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諸葛孔明

    諸葛孔明

    諸葛亮(181.4.14~234.8.28),字孔明,號臥龍,瑯邪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漢族,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軍事理論家。蜀漢丞相。謚曰忠武侯。

      


    三顧茅廬之迷

      《三國演義》中把三顧茅廬寫的惟妙惟肖,但是史書上其實是沒有明確記載的。

      《三國志》:凡三往,乃見。

      《出師表》: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都沒有明確記載,只有幾個字,羅貫中真是厲害。

      另外沒有說關羽張飛是否去了。

    諸葛孔明

      是不是去三次見三次,還是去三次只見一次。

      “三”古代有多次的意思,如三山五岳,杜甫有詩“三顧頻煩天下計”。“頻繁”是多次的意思,因此可能是去不止三次。

      還有人說諸葛亮見劉備不是三顧茅廬,而是“樊城自請”,這種說法也又很多古書提及,試想,當時劉備46歲,諸葛亮才26,差20歲啊,而且劉備那么有名望,諸葛亮沒有,他真的會去請么?當時曹操兵臨城下,他哪里有時間去請三次呢?諸葛亮研究天下大事,是一定要出山的,他怎么一定就知道劉備來找他,不來呢?待在農(nóng)村干什么,搞建設?

      “樊城自請”梗概:劉備在樊城時,諸葛亮主動去見他。開始劉備未理睬,后來諸葛亮看見劉備在玩草,便問他到底是不是沒出息之類的,劉備就明白了他是個人才,便一起談心,終于明白了他確實是個人才并,重用。

      當然這種說法也有疑問,古隆中又許多關于三顧茅廬的東西,還有

      《三國志》:凡三往,乃見。

      《出師表》: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個人認為這兩件事情都是存在的,“樊城自請”后劉備未重用他,他便繼續(xù)做農(nóng)民,后來別人推薦,劉備才明白,才有了“三顧茅廬”。

    諸葛亮年表

      公元 年齡 生平及事跡

       光和4年 181年 1歲 公元一八一年農(nóng)歷四月十四日諸葛亮誕生于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

      中平6年 189年 9歲 諸葛亮生母章氏去世。

      初平3年 192年 12歲 諸葛亮父親諸葛珪去世。

      興平元年 194年 14歲 諸葛亮與弟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諸葛玄收養(yǎng),其兄諸葛瑾同繼母赴江東。

      興平2年 195年 15歲 諸葛亮叔父諸葛玄任豫章太守,他及弟妹隨叔父赴豫章(現(xiàn)南昌)。

      建安2年 197年 17歲 諸葛玄病故。諸葛亮和弟妹移居襄陽(今湖北襄樊) 

      建安4年 199年 19歲 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水鏡先生司馬徽。

      建安12年 207年 27歲 劉備前往襄陽(今湖北襄樊)三顧茅廬,諸葛亮對劉備陳說“隆中對”。隨即出山輔助劉備。

      建安13年 208年 28歲 諸葛亮出使東吳,說服吳主孫權抗曹。

      建安14年 209年 29歲 諸葛亮任軍師中郎將。

      建安16年 211年 31歲 諸葛亮與關羽、張飛、趙云鎮(zhèn)守荊州。

      建安19年 214年 34歲 諸葛亮留關羽守荊州,與張飛、趙云分兵與劉備會師。劉備攻占成都,諸葛亮任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

      建安20年 215年 35歲 諸葛亮整頓巴蜀內(nèi)政。

      建安23年 218年 38歲 諸葛亮留守巴蜀,供應在漢中作戰(zhàn)的劉備。

      蜀章武元年 221年 41歲 劉備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或蜀。諸葛亮任丞相。

      蜀建興元年 223年 43歲 劉備兵敗白帝城,永安托孤于諸葛亮。劉備死,劉禪即位,封諸葛亮為武鄉(xiāng)侯,領益州牧。

      蜀建興2年 224年 44歲 諸葛亮調(diào)整巴蜀內(nèi)政。

      蜀建興3年 225 年 45歲 諸葛亮率軍南征,平定南蠻。

      蜀建興5年 227年 47歲 諸葛亮上《出師表》,屯兵漢中,即日北伐。

      蜀建興6年 228年 48歲 北伐失街亭,諸葛亮斬馬謖,自貶為右將軍,行丞相事。

      蜀建興7年 229年 49歲 諸葛亮再次北伐,奪取武都、陰平,恢復丞相職位。

      蜀建興8年 230年 50歲 諸葛亮再次北伐。

      蜀建興9年 231年 51歲 諸葛亮北伐攻祁山,大敗魏軍,在木門伏殺魏名將張郃。

      蜀建興11年 233年 53歲 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閣,屯集糧食。

      蜀建興12年 234年 54歲 諸葛亮于再次北伐,因積勞成疾病故五丈原。

    歷史評價

       陳壽《三國志》: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于邦域之內(nèi),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芍^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袁子》:行法嚴而國人悅服,用民盡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賓,行不寇,芻蕘者不獵,如在國中。其用兵也,止如山,進退如風,兵出之日,天下震動,而人心不憂。亮死至今數(shù)十年,國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諸葛亮有焉。

      劉備:“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愿諸君勿復言!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司馬徽:“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杰。此間自有伏龍、鳳雛。”

      孟獲:“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

      賈詡:“諸葛亮善治國。”

      劉曄:“諸葛亮明于治而為相。”

      徐庶:“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諸葛孔明者,臥龍也”

      張裔:“公賞不遺遠,罰不阿近,爵不可以無功取,刑不可以貴勢免,此賢愚之所以僉忘其身者也!

