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jīng)歷
早年生活
斯蒂芬·艾德溫·金1947年9月21日生于美國緬因州的波特蘭,當金兩歲大時,他的爸爸去買包煙而且再也沒有回來,丟下了金的媽媽讓她獨立養(yǎng)育金和他的認養(yǎng)哥哥大衛(wèi),并留下一屁股債。
他的家庭四處搬家,其中他們搬過威斯康星州的西帝培瑞、印底安納州的韋恩堡,康乃狄克州的史翠福,在金11歲時,他的媽媽帶他們回到了緬因州的德罕去照顧她年老的雙親。當金的外公婆去逝之后,她在當?shù)氐南匆碌暾伊艘恍╇s務差事以養(yǎng)活這一家人。
當金還是小孩的時候,他目擊了他朋友被火車輾過并死亡,盡管他本人說他對這件事一點印象也沒有。他的家人告訴他當他與他朋友玩后回到家中時,他完全不說話而且似乎受到了驚嚇,直到他的家人得知他朋友的死訊。有些人認為這件事或許激發(fā)了他心理上的黑暗,影響他的創(chuàng)作,但金本人不同意這個想法。這件事也有可能激發(fā)了他收錄在《四季奇譚》中的中篇小說《總要找到你》(后來改編成電影《站在我這邊》)的靈感。
斯蒂芬·金就讀德罕小學,從小就展現(xiàn)出對恐怖題材的熱情。在就讀期間也開始從事寫作,其中最主要會替哥哥大衛(wèi)創(chuàng)辦的報紙撰文,還會將自己從其它題材獲的靈感而寫的小說賣給朋友 (之后有被學校導師發(fā)現(xiàn),并且被迫將錢還給大家)。斯蒂芬·金的第一篇獨立出版故事為《我是一個青年盜墓者》,之后連續(xù)刊登系列的三個故事在雜志上。來年再度在另一個雜志上刊載完整的故事。
1969年,斯蒂芬·金就讀緬因大學英文系,并且在1970年畢業(yè)拿到文學士學位。就學期間他在學校的學生報上有定期專欄,并且參加學校教授波頓·海特倫(Burton Hatlen)的文學研討會,而他也是在那里與他的未來妻子塔比莎·史布魯斯墜入愛河。在就學期間,斯蒂芬·金曾在洗衣店以及學校圖書館打工,其中他也是因為在圖書館工作才得以認識他的妻子。
1970年斯蒂芬·金畢業(yè)后取得英文教師的資格,但是無法立即找到教職,他以從事額外的寫作賣給男性雜志 (例如《花花公子》)賺取稿費生活。1971年1月2日,斯蒂芬·金正式與塔比莎·史布魯斯結(jié)為連理,兩人婚后育有二子一女,而如今婚姻仍幸福美滿。之后斯蒂芬·金順利找到在學校教書的工作,一方面執(zhí)教鞭,另一方面也持續(xù)投稿作品賺取生活費,在此同時他日后的酗酒問題也悄悄發(fā)酵。
聲名大噪
1973年是斯蒂芬·金與一家人命運大轉(zhuǎn)變的一年,斯蒂芬·金因為以前工作上的軼事而找到了寫作題材,《魔女嘉莉》是關(guān)于一個擁有超能力的女生的故事。事實上,當初斯蒂芬·金對這故事并不看好,他不喜歡主角嘉莉也不清楚女性生理方面的知識,當他將手稿扔到紙簍中,是他的妻子將手稿撿了起來并且鼓勵協(xié)助丈夫完成故事,這個決定也成為了斯蒂芬·金一家人的轉(zhuǎn)折點。當時的斯蒂芬·金薪水微薄,必須靠他與太太努力工作才能養(yǎng)活兩個兒女,他們住在寬廣的拖車上,甚至沒有裝上電話,當時捉襟見肘的程度可想而知。斯蒂芬·金將《魔女嘉莉》賣給雙日出版社,并且拿到了2500美元的預付金 (在當時并不算多,即使在如今也是),但是隨后卻賺了40萬的權(quán)利金,其中的合約規(guī)定一半給出版社,斯蒂芬·金一家人實拿到20萬美金,但是也足以改善一家人的生活窘境。在《魔女嘉莉》出版后,斯蒂芬·金母親的身體狀況越來越不好,一家人搬回了南緬因照顧生病的母親。1974年,斯蒂芬·金的母親因為肺癌去世,去世前曾由姊妹代讀《魔女嘉莉》。
盡管在這期間母親去世以及自身的問題,這對金來說仍是個大躍進的時期。斯蒂芬·金一家人搬到科羅拉多,這期間他寫作了《幽光》,之后在1975年搬回緬因州,完成了第四本小說《末日逼近》,之后斯蒂芬·金就長期定居于緬因州。
人物作品
出版作品
如下:
中文名 | 英文名 | 出版年份 |
---|---|---|
《魔女嘉麗》 | Carrie | 1974年 |
’Salems Lot | 1975年 | |
Rage | 1977年 | |
《閃靈》 | The Shining | 1977年 |
《守夜》 | Night Shift | 1978年 |
