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20歲返鄉(xiāng),在本村高小謀得一個庶務員的差事,他廉潔奉公,深受師生信任。他利用與學校師生的親密關系,將自己在天津接受的進步思想和閱讀過的進步書刊,秘密地在師生中間廣泛傳播,對于新思想在當?shù)氐膫鞑テ鹆朔e極作用。1934年春,馬頰河罷工斗爭失敗后,正在平、津一帶進行黨的秘密活動的范普權回家教書。自此,他與其聯(lián)系,開始向黨組織靠攏。1935年,經(jīng)范普權、云浩然、溫佩青介紹,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遵照地下黨的指示,與范普權、溫佩青、王子翰、劉全祿等活動在慶云縣境內(nèi),積極籌劃組織抗日隊伍。他經(jīng)常走村串戶,利用各種人際關系,在田間地頭,在煤油燈下,向廣大群眾宣傳黨的主張,動員人們有人出人,有錢出錢,有槍出槍,很快成立了抗日救國會第十三分會,并組織起慶云縣第一支抗日武裝——抗日救國軍。不久,任冀魯邊區(qū)抗日救國軍書記處書記,為純潔救國軍隊伍,統(tǒng)一大家的思想,作了大量深入細致的工作。1938年,抗日救國軍攻打慶云城的前夕,他去做慶云縣偽保安大隊長的工作,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促使一個偽中隊起義,與抗日救國軍里應外合,打開了慶云城。1938年4月5日,成立了冀魯邊區(qū)第一個抗日民主政府—慶云縣抗日民主政府,他任縣長。同年8月,任鹽山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1939年1月,任樂陵縣委《奮斗報》社主任。同年5月,任津南地委委員、樂陵縣委書記。7月,兼任津南地委宣傳部長!1940年10月,任冀魯邊一地委委員、宣傳部長。1942年冬,任冀魯邊三地委副書記?谷站葒姽ゴ螓}山、無棣、樂陵、董村時,他聯(lián)系群眾,搞偵察,摸內(nèi)線,做了很多工作。當時,有一股國民黨部隊住在嚴務村,經(jīng)常和抗日救國軍鬧磨擦。他親臨嚴務談判,面對國民黨兵的刀槍威脅,毫不怯懦,據(jù)理力爭,宣傳我黨一貫團結抗日的主張和槍口一直對外的道理,闡明分裂的危害,制止了這股國民黨部隊的摩擦活動。雖然他的地位越來越高,但他始終保持著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和聯(lián)系群眾的優(yōu)良革命傳統(tǒng),與干部戰(zhàn)士和駐地群眾打成一片,生活上從來不搞特殊。
1943年3月17日,日軍糾集駐扎在慶云、樂陵、陽信、鹽山等縣的偽軍共1000多人,分13路對慶云的“三汾水”(汾水王、汾水馬、汾水楊)一帶進行合圍式的“掃蕩”。冀魯邊軍區(qū)三分區(qū)司令部住劉化風村一帶,突然被敵人包圍。當他帶一部分隊伍轉(zhuǎn)移到小田村西北時,又遭到敵人的截擊,在將近被俘時,壯烈自盡。
他犧牲后,浮厝于張立村。1946年3月4日,遺柩遷葬故里,慶云縣人民政府為他召開了追悼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