      楊洪:“西土咸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用也。”

      馬良:“尊兄應期贊世,配業(yè)光國,魄兆遠矣。夫變用雅慮,審貴垂明,于以簡才,宜適其時。若乃和光悅遠,邁德天壤,使時閉于聽,世服于道,齊高妙之音,正鄭、衛(wèi)之聲,并利于事,無相奪倫,此乃管弦之至,牙、曠之調(diào)也!

      樊建:“聞惡必改,而不矜過,賞罰之信詛感神明!

      張溫:“然諸葛亮達見計數(shù),必知神慮屈申之宜,加受朝廷天覆之惠,推亮之心,必無疑貳!

      司馬懿:“真乃天下奇才也!”

      楊戲的《季漢輔臣贊》中贊諸葛丞相:“忠武英高,獻策江濱,攀吳連蜀,權我世真。受遺阿衡,整武齊文,敷陳德教,理物移風,賢愚競心,僉忘其身。誕靜邦內(nèi),四裔以綏,屢臨敵庭,實耀其威,研精大國,恨于未夷。 ”

      習隆、向充:“況亮德范遐邇,勛蓋季世!

      司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輔,豈有今日之勞乎!”

      傅干:“諸葛亮達治知變,正而有謀,而為之相!

      郭沖:“金城郭沖以為亮權智英略,有逾管﹑晏,功業(yè)未濟,論者惑焉,條亮五事隱沒不聞于世者,寶等亦不能復難。扶風王慨然善沖!

      劉禪下詔:“街亭之役,咎由馬謖,而君引愆,深自貶抑,重違君意,聽順所守。前年耀師,馘斬王雙;今歲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興復二郡,威鎮(zhèn)兇暴,功勛顯然。方今天下騷擾,元惡未梟,君受大任,干國之重,而久自挹損,非所以光揚洪烈矣。今復君丞相,君其勿辭。”“惟君體資文武,明睿篤誠,受遺托孤,匡輔朕躬,繼絕興微,志存靖亂;爰整六師,無歲不征,神武赫然,威鎮(zhèn)八荒,將建殊功于季漢,參伊、周之巨勛。如何不吊,事臨垂克,遘疾隕喪!朕用傷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紀行命謚,所以光昭將來,刊載不朽。今使使持節(jié)左中郎將杜瓊,贈君丞相武鄉(xiāng)侯印綬,謚君為忠武侯。魂而有靈,嘉茲寵榮。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后人對諸葛亮的忠誠、事跡大加贊揚,如:

      清朝康熙帝:“諸葛亮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為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

      唐代孫樵:“武侯死殆五百載,迄今梁漢之民,歌道遺烈,廟而祭者如在,其愛于民如此而久也!

      西晉梅陶贊陶侃:“機神明鑒似魏武,忠順勤勞如孔明!

      東晉常璩:“治國以禮民無怨聲,不濫用私刑,沒尚有余泣!

      隋朝王通:“若諸葛亮不死,則禮樂大興!

      《唐文粹》中記錄了尚馳在《諸葛武侯廟碑銘序》所說:“至令官書廟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內(nèi),每有風行草動,狀帶威神,若歲大旱,邦人禱之,能為云為雨,是謂存與沒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死而不朽,反貴于生!绷硪黄獏螠氐摹吨T葛武侯廟記》說:“大勛未集,天奪其魄。至誠無忘,炳在日月,烈氣不散。長為雷雨!

      唐朝著名詩人杜甫曾對諸葛亮的事跡甚為欣賞,曾作過數(shù)首詩關于諸葛亮,包括 《蜀相》 (當中有兩首同名蜀相)、《詠懷古跡其四》、《諸葛孔明》 、 《八陣圖》 、 《古柏行》 、 《武侯廟》 、 《諸葛廟》 、 《閣夜》 。當中《蜀相》中“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亦成為日后講述諸葛亮一生的名句。

      其他詩人亦有作過不少詩詞贊賞諸葛亮,如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讀諸葛武侯傳書懷,贈長安崔少府叔封昆季》、宋朝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的《諸葛武侯》、明朝文學家楊慎的《武侯祠》、近代歷史學家郭沫若的《蜀道奇》,還有近代政治家董必武、陸定一等。

      毛澤東評論說:“其始誤于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鼻耙痪涞囊馑际侵T葛亮的戰(zhàn)略不妥,荊州離益州千里之遙,兩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讓蜀漢失去兵力上的優(yōu)勢。后一句“三分兵力”指的是關羽之鎮(zhèn)守荊州、劉備之進攻東吳、諸葛亮之北伐中原,“三分兵力”的歷史事實最終導致蜀漢元氣大傷,失去的統(tǒng)一中國的基礎。然而亦有人不同意毛澤東的分析,隆中對本是希望以“利盡南!钡娜珎荊州支持荊州軍北伐,再加上益州進行鉗形戰(zhàn)略,但后來劉備未能達到,亦因南郡之失,才令關羽失去在襄樊之戰(zhàn)中的優(yōu)勢,而非為二分兵力之果。另一方面,對于失街亭、斬馬謖的歷史事件,毛澤東曾評點道:“初戰(zhàn)亮宜自臨陣。”認為當時諸葛亮應親率大軍挺進、臨陣調(diào)度,不應分散兵力、委責于人。