《末日逼近(上、下兩冊)》 | Stand, The | 1978年 |
《死亡區(qū)域》 | Dead Zone, The | 1979年 |
Long Walk, The | 1979年 | |
Danse Macabre | 1980年 | |
《神秘火焰》 | Firestarter | 1980年 |
《厄兆》 | Cujo | 1981年 |
Roadwork | 1981年 | |
Running Man, The | 1982年 | |
Creepshow | 1982年 | |
《肖申克的救贖(中篇集)》 | Different Seasons | 1982年 |
《黑暗塔I:槍俠》 | Dark Tower, The: The Gunslinger | 1982年 |
《克里斯汀》 | Christine | 1983年 |
《寵物公墓》 | Pet Sematary | 1983年 |
Plant, The | 1983-6 | |
《魔符》 | Talisman, The | 1984年 |
Thinner | 1984年 | |
Cycle of the Werewolf | 1984年 | |
《斯蒂芬.金的故事販賣機》 | Skeleton Crew | 1985年 |
《死光(上、下兩冊)》 | It | 1986年 |
《黑暗塔II:三張牌》 | Dark Tower II, The: The Drawing of the Three | 1987年 |
Eyes of the Dragon, The | 1987年 | |
Tommyknockers, The | 1987年 | |
《頭號書迷》 | Misery | 1987年 |
Dark Visions (Compilation) | 1988年 | |
Nightmares in the Sky | 1988年 | |
《黑暗的另一半》 | Dark Half, The | 1989年 |
Four Past Midnight | 1990年 | |
《末日逼近(上、下兩冊)》 | Stand, The: Complete & Uncut Edition | 1990年 |
《必需品專賣店》 | Needful Things | 1991年 |
《黑暗塔III:荒原》 | Dark Tower III, The: The Waste Lands | 1991年 |
《驚鳥》 | Dolores Claiborne | 1992年 |
《致命游戲》 | Gerald’s Game | 1992年 |
Nightmares and Dreamscapes | 1993年 | |
Insomnia | 1994年 | |
《玫瑰瘋狂者》 | Rose Madder | 1995年 |
Desperation | 1996年 | |
《綠里奇跡》 | Green Mile parts 1-6, | 1996年 |
Regulators, The | 1996年 | |
《黑暗塔IV:巫師與玻璃球》 | Dark Tower IV, The: Wizard and Glass | 1997年 |
Six Stories (Limited Edition) | 1997年 | |
《尸骨袋》 | Bag of Bones | 1998年 |
Chinga (X-Files Episode) | 1998年 | |
Little Sisters of Eluria (In Legends) | 1998年 | |
Girl Who Loved Tom Gordon | 1999年 | |
《亞特蘭蒂斯之心》 | Hearts in Atlantis | 1999年 |
Blood and Smoke (Audio book) | 1999年 | |
Storm Of The Century (Script) | 1999年 | |
Secret Windows | 2000年 | |
Riding the Bullet | 2000年 | |
《斯蒂芬·金傳》 | On Writing | 2000 年 |
Plant, The | 2000/1年 | |
Dreamcatcher | 2001年 | |
Black House: The Talisman 2 | 2001年 | |
