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條概要
高力士,唐朝宦官。幼年時入宮,由高延福收為養(yǎng)子,受到武則天賞識。唐玄宗時期,助唐玄宗平定韋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亂,深得玄宗寵信。忠心耿耿,與唐玄宗不離不棄,被譽為“千古賢宦第一人”。
人物簡介
高力士(684—762),唐代潘州人(今廣東省高州市城區(qū)),為馮盎(北朝海南民族英雄的代表人物)之曾孫、馮智玳之孫、馮君衡之子,10歲時,其家因株連罪被抄,被閹。武則天圣歷初(698年),嶺南招討使李千里進二閹兒,一為力士,一為金剛,力士初為則天賞識,后因小過逐出宮,中人高延福收為養(yǎng)子,一年多后,則天又召力士入宮。景龍中(708年),臨淄王李隆基引為知己,景龍四年李隆基發(fā)動宮廷政變,殺韋皇后、安樂公主和武氏黨羽,唐睿宗復(fù)位,立隆基為皇太子,力士參與謀劃有功,擢升朝散大夫、內(nèi)給事。先天元年(712年),力士協(xié)助玄宗又發(fā)動一次宮廷政變平亂,遷銀青光祿大夫,行內(nèi)侍正員。開元初(714年)加封右監(jiān)門衛(wèi)將軍,知內(nèi)侍省事玄宗寵信宦官,尤以力士為心腹。而考古發(fā)掘證實高力士身高一米七五左右,頗有度量、文武雙全、時行善事,侍奉玄宗,深受信任,掌握大權(quán),并不是憑著一味的逢迎和巴結(jié)。而是雖身為宦官,卻能在關(guān)鍵時刻對唐玄宗起到政治上的有力幫助和情感上的傾心關(guān)懷。 高力士雖為閹人,卻有非凡的政治眼光和決斷性格,“善于騎射,一發(fā)而中,三軍心服”,確實頗有大將之風(fēng)。自此,力士權(quán)傾朝野,據(jù)《唐故開府儀同三司兼內(nèi)侍監(jiān)贈揚州大都督陪葬泰陵高公神道碑并序》記敘:由于唐玄宗“恩遇特崇,功卿宰臣,因以決事”,但高力士則“中立而不倚,得君而不驕,順而不諛,諫而不犯。(進)王言而有度,持國柄而無權(quán)。近無閑言,遠無橫議。君子曰:此所謂事君之美也!边@一段話對高力士的評價雖有過譽之詞,但也清楚地說明玄宗對高力士非常器重,朝廷內(nèi)外的公卿大臣很尊重他的意見,力士因之常常參與國家大事的決策并能直接向皇帝提議。天寶初(742年),加封力士為冠軍大將軍、右監(jiān)門衛(wèi)大將軍、進封渤海郡公。七年,加封力士驃騎大將軍,其家產(chǎn)富有非王侯能比。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史思明發(fā)動安史之亂陷兩京,力士兵隨玄宗入蜀,行至馬嵬坡,將士嘩變,殺楊國忠,并脅迫玄宗殺楊貴妃,玄宗猶豫不決,力士力勸玄宗而縊殺之。(一說設(shè)計幫助貴妃逃亡海外)至成都后,力士因有功受封齊國公。天寶十五年(756年)肅宗稱帝,改為至德元年。后力士隨玄宗還京,加開府儀同三司,封賞五百戶。上元元年(760年),力士被誣流放巫州(今湖南省懷化市洪江市)。寶應(yīng)元年(762年),唐代宗即位,力士遇赦還京,歸至朗州,知悉玄宗上皇駕崩,力士面朝北哀慟嘔血而卒。代宗復(fù)其原官職,并贈封揚州大都督,陪葬唐玄宗泰陵。
人物關(guān)系
與唐玄宗
唐玄宗與高力士關(guān)系甚密。他幫助玄宗平定韋后和太平公主之亂,是唐玄宗最信任的人。而他至死不渝,為玄宗而死,著實令人感動。
力士常宿禁中,四方進奏文表,必先過目,小事便自行裁決。玄宗說“力士當(dāng)上(值日),我寢乃安”,在朝廷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太子李亨(后為肅宗)呼之為二兄,諸王、公主呼之為阿翁,駙馬輩呼之為爺,唐明皇李隆基也不直呼高力士的名字,稱呼他:將軍 。他的資產(chǎn)富過王侯。曾修佛寺鑄鐘,宴公卿,規(guī)定擊鐘一次須納禮錢十萬,諂媚他的人擊至二十杵,少者亦至十杵。高力士自幼與母麥?zhǔn)鲜,他貴顯后,嶺南節(jié)度使探聽到麥?zhǔn)系南侣,于是將麥(zhǔn)蠌臑{州迎接到長安。玄宗封麥?zhǔn)蠟樵絿蛉,追贈力士亡父為廣州大都督。