      成都武侯祠諸葛亮殿懸掛的攻心聯(lián),為清朝學者趙藩所作。此聯(lián)曾引起毛澤東等的重視,其內(nèi)容是:

      “ 能攻心則反側(cè)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zhàn);

      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 ”

      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之民權主義中稱贊諸葛亮:“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夠成立很好的政府,并且能夠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吳魏鼎足而三。”。

    治國成就

      《三國志》: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游辭巧飾者雖輕必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終于邦域之內(nèi),咸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芍^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

      《三國志》:及備殂沒,嗣子幼弱,事無巨細,亮皆專之。于是外連東吳,內(nèi)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于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 《三國志》:黎庶追思,以為口實。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猶在耳,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chǎn),無以遠譬也。孟軻有云:“以逸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人,雖死不忿。”信矣!論者或怪亮文彩不艷,而過于丁寧周至。臣愚以為咎繇大賢也,周公圣人也,考之尚書,咎繇之謨略而雅,周公之誥煩而悉。何則?咎繇與舜、禹共談,周公與群下矢誓故也。亮所與言,盡眾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遠也。然其聲教遺言,皆經(jīng)事綜物,公誠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補于當世。

      《三國志》:“黃沙屯,諸葛亮所開也!

      司馬炎:善哉,如我得此人以自輔,豈有今日之勞乎!

      《三國志》:諸葛丞相弘毅忠壯,忘身憂國。

      賈詡:諸葛亮善治國。

      劉備: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水經(jīng)注u2022江水》:“諸葛亮北征,以此堰農(nóng)本,國之所資,以征丁千二百人主護之,有堰官!

      《普洱府志·古跡》:“武侯遍歷六山,留銅鑼于攸樂,置銅鏝于莽枝,埋鐵磚于蠻磚,遺木梆于倚邦,埋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曼撤,固以名其山。”

      《蜀相》中這樣寫諸葛孔明: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諸葛亮在漢中休士勸農(nóng)期間,充分利用了漢中優(yōu)厚的經(jīng)濟條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發(fā)展生產(chǎn)的得力措施,使北伐軍資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決,諸葛亮死后,蜀軍撤退,魏軍還在蜀營中“獲其圖書、糧谷甚眾”。這正說明了諸葛亮休士勸農(nóng),實行軍屯耕戰(zhàn)的效果是顯著的。當?shù)厝嗣裆詈昧,就可以招來更多的人口,使地廣人稀的漢中重新得到發(fā)展,逐步到達人多、糧多的良性循環(huán),使百姓“安其居,樂其業(yè)”。只有富國強兵,才能維護統(tǒng)治階級的長治久安。

      經(jīng)諸葛亮“踵跡增筑”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還是漢中地區(qū)灌溉面積最大的水利工程。據(jù)李儀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余畝,灌南鄭縣田三萬零六百余畝,灌酒縣七千余畝,共四萬六千余畝。”漢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據(jù)考古調(diào)查統(tǒng)計,全區(qū)至今尚保留有漢以來的古堰七十多處,一些堰渠經(jīng)歷代使用維修,一直延用至今。同時各地在繼承和學習古代開發(fā)利用水利資源經(jīng)驗的基礎上,又不斷增修了大批塘、庫、陂池等水利設施。僅勉縣就增修了能蓄十萬立方水的水庫三十七個;塘與陂池達三百多個;冬水田至今仍有五萬多畝。從出土的塘庫,水田模型與今比較,足以說明本地區(qū)自漢以來,在廣泛開發(fā)利用水利資源,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方面,就一直因地制宜,以小型為主的形式修筑堰渠、塘庫,逐步將丘陵地帶改變?yōu)榱继。上述實事說明,漢中盆地古代農(nóng)田水利設施至今所產(chǎn)生的實際效用和不斷改進利用,與諸葛亮當年在漢中休上勸農(nóng)時,開拓農(nóng)田、興修水利、發(fā)展生產(chǎn)的豐功偉績是分不開的。

    藝術造詣

      

    一、書法篇

      

        諸葛亮所處的時代,正是中國書法藝術趨向成熟的時代。在他出生前四年,漢靈帝熹平六年(公元177年),首次把書刻文字稱作“書法”。 這標志著作為交流工具的“寫字”,與作為美學欣賞與實用相統(tǒng)一的“書法”,正式拉開了距離,并使后者逐步發(fā)展成為一門獨特的藝術——書法藝術。這時漢隸已成為別具風格的主導字體,同時又始創(chuàng)了草書、行書和楷書,使篆、隸、草、行、楷五體基本齊備。

      諸葛亮喜愛書法,在青少年時代就進行過刻苦的訓練,能寫多種字體,篆書、八分、草書都寫得很出色。 南朝u2022梁陶弘景是一位大書法家,他所著《刀劍錄》記載:“蜀章武元年辛丑(公元221年),采金牛山鐵,鑄八鐵劍,各長三尺六寸,……并是孔明書作風角處所。”。虞荔《古鼎錄》記載:“諸葛亮殺王雙,還定軍山,鑄一鼎,埋于漢川,其文曰:定軍鼎。又作八陣鼎,沉永安水中,皆大篆書! “先主章武二年(公元222年),于漢川鑄一鼎,名克漢鼎,置丙穴中,八分書……又鑄一鼎于成都武擔山,名受禪鼎;又鑄一鼎于劍山口,名劍山鼎。并小篆書,皆武侯跡!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義作二鼎,一與魯王,文曰: u2018富貴昌,宜侯王。u2019;一與梁王,文曰:u2018大吉祥,宜公王。u2019并古隸書,高三尺,皆武侯跡!北彼螘r周越所著《古今法書苑》也記載:“蜀先主嘗作三鼎,皆武侯篆隸八分,極其工妙。”。

