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克萊門斯·梅特涅(Klemens Wenzel von Metternich,1773年5月15日—1859年6月11日)是十九世紀其中一位最出色的奧地利外交家。一、出生與成長
梅特涅出生于德意志科希倫茨的官宦世家。他的父親當時是奧國駐萊茵公國的公使,梅特涅在萊茵—莫塞爾區(qū)(Rhine-Moselle)渡過其少年時期,這段隨著父親駐外的成長時期,令他也走上外交家之路。
二、邁入上層社會
1795年9月,梅特涅與愛麗諾·考尼特斯女伯爵(Eleonore Kuunitz)結(jié)婚,這個婚姻給予梅特涅躋身于奧國上層貴族社會的機緣,并且得以接近奧皇法蘭西斯一世(Francis I)。
三、外交生涯的開始
1801年,梅特涅的外交生涯開始。他初履此任便以奧國大使的身份奉派前往德勒斯登(Dresden),極受賞視的梅特涅在兩年之后又被負予重任派駐柏林(Berlin),由于奧王對柏林大使期望頗深,希望擔(dān)任此職位者既要能獲得普魯士宮廷及政要的喜愛,又要能兼具敏銳觀察力及配合度高,因此梅特涅的出任,再度證明了他己慢慢進入了奧國外交政策的權(quán)力核心。
四、任駐法大使與瓦格拉姆戰(zhàn)役
1806年,當時法國及歐洲尚是拿破侖時代。梅特涅奉派為駐法大使,他結(jié)交了不少社會名流,從他們之間,梅特涅獲知法國政治事務(wù)的重要報告。他也利用會議的談判,促使法奧和約(Franco-Austrian Treaty of Fontainebleau)的簽訂,雖然最終不能避免法奧的戰(zhàn)爭,但他利用這段時期,對拿破侖一世性格,得到深切的認識。
然而,梅特涅當時卻高估了1808年西班牙起事對拿破侖的影響,錯估了情勢并勸導(dǎo)奧國與法國作戰(zhàn),拿破侖大軍終究還是在1809年7月5~6日在瓦格拉姆(Wagram)大敗奧軍,并且進入了奧都維也納,是為瓦格拉姆戰(zhàn)役。經(jīng)此一役,奧國的情勢可說是黯淡無光。
五、奧法聯(lián)姻
1809年10月8日,奧王法蘭西斯一世指派梅特涅為外交部長,六天之后,被迫與法國簽訂申布倫條約(Treaty of Schonbrunn)。梅特涅利用了拿破侖的虛榮,安排了拿氏與奧國公主瑪麗u2027露薏絲(Marie-Louise)的婚事,暫時讓奧國獲得了喘息機會,使奧國不再是拿破侖的主要敵人,此舉可說是外交上的一大成功。
六、維也納會議
1814年10月,拿破侖被打敗后,梅特涅主持維也納會議(Congress of Vienna, 1814-1815)。
決定會議大計是奧地利帝國、英國、俄羅斯帝國、普魯士王國及法國波旁王朝五國。
這次會議名義上是為了重建歐洲和平,實際目的卻是復(fù)辟封建王朝,打壓各國的民族、民主運動。因梅特涅及多數(shù)與會領(lǐng)袖都認為,民族主義及民主運動是致亂之源,并敵視法國大革命的原則,他們致力使歐洲回歸到1789年法國大革命前的原狀,恢復(fù)舊秩序下的思想與制度,重新建立歐洲的保守勢力。在梅特涅的強勢主導(dǎo)下,維也納會議訂下歐洲各國以后的「協(xié)調(diào)」方針,亦種下日后四國同盟的建立。
七、四國同盟
梅特涅多次主持四國同盟的會議,策劃鎮(zhèn)壓歐洲各國的革命。先鎮(zhèn)壓意大利革命,并支持法國鎮(zhèn)壓西班牙的革命。
總之,四國同盟在1820年以后,成為專制君主壓迫各民族自由的聯(lián)盟,當英、法不肯再與其合作后,它甚至不復(fù)存在歐洲協(xié)調(diào)的外形,進一步成為史家王曾才所稱的“東歐三專制國家反革命聯(lián)盟”。
八、封相與流亡
梅特涅于1821年5月被任命為奧國首相,本來梅氏可進一步實行他的抱負,但是英國在列強國際會議上的突然轉(zhuǎn)變,使梅特涅在國際影響力漸低。
而國內(nèi)政策方面,梅特涅在國內(nèi)積極實施高壓統(tǒng)治,極力維護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以其在全國實行的書報檢查制度為例:當時有不下5000種書刊被列為禁書,其中許多是有影響的名著;書報檢查的范圍實際上并不限于書報,還包括地圖、石刻和徽章等,甚至從法國運來的瓷器上的“自由”一詞也要被清除掉。
隨著國際及國內(nèi)情勢的變化,梅特涅所代表的保守勢力日趨衰落,最后甚至成為人人攻擊的對象,1848年3月13日,維也納民眾在法國二月革命的影響下發(fā)動起事,梅特涅政府被推翻。次日,梅氏男扮女裝,逃往英國。
1851年,梅特涅重回到維也納,但是沒有再參與政治,而于1859年6月11日,他在維也納逝世。
九、總結(jié)
總而言之,梅特涅是當時(19世紀)保守主義的巨擘,在維也納會議后的三十幾年(1815-1848),被稱為“梅特涅時代”。
梅氏之所以敵視民族和自由主義,固然是因為他出身所影響,但亦一方面,亦因為奧帝國本身的需要。在列強集會維也納期間,奧皇法蘭西斯一世曾告訴一位俄國使節(jié):“我的國家像一所蟲蛀的房子,如果移動一部份,誰也不知道會倒塌多少!笔聦嵣希敃r的奧國缺乏富裕、保守的中產(chǎn)階級,人口大部份是農(nóng)民;而民族構(gòu)成更為復(fù)雜,分別有馬札兒人、捷克人、羅馬尼亞人及波蘭人等等,換言之,奧國亦無民族或文化上的統(tǒng)一性,因此梅氏最怕民族獨立及民主政治思想之傳遞,他認為這些力量足以令奧帝國土崩瓦解。
無論如何,梅氏是19世紀歷史里一位重要的外交家,他劃定了19世紀前期歐洲發(fā)展的脈絡(luò),維持了歐洲各專制國長達30多年的專制統(tǒng)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