力士平素謹(jǐn)慎,又善于觀察時勢,所以久受寵任,于朝廷內(nèi)外亦無大惡名。而他言事有個特點,叫“順而不諛,諫而不犯”。故其實早在安史之亂之前,玄宗逐漸沉迷聲色,又昏庸任用奸邪之人時。作為皇帝信任的他不僅僅伺候皇帝和貴妃的起居,更重要的是多次警示忠告唐玄宗應(yīng)提防安祿山擁兵自重,心懷叵測,勸玄宗收回邊事大權(quán)。
這一點,《資治通鑒》有明確的記載:
玄宗逐漸沉迷聲色,十幾年來無意朝政,宰相李林甫探知其意,遂與牛仙客謀劃,增加京畿近道粟賦,又采用和糴之法,以充實關(guān)中。不幾年,京畿蓄積殷富,這更助長了玄宗退隱想法。一天,玄宗于大同殿思神念道,左右無人,便悄悄地對高力士說:“朕自住關(guān)內(nèi)向欲十年,俗阜人安,中外無事,高止黃屋,吐故納新,軍國之謀,委以林甫,卿謂如何?”高力土感到玄宗受李林甫迷惑很深,便極口規(guī)諫玄宗:“林甫用變造之謀,仙客建和糴之策,足堪救弊,未可長行?肿冋齻}盡即義倉盡,正義俱盡,國無旬月之蓄,人懷饑饉之憂,和糴不停,即四方之利不出公門,天下之人盡無私蓄。棄本逐末,其遠乎哉?”他還進一步指出:“軍國之柄,未可假人,威權(quán)之聲,振于中外,得失之議,誰敢興言?伏惟陛下圖之。”玄宗聽后一時感到十分不快,但還是覺得高力士言之有理,接著就改變了態(tài)度,說:“朕與卿休戚共同,何須憂慮!辈⒚笥荫R上置酒為樂。天寶十三載(754)六月,劍南留后李宓進攻南詔,喪師二十多萬,楊國忠隱匿不報,玄宗被蒙在鼓里。一天,玄宗卻對高力士說:“朕今老矣,朝事忖之宰相,邊事付之諸將,夫復(fù)何憂!”高力士立即提醒他說:“臣聞云南數(shù)喪師,又邊將擁兵太盛,陛下將何以制之!臣恐一旦禍發(fā),不可復(fù)救,何得謂無憂也!”高力士對時局的看法給昏頭昏腦的玄宗敲了一下警鐘,引起了警覺,當(dāng)即表示:“卿勿言,朕徐思之。” 高力士的諤諤之言并未能使玄宗改過,依然寵信宰相和邊將。這年秋天,大雨連下六十多天,玄宗以為是上天對他的譴告,私下對高力士說:“自天寶十年之后,朕數(shù)有疑,果致天災(zāi),以殃萬姓,雖韋(見素)、陳(希烈)改轍,楊(國忠)、李(林甫)殊途,終未通朕懷。卿總無言,何以為意?”力士即回奏說:“開元二十年以前,宰臣授職,不敢失墜;邊將承恩,更相戮力。自陛下威權(quán)假于宰相,法令不行,災(zāi)省備于歲時,陰陽失度,縱為輪慮,難以獲安,臣不敢言,良有以也。”再次批評了玄宗不理朝政,寵信奸相的錯誤做法。 唐玄宗晚年的腐朽統(tǒng)治,終于釀成了安史之亂,致使他逃往成都避難。當(dāng)他聞知太子李亨于靈武即位時,似乎很得意,對高力士說:“我兒嗣位,應(yīng)天順人,改元至德,孝乎惟孝。卿之與朕,亦有何憂?”高力士聽后,說:“陛下躬親庶務(wù),子有黔黎四十余年,天下無事。一朝兩京失守,萬姓流亡,西蜀、朔方,皆為警蹕之地;河南、漢北,盡為征戰(zhàn)之場。天下之臣,莫不增痛。陛下謂臣曰:u2018卿之與朕,復(fù)何憂哉!u2019臣未敢奉詔。臣聞主憂臣辱,主辱臣死,死辱之義,職臣之由。臣不孝不忠,尚存余喘。親蒙曉諭,戰(zhàn)懼伏深!备吡κ恐该髁司謩莸膰(yán)峻,委婉地批評了玄宗的盲目樂觀思想。
可惜,開始玄宗還聽,說得多了,皇帝就不高興了,終是沒有聽從。直到楊貴妃殞命馬嵬坡(一說流亡海外),唐玄宗才悔恨交加,說:“悔不聽卿言,致有今日之禍!”
安史之亂中,他隨玄宗奔西川,行至馬嵬驛時,“軍士圍驛,上聞喧嘩,問外何事,左右以國忠反對,上杖屨出驛門,慰勞軍士,令收隊,軍士不應(yīng)!鄙厦吡κ繂柧売,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對曰:“u2018國忠謀反,貴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u2019”上曰:“朕自當(dāng)處之!比腴T,杖傾首而立。久之,京兆司錄韋諤前言曰:“今眾怒難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決!”因叩頭流血。上曰:“u2018貴妃長居深宮,安知國忠反謀!u2019”在此關(guān)鍵之時,高力士進諫曰:“貴妃誠無罪,然將士已殺國忠,而貴妃在陛下左右,豈敢自安!愿陛下審思之,將士安,則陛下安矣!鄙夏嗣κ恳F妃于佛堂,縊殺之。輿尸置驛庭,召玄禮等入視之。玄禮等乃免胄釋甲,頓首請罪,上慰勞之,令曉諭軍士。玄禮等呼萬歲,再拜而出,于是始整部伍為行計。”.