      上述記載是可信的,特別是南朝陶弘景,距諸葛亮僅二百余年時間,他的見聞和記述應是有事實依據(jù)的。 宋徽宗宣和內(nèi)府的《宣和書譜》卷13記載:諸葛亮“善畫,亦喜作草字,雖不以書稱,世得其遺跡,必珍玩之”。又說:“今御府所藏草書一:《遠涉帖》。”這說明到北宋末期(公元1119—1125年)在皇宮內(nèi)府還珍藏有諸葛亮的書法作品。 南宋陳思《書小史》記載:諸葛亮“善其篆隸八分,今法帖中有u2018玄漠太極,混合陰陽u2019等字,殊工”。

      從宋代開始,把 前人著名書跡摹刻拓印下來,以便流傳,稱之為“法帖”。這一則記載說明:在宋代諸葛亮的書法作品是作為有示范意義的“法帖”流行于世的。 諸葛亮在繁忙的政務和軍事活動中,始終不忘書法!冻5赂尽酚涊d:“臥龍墨池在沅江縣西三十里臥龍寺內(nèi)。俗傳漢諸葛武侯滌墨于此寺,因名!蔽覀冎,諸葛亮在常德一帶活動的時間,是在赤壁大戰(zhàn)之后,戰(zhàn)事十分緊張頻繁,可是他仍然不忘臨池揮毫。

      遺憾的是,現(xiàn)在還無法看到其書法真跡,這只有寄希望于考古的發(fā)現(xiàn)了。

      

    二、繪畫篇

       唐朝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寫道:“諸葛武侯父子皆長于畫!睆垙┻h還在其《論畫》一書中,記載了當時繪畫收藏與銷售的情況。他說:“今分為三古以定貴賤,以漢、魏三國為上古,則趙岐、劉褻、蔡邕、張衡、曹髦、楊修、桓范、徐邈、曹不興、諸葛亮之流是也!币詴x、宋畫家為中古,以齊、梁、陳、后魏、后周、北齊的畫家為下古,隋和唐初的畫家則稱之為近代。近代畫家作品的價格與下古畫家作品價格相近,而以上古畫家作品價格為最高。

      張彥遠記述當時一些近代畫家如閻立本、吳道子等人繪畫作品的售價:“屏風一片值金二萬,坎者售一萬五千,”“一扇值金一萬!辈⒄f漢魏三國(即上古)畫家的作品,在唐代已是“有國有家之重寶”, “為希代之珍”。張彥遠(生于公元815年)出身于宰相世家,家藏法書名畫非常豐富,他的《歷代名畫記》,向有“畫史之祖”的稱譽,他的記載和論述,在中國繪畫史上一直是可信而難得的史論資料。從他的記述中,可以大致看到諸葛亮在中國美術史上的歷史地位和藝術成就。 東晉史學家常璩的《華陽國志》記載: “南中,其俗征巫鬼,好詛盟,投石結(jié)草,官常以詛盟要之。諸葛亮乃為夷作圖譜,先畫天地日月君長城府,次畫神龍,龍生夷及牛馬駝羊。后畫部主吏,乘馬幡蓋,巡行安恤。又畫夷牽牛負酒赍金寶詣之之象,以賜夷,夷甚重之!庇钟浀溃 “永昌郡,古哀牢國……世世相繼,分置小王,往往邑居,散在溪谷,絕域荒外,山川陰深,生民以來,未嘗通中國,南中昆明祖之,故諸葛亮為其圖譜也!睆囊陨蟽啥斡涊d可以看出,諸葛亮的確具有非凡的繪畫才能。他的畫作既取材于現(xiàn)實生活(如南中少數(shù)民族的生活)又有神奇而豐富的想象(如神龍等),而且構圖宏偉,場面博大。

      諸葛亮不僅能畫天地、日、月,而且能畫各種建筑、車馬、動物和人物。能掌握如此全面的繪畫技巧的畫家,在中國繪畫史上也是不多見的。同時,我們還可以看到,諸葛亮作畫絕不是出于個人的閑情逸致,他的繪畫藝術總是為他的政治和軍事目的服務的。

      

    三、音樂篇

      

      諸葛亮精通音律,喜歡操琴吟唱,有很高的音樂修養(yǎng)。

      這方面在古籍中多有記述。陳壽《三國志u2022諸葛亮傳》記載: “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绷曡忼X《襄陽耆舊記》:“襄陽有孔明故宅……宅西面山臨水,孔明常登之,鼓瑟為《梁父吟》,因名此山為樂山!碑斎贿有臥龍吟,真是千古絕唱, 《中興書目》記載:“ 《琴經(jīng)》一卷, 諸葛亮撰述制琴之始及七弦之音,十三徽取象之意。”謝希夷 《琴論》也記有:“諸葛亮作《梁父吟》 。” 《輿地志》記載:“定軍山武侯廟內(nèi)有石琴一,拂之,聲甚清越,相傳武侯所遺。”從 以上記載就足以看出:諸葛亮在音樂方面有著很全面的修養(yǎng)和很 鬲的藝術成就。他既長于聲樂——會吟唱;又長于器樂——善操琴;同時他還進行樂曲和歌詞的創(chuàng)作,而且還會制作樂器——制七弦琴和石琴。不僅如此,他還寫有一部音樂理論專著——《琴經(jīng)》。

