡。我亦平生有心事,好花留得與人看。
康幼博茂才遺稿——節(jié)選
“八股已廢,力勸伯兄,宜速拂衣,雖多陳無益,且恐禍變生也……弟旦夕力言,
新舊水火,大權在后,決無成功,何必冒禍……”
歷史真相
六君子就義圖。一個曾看守譚嗣同等六人的叫做劉一鳴的老獄卒如此描述六君子:譚嗣同在獄中意氣自若,終日繞行室中,拾取地上煤屑,就粉墻作書,問何為,笑曰:作詩耳。林旭美秀如處子,在獄中時時作微笑?祻V仁則以頭撞壁,痛哭失聲曰:天哪!哥子的事,要兄弟來承當。林旭聞哭,尤笑不可抑。既面?zhèn)骱簦禾岱溉顺霰O(jiān),康知將受刑,哭更甚。劉光第曾任職刑部,安慰康說:此乃提審,非就刑,毋哭。既而牽自西門出,劉知故事,縛赴市曹處斬者始出西角門,乃大愕。劉于是罵曰:未提審,未定罪,即殺頭耶?何昏聵乃爾。
典籍記載
康君傳
康君名有溥,字廣仁,以字行,號幼博,又號大廣,南海先生同母弟也。精悍厲鷙,明照銳康廣仁塑像斷,見事理若區(qū)別白黑,勇于任事,洞于察機,善于觀人,遂于生死之故,長于治事之條理,嚴于律己,勇于改過。自少即絕意不事舉業(yè),以為本國之弱亡,皆由八股錮塞人才所致,故深惡痛絕之,偶一應試,輒棄去。弱冠后,嘗為小吏于浙。蓋君之少年血氣太剛,倜儻自喜,行事間或跅弛,逾越范圍,南海先生欲裁抑之,故遣入宦場,
使之游于人間最穢之域,閱歷乎猥鄙奔競險詐茍且闒冗勢利之境,使之盡知世俗之情偽,
然后可以收斂其客氣,變化其氣質,增長其識量。君為吏歲余,嘗委保甲差、文闈差,閱歷宦場既深,大恥之,掛冠而歸。自是進德勇猛,氣質大變,視前此若兩人矣。
君天才本卓絕,又得賢兄之教,覃精名理,故其發(fā)論往往精奇悍銳,出人意表,聞者為之咋舌變色,然按之理勢,實無不切當。自棄官以后,經(jīng)歷更深,學識更加,每與論一事,窮其條理,料其將來,不爽累黍,故南海先生常資為謀議焉。
膠州、旅順既失,南海先生上書痛哭論國是,請改革。曰:“今日在我國而言改革,凡百政事皆第二著也,若第一著則惟當變科舉,廢八股取士之制,使舉國之士,咸棄其頑固謬陋之學,以講求實用之學,則天下之人如瞽者忽開目,恍然于萬國強弱之故,愛國之心自生,人才自出矣。阿兄歷年所陳改革之事,皆千條萬緒,彼政府之人早已望而生畏,故不能行也。今當以全副精神專注于廢八股之一事,鍥而不舍,或可有成。此關一破,則一切新政之根芽已立矣。”
蓋當是時猶未深知皇上之圣明,故于改革之事,不敢多所奢望也。及南海先生既召見,鄉(xiāng)會八股之試既廢,海內(nèi)志士額手為國家慶。君乃曰:“士之數(shù)莫多于童生與秀才,幾居全數(shù)百分之九十九焉。今但革鄉(xiāng)會試而不變歲科試,未足以振刷此輩之心目。且鄉(xiāng)會試期在三年以后,為期太緩。此三年中,人事靡常。今必先變童試、歲科試,立刻施行然后可。”乃與御史宋伯魯謀,抗疏言之,得旨俞允。于是君請南海先生曰:“阿兄可以出京矣。我國改革之期今尚未至。且千年來,行愚民之政,壓抑既久,人才乏絕,今全國之人材,尚不足以任全國之事,改革甚難有效。今科舉既變,學堂既開,阿兄宜歸廣東、上海,卓如宜歸湖南,專心教育之事,著書譯書撰報,激厲士民愛國之心,養(yǎng)成多數(shù)實用之才,三年之后,然后可大行改革也。