《世事無常》 | Everything’s Eventual | 2002年 |
From a Buick 8 | 2002年 | |
Rose Red | 2002年 | |
《黑暗塔V:卡拉之狼》 | Dark Tower V, The: Wolves of the Calla | 2003年 |
《黑暗塔VI:蘇珊娜之歌》 | Dark Tower VI, The: Song of Susannah | 2004年 |
《黑暗塔VII:黑暗之塔》 | Dark Tower VII, The: Dark Tower, The | 2004年 |
The Colorado Kid | 2005年 | |
《手機》 | Cell | 2006年 |
Under The Dome | 2009年 | |
《暗夜無星》 | Full Dark, No Stars, | 2011年 |
11/22/63, | 2011年 | |
The Dark Tower: Wind Through the Keyhole, | 2012年 | |
Doctor Sleep, | 2012年 | |
Joyland, | 2013年 | |
Turn Down the Lights, | 2013/12/17 | |
Mr.Mercedes, | 2014年[2] |
改編電影作品
如下:
中文名 | 英文名 | 上映年份 |
---|---|---|
《魔女嘉莉》 | Carrie | 1976 |
《閃靈》 | The Shining | 1979 |
《鬼作秀1》 | Creepshow I | 1982 |
《再死一次》 | Dead Zone | 1983 |
《狂犬驚魂》 | Cujo | 1983 |
《花月斷腸時》 | Christine | 1983 |
《貓眼》 | Cat’s Eye | 1985 |
《火魔戰(zhàn)車》 | Maximum Overdrive | 1986 |
《吸血鬼復仇記II》 | A Return to Salem’s Lot | 1987 |
《過關(guān)斬將》 | The Running Man | 1987 |
《鬼作秀2》 | Creepshow II | 1987 |
《禁入墳場》 | Pet Sematary | 1989 |
《小丑回魂》 | It | 1990 |
《墳場禁區(qū)》 | Graveyard Shift | 1990 |
《大小精靈》 | Tales from the Darkside | 1990 |
《危情十日》 | Misery | 1990 |
《舐血夜魔》 | Sleep Walkers | 1992 |
《肖申克的救贖》 | The Shawkshank Redemption | 1994 |
《時間裂縫》(海市蜃樓 蘭戈利爾人) | The Langoliers | 1995 |
《瘦到死》 | Thinner | 1996 |
《納粹追兇》 | Apt Pupil | 1998 |
《綠里奇跡》 | The Green Mile | 1999 |
《血玫瑰第一部》 | Rose Red | 2002 |
《愛倫的日記》 | The Diary of Ellen Rimbauer | 2003 |
《劫夢驚魂》 | Dreamcatcher | 2003 |
《騎彈飛行》 | Riding the Bullet | 2004 |
《神秘窗》 | Secret Window | 2004 |
《午夜行兇》 | Salem’s Lot | 2004 |
《暴力拼命》 | Desperation | 2006 |
《鬼作秀3》 | Creepshow III | 2006 |
《迷霧驚魂》 | The Mist | 2007 |
《1408幻影兇間》 | 1408 | 2007 |
《魔符》 | The Talisman | 2008 |
創(chuàng)作特點
作品主題