      

    出師表

      《前出師表》

       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nèi),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zhì )罰臧(zāng)否(pǐ),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wèi)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nèi)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費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wèi)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 )補闕(通“缺”)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qū),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háng zhèn )和睦,優(yōu)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wen四聲)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yòu )(通“又”)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sù)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rǎng)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zōu)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音"生")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后出師表》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yè)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yè)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并日而食!挤遣蛔韵б玻侯櫷鯓I(yè)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而議者謂為非計。今賊適疲于西,又務于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謹陳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chuàng),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劉繇、王朗,各據(jù)州郡,論安言計,動引圣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zhàn),明年不征,使孫策坐大,遂并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計,殊絕于人,其用兵也,仿怫孫、吳,然困于南陽,險于烏巢,危于祁連,逼于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后偽定一時耳;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任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駑下,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云、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合、鄧銅等,及驅(qū)長屯將七十余人,突將無前,叢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余人,此皆數(shù)十年之內(nèi),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復數(shù)年,則損三分之二也!敽我詧D敵: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軍于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已定。——然后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缓髤歉`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至于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誡子書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qū)W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有關諸葛亮的民間藝術

       小說《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在過往傳奇、野史、戲曲、地方世代說法、說部話本及民間傳說中,被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和史書中諸葛亮的事跡有所出入:三顧茅廬、七擒孟獲、六出祁山(實際是五次北伐,只有第一、四次出祁山)等都經(jīng)過劇情創(chuàng)造,歷史上諸葛亮用兵的功績不如他治理蜀國的政績耀眼;舌戰(zhàn)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智激周瑜、三氣周瑜、空城計等則是虛構或?qū)∏橐苹ń幽尽t斞冈凇吨袊≌f史略》中批古本三國志通俗演義中的諸葛亮為“狀多智而近妖。”

      而小說當中的一些劇情,將諸葛亮描寫成為一個道士,如七星壇祭風、延壽七星燈等,有指南北朝的奇門遁甲,傳為諸葛亮所創(chuàng)。歷史上亦有孔明精通《周易》 、卜算、八卦、五行、天文、觀星等,魏晉士人常引以為奇,傳為異談。

      由于諸葛亮足智多謀,后人常把那些擁有聰明才智的人稱為“小諸葛”。

      三國演義中對諸葛亮的評價:身未升騰思退步,功成應憶去時言。只因先主丁寧后,星落秋風五丈原。

      戲劇

      在中國傳統(tǒng)戲曲中,諸葛亮一角以老生所演,身穿印有八卦圖案的外袍,手持羽扇。而劇目多來自《三國演義》,參與的劇目有《群英會》、《借東風》、《三氣周瑜》、《空城計》、《戰(zhàn)馬超》(又名 《兩將軍》 )等。

      而戲劇中扮演過諸葛亮的人不計其數(shù)。其中比較著名的有:

      越調(diào)申鳳梅;京劇老生馬連良、譚富英。

      影視

       李法曾在電視連續(xù)劇《諸葛亮》中扮演諸葛亮

      唐國強在電視連續(xù)劇《三國演義》中扮演諸葛亮

      鄭少秋在電視連續(xù)劇《諸葛亮》中扮演諸葛亮

      趙彥民在電視連續(xù)劇《三國演義之關公》中扮演諸葛亮

      趙樹海在電視連續(xù)劇《三國英雄傳之關公》中扮演諸葛亮

      任泉在電視連續(xù)劇《臥龍小諸葛》中扮演諸葛亮

      于波在電視連續(xù)劇《神鬼八陣圖》中扮演諸葛亮

      陸毅在電視連續(xù)劇《新三國》中扮演諸葛亮

      劉永在電影《諸葛孔明》中扮演諸葛亮

      梁朝偉在電影《超時空要愛》中扮演諸葛亮

      濮存昕在電影《見龍卸甲》中扮演諸葛亮

      金城武在電影《赤壁》中扮演諸葛亮

      傳說、俚語

      有傳說指諸葛亮另有一兒諸葛懷與一女諸葛果,晉朝時皇帝曾召錄漢代名臣之后裔到京城任職,但諸葛懷推辭,自給自足,在家終老。諸葛果則相傳在成都西南乘煙觀修行和成仙升天。

      神機妙算救后代

      這件事情的真否無法考證,從記載來看,可能性還是有的。

      相傳,諸葛亮在臨死前對后代說:“我死后,你們中的一個將來會遇到殺身大禍。到那時,你們把房拆了,在墻里面有一個紙包,有補救的辦法。”