時南海先生初被知遇,天眷優(yōu)渥,感激君恩,不忍舍去。
既而天津閱兵廢立之事,漸有所聞,君復語曰:“自古無主權不一之國而能成大事者,今皇上雖天亶睿圣,然無賞罰之權,全國大柄,皆在西后之手,而滿人之猜忌如此,守舊大臣之相嫉如此,何能有成?阿兄速當出京養(yǎng)晦矣。先生曰:“孔子之圣,知其不可而為之,凡人見孺子將入于井,猶思援之,況全國之命乎?況君父之難乎?西后之專橫,舊黨之頑固,皇上非不知之,然皇上猶且舍位亡身以救天下,我忝受知遇,義固不可引身而退也!本龔驮唬骸鞍⑿蛛m舍身思救之,然于事必不能有益,徒一死耳。死固不足惜,但阿兄生平所志所學,欲發(fā)明公理以救全世界之眾生者,他日之事業(yè)正多,責任正重,今尚非死所也!毕壬唬骸吧雷杂刑烀崾迥昵,經(jīng)華德里筑屋之下,飛磚猝墜,掠面而下,面損流血。使彼時飛磚斜落半寸,擊于腦,則死久矣。天下之境遇皆華德里飛磚之類也。今日之事雖險,吾亦以飛磚視之,但行吾心之所安而已,他事非所計也。”自是君不復敢言出京。然南海先生每欲有所陳奏,有所興革,君必勸阻之,謂當俟諸九月閱兵以后,若皇上得免于難,然后大舉,未為晚也。
故事凡皇上有所敕任,有所賜賚,必詣宮門謝恩,賜召見焉。南海先生先后奉命為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督辦官報局,又以著書之故,賜金二千兩,皆當謝恩,君獨謂“西后及滿洲黨相忌已甚,阿兄若屢見皇上,徒增其疑而速其變,不如勿往。”故先生自六月以后,上書極少,又不覲見,但上折謝恩,惟于所進呈之書,言改革之條理而已,皆從君之意也,其料事之明如此。南海先生既決意不出都,俟九月閱兵之役,謀有所救 護,而君與譚君任此事最力。初,余既奉命督辦譯書,以君久在大同譯書局,諳練此事,欲托君出上?偲涑。行有日矣,而八月初二日忽奉明詔,命南海先生出京;初三日又奉密詔敦促。一日不可留。先生戀闕甚耿耿,君乃曰:“阿兄即行,弟與復生、卓如及諸君力謀之!鄙w是時雖知事急,然以為其發(fā)難終在九月,故欲竭蹶死力,有所布置也,以故先生行而君獨留,遂及于難,其臨大節(jié)之不茍又如此。君明于大道,達于生死,常語余云:“吾生三十年,見兄弟戚友之年,與我相若者,今死去不計其數(shù)矣。吾每將己身與彼輩相較,常作已死觀;今之猶在人間,作死而復生觀,故應做之事,即放膽做去,無所掛礙,無所恐怖也。”蓋君之從容就義者,其根柢深厚矣。
既被逮之日,與同居二人程式谷、錢維驥同在獄中,言笑自若,高歌聲出金石。程、錢等固不知密詔及救護之事,然聞令出西后,乃曰:“我等必死矣!本齾柭曉唬骸八酪嗪蝹∪昴暌讯嘁,我年已三十余矣,不猶愈于生數(shù)月而死,數(shù)歲而死者乎?且一刀而死,不猶愈于抱病歲月而死者乎?特恐我等未必死耳,死則中國之強在此矣,死又何傷哉?”程曰:“君所言甚是,第外國變法,皆前者死,后者繼,今我國新黨甚寡弱,恐我輩一死后,無繼者也!本唬骸鞍斯梢褟U,人才將輩出矣,何患無繼哉?”神氣雍容,臨節(jié)終不少變,鳴呼烈矣!