馬嵬驛楊貴妃被處死,千余年來憑說紛紜。在當(dāng)時護駕軍士群情激憤的危急情況下,高力士為了保護玄宗逃亡,也只能勸皇帝采納龍武大將軍陳玄禮的主張,采取犧牲貴妃以平息軍憤的無奈辦法。
玄宗入蜀后,先前與高力士同受寵信的官居三品的內(nèi)侍監(jiān)袁思藝投降安祿山,高力士則因從幸成都、護駕有功進封齊國公。肅宗即位后,帝聞肅宗即位,玄宗“喜曰”:吾兒順天應(yīng)人,改元至德,不忘孝乎,尚何憂?”力士曰:“兩京失守,生人流亡,河南漢北為戰(zhàn)區(qū),天下痛心,而陛下以為何憂,臣不敢聞!钡拇_,不僅肅宗即位時的戰(zhàn)況是不容樂觀的,在復(fù)雜殘酷的宮廷斗爭中,玄宗返回長安后肅宗對乃父的態(tài)度,也絕非玄宗所愿的“不忘孝”。疾風(fēng)知勁草,危難之際,高力士既對唐玄宗忠心耿耿,追隨身旁,又能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把握時機,及時進諫,提醒玄宗,在當(dāng)時的社會條件下,可謂處事干練的忠臣。
西京收復(fù)后,他隨玄宗返回長安。安史之亂平息以后,玄宗被迎接回朝,并尊為“太上皇”。兒子肅宗不希望太上皇管朝政,兒媳、肅宗的皇后張良娣及宦官李輔國就暗中配合,常常挾制迫害玄宗,一般舊臣,早都忙著投靠新主子邀寵去了。倍感寂寞的唐玄宗,左右只有一個人陪伴,那就是高力士。
上元元年即公元760年,以擁戴肅宗有功的大宦官李輔國乘肅宗父子之間的矛盾,誣奏玄宗與高力士“日與外人交通”,又借口u2018請?zhí)匣实教珮O宮游玩u2019,強行把玄宗遷往西內(nèi)。玄宗騎馬行至睿武門,卻被忽然涌上的五百名手執(zhí)出鞘兵刃的禁軍攔住了去路。為首的正是李輔國,他傲慢道:“陛下說,太上皇居住的興慶宮太過狹小不便,請您去太極宮居!”玄宗受了驚嚇,幾乎掉下馬來。高力士連忙扶住玄宗,走上前去厲聲面斥李輔國:“五十年太平天子,李輔國汝舊臣,不宜無禮,李輔國下馬!”李輔國不覺失轡而下,又看了他一眼,遂冷笑道:“高公公,真沒想到事到如今,你怎么還那么不懂事?”言罷便一刀砍死了高力士身邊的一名小宦官。高力士面對李輔國的威脅面不改色,直接對那五百騎兵喊話道:“太上皇誥曰,將士各得好生。ù蠹倚量嗔!你們在太上皇面前拔刀攔路,就不怕犯王法么?!)”他的氣概把李輔國和五百禁軍紛紛鎮(zhèn)住了,皆慌忙收刀下馬跪倒齊呼“太上皇萬福”。局面算是初步穩(wěn)定了下來,但高力士是個明白人,知道重回興慶宮已是不可能的了,唯一能做的只有保護玄宗安全了。怎么辦呢?他就直盯著李輔國道:“李輔國攏馬!”李輔國看了看他,只好悻悻然過去把馬韁拉住,這樣一來,他與李輔國兩人一左一右牽著玄宗的馬,平安把玄宗護送到了太極宮。宮門關(guān)上之后,李輔國才得以帶兵離去。而玄宗握住高力士的手已是淚流滿面,說:“微將軍,阿瞞(玄宗小名)已為兵死鬼矣!”