      諸葛亮死后,司馬炎打下天下當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員將軍是諸葛亮的后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馬炎找了個借口,把這個將軍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馬炎問:“你祖父臨死前說了些什么?”這個將軍就一五一十地把諸葛亮的話說給他聽。司馬炎聽后,使命令上兵們把房子拆了,取出紙包。只見紙包里面有封信,上面寫著“遇皇而開”。土兵們把信遞給炎,炎打開信,只見里面寫道:“訪問后返三步。”炎立即站起身退后三步。他剛站穩(wěn),只聽“咔嚓嚓”一聲響,炎龍案上面正對的房頂上,一根玉掉下來。把桌椅砸得粉碎。炎嚇得出了一身冷汗。反過來再看信后面寫道,“我救你一命,請你留我后代一命!笨赐赀@封信,暗暗佩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后來.他把那個將軍官復原職。

    諸葛亮躬耕地之謎

      南陽說:

      諸葛亮躬耕南陽的證據(jù)

      證據(jù)之一

      正史《三國志》記載了諸葛亮上疏后主的《前出師表》,在此文中,諸葛亮表述說:“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 ,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qū)馳”。

      這一段話的意思是:我本是一個平民百姓,在南陽自耕自食,只希望在亂世中保全性命,不求在諸侯面前聞名顯達。先帝不嫌棄我身世我身世低賤,竟屈駕相訪,向我征詢天下大事,這使我很受感動于是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 這一段話出自諸葛亮給后主的奏章中,可稱為第一手材料,是無可非議的,因而,它是諸葛亮躬耕于南陽最可信的證據(jù)。

      諸葛亮在《黃陵廟記》中自述在南陽躬耕

      證據(jù)之二

      在《諸葛亮集.文集.黃陵廟記》一文中,諸葛亮說:“仆躬耕南陽之畝,遂蒙劉氏顧草廬,勢不可卻,計事善之,于是情好日密,相拉總師!

      黃陵廟位于長江西陵峽南岸,始建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漢獻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 ,諸葛亮奉命領兵進軍益洲,船隊進到西陵峽,他登岸看到一座斷壁殘垣的古廟,原來是祭祀禹王和神牛的廟宇,由于年久失修,以致如此。諸葛亮感慨萬千,即派人“復而興之,再建其廟號”。廟宇建成后,即撰寫了《黃陵廟記》,并刻碑銘記。在碑文中,諸葛亮說了上述的那一段話,即“我在南陽躬耕著田地,承蒙先主劉備三顧草廬訪我......”這一段話同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所說“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是一致的,因而,這也是諸葛亮躬耕南陽最可靠的證據(jù)。

      隋開皇“斷石幢”稱孔明居南陽躬耕

      證據(jù)之三

      《中州雜俎》記載,諸葛亮“又嘗居葉縣之平山下,現(xiàn)存隋開皇二年斷石幢云:u2018此地有諸葛之舊墳墟,在高陽華里。u2019今山下少西有諸葛廟,東金雞冢,疑冢即孔明父祖葬處.蓋孔明瑯琊避地而西,自其父祖已然,其居南陽則自孔明始也。此斷石幢既為隋時物,則去三國時未遠,言必得其真,故而書之!

      據(jù)《葉縣志.陵墓》稱:“開皇斷石幢系明代葉縣縣令牛鳳在《改正諸葛武侯祠記》石碑中所記”。今平頂山衛(wèi)東區(qū)婦幼保健站有諸葛廟遺址,東有諸葛廟街,《改正諸葛武侯祠記》的石碑,豎立在婦幼保健站院內(nèi),至今保存完好。

      由上文可以看出,諸葛亮的父輩(也可能是叔父)避地而西,曾遷徙南陽葉縣之平山下居住,其父輩死后,諸葛亮即移居南陽躬耕。

      晉代詩畫石稱頌諸葛亮躬耕南陽

      證據(jù)之四

      清朝末年,南陽方城拐河鎮(zhèn)群眾,在灃河淤沙中發(fā)現(xiàn)一塊晉代詩畫石,上半部刻有《諸葛武侯躬耕歌》,下半部刻有諸葛亮畫像。該詩畫石現(xiàn)保存在拐河鎮(zhèn)高中院內(nèi)。

      《躬耕歌》共30句、150多字:“躬耕南畝樂如何,吃也靠著,穿也靠著;力勤糞多做生活,麥也添多,谷也添多;耕三余一要斟酌,豐也不錯,兇也不錯~~~”。其落款為:晉永和三年歲次癸亥秋月谷旦,尚書仆射和浴手敬書。

      《躬耕歌》文詞樸實無華,雅俗共賞。蘊含著博大精深的哲理,閃爍出諸葛亮的高風亮節(jié),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史學價值。一是此文形成的年代久遠,與三國相近;二是系東晉名宦顧和手書,有較高的聲望;三是出土在南陽,且至今保存完好。這對諸葛亮躬耕南陽又提供了一個有力的佐證。

      “三顧橋碑”證明劉備“三顧茅廬”發(fā)生在南陽臥龍崗

      證據(jù)之五

       劉備三請諸葛亮是婦孺皆知的歷史故事。那么,這個故事究竟發(fā)生在哪里?這是與諸葛亮躬耕地密切相關的問題。

      《三國志.諸葛亮傳》曰:“時先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u2018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愿見之乎?u2019先主曰:u2018君與俱來。u2019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u2018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劉備屯兵新野的時候,徐庶向劉備推薦了人喻為“臥龍”的諸葛孔明,于是就發(fā)生了“三顧茅廬”。

      三顧茅廬”具體發(fā)生在哪里呢?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說得很清楚,“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駕,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古今圖書集成》“南陽府”古跡部分曰:“諸葛廬,府城西南七里臥龍崗,昭烈三顧處,有詞,春秋祀焉!

