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早期經歷
石重貴本為后晉高祖石敬瑭的侄兒。其父 石敬儒曾經做過 后唐莊宗 李存勖的騎將,早逝,石敬瑭遂將他收為己子。后梁乾化三年(913)六月二十七日出生在太原汾陽里。石重貴少時謹言慎行,質樸純厚,深得石敬瑭喜愛,到各地鎮(zhèn)守都讓他跟隨前行,曾把諸多事情委托給他辦理,但石重貴生性愛好馳馬射箭,頗有沙陀祖輩之風。石敬瑭鎮(zhèn)守太原時,讓 瑯琊人王震教石重貴《 禮記》,石重貴不能領悟其中的意義,對王震說:“這不是我家干的事。”
后唐清泰二年(936年),石敬瑭在晉陽舉兵叛唐,后唐大軍圍攻太原。石重貴或出謀劃策,或冒矢拒敵,都受到石敬瑭贊賞。石敬瑭借契丹兵挫敗后唐軍隊,離太原赴洛陽奪取帝位,臨行前在契丹國主 耶律德光的推薦下,選擇了石重貴留守太原,授以北京留守、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徒、行太原尹,掌河東管內節(jié)度觀察事。官銜不少,但政績平平,“未著人望”。盡管如此,因受到叔父倚重青睞,石重貴仍步步高升。天福二年(937)九月,被征召回朝廷,授予光祿大夫、檢校太保、右金吾衛(wèi)上將軍。天福三年(938)十二月,任開封尹,加封檢校太傅,封為鄭王,增加食邑三千戶,加封檢校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天福七年(942)石敬瑭死前,石重貴改任廣晉尹,進封齊王,兼任侍中。
石敬瑭死后,石重貴承制即位及為后晉出帝。石重貴在叔父尚有嫡子在世時,能繼承大統(tǒng),其間不乏宮中密謀。石敬瑭生有六子,大多早夭,僅剩幼子 石重睿一人。本來石敬瑭在病中托孤與宰臣 馮道,意思要馮道輔立石重睿。但他死后,馮道與當時掌握實權的侍衛(wèi)親軍都指揮使 景延廣卻擅立石重貴為帝。
登基為帝
石重貴在位時間不長,前后不過五年。五年中,生活的浪濤既把他涌上了頂峰,也把他無情地摔到了谷底,成為亡國之君。
石重貴即位前,后晉的形勢并不樂觀。契丹憑扶立石敬瑭有功,挾制中原,虎視眈眈;后晉的南面有割據稱王的 吳越、 后蜀;后晉統(tǒng)治集團內部矛盾重重,加之連年的旱、蝗、澇、饑,餓殍遍野,民怨沸騰。后晉的政權內外交困,危機四伏。
石重貴一即位,就遇到一棘手問題,就是如何向契丹主耶律德光報告。景延廣傲氣十足,力主向契丹主稱孫不稱臣,結果給伺機南下的契丹主提供了機會。恰逢青州節(jié)度使 楊光遠這時外連契丹造反,于是將石敬瑭時與契丹稱臣修好,雖屈辱倒還大致和平的局面打破了。與契丹的戰(zhàn)爭時斷時續(xù),一直到后晉的滅亡。開運元年(944年)正月,契丹前鋒 趙延壽、趙延昭引五萬騎入寇,兵分數(shù)路陷貝州、入雁門,長驅直入。石重貴在眾將的簇擁下親征。這時他可能感到大禍臨頭,就遣人致書契丹主,求修舊好。契丹主正志得意滿,豈愿中途罷兵。石重貴求和遭到拒絕,只好迎戰(zhàn)。在這一年與第二年的抗擊契丹的戰(zhàn)爭中,盡管他指揮無能、用人不當、號令不靈,但賴中原軍民的英勇戰(zhàn)斗,契丹兩次大規(guī)模的進攻都被挫敗了。
此后,契丹退兵,石重貴凱旋還朝,以為從此天下太平,又過起醉生夢死的生活。他本來就是個聲色犬馬之徒,視國事為兒戲。石敬瑭尸骨本寒,梓宮在殯,石重貴就納頗有美色的寡嬸馮夫人為妃,并恬不知恥地問左右說“我今日作新婿何如”。開運元年,晉軍與契丹軍戰(zhàn)于戚城,他卻每天聽樂不止。他在宮中聽慣了“細聲女樂”。親征以來,只能召左右“淺藩軍校,奏三弦胡琴,和以羌笛,擊節(jié)鳴鼓,更舞送歌,以為娛樂”,所以他常給侍臣們抱怨說“此非音樂也”。宰臣馮道等投其所好,奏請舉樂,這時石重貴還算清醒了一點,沒有允許。開運二年(945年)三月,后晉與契丹在陽城決戰(zhàn)前夕,石重貴仍出外游獵。他不做戰(zhàn)守準備,反而大建宮室,裝飾后庭,廣置器玩。為鋪地毯,不惜用織工數(shù)百,費時一年。為玩樂盡興,他對優(yōu)伶?zhèn)冑p賜無度。在國難當頭,百姓餓斃于道的時刻,石重貴還如此的揮霍,后果可想而知。