高力士的行為,深深得罪了李輔國,不久李輔國就勾結(jié)張良娣私下詔書:“上元初遭謗遷讁安置巫州,知與不知,皆為嘆息!睂⒏吡κ繌娦袕男谏磉呁献,所以才會有了后來的流放,平素行事謹(jǐn)慎的他,為了玄宗,不惜得罪權(quán)勢滔天的李輔國,是怎樣的忠心?應(yīng)當(dāng)說,這個榮與辱大起大落的著名宦官,在當(dāng)時的歷史環(huán)境里,做到了一個古代忠臣的所能做的一切。
史料記載,力士至巫州時,隨從不過十幾人,所余衣糧,僅夠數(shù)月之用。翌年,第五琦也謫至夷州,與高力士萍水相逢,兩人飲酒敘談。高力士回顧往事,無限傷感,即席賦詩曰:“煙薰眼落膜,瘴染面朱虞!敝,對左右說:“宰相猶如此,余何以堪!”左右聽了,無不涕泗交流。
寶應(yīng)元年(762年)四月,玄宗和肅宗相繼去世。李豫即位是為代宗,改元大赦天下。流放于巫州的高力士遇赦回京。六月,他得到玄宗去世的噩耗,“號天叩地,悲不自勝”,每一號慟,數(shù)回氣絕。七月,到朗州(今湖南常德)時由于哀毀過度,哽咽成疾。他對左右說:“吾年已七十三,可謂壽矣。官至開府儀,可謂貴矣。既貴且壽,死何恨焉。所恨者二圣升遐,攀號不逮;孤魂旅櫬,飄泊何依?”八月八日在朗州開元寺的西院去世。代宗以高力士為前朝耆舊,保護先帝有功,遂詔令恢復(fù)他過去的官爵,并贈揚州大都督,許配葬玄宗的泰陵。
與李白
天寶元年(742),兩位聲名煊赫、風(fēng)格迥異的人物相遇于大唐首都長安宮苑。一個是權(quán)重四海的冠軍大將軍、渤?ら_國公、內(nèi)侍監(jiān)高力士(690-762),一個是落筆搖五岳、嘯傲凌王侯獨領(lǐng)風(fēng)騷的天才詩人李白(701-762)。他們相聚在唐皇帝李隆基身邊,周旋于沉香亭上、白蓮池畔的輕歌曼舞、美酒香花中,這該有多少動人的故事,巧妙的過招吸引人的目光、引發(fā)人的遐想。事實也果然如此。請看李浚《松窗雜錄》:
開元中,禁中初重木芍藥,即今牡丹也。得四本紅、紫、淺紅、通白者。上移植于興慶池東沉香亭前。會花方繁開,上乘照夜白(馬名)太真妃以步輦從。詔特選梨園弟子中尤者,得樂十六部。李龜年以歌擅一時之名手,捧檀板押眾樂前,將歌之。上曰:賞名花、對妃子焉用舊樂為?遂命龜年持金花箋宣賜翰林供奉李白,立進清平調(diào)三章……龜年以歌詞進。上命梨園弟子略約調(diào)撫絲竹,遂促龜年以歌之。太真妃持玻璃七寶杯,酌西涼葡桃酒,笑領(lǐng)歌詞,意甚厚。上因調(diào)玉笛以倚曲……自是顧李翰林尤異于諸學(xué)士。會高力士終以脫烏皮六縫(靴)為深恥。異日,太真妃重吟前詞。力士曰:始以妃子怨李白深入骨髓。何反拳拳如是耶?太真妃因驚曰:何翰林學(xué)士能辱人如斯?力士曰:以飛燕指妃子,賤之甚矣。太真妃頗深然之。上嘗三欲命李白官,卒為宮中所捍而止。
還有段成式的《酉陽雜俎》:
李白名播海內(nèi)。玄宗于便殿召見。神氣高朗,軒軒然若霞舉。上不覺忘萬乘之尊。因命納履。白遂展足與高力士曰:去靴。力士失勢,遽為脫之。及出,上指白謂力士曰:此人固窮相。
這兩則栩栩如生的故事,就是高力士為李白脫靴的原創(chuàng)本。李、段皆晚唐人,晚于李白百年左右。這些材料后被大量引用,寫入正史、搬上舞臺,盛傳人口。加上很多人往往喜歡把玄宗晚年政治腐敗的責(zé)任往他身邊的人身上推,高力士的弄臣形象就是這樣塑成的。但,這是真的嗎?首先《松窗雜錄》所講的時間背景開元中就完全不對。開元共二十九年。中是多少,對折算也在十四、五年左右。殊不知貴妃冊封在開元二十四年。開元中哪會有贊美貴妃之詩作?另李白在《代宋中丞作自薦表》亦云:天寶初,五府交辟(推薦),名動京師。上皇聞而悅之,召入掖庭。天寶初入京,寫得明明白白,可謂鐵證,足以否定開元中其說之非。此外,一些與李白有親密交往并為他編詩寫序的人,如:李陽冰、魏顥以及為他作墓碣的劉全白,也都一致認為是天寶初間奉詔入京。更值得注意的是李白在《為趙宣城與楊右相書》中說:伏惟相公,開張徽猷,寅亮天地。入夔龍之室,持造化之權(quán)。安石高枕,蒼生是仰。此文作于天寶十四年,是代宣城守趙悅寫的。這里說的楊右相,不是別人,正是楊貴妃的堂兄楊國忠。將楊比為夔龍(舜之賢臣夔與龍),安石(晉謝安字安石),此等夸詞,皆諛言非實。不過,卻從另一側(cè)面反證李白并不怎么嫉恨楊氏兄妹吧。假設(shè)真有貴妃讒逐李白之事,能這樣寫嗎?李浚之說,不足取信,再明白不過了。至于《酉陽雜俎》所載,則更為離奇。試想尊貴風(fēng)流、曠古一人的李隆基能為被他召來的白衣詩人李白的風(fēng)采震懾和壓倒而說出這樣進退失據(jù),出爾反爾的話嗎?既然不滿李白的放肆,又怎能要提拔他呢?其不合情理,一想可知。實為文人快意編出的小說家言而已。前人對此早有質(zhì)疑。明人鐘泰華在《文苑四史》即指出恐出自稗官小說。清人王琦在《李太白文集跋》中亦云:后人深快其事(指高力士脫靴),而多為溢美之言以稱之。然核其事,太白亦安能如論者之期許哉。表現(xiàn)了一種冷靜的理性思考。
