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家境貧困,早年寄讀塾館。19歲隨岳父杭濟之就讀于洛社,21歲在母舅胡時忠家讀書,為邑諸生。入清后,曾于順治六年(1649年)、十一年兩次鄉(xiāng)試,不舉。從此無意科舉仕進,在無錫、蘇州、江陰等地,以坐館教書終其一生。
人物生平
民的抗清斗爭。計六奇耳聞目睹,如實地記錄了當時的情況。他說:“江陰未破前三日,晝夜煙聲不絕。予鄉(xiāng)距江城四十余里(按興道鄉(xiāng)在無錫西北,靠近江陰縣界),炮聲發(fā),臥床間地亦震動,枕上夢恒為之醒。予下午往四河口訪內(nèi)家,遙望東北一帶煙火沖天而起,炮聲轟烈,令人膽墮。分“次年正月朔,合城(指江陰城)百姓無一人不披麻者,慘甚”④特別是順治三年(1646)仲冬,杭濟之的異母弟王謀率鄉(xiāng)兵萬人,夜襲無錫城,兵敗被執(zhí)不屈,慘遭殺害⑥,使他失去了一位好友,悲痛之余,更激起了他強烈的民族感情。江山易主,時政更新,清朝統(tǒng)治者為了籠絡和收買漢族地主階級知識分子,消除他們的
反抗情緒,從順治二年起,當全國大部分地區(qū)還處在戰(zhàn)火彌漫的情況下,便開始恢復科舉考-試,使讀書者有出仕的希望。計六奇作為封建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一員,也曾于順治六年、十一年,先后兩次赴江陰應試,但都名落孫山,未能得志。在應試期間,計六奇接觸到相當部分考生,傾聽了他們講述各地的抗清活動。而第二次赴江陰應試時,又適逢張名振率義師
文學創(chuàng)作
計六奇為把明清之際的社會巨變記錄下來以寄托故國之思,約自清康熙二年(1663年)起著手準備《明季北略》和《明季南略》兩書的寫作。除收集大量的文獻資料外,又前往江陰、蘇州、鎮(zhèn)江、六合、通州、桐城等地實地調(diào)查,察看重大事件的遺跡,同時深入社會下層,與重大事件目擊者交談,盡力搜羅感性材料?滴跏陜蓵鴮懗,共42卷,兩書編纂特點是編年為綱,雜以紀事本末、傳記形式。各卷按年分事記述,但編年不編月,有些事目中,又多以事件為題,也有傳記、章奏、詩文。每卷幾乎都有“志異”,專記星象變化和天災異象。梁啟超說:“計用賓之《明季北略》、《明季南略》,用紀事本末體,組織頗善”。
按編年體記述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至清康熙四年70年間明清易代的史事。兩書引用文獻資料六七十種,又寫入大量的歷史事件目擊者的實觀資料,對研究明朝末年的農(nóng)民戰(zhàn)爭和明清之際的民族斗爭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另著有《粵滇紀聞》、《金壇獄案》、《南京紀略》、《辛丑紀聞》等歷史著作,記載了明清之際的史事與掌故。
《北略》《南略》1944年甲申年,郭沫若在重慶著述《甲申三百年祭》一文,即大量參考《明季北略》與《明季南略》二書,要求中國共產(chǎn)黨高級領導記取歷史教訓,不能重蹈李自成覆轍。
明熹宗同邑農(nóng)民起義黃道周曾櫻邸報明末農(nóng)民起義宋光祖賊傷三藩賊禍五事內(nèi)父鼎新革故吳三桂弘光政權(q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