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李范文, 男,漢族,1932年11月出生,陜西西鄉(xiāng)人。中共黨員。1949年10月參加工作,1956年7月中央民族學院語文系藏語專業(yè)畢業(yè),1959年9月中央民族學院歷史系研究生畢業(yè)。寧夏社會科學院名譽院長。1987年7月晉升為研究員。長期從事西夏歷史和語言文字的研究工作。
1984年獲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有突出貢獻的專家稱號,1986年獲國家級有突出 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992年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主要著作有:《西夏研究論集》、《國外中國學研究譯叢(第一、二輯)、《西夏陵墓出土殘碑粹編》、《同音研究》、《宋代西北方音研究》、《西夏語比較研究》、《夏漢字典》,與他人合作的著作有《西夏簡史》、《西夏官印匯考》、《圣立義海研究》、《西夏文〈雜字研究〉》、《電腦處理西夏文〈雜字〉研究一書》。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80余篇,并多次榮獲寧夏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
作為國內(nèi)外知名的西夏學專家,曾先后出訪匈牙利、俄羅斯、奧地利、日本等國,進行廣泛的講學和學術(shù)交流活動,深得各國學術(shù)界的歡迎,其事跡已收入美國的《國際名人錄》、英國的《世界名人錄》、《世界精英錄》等,在國內(nèi)外學術(shù)界影響很大。
1981年主持召開了首屆中國西夏學術(shù)討論會,1995年主持召開了首屆西夏國際學術(shù)討論會。
主持完成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西夏通史》,與臺灣中央研究院語言研究所龔煌城教授共同主持完成一項國際合作課題《俄藏黑水城文獻研究》。目前,他主編的大型工具書《西夏學大辭典》正在進行中,他被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陜西師范大學聯(lián)合聘為博士生導師培養(yǎng)西夏學博士生。
寧夏社會科學院名譽院長李范文,是著名的西夏學專家。1939年出生于陜西省西鄉(xiāng)縣,1959年中央民族學院研究生畢業(yè)。曾被錯劃為右派,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平反。李范文從60年代起從事西夏文字研究,并為此從北京來到寧夏。
李范文在西夏文字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精通西夏文字為數(shù)不多的幾名專家之一。尤其是他撰寫的《同音研究》和編纂的《夏漢字典》,幫助人們找到了識讀西夏文字的鑰匙。
西夏文字很像漢字之形,但與漢字根本不同,“乍視,字皆可識;熟視,無一字可識”。中國西夏王朝創(chuàng)制并使用的這種西夏文字,隨著王朝的覆滅而一度在歷史上消失。19世紀20世紀之交西夏文字被重新發(fā)現(xiàn)后,幾乎無人識讀,已成為“死文字”。近一個世紀來,在中外西夏學學者的共同努力下,西夏學已發(fā)展成為一門國際顯學,但由于西夏文字識讀困難,影響了西夏學的研究和發(fā)展。
為此,李范文苦心研究了25年西夏文字。終于按照自己獨特的構(gòu)思與編排體系,編纂成大型辭書 《夏漢字典》——世界上第一部西夏文字典。這部字典共有150多萬字,集古今中外西夏文宇研究之成果,從語音、語義、語法、字型等各方面,對6000個西夏字辨形、解義、注音、例句,采用科學檢索方法,為西夏歷史研究一重要貢獻。
李范文還撰寫了一批很有學術(shù)價值的論文和專著。比如, 《試論西夏黨項族的來源與變遷》,揭開了西夏遺民消失之謎;
《西夏皇帝稱號考》,揭開了西夏皇帝稱號、封號、謚號之謎;
《西夏宮印匯考》,揭開了西夏宮印之謎;
《<掌中珠>復字注音考釋》,揭開了西夏文復字注音之謎;
《西夏皇奇今何在》,揭開了西夏皇胄后裔之謎……
李范文用與宋并存的西夏人骨勒茂才1190年所著的西夏語與漢語對照詞匯集《番漢合時掌中珠》,對宋代的西北方音進行了研究,出版了50萬字的《宋代西北方音》,彌補了漢語音研究和西夏語研究的空白。
而今,他正在主持編寫世界第一部《西夏通史》。
采訪資料:
突破阻撓,毅然來寧
說起剛來寧夏的日子,李范文教授有點激動,也有點感傷。那是1960年,在中央民族大學學習藏語和民族學剛剛畢業(yè)的李范文偶然間見到了被稱之為“天書”的西夏文字,當時就被這種充滿神秘氣息的“似字非字”的方塊字所吸引。“要學西夏文字,要搞西夏歷史研究,就一定要到西夏故都銀川,而且要從西夏文字開始學!彼@樣想著。正巧,時任國務院總理的周恩來也在那時關(guān)注到西夏文字的研究問題,李范文響應號召主動要求到寧夏來。但來自家庭的壓力向李范文襲來,妻子堅決不和他一起來寧夏。面對家庭和事業(yè)的抉擇,他毅然決定選擇事業(yè),與妻子離婚后,他踏上了西下的列車。