事實上,促使李白離去的原因,與高力士無關(guān)。高力士作為行事端慎的人,一直好評如潮。他自稱:“供掃酒之余,遂蒙侍從之顧,扶戴明皇,逼畏艱難,大固不敢不密,小亦不敢不誠,事必記心,言無漏口,日慎一日,將二十年。”故有的史書稱他“性和謹(jǐn)少過,善觀時俯仰,不敢驕橫,故天子終親任之,士大夫亦不疾惡也”。這種為人處事作風(fēng),不僅與當(dāng)時的政治形勢有關(guān),也是由他的品行所決定的。他在不少事情上并不附會權(quán)臣奸相。有的事還很有見地。連張說、張九齡、李邕等賢相名臣都尊重有加。這在《全唐文》諸卷中累累提及,不一而足。燕國公張說更為其養(yǎng)父高延福、生父馮君衡、生母麥太夫人三撰碑銘,推許備至。李邕亦有《謝恩命遣高將軍出餞狀》之文。這樣受到皇上與縉紳名臣推重的人,李白性雖豪縱,也必不至無端啟釁,以招禍災(zāi)。相反,從文獻上考查,高力士與李白的交往,倒有正面的記述。范傳正在《唐左拾遺翰林學(xué)士李公新墓碑》云:天寶初,召見于金鑾殿。玄宗明皇帝降輦步迎,如見園、綺……他日泛白蓮池。公不在宴。皇歡既洽,召公作序。時公已被酒于翰林苑中。仍(又)命高將軍扶以登舟,優(yōu)寵如是。既而上疏請還舊山。玄宗愛其才,或慮乘醉出入省中。不能不言溫室樹(宮內(nèi)秘聞),恐掇后患,惜而遂之。高大將軍扶李白醉上龍舟,調(diào)護殷勤,這是多么動人的情節(jié)。范傳正是李白的通家子侄。此序真實不虛,堪稱信史。所載與李、段之小說家言竟是如此隔若霄壤。
那么,真正導(dǎo)致李白離去的原因何在?李白的族叔李陽冰在其《草堂集序》中說:出入翰林中,問以國政。潛草詔告,人無知者。丑正同列,害能成謗。格言不入,帝用疏之。認為是翰林院同事進讒言的結(jié)果。另一位魏顥,在《李翰林集序》中云:上皇豫游,召白。白時為貴門邀飲,比至半醉。令制出師詔,不草而成。許中書舍人。以張垍讒逐。張垍是何許人?乃故丞相張說之子,明皇帝之嬌婿,當(dāng)朝駙馬、衛(wèi)尉卿。當(dāng)時與其兄均以舍人學(xué)士任職翰林院,同掌綸翰?烧f是李白的同列長官。他的反對自然是一重大阻力。此外諸家所述,大致相同如此。此外李白在《為宋中丞自薦表》亦云:召入禁掖,既潤色于鴻業(yè),或間草于王言。雍容揄揚,特見褒賞。為賤臣詐詭,遂放歸山。因為在那些規(guī)行矩步的館閣諸臣眼里,李白掀天揭地的詩文,放蕩不羈的作派,自然是看不順眼,無法相容的。于是羅織周納,編造惡名,趕走了事。而張垍則充當(dāng)了這幕丑劇的領(lǐng)頭者。
人物評價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宦官的地位非常奇怪,因為他們在生理上缺失了男人最在乎的部分,所以雖然身處泱泱大國的權(quán)力和財富中心,卻往往在人格和心理上扭曲和不完整。傳統(tǒng)戲劇里,宦官統(tǒng)統(tǒng)扮演著小丑的角色,要么陰險狠毒,要么溜須拍馬,他們只要一出場,都是手執(zhí)拂塵的白臉奸臣樣。在當(dāng)代的影視劇里,宦官往往也沒什么好貨色,放眼望去,只要是那些面敷白粉,嘴唇暗紅,捏著蘭花指,行事娘娘腔的家伙,必是宦官無疑。但是高力士卻是一個好宦官,身體強壯,辦事得力,有著將軍的風(fēng)范,他與唐玄宗不離不棄、終生不渝的關(guān)系,更是超越了君臣,超越了主仆,那是一種生死與共的兄弟、知己情誼。
他的功,遠遠大于他的過,況且,就沖著他對李隆基的一片忠心,就足以推翻太監(jiān)們“阿諛奉承,見風(fēng)使舵”的面具化形象。李贄在《史綱評要》中指出高力士真忠臣也,誰謂閹宦無人!是摒棄了傳統(tǒng)偏見的中允不二的儻論。而當(dāng)今青年作家賈飛也持相似觀點,稱古今中國宦官中,高力士算一位忠誠而又有謀略的政治家。在幫助唐玄宗李隆基登基時,打敗太平公主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后來,高力士不像趙高一類,一心想著謀權(quán)篡位,而是忠心耿耿報效李隆基。在安祿山叛變時,仍舊堅定地站在唐玄宗身邊,可見其一片忠心。同時,高力士并不算奸臣,與大多外臣關(guān)系良好。
以下摘自《明皇雜錄》原文
“高力士既譴於巫州,山谷多薺而人不食,力士感之,因為詩寄意:「兩京作斤賣,五溪無人采。夷夏雖有殊,氣味終不改!蛊溽釙鈿w,至武溪,道遇開元中羽林軍士,坐事謫嶺南,停車訪舊,方知上皇已厭世。力士北望號泣,嘔血而死。張少悌所寫的高力士墓志中有清楚的記載:“寶應(yīng)元年,有制追赴上都,中路聞天崩地圻,二圣下席,長號泣血,勺飲不入口,惜攀髯而無及,俄易簀而長辭。其八月八日終于朗州龍興寺,享年七十三。輿櫬至京,恩制贈開府儀同三司,揚州大都督,仍陪葬泰陵!