      劉備當年屯兵新野,來南陽臥龍崗“三顧茅廬”,必經(jīng)梅溪河橋。該橋原本是一座極普通的小橋,因劉備“三顧茅廬”時經(jīng)過此橋,世稱三顧橋,至今約有1700年歷史。清代在舊橋的基址上修建為石板橋,1968年由于城市擴建,又將此橋改修為水泥結(jié)構的拱券橋。

      “三顧橋”在歷史文獻中屢有記載,如:康熙壬辰年編修的《龍崗志》中云:“三顧橋在南陽府城外西南三里許,離臥龍崗亦三里許,漢昭烈帝三顧草廬經(jīng)此,因名。”令人驚喜的是2003年元月6日,在臥龍區(qū)棉花加工廠院內(nèi)的建筑垃圾中發(fā)現(xiàn)了一塊“三顧橋”殘碑。碑文曰:“…..三顧口更有義焉,三顧者昔劉主顧草廬而謁諸葛者也,后來漢室所由興亦始,不假此橋謁諸葛之路乎,雖謂先人之遺跡,即今人往來所利便也。但歷年久遠,傾危將至,誰忍坐視不為之此乎,口口是橋修以流芳于不窮……”。此碑雖殘,發(fā)現(xiàn)于臥龍路三顧橋之側(cè),已顯露出的部分碑文足能說明問題,具有重大的歷史和文物價值。

      三顧橋殘碑是南陽諸葛亮研究史上的一次重大發(fā)現(xiàn),它確鑿無疑地證明,歷史上的“三顧橋”確實存在,它用實物證明了劉備“三顧茅廬”就發(fā)生在南陽臥龍崗。進而為諸葛亮自述“躬耕于南陽”提供了實物佐證。

      晉李興撰《祭文》在南陽祭祀諸葛亮

      證據(jù)之六

      西晉惠帝時,為紀念先賢,曾命令鎮(zhèn)南將軍荊州刺史劉弘與李興一起到諸葛亮故宅祭祀。為此,李興寫了一篇《祭諸葛丞相文》,祭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陽,聽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遺光,登隆山以遠望,軾諸葛之故鄉(xiāng)……”。此事發(fā)生在晉永興年間,當時,鎮(zhèn)南將軍、荊州刺史劉弘駐節(jié)宛城,李興是劉的參軍。李興為劉弘代寫了《祭諸葛丞相文》,他們是在沔北南陽某地舉行祭祀諸葛亮的活動。然而,“襄陽說”抓住這篇《祭文》斷章取義,認為“于沔之陽”就是在襄陽諸葛亮故居。其實,這是誤解,古時人們俗說“山南水北謂之陽”,此處說的“于沔之陽”,是指在沔水以北南陽某地舉行祭祀活動,并不是沔南的襄陽故宅。

      黃權在南陽臥龍崗建庵祭祀諸葛亮

      證據(jù)之七

       亮初亡,人們懷念其功德,“遂因私祭之于道陌上”,隨后,步兵校慰習隆、中書郎向充等共上表,求立廟“斷其私祭,以崇正禮”,后主乃從之。黃權則是最早在南陽臥龍崗建諸葛庵祭祀的人。

      黃權,字公衡,巴西閬中人。劉備襲取益洲后,任用其為代理偏將軍,劉備為漢中王后,任權為治中從事。劉備在蜀稱帝后,欲報荊洲失守、關羽被殺之仇,將伐東吳,黃權竭力勸阻,但劉備不從,一定要率兵親征。任命黃權為鎮(zhèn)北將軍,督江北軍以防魏師。后來,伐吳果然失敗。黃權因“降吳不可,還蜀無路”,故而降魏。先主嘆曰:“孤負黃權,權不負孤也。”黃權與劉備及諸葛亮有著濃厚的感情,尤其對諸葛亮十分佩服敬仰。他經(jīng)常在魏國官僚中稱頌諸葛亮。司馬宣王曾給諸葛亮寫信說:“黃公衡,快士也,每坐起嘆述足下,不去口實”。當權聽到故國丞相諸葛亮去世的消息后,不勝悲痛,即和南陽同鄉(xiāng)人在諸葛亮躬耕過的臥龍崗,修建了一座諸葛庵,因時節(jié)進行祭祀活動。 諸葛亮為劉備從南陽貸款以為軍需 。

      證據(jù)之八

      明代何宇度在《益部談資》記載:“先主寓荊洲,從南陽大姓晁氏貸款千萬,以為軍需,諸葛亮擔保,券至宋猶存!边@是一條極重要的主證材料。

      漢末,劉備開始無立足之地,從東吳借得荊洲,當時軍需很困難,因諸葛亮在南陽躬耕十年,人際關系有所熟悉,于是,由諸葛亮擔保,從南陽晁氏貸錢千萬,以應急需。當時打的借條,至宋代仍然保存著。

      諸葛亮為其弟在南陽娶妻

      證據(jù)之九

      《諸葛武侯集》注引《諸葛氏譜》稱:“亮為弟均,取南陽林氏女為婦,期年,生子名望。”

      清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立于山東臨沂訪塢村的《諸葛氏祖碑文》》載:“我葛氏家瑯琊,遷于南陽,食祿為諸,以官為姓!