無學可研,憤而上山
到達銀川后的李范文,被莫大的失望墜入深淵。寧夏既沒有他想象中那么多的西夏古跡,更沒有任何西夏學研究機構(gòu)。當時寧夏大學的前身寧夏教育學院剛剛建成,他被分配在那里搞回族研究。兩年后,他調(diào)入寧夏博物館,開始著手西夏學的研究工作。
但資料的匱乏又一次讓李范文感到無奈。這時西夏王陵的挖掘工作剛剛開始,這個癡迷西夏學的漢子背起行囊,憤而上山。
由于李范文不屬于文物考古工作者,他在山上也只能做些后勤工作,管理民工、給民工發(fā)工資等雜活。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他利用休息和晚上的時間,從收集來的西夏王陵附近的殘磚爛瓦開始,一點點地進入了西夏王國的迷宮,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西夏學研究。
七年的山上生活,差點丟掉自己的命
那是不堪回首的7年,山上環(huán)境之惡劣是常人難以想象的。他在銀川再婚后的兩個孩子到山上來看他,半夜,賀蘭山下狂風怒吼,兩個兒子嚇得一晚上緊緊抱著他的脖子,第二天一早就鬧著回家。他說:“兒子只來看過他一次,從此再也沒有來過。”沒有時間照顧家庭,對兒子和妻子的愧疚也沒有讓他回去,壓力、委屈、痛苦,時刻折磨著他。他住在賀蘭山下的西夏王陵挖掘現(xiàn)場,這一住就是7年。
每個月僅有半斤油、一斤肉……幾年下來,1.78米的漢子體重僅剩50公斤,血壓最高80,最低50,嚴重貧血。他的老伴把家里為4個孩子養(yǎng)的14只下蛋的雞全部宰了給他吃了,才總算是把他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
二十年磨一劍,《夏漢字典》橫空出世
在西夏王陵挖掘現(xiàn)場的7年艱苦工作,奠定了李范文在西夏學研究方面的重要基礎(chǔ)。經(jīng)過漫長的研究工作,他利用文獻整理出近6000多個西夏文字。1976年,他夢想中的《夏漢字典》初稿完成,《西夏研究》的初稿也在這里完成。可艱難的出版過程整整歷經(jīng)了21年,1997年才終于正式面世了。這部字典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引起了轟動,同時,他還走遍甘南、四川、丹巴等地,尋找西夏人后裔,寫了一批西夏學研究方面的論文:《試論西夏黨項族的來源與變遷》一文,揭開了西夏移民消失之迷;《西夏官印匯考》揭開了西夏官印之迷;《西夏皇裔今尚在》揭開了西夏王胄并未被成吉思汗斬盡殺絕之迷……
由于他在西夏學研究方面有突出貢獻,1984年榮獲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有突出貢獻的專家稱號;1986年榮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專家稱號,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2002年,他的《夏漢字典》榮獲全國哲學社會科學最高獎———吳玉章獎。他的名字被載入《當代中國名人錄》、美國的《國際名人錄》、英國的《世界名人錄》、《世界精英錄》等。
研究西夏學,為旅游服務
對于一些人利用西夏文化創(chuàng)造和研究西夏印章、西夏歌舞等,李范文教授表示非常贊同,也給予了很多理論上的支持。在采訪過程中,李范文教授不止一次提到,研究西夏學,最終目的是為寧夏的旅游服務。李教授告訴記者,他現(xiàn)在每天想的都是怎樣把西夏文化變?yōu)楫a(chǎn)業(yè),變?yōu)榭梢詾樾麄鲗幭某隽Φ墓ぞ,進而研究西夏人的歌舞、文化、服飾等。他還說,寧夏要想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須要有獨特的文化,西夏古國有很多獨特的東西,光靠表面上的膚淺研究是不行的,要培養(yǎng)高層次的專家學者。
李范文教授作為寧夏社科院的名譽院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還兼任北京大學、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首都師范大學、陜西師范大學、復旦大學等高校教授,培養(yǎng)著西夏學高級教學及科研人才。
但盡管如此,西夏學研究方面還是出現(xiàn)了“人才危機”,“有人因為這個行業(yè)太苦而改行了,有人因為沒有錢賺而改行了,雖然目前來講寧夏的西夏學研究方面在全世界范圍內(nèi)都是領(lǐng)先的,但后繼乏人的現(xiàn)狀很是令人擔憂!崩罘段慕淌诘脑挼莱隽怂膿鷳n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