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張小軒(1876~1945,一作1948)
一作張筱軒,京韻大鼓表演藝術(shù)家,北京人!白咂薄睍r標名“張?zhí)帯,年輕時就十分喜愛京劇和曲藝,公余時常在堂會中“走票”(業(yè)余性質(zhì)的參加演出)曾參加德壽山組織的票房“醒世金鐸”。青年時期常票演北京時調(diào)小曲,19歲時,拜朱德慶為師,改學木板大鼓。民國成立后,長期在天津演出,也曾獻藝于南京、上海、濟南、沈陽等城市。與劉寶全、白云鵬并稱為京韻大鼓的三大流派。他身材魁梧,擅長講述金戈鐵馬的故事,如《博望坡》、《古城會》、《華容道》等。張小軒還創(chuàng)作過《天津水災(zāi)》、《打楊村》、《打昆山》等現(xiàn)代題材曲目,已散佚無存。弟子宋明元等均已去世,再無傳人,張派遂成絕響。
張小軒的嗓音寬亮,膛音好。梅花大鼓、聯(lián)珠快書等都會演唱,成為專業(yè)演員以后,專唱京韻大鼓。他除在京、津兩地演出外,主要在沈陽演出。他最拿手的節(jié)目有《華容道》、《斬華雄》、《斬顏良》、《長坂坡》等。張小軒在天津和東北各地擁有很多聽眾,在大街小巷經(jīng)常有人哼唱他的唱腔。有人有這么幾句話來形容他的演唱:“頓足跺臺板,瞪眼脹紅臉,擊鼓打碎板,觀眾看直了眼”。觀眾稱張小軒的京韻為“花臉大鼓”。這說明他的演唱充滿激情,一絲不茍,粗野中顯氣魄,高亢處見精神。成為與劉寶全、白云鵬鼎足而立的京韻大鼓一個主要流派。這樣一位名演員,在舊社會卻得不到生活保障。他七十一歲那年,在沈陽“新民市場”有一次帶病登臺,當時在臺上演唱一絲不茍,下臺后滿頭大汗對弦?guī)熣f:“我張小軒寧死臺上,不死臺下!”其對藝術(shù)的忠誠由此可見一斑。 百代公司在他生前曾灌制《華容道》、《草船借箭》、《單刀會》、《游武廟》、《燈下勸夫》、《馬大帥奪楊村》、《西太后起鑾》等幾張鉆針唱片留傳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