南海先生之學,以仁為宗旨,君則以義為宗旨,故其治事也,專明權限,能斷割,不妄求人,不妄接人,嚴于辭受取與,有高掌遠蹠摧陷廓清之概。于同時士大夫皆以豪俊俯視之。當十六歲時,因惡帖括,故不悅學,父兄責之,即自抗顏為童子師。疑其游戲必不成,姑試之,而從之學者有八九人,端坐課弟子,莊肅儼然,手創(chuàng)學規(guī),嚴整有度,雖極頑橫之童子,戢戢奉法惟謹。自是知其為治事才,一切家事營辨督租皆委焉。
其治事如商君法,如孫武令,嚴密縝栗,令出必行,奴仆無不畏之,故事無不舉。少年曾與先生同居一樓,樓前有芭蕉一株,經(jīng)秋后敗葉狼藉。先生故有茂對萬物之心,窗草不除之意,甚愛護之。忽一日,失蕉所在,則君所鋤棄也。先生責其不仁,君曰:“留此何用,徒亂人意!庇忠蝗眨壬龣z其閣上舊書整理之,以累世為儒,閣上藏前代帖括甚多,君舉而付之一炬。先生詰之,君則曰:“是區(qū)區(qū)者尚不割舍耶?留此物,
此樓何時得清凈!贝私跃龤q時軼事也。雖細端亦可以見其剛斷之氣矣。君事母最孝,非在側則母不歡,母有所煩惱,得君數(shù)言,輒怡笑以解。蓋其在母側,純?yōu)槿孀又,與接朋輩任事時,若兩人云。最深于自知,勇于改過。其事為己所不能任者,必自白之,不輕許可,及其既任,則以心力殉之;有過失,必自知之、自言之而痛改之,蓋光明磊落,肝膽照人焉。
君嘗慨中國醫(yī)學之不講,草菅人命,學醫(yī)于美人嘉約翰,三年,遂通泰西醫(yī)術。欲以移中國,在滬創(chuàng)醫(yī)學堂,草具章程,雖以事未成,而后必行之。蓋君之勇斷,足以廓清國家之積弊,其明察精細,足以經(jīng)營國家治平之條理,而未能一得藉手,遂殉國以沒。其所辦之事,則在澳門創(chuàng)立《知新報》,發(fā)明民政公理;在上海設譯書局,譯日本書,以開民智;
在西樵鄉(xiāng)設一學校,以泰西政學教授鄉(xiāng)之子弟;先生惡婦女纏足,壬午年創(chuàng)不纏足會而未成,君卒成之,粵風大移,粵會成,則與超推之于滬,集士夫開不纏足大會,君實為總持;
又與同志創(chuàng)女學堂,以救婦女之患,行太平之義。于君才未盡十一,亦可以觀其志矣。君雅不喜章句記誦詞章之學,明算工書,能作篆,嘗為詩駢散文,然以為無用,既不求工,亦不存稿,蓋皆以余事為之,故遺文存者無幾。然其言論往往發(fā)前人所未發(fā),言人所不敢言。蓋南海先生于一切名理,每僅發(fā)其端,含蓄而不盡言,君則推波助瀾,窮其究竟,達其極點,故精思偉論獨多焉。君既歿,朋輩將記憶其言論,裒而集之,以傳于后。君既棄浙官,改官候選主事。妻黃謹娛,為中國女學會倡辦董事。
論曰:徐子靖、王小航常語余云,二康皆絕倫之資,各有所長,不能軒輊。其言雖稍過,然幼博之才,真今日救時之良矣。世人莫不知南海先生,而罕知幼博,蓋為兄所掩,無足怪也。而先生之好仁,與幼博之持義,適足以相補,故先生之行事,出于幼博所左右者為多焉。六烈士之中,任事之勇猛,性行之篤摯,惟復生與幼博為最。復生學問之深博,過于幼博;幼博治事之條理,過于復生,兩人之才,真未易軒輊也。嗚呼!今日眼中之人,求如兩君者可復得乎?可復得乎?幼博之入京也,在今春二月。時余適自湘大病出滬,扶病入京師,應春官試。幼博善醫(yī)學,于余之病也,為之調(diào)護飲食,劑醫(yī)藥,至是則伴余同北行。蓋幼博之入京,本無他事,不過為余病耳。余病不死,而幼博死于余之病,余疚何如哉?
官場發(fā)展
認為八股文有害人才的發(fā)展,因而每次應試都放棄作答,20歲后曾在浙江當小吏,其后曾當保甲差、文闈差。在戊戌變法中,康廣仁勸其兄康有為:“八股已廢,力勸伯兄,宜速拂衣,雖多陳無益,且恐禍變生也……弟旦夕力言,新舊水火,大權在后,決無成功,何必冒禍……”。又在致何易中的信中指出:“伯兄規(guī)模太廣,志氣太銳,包攬?zhí),同志太孤,舉行太大。當?shù)嘏耪,忌者、擠者、謗者盈衢塞巷,而上又無權,安能有成?弟私竊深憂之,故常謂但竭力廢八股,俾民智能開,則危崖上轉石,不患不能至地。今已如愿,八股已廢,力勸伯兄宜速拂衣,雖多陳無益,且恐禍變生也!