陜西師范大學(xué)歷史系教授、著名的唐史專家胡戟這樣評價高力士:“他有歷史局限性,但他也為唐王朝的中興寫下了濃重的一筆。對比唐王朝爾虞我詐、親情泯滅的殘酷斗爭,他對唐玄宗致死不渝的忠誠,無疑是閃爍著人性光輝的一個亮點!
當(dāng)然,除了忠心,高力士不同于歷代其他知名宦官地地方還有很多;其中就有他是歷史上首位娶妻的宦官。一個人生理的不完善,并不意味著可以剝奪他感情的需要;據(jù)傳,妻子呂氏是高力士在少年流浪時相認的,后來雖然他身為宦官,呂氏仍然心甘情愿地嫁進了門,這樁首次發(fā)生在宦官身上地婚姻或許也便是同類婚姻中最美好和單純地一例,往后那些權(quán)傾一時的太監(jiān)們迎娶的三妻四妾,恐怕真情實意者少而攀權(quán)附貴者多。相比他們來說,高力士算是幸福的了。
長眠之地
高力士墓位于陜西省蒲城縣保南鄉(xiāng)山西村,它是唐玄宗泰陵惟一的陪葬墓,但由于1999年出土后保存簡陋,大風(fēng)等自然因素將對墓內(nèi)的文物造成嚴(yán)重傷害,蒲城省文物局、渭南市計劃部門已于2004年審批通過并立項,將成立高力士墓博物館,初步資金預(yù)算有710萬元。如今高力士墓占地2畝,建成后的高力士墓博物館將占地18畝。
陜西省蒲城縣保南鄉(xiāng)有一座金粟山,山上便是玄宗陵,失去楊貴妃地唐明皇在此安息了千余年。在這壯觀地玄宗泰陵邊,有一個黃土堆,破敗而且很不起眼,但就在這黃土下,長眠著玄宗最忠實地仆人――高力士。這個黃土堆,是玄宗唯一地陪葬墓。或許是玄宗在做太上皇地最后幾年孤苦時光中,終于想明白了那些當(dāng)初甘愿為他當(dāng)牛做馬地奴才和大臣們,只不過是他榮華富貴地附帶品,真正能屬于自己地,便是和楊玉環(huán)地那場傾心之戀以及與高力士一起打拼天下地主仆兼兄弟之情。美人已不可尋,唯有力士還在遙遠地巫州為自己流淚,所以在死前,玄宗親點其為自己唯一陪葬之人。也許,唐明皇生前賜給高力士地財富不計其數(shù),但唯有這封遺詔,才真正顯示了在這位皇帝心中,高力士早已不是奴才地身份,那是朋友,是兄弟,是唯一可與之交心,與之榮辱與共地人;蛟S也是因為知道這個,高力士不愿讓明皇在九泉下孤獨,盡早趕了去,在地下再續(xù)這份只有他倆才明白地情誼!