斯蒂芬·金在其大量恐怖作品中均以“毀滅”這一主題作為故事核心,特別是早期作品《凱莉》描述內(nèi)向怯懦的嘉莉擁有一種不可思議的超自然能力,當她在舞會中被同學戲弄淋滿一身鮮血時,她就用意念展開恐怖的大報復,將舞會變成了血流成河的屠殺場;《閃靈》中帶著妻兒搬進封閉酒店精神日趨分裂的作家杰克,最終與惡魔同歸于盡。金在驚驚恐怖的表象下展現(xiàn)出對人性本質(zhì)的關(guān)注與拷問,反映與揭示美國社會中種種令人擔憂的現(xiàn)實狀況。在他的作品中,“毀滅”并非目的,而是反襯他對人性“善”的寄望,通過對人性的解讀來確認人的神性,即人是可以完全了解自己從而戰(zhàn)勝自身恐懼和心魔來重塑理性與意志對抗各種外在力量的。
金的很多小說其實是對某種現(xiàn)實焦慮的一種寄托和排遣,F(xiàn)實中的恐懼和焦慮會在噩夢中反映出來,而金則在作品中讓噩夢回歸現(xiàn)實,他揭示了人類內(nèi)心黑暗的另一半—恐懼與焦慮。
金在大部分作品里都描寫了人類因為自身罪惡而走向崩潰和毀滅,尤其在現(xiàn)代社會,人類心靈在孤離、孤獨、壓抑的情緒中逐步異化,由此產(chǎn)生一系列反常行為并帶來反常的社會現(xiàn)象。金在多部作品中都向讀者傳達了一個信息:罪惡,是人性本質(zhì)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是“毀滅”的根源。金大部分作品里表現(xiàn)出的令人恐懼的荒誕怪異的世界實質(zhì)上源自日常生活中真實的恐懼,而且還為他的恐怖意境塑造了一個非常立體的情境—完全在一個真實自然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里表現(xiàn)奇幻故事里面的人的反應:《鬼店》里那條漫長的公路。《寵物墳場》里那條害死寵物和小孩的大公路。簡單來說,金對恐懼,死亡、毀滅的表現(xiàn)埋伏于平凡的小地方和小人物的細微生活中,讓讀者更清晰地看到深藏在自己潛意識中的各種陰霾與黑暗。
金在作品中大量描寫了毀滅—一個人的死亡或群體走向死亡,但他并非簡單地只是描寫毀滅,而是用來反觀生存的精神困境,表現(xiàn)出明顯的自我意識。
斯蒂芬·金挖掘出所有生活中的細微恐懼,像是一面恐怖而扭曲的哈哈鏡,照出人們心底夢魘的原貌,徹底挖出了現(xiàn)代人心底的幽陰黑暗。他善于把握人類內(nèi)心一閃而逝的恐俱和轉(zhuǎn)瞬忘卻的不樣預感,將之放大為整個插翅難飛的陷困僵局。小至家中結(jié)滿蛛網(wǎng)的儲藏柜角落,大至一望無際的美國中西部玉米田,或近如鄰家男孩的高中生恩怨,遠如未來的科技所可能等,透過斯蒂芬·金的引領(lǐng),總是讓人輕易地跨過了理性的界線,穿透現(xiàn)實的安全表象,走進意識、潛意識、靈魂的底層,在那里,恐懼無處不在,透過空間環(huán)境、時代氛圍的真實呈現(xiàn),讓人跟著沉進了生活的流沙。讀者從這些平凡而典型的小人物身上,看到自己的希望與恐懼,甚至也跟著主人公一起揮舞瘦弱的臂膀,對抗莫名的壓力和自己的恐懼,害怕著:我真的有可能就是他們。這種與世界和自己內(nèi)心恐懼孤獨的無望的抗爭,顯示出只有古典悲劇才具有的悲壯的震撼力,體現(xiàn)出作家隱藏在恐懼背后的最深層的渴望與哀傷。
在斯蒂芬·金的作品中,有一種對生命和死亡,對自我及他人,對世間的一草一木、一生一息,要持有懷疑和敬重,親近又要保持距離的神秘感與敬畏之心!队衩椎氐暮⒆印分幸蝗汉⒆泳奂谝黄衩椎乩铮@里曾經(jīng)是印地安人做法術(shù)的遺跡。他們破壞玉米,被咒上了惡靈,變成了殺人的魔鬼。他們殺光了鎮(zhèn)里的大人,最后自相殘殺。對生命的輕視,對世界的無知無畏,導致了一場恐怖的悲劇發(fā)生!段ㄒ簧者》中人類掌握的超自然的能力所能制造的大善和大惡,更是折射出作者對人性的渴望與追求。
藝術(shù)特色
斯蒂芬·金喜歡用大量的篇幅敘述故事主角的種種背景及人格發(fā)展過程,著墨處理人性的層面。他不只是創(chuàng)作恐怖的東西,尤其像《四季奇談》這本書,有春、夏、秋、冬四個季節(jié),目前除了冬季之外,其他三個季節(jié)春、夏、秋都被改編成電影:《站在我這邊》、《無邪的秋》、《誰在跟我玩游戲》、《肖申克的救贖》。在這些故事中,幾乎沒有恐怖的成分,斯蒂芬·金不再躲在鬼怪后面迂回地暗示隱喻,而是直接表白出更深的內(nèi)心孤絕。這些看起來沒那么恐怖的故事,讓個人與世界的對立顯得更孤獨無助。
