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蘇州評話演員, 江蘇蘇州人。少時曾在錢莊 學徒,16歲師從 楊蓮青習《包公》,僅兩月余即登臺演出 。后又從汪如云習 《三國》,從徐劍衡習《 七俠五義》,并就教于 王斌泉、 楊月槎、 張玉書和揚州評話名家王少堂等。1957年加入蘇州市評彈團,1960年調 江蘇省曲藝團。曾對 《包公》后段進行加工,增添自“ 龐吉出逃”至“包公辭朝”一段共30回;對 《七俠五義》也有所加工,整理《三試顏仁敏》、《 比劍聯(lián)姻》等許多選回。還編演過一批現(xiàn)代題材 評話書目,如長篇《 鐵道游擊隊》、《紅巖》、《江南紅》(與他人合作),短篇《頂天立地》等,此外,還演出長篇 《苦菜花》,選回《刀劈馬排長》等,均獲得好評。
曾多次隨團到香港演出。其 說表口齒清晰、語言幽默生動,有“巧嘴”之稱。擅放噱,尤以“小賣”見長。 面風、手勢與說表配合恰當,雙目傳神。起 腳色形象鮮明,在《七俠五義》中塑造了 白玉堂、展昭、丁兆蘭、丁兆蕙、雨墨等一系列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其長篇《七俠五義》中的有關白玉堂一段,已由其子金少伯整理,用 《白玉堂》書名,在 1988年由 北岳文藝出版社出版。1985年當選為中國曲藝家協(xié)會江蘇分會副主席。傳人有子少伯,徒姚震伯、趙月伯、 馬逢伯、朱悟伯等。
代表作品: 《鐵道游擊隊》、 《紅巖》、 《江南紅》(與他人合作)、 《頂天立地》、《七俠五義》等。
建國后,任蘇州市人民 評彈團三團團委、江蘇省曲藝團藝委會副主任。 中國民主同盟盟員。1982年獲全國曲藝優(yōu)秀節(jié)目調演一等獎。長于“小賣”(幽默語言)。加工改編和演出的曲目有《包公》、《白玉堂》、 《武松》等傳統(tǒng)曲目和《鐵道游擊隊》、《江南紅》等新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