相關(guān)詩作
《詠薺》(亦名感巫州薺菜》)
兩京作斤賣,五溪無人采。夷夏雖有殊,氣味終不改。
此詩毫無文采,常人寫出來,定會遭人笑話,但是已是71歲高齡的高力士在流放途中作此絕句,卻句句都透著凄涼勁和忠誠味兒,讓人讀著心里不是滋味。據(jù)《新唐書本傳》:力士行前曰:臣當(dāng)死已久,天子哀憐到現(xiàn)在。愿一見陛下顏色,死不恨。李輔國不許。遂開始了他那一去不復(fù)返的悲壯旅程。借物明志,表現(xiàn)了縱有滄桑巨變,而不改本色的高尚操守。后人亦有詩云:“列戟依稀舊賚齲袖干瓢涼。靛{費龐刑烊送縝檀羝錈。何处諡^セ雇回#誚襝閌骷縛萑。野花开遍闲朱紫,不及巫州荠菜生!;“夜赦狏楆牻荠×P誥砝崧選!避且恢忠安,很多膽蝻溤A不隊盟柒匠裕蘭迫緗竦嗇昵崛碩疾蝗系謎庵趾陘鏹锏匭《鰲T誑⑹潰砸安說撓辛街秩,一仲|(zhì)喬釗,一仲|(zhì)歉蝗,轻擁樳\斯梗蝗順運嘶豢諼。所以,栽嵒者云集的长安碃楷荠菜聞觑卖,而灾R松俚毓愕嘏┐灞櫚囟加,需者总S頡8吡κ吭謔兇雜魑,相当贴切:他哉Cぐ埠芨吖,而哉岟分Z匚字萑次奕死聿牽幢閎绱,他掉[倚娜從腥畿四茄捌噸詹桓摹,他的心使P畢蜃判、肃渍娡大填l奶煜。所以,他的死倚Q嗟北場?
玄宗返回長安后,這種君臣相依為命的日子并沒有過多久。公元760年,一代名宦高力士走上了流放之路。他為保護玄宗被當(dāng)政的肅宗皇后張良娣與奸宦李輔國懷恨而貶謫到湖南巫州,今湖南懷化市洪江管理區(qū)。
一向居廟堂之高一旦處江湖之遠,巨大的人生落差使他寫下了《詠薺》:高力士以薺喻己,說自己在長安、洛陽時很高貴,流放巫州卻無人理睬,自己人雖不在主人身邊,但忠心和骨氣永不會改變。
可令高力士想不到的是,不久后他又回到了主人玄宗身邊,但這一次,卻是泉下相見。
高力士流放巫州兩年后,唐玄宗便在孤寂中病逝。他對殘酷的王權(quán)斗爭和親情泯滅的現(xiàn)實徹底絕望了,遺詔中他沒有讓任何子女和其他大臣死后相伴,惟獨讓高力士陪葬。
此時高力士身在千山萬水之外的朗州,也就是現(xiàn)在的湖南常德,當(dāng)聽到玄宗駕崩,令其死后陪葬的消息后,悲痛至極,絕食七日,嘔血而死……
史書記載
新唐書《高力士傳》
高力士,馮盎曾孫也。圣歷初,嶺南討擊使李千里上二閹兒,曰金剛,曰力士,武后以其強悟,敕給事左右。坐累逐出之,中人高延福養(yǎng)為子,故冒其姓。善武三思,歲馀,復(fù)得入禁中,稟食司宮臺。既壯,長六尺五寸,謹(jǐn)密,善傳詔令,為宮闈丞。
玄宗在籓,力士傾心附結(jié),已平韋氏,乃啟屬內(nèi)坊,擢內(nèi)給事。先天中,以誅蕭、岑等功為右監(jiān)門衛(wèi)將軍,知內(nèi)侍省事。于是四方奏請皆先省后進,小事即專決,雖洗沐未嘗出,眠息殿帷中,徼幸者愿一見如天人然。帝曰:“力士當(dāng)上,我寢乃安。”當(dāng)是時,宇文融、李林甫、蓋嘉運、韋堅、楊慎矜、王鉷、楊國忠、安祿山、安思順、高仙芝等雖以才寵進,然皆厚結(jié)力士,故能踵至將相,自馀承風(fēng)附會不可計,皆得所欲。中人若黎敬仁、林昭隱、尹鳳翔、韓莊、牛仙童、劉奉廷、王承恩、張道斌、李大宜、朱光輝、郭全、邊令誠等,并內(nèi)供奉,或外監(jiān)節(jié)度軍,修功德,市鳥獸,皆為之使。使還,所裒獲,動巨萬計,京師甲第池園、良田美產(chǎn),占者什六,寵與力士略等,然悉藉力士左右輕重乃能然。肅宗在東宮,兄事力士,它王、公主呼為翁,戚里諸家尊曰爹,帝或不名而呼將軍。
力士幼與母麥相失,后嶺南節(jié)度使得之瀧州,迎還,不復(fù)記識,母曰:“胸地七黑子在否?”力士袒示之,如言。母出金環(huán),曰“兒所服者”,乃相持號慟。帝為封越國夫人,而追贈其父廣州大都督。延福與妻,及力士貴時故在,侍養(yǎng)與麥均。金吾大將軍程伯獻約力士為兄弟,后麥亡,伯獻纟裒绖受吊。河間男子呂玄晤吏京師,女國姝,力士娶之,玄晤擢刀筆史至少卿,子弟仕皆王傅。玄晤妻死,中外贈賻送葬,自第至墓,車徒背相望不絕。