石重貴在位期間,很少有惠民之舉,偶而殺上兩個貪官污吏,也是掩人耳目。身為一國之君,皇帝即國家,應有盡有,但他貪得無厭。為應付戰(zhàn)爭費用,為滿足自己濫耗,他甚至在大蝗大旱之年,還派出惡吏,分道刮民。天福八年(943)六月,他遣“內外臣僚二十人分往諸道州府率借粟麥,時使臣希旨,立法甚峻,民間泥封之,隱其數(shù)者皆斃之。而這一月,“諸州郡大蝗,所至草木皆盡。”開運元年(944)四月,他“命文武官僚三十六人往諸道括率錢帛”。
亡國受辱
石重貴昏昏噩噩,全靠一群將相扶持,但他所寵信重用之輩,很少有德才兼?zhèn)洌倚臑橹髦。石重貴任命杜重威為北面行營部招討使,對此番出征,石重貴充滿了狂妄的信心。他在詔書中聲稱要“先取瀛莫,安定關南;次復幽燕、蕩平塞北”。可事實再次嘲弄了他。杜重威在前線投敵,另一將領張彥澤引兵南下,直趨汴梁。臘月十七日,張彥澤大兵壓城,包圍了皇宮,石重貴無以為計,欲縱火自焚,多虧了近侍一把拉住,他才免為灰燼。張彥澤自作主張,強把石重貴一家遷到開封府派兵把守。
次年正月初,契丹主到京。石重貴此前已派兒子石延煦、石延寶奉表、國寶、金印求降,這時欲與太后一起迎接,遭到拒絕。契丹主下制,降石重貴為光祿大夫、檢校太尉,封負義侯,封地偏僻,在渤海國界的黃龍府。石重貴一家北行時。有時飯也吃不上,只得殺畜而食。石重貴一行人風餐露宿,忍饑挨餓,倍受凌辱,好容易到了黃龍府,契丹國母又召往懷州。懷州在黃龍府西北千余里,石重貴只得重新上路。幸逢契丹內部發(fā)生了王位之爭,新王永康王允許他們暫住遼陽,自此供給稍有保證。后漢乾信元年(948年),永康王至遼陽,石重貴著白衣紗帽拜之。石重貴有一幼女,永康王之妻兄求之,因年幼謝絕。不幾日,永康王就遣人奪走,送給妻兄。乾佑二年(949),石重貴一家被允在建州(今遼寧朝陽西南)居住。行至中途,石重貴生母安妃病死。到建州后,得土地50余頃,石重貴令一行人建造房屋,分田耕種。這年,契丹述律王子又強娶石重貴寵姬趙氏、聶氏而去。石重貴悲憤不已,但也無奈。
石重貴墓志銘稱他于保寧六年(974年)六月十八日逝世
史籍記載
《 新五代史·晉本紀第九》
家族成員
父親
石敬儒
母親
安氏
妻子
張皇后: 張從訓長女(《宋史》作 張從恩女),石重貴登基后追冊為皇后
馮皇后
兒子
石延煦(據《御定歷代紀事年表》作 晉高祖孫)
石延寶(據《御定歷代紀事年表》作 晉高祖孫)
考古發(fā)現(xiàn)
考古人員曾在遼寧省朝陽縣境內新發(fā)現(xiàn)兩個遼代墓志和大量考古資料,從墓志和資料上證實了傳說中的晉代王城所處位置在今天的朝陽縣波羅赤村附近。
從墓志內容上看,這兩個墓志分別是后晉高祖石敬瑭的皇后李氏和妃子安氏的。這兩個墓志是在朝陽縣烏蘭河碩鄉(xiāng)黃道營子村附近的遼墓群出土的,至此,李氏死后葬于遼陽的說法得到了更正,進一步證實了傳說中的 晉王城在離墓地不遠的地方朝陽縣波羅赤村附近。
當年,后晉高祖石敬瑭為了打敗后唐,向契丹求援借兵,代價是向其稱臣,認比自己小十幾歲的遼太宗耶律德光為父,相約事成之后,割盧龍一道及雁門關以北諸州燕云十六州,被后人稱之為兒皇帝。石敬瑭死后,他的侄子石重貴繼承皇位,不久后,耶律德光發(fā)兵入侵,后晉全軍潰敗,李氏等人被驅逐出皇宮。后來耶律德光在建州城(今天的朝陽縣木頭城子鎮(zhèn)一帶)城北幾十里外的地方,劃出五十多頃土地給李太后和石重貴,讓他們耕種田地,自給自足,他們居住的地方就是后來傳說中的晉王城。文物工作者從出土的碑文中發(fā)現(xiàn)這個墓就是石重貴的墓。
通過附近遼代古墓群、出土墓志上的內容等證實了波羅赤遼代古墓就是晉王的家族墓地,附近有一個遼代古城遺跡,東西長500米,南北寬150米,現(xiàn)今還可以看見護城河的痕跡,專家認定這個地方就是古代的晉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