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許申,北宋人,又名許維之,號化州。生于今潮陽市,祖籍福建。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應(yīng)殿試,名列榜首,授將仕郎秘書省校書。后歷任鄞縣知縣,韶州、吉州、柳州和建州的知州,廣西提點刑獄。景祜二年(1035年)出任江南東路轉(zhuǎn)運使兼管江西、湖南諸路。任職期間,注重地方建設(shè),興辨公益事業(yè),關(guān)心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深得士民敬仰。北宋熙寧年間(1068—1077年),朝廷推行王安石變法,許申上書陳法弊端,違背皇帝旨意,被撤去刑部郎中之職。后被任廣南東路轉(zhuǎn)運使,官終刑部郎中,被列為唐宋潮州八賢之一。
歷史事跡
許申年青時能文,深得時任潮州通判之陳堯佐賞識。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被舉薦應(yīng)“賢良方正”科中進(jìn)士。適逢真宗到泰山舉行封禪大典,許申獻(xiàn)賦頌,在眾多獻(xiàn)賦者中被選為第一,先后授將仕郎、秘書省校書郎、出任鄞縣(今浙江鄞縣)知縣。天禧初年(天禧元年為1017年)升任韶州(今廣東韶關(guān))知州。又先后任吉(州治在今江西吉安)、柳(今廣西柳州)、建(今福建建甌)三州的知州,再升任廣南西路提點刑獄。宋仁宗景佑二年(1035年)后,從度支判官、工部郎中,出任江南東路轉(zhuǎn)運使。許申任官期間,“具有治跡”,“士民至今思焉”。許申在三司任職時,曾建議用化學(xué)方法(“藥化銅雜”)鑄錢,銅三鐵六,認(rèn)為費省而利厚,被采納并在京城開鑄。
宋神宗時,許申曾極力陳說新法流弊,觸犯當(dāng)朝權(quán)貴,被貶,遷湖南,后復(fù)任廣南東路轉(zhuǎn)運使,官至刑部郎中。
許申姿宇軒昂,見識通達(dá)敏銳;為文淵洽溫潤,切靡端正,都來源于他的修養(yǎng)。著有《高陽集》。
許申后人也出類拔萃,其子孫中科舉者有8人,為官者有41人。許申之孫許聞義曾在賓州(今廣西賓陽)任知府,曾孫許玨也曾任此職,而許玨下代許并又知賓州,三代同仕一地,實為佳話。
唐宋潮州八賢
趙德:唐朝人,助韓愈在潮辦教育。
王大寶:今潮安縣人,榜眼,宋禮部尚書。支持抗金名將張浚北伐,彈劾抗金敗將汪澈,致力穩(wěn)住抗金局勢。
許申:潮陽人,宋人,曾任韶州、吉州、柳州、建州等地知府。
張夔:澄海人。
劉允:歷任循州(今龍川)戶曹、程鄉(xiāng)(今梅縣)知縣、化州知州。體恤民苦,減免賦稅,革除弊政。
林巽:潮安人。
盧侗:歷任宋朝善縣主簿、國子監(jiān)直講、柳州知州、循州知州、太子中舍人。
吳復(fù)古:揭陽人,字子野,布衣怪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