始,李林甫、牛仙客知帝憚幸東都,而京師漕不給,乃以賦粟助漕,及用和糴法,數(shù)年,國用稍充。帝齋大同殿,力士侍,帝曰:“我不出長安且十年,海內(nèi)無事,朕將吐納導(dǎo)引,以天下事付林甫,若何?”力士對曰:“天子順動,古制也。稅入有常,則人不告勞。今賦粟充漕,臣恐國無旬月蓄;和糴不止,則私藏竭,逐末者眾。又天下柄不可假人,威權(quán)既振,孰敢議者!”帝不悅,力士頓首自陳“心狂易,語謬當(dāng)死”。帝為置酒,左右呼萬歲。由是還內(nèi)宅,不復(fù)事。加累驃騎大將軍,封渤?す。于來廷坊建佛祠,興寧坊立道士祠,珍樓寶屋,國貲所不逮。鍾成,力士宴公卿,一扣鍾,納禮錢十萬,有佞悅者至二十扣,其少亦不減十。都北堰澧列五硙,日僦三百斛直。
有袁思藝者,帝亦愛幸,然驕倨甚,士大夫疏畏之,而力士陰巧得人譽。帝初置內(nèi)侍省監(jiān)二員,秩三品,以力士、思藝為之。帝幸蜀,思藝遂臣賊,而力士從帝,進齊國公。帝聞肅宗即位,喜曰:“吾兒應(yīng)天順人,改元至德,不忘孝乎,尚何憂?”力士曰:“兩京失守,生人流亡,河南漢北為戰(zhàn)區(qū),天下痛心,而陛下以為何憂,臣不敢聞。”從上皇還,進開府儀同三司,實封戶五百。
初,太子瑛廢,武惠妃方嬖,李林甫等皆屬壽王,帝以肅宗長,意未決,居忽忽不食。力士曰:“大家不食,亦膳羞不具耶?”帝曰:“爾,我家老,揣我何為而然?”力士曰:“嗣君未定耶?推長而立,孰敢爭?”帝曰:“爾言是也!眱ξ凰於。天寶中,邊將爭立功,帝嘗曰:“朕春秋高,朝廷細務(wù)付宰相,蕃夷不龔付諸將,寧不暇耶?”對曰:“臣間至閣門,見奏事者言云南數(shù)喪師,又北兵悍且強,陛下何以制之?臣恐禍成不可禁。”其指蓋謂祿山。帝曰:“卿勿言,朕將圖之!笔昵铮笥,帝顧左右無人,即曰:“天方災(zāi),卿宜言之。”力士曰:“自陛下以權(quán)假宰相,法令不行,陰陽失度,天下事庸可復(fù)安?臣之鉗口,其時也。”帝不答。明年祿山反。力士善揣時事勢候相上下,雖親昵,至當(dāng)覆敗,不肯為救力,故生平無顯顯大過。議者頗恨宇文融以來權(quán)利相賊,階天下之禍,雖有補益,弗相除云。
上皇徙西內(nèi),居十日,為李輔國所誣,除籍,長流巫州。力士方逃瘧功巨閣下,輔國以詔召,力士趨至閣外,遣內(nèi)養(yǎng)授謫制,因曰:“巨當(dāng)死已久,天子哀憐到現(xiàn)在日,愿一見陛下顏色,死不恨。”輔國不許。寶應(yīng)元年赦還,見二帝遺詔,北向哭歐血,曰:“大行升遐,不得攀梓宮,死有馀恨。”慟而卒,年七十九。代宗以護衛(wèi)先帝勞,還其官,贈揚州大都督,陪葬泰陵。
傳聞逸事
高力士以狗試毒破
青年高力士后來為皇子時代的玄宗李隆基看中。就年齡而言,高力士猶較玄宗年長一歲。
發(fā)動討滅韋氏的政變時,身在幕后的高力士雖然沒有赫赫武功,實際上貢獻極大。他片刻不離玄宗身邊,連梳洗、沐浴時也不敢到宮外,以粉骨碎身的態(tài)度為主子奉獻一切。玄宗不能對朝臣或?qū)④娬f的事情,也找高力士商量。高力士為報答知遇之恩,什么事都肯做。
太平公主派的參謀西域僧慧范拉攏一名元氏宮女,企圖毒殺玄宗。由于皇帝用餐時,一向有專人預(yù)先嘗食以試是否有毒,因此,毒殺皇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過西域僧慧范想到了在藥中加毒,因為宮中的藥草、金丹都是事先經(jīng)過檢查的,這些藥材煎好藥后也就不會再進行復(fù)驗,皇帝用藥時也就不會有人預(yù)先試飲。
然而高力士并沒有遵守這個規(guī)則。他把尚藥局送來的一部分藥品,偷偷用以喂食豢養(yǎng)在禁苑某一區(qū)的獵狗。高力士是非常喜歡狗的人,經(jīng)常親自照顧這些狗。因此,看見他在喂狗,沒有人奇怪。結(jié)果,喝了準(zhǔn)備呈給皇帝飲用之藥的一部分之后,狗竟然在不到兩刻(三十分鐘)就一命嗚呼。最后毒殺玄宗的陰謀也就被識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