斯蒂芬·金小說內(nèi)容豐富,背景廣闊,人物紛繁,在形式上汲取了美國當代文學的許多特征和傳統(tǒng),并將其雜糅在金式恐怖之中。美國著名文學評論家哈桑在論美國當代文學時談及美國文學中沉默的兩種聲音,“一種是負面的、自我毀滅的、魔鬼式的、虛無主義的”,另一種是正面的、“自我超越的、神圣的和絕對的”。而哈桑所說的這兩種聲音在金的小說中能聽見其回響:《凱麗》中魔女凱麗以魔鬼般的自我毀滅的形式把舞會現(xiàn)場變成了火海;《綠里奇跡》中柯菲默默承受著不該承擔的罪名,并在自我超越中讓綠里的人都感受到了一次人性的洗禮,“柯菲是上帝賜給人類的奇跡”,而我們卻親手把上帝的奇跡送上電椅。
在意象采集上,斯蒂芬金在承襲的基礎(chǔ)上又加入了現(xiàn)代小說元素,金不光善于運用墳場、貓、烏鴉,十字架等傳統(tǒng)哥特式的標識,更加入了當代文學形變異化的意象、科幻的時空概念、靈異的力量等非理性元素來為其小說表現(xiàn)現(xiàn)代人精神和身份焦慮服務:《閃靈》和《寵物墳場》中的印第安人墳場、《凱麗》中母親的懺悔室,甚至一片玉米地和幾個玉米棒子,都成為了斯蒂芬,金很好的道具;而《蘭戈利爾人》的時間穿越和裂縫主題、《亞特蘭蒂斯之心》中泰德的身份的神秘性以及穿黃色外套的卑賤小人、凱麗和柯菲的特異功能、老轎車克里斯汀的異化等都體現(xiàn)了斯蒂芬·金小說中現(xiàn)代和后現(xiàn)代文學因素,并為他的作品對現(xiàn)代人身份的異化和不確定性的危機的傳達提供了介質(zhì)。[5]
人物影響
斯蒂芬·金作品銷售超過3億5000萬冊,以恐怖小說著稱,活脫脫概括了此一類別的整個發(fā)展沿革。他同時以筆名理查德.巴克曼 寫作,也曾以筆名約翰·史懷森(John Swithen)發(fā)表一篇短篇小說。他在2003年獲得美國文學杰出貢獻獎章。
斯蒂芬·金是美國家喻戶曉的恐怖小說家,發(fā)表過四十多部長篇小說、十多部中篇小說、上百部短篇小說、兩部散文作品、以及數(shù)不清的電影劇本和網(wǎng)絡小說,甚至還包括一部動漫小說。根據(jù)Stephen J. Spignesi的統(tǒng)計,斯蒂芬·金個人獨立作品就高達550部,他還被《紐約時報》譽為“現(xiàn)代恐怖小說大師”,自80年代至90年代以來,歷年的美國暢銷書排行榜,他的小說總是名列榜首,久居不下。他是當今世界上讀者最多、聲名最大的美國小說家,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成為好萊塢制片商的搶手貨,有超過七十部電影和電視節(jié)目取材自他的作品。1979年,他32歲時成為全世界作家中首屈一指的億萬富翁。斯蒂芬·金還是第一位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發(fā)表作品并提供收費下載的作家。
社會評價
“現(xiàn)代驚悚小說大師。”——《紐約時報》
“斯蒂芬·金是美國當代的狄更斯。一位杰出的作家……金是最高產(chǎn)的現(xiàn)代小說作家之一!薄缎瞧谌仗┪钍繄蟆
2003年,當“美國國家圖書基金會”因為“黑暗塔”系列的緣故而決定正式授予斯蒂芬·金“終身成就獎”,他們在頒獎辭中這樣宣稱:“他的作品繼承了美國文學注重情節(jié)和氣氛的偉大傳統(tǒng),體現(xiàn)出人類靈魂深處種種美麗和悲慘的道德真相”。[8]
史蒂芬·金本身就是一個按照暢銷規(guī)律設(shè)計作品的作家,他走的一直是大眾的路線,按照好萊塢的模式在寫小說,這個作家才氣足夠,他是具有駕馭文學的本領(lǐng)的。——新星出版社社長謝剛
因為斯蒂芬·金不僅僅要求簡單的吸引讀者,講一個恐怖故事,而是強調(diào)當代社會生活深層次的東西,他對于生活的反思在大眾文學當中算是優(yōu)秀的作家。——中國作家協(xié)會網(wǎng)絡文學負責人、類型文學研究者馬季
人物獲獎
斯蒂芬·金6次獲布萊姆·斯托克獎,6次獲國際恐怖文學協(xié)會獎,1996年獲歐·亨利獎。
2003年,獲得“美國國家圖書獎”終身成就獎。2004年獲世界奇幻文學獎“終生成就獎”;2007年獲愛倫·坡獎“大師獎”;2008年獲英國恐怖小說作家一協(xié)會“史鐸克獎”。
人物家庭
父親:唐納·艾德溫·金
母親:尼莉·露絲·皮爾斯貝瑞·金
配偶:塔比莎·金
子女:娜歐蜜·瑞秋·金
喬·希爾·金
歐文·菲利普·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