變法失敗,六君子下獄論死,廣仁在獄中“言笑自若,高歌聲出金石”,他對譚嗣同說:“今八股已廢,人才將輩出,我輩死,中國強矣!
少年軼事
十六歲時,不喜歡帖括,因此不喜歡學習,被父親和兄長責怪,便自薦當小孩的老師。別人以為他在玩,便試試他,找來八九名小孩做其弟子,上課時甚為莊重嚴肅,更自創(chuàng)學規(guī),令頑皮驕橫的小孩都很聽話。其他人才知道他有辦事能力,便委托他負責不少家事。他令出必行,奴仆都很怕,因此沒有事辦不成。
康有溥將他居住的樓前的芭蕉鋤走,康有為斥責他不仁,康有溥說那芭蕉沒有用,只會煩擾人。
康有為叫康有溥檢查、整理閣上的舊書,康有溥竟將數(shù)代傳下的帖括一把火燒掉?涤袨閱査,他反問康有為是否這些區(qū)區(qū)的東西也不能放棄,并認為留下那些東西,那座樓就不會清凈。
以上各事,可見康有溥為人剛斷。
墓葬之謎
康有為胞弟康廣仁作為戊戌六君子之一,其壯懷激烈可與譚嗣同比肩,其見識甚至超過康有為。
英雄血濺京華后,清政府將他們的遺體棄市3日,遂拋向郊外。從此,康廣仁的遺骨葬于何處,成為一大懸謎。有的說,被百姓厚葬于京郊;有的說,被維新派余黨遷葬于上海……
經(jīng)康有為在大陸的兒媳,上海文史研究館館員龐蓮老人的講述并求證有關史料,終于弄清了康廣仁的墓址。
當時,康廣仁家人及維新余黨,在一個凄風苦雨的夜晚,將他的遺骸偷運至香港,默默掩埋?涤袨橹讣霸浞蛉藦堅浦樘油愀劬幼『螅闶畮啄耆缫蝗,守護著康廣仁的墳塋。1913年8月9日,康母去世,康有為由日本奔喪歸港,是年12月1日,康有為租“海明”輪,運母與弟靈柩回廣東南海縣老家,淺葬母與弟于銀塘鄉(xiāng)之后岡。
康有為疼愛這位英年慘死的幼弟。他無論住在上海新閘路辛家花園,還是住在愚園路“游存廬”,經(jīng)常肅立在奉有康廣仁遺像的“三本堂”前,久久地凝視乃弟的英俊形象。
康有為到上海生活,常常感到對不起淺葬故鄉(xiāng)的母與弟。1914年,他最寵愛的三太太何旃理病逝,悲痛之余,他決定將母、弟遷葬,與三太太同葬在一處山明水秀的勝跡?涤袨樵啻斡斡[江蘇的大茅山,此乃道教圣地,林木森森,濃蔭蔽日,峰壑泉流,渾然天成?涤袨橥砟昝孕棚L水堪輿之學,他見大茅山集偉岸與靈秀于一爐,遂出重金請風水先生,一同上山尋找最佳的陵寢地。最后,他們選定大茅山積金峰下的青龍山,認為此山有龍首龍尾,坐北朝南,狀似巨龍騰飛,乃吉祥之處。1920年6月16日,康有為攜全家披麻戴孝,扶著3具至親的靈柩,在吹鼓手、道士那悲愴、沉郁的號角和誦經(jīng)聲中,完成了葬禮。是時,康有為在親人墓前涕淚交加,長跪不起。
1927年早春,康有為做七十大壽前夕,突然心思變化,常常念叨人以葉落歸根為好,表示要將3位親人的遺骨從大茅山遷回故鄉(xiāng)厚葬。在以后的許多年中,康有為的幼子康同凝(龐蓮丈夫,1978年去世)一直想完成父親的遺愿,可惜天不假年。然而,因康氏后人絕大部分在海外,都沒有精力去完成遷葬之事。
康有為3位親人的墳冢地處偏僻,“文革”中又被扒毀,如今,康廣仁墓葬大茅山的史實連當?shù)厝艘膊磺宄。唯康母墓前的半截殘碑,被大茅山的道士移至印宮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