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胡宗伋自幼品行端正,學習刻苦,及長學業(yè)有就,為時人稱道。宋元符年間,應試禮部后,出任 余姚教授。他以平實的學識,磊落的人格,贏得了鄉(xiāng)里學人的崇敬,都師從于他, 黃宗羲稱其"操行方軌,篤于道德性命之旨,其交游子弟,非是莫取"史稱" 醇儒"。南宗建炎之亂,北方士大夫紛紛避居四明,越東之間,他們信任胡宗伋的為人,多投奔于他,得到他的鼎力相助。建炎元年, 宋高宗 趙構即位后,胡宗伋被授予房州文學,專門教授貴族子弟。不久又調(diào)任 劉陽縣丞,因教授有方,政績顯著,都被薦監(jiān) 嚴州,旋予祠監(jiān)南獄廟,再轉任德興縣丞。胡宗伋一生專研"道德性命之學"且能堅守所學宗旨,不愿追隨時好。能摒棄門戶之見,提倡不主一師的學風,學有所長,自成一體,且講究所學的實際效果。他的學術觀點為其高足第子燭湖孫疇, 孫介兄弟所繼承,三傳子孫應時,胡樽時轉向 陸九淵之學。他的著作由其學生 孫介編纂為《胡氏賢訓》,《詩說》據(jù)考證亦為他所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