      現(xiàn)存的《瑯琊郡全裔堂諸葛氏宗譜》稱:“亮生于瑯琊,遷居南陽,官于西蜀!痹撟谧V還:“諸葛亮次孫諸葛京次子(諸葛)沖攜眷復歸故里,又還瑯琊。

      從《諸葛宗譜》看,諸葛亮系山東瑯琊郡陽都縣人。其原本姓葛,后裔被漢文帝追封為諸縣侯,所以人們稱他們?yōu)椤爸T葛”,久而久之,就習用以為復姓了。諸葛亮兄弟共三人,兄諸葛謹在東吳效力,弟諸葛均年少時,跟諸葛亮在南陽臥龍崗躬耕,自食其力。諸葛均年長后,諸葛亮就在南陽為其弟娶了林氏之女為妻。

      唐裴度著文稱頌諸葛亮躬耕南陽

      襄陽說:

      諸葛亮隱居的隆中、草堂,在今湖北襄樊市(東漢末年的襄陽)城西20里處。從歷史形勢和文獻記載看,都是絕無問題的。

      一、《出師表》一文云:“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然而《出師表》一文中說指的南陽為東漢的南陽郡,非今天的南陽市,南陽郡作為帝鄉(xiāng),其面積遠比今天的南陽要大,直到襄陽城外,所以盡管隆中就在離襄陽20里的地方,當時仍然屬于南陽郡的轄地,所以諸葛亮才自稱躬耕于南陽。

      二、漢獻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劉表出任荊州刺史,駐兵襄陽。當時北方因董卓之亂,文人學士南依劉表的"蓋有千數(shù)"(《后漢書·劉表傳》)。這些人幫助劉表“起立學校”、“撰五經(jīng)章句”。他們都住在襄陽,不在南陽。

        二、諸葛亮隨叔父諸葛玄往依劉表,大約在獻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以后,袁術署諸葛玄豫章太守為朱皓所逐是在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冬,諸葛亮隨諸葛玄往依劉表只能在興平二年冬以后.即公元196年或以后。初平元年到四年(公元190-193年),南陽是在袁術占據(jù)下的(《后漢書·袁術傳》),其后張繡占有南陽。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前,張繡和劉表的關系雖然尚稱友好,但諸葛亮決不會在兵荒馬亂中住在南陽。建安四年,張繡投降曹操,南陽為曹操所有,諸葛亮更無隱居南陽之理。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即赤壁之戰(zhàn)的前一年,劉備往請諸葛亮出山,在隆中草堂長談,此隆中只能是在襄陽城西20里之隆中不會是別的地方,更決不會是遠在數(shù)百里外、已在曹操占據(jù)下的南陽。如諸葛亮是在南陽,劉備決不敢去自找殺頭之禍。曹操也決不會放諸葛亮去幫自己的敵人劉備的。

      三、關于諸葛亮隱居襄陽城西的記載,都是可信的。

      (一)王隱《蜀記》:“晉永興(公元304-306年)中,鎮(zhèn)南將軍劉弘至隆中,觀亮故宅。立碣表閭,命太傅掾犍為李興為文曰:u2018天子命我,于沔之陽,聽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遺光,登隆山以遠望,軾諸葛之故鄉(xiāng)。u2019”(《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注引)。據(jù)《晉書·劉弘傳》:“太安(公元302-303年)中,張昌作亂,轉(zhuǎn)……荊州刺史,率前將軍趙駿等討昌自方城至宛、新野,所向皆平!M據(jù)襄陽!笨梢姡弦际裼洠纠钆d文中的前三句乃記劉弘受命平張昌事,時劉弘“自方城至宛、新野”,即在“沔之陽”。而后兩句記劉弘“進據(jù)襄陽”以后事,這才登隆山,“至隆中,觀亮故宅”。王隱,東晉初人,史學家。

      (二)《晉書·習鑿齒傳》:“習鑿齒,襄陽人也!攘T郡(原為榮陽太守)歸,與秘(桓溫弟)書曰:u2018吾以去五月三日來達襄陽,……每定省家舅,從北門人,西望隆中,想臥龍之吟。u2019”

      (三)習鑿齒《漢晉春秋》:“亮家于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20里,號曰隆中。”(《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注引)習鑿齒,既是襄陽人,又是史家。他去諸葛亮不過100多年,他的話,是可信的。

      (四)酈道元《水經(jīng)注·沔水注下》中“沔水又東逕隆中”條注:“歷孔明舊宅北。亮語劉禪云,先帝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即此宅也。車騎沛國劉季和(劉弘字, 《晉書》本傳作u2018和季u2019)之鎮(zhèn)襄陽也,與犍為人李安(李興一名安)共觀此宅,命安作宅銘!贝藯l可與上引(一)對照起來讀。文獻記載,足以證明隆中、草堂是在襄陽,即今城西之隆中是無可懷疑的。在漢代,襄陽屬于南陽郡管 ,明代以后,隆中才劃歸襄陽,1950年才有襄樊之稱,源于其轄區(qū)的襄陽和樊城。

      2007年4月13日湖北襄樊隆重紀念諸葛亮出山1800年 國家旅游局、湖北省委宣傳部、湖北省文物局有關領導參加了慶典大會。國家文物局發(fā)來賀電。

      武侯墓

       據(jù)說諸葛亮死后埋在現(xiàn)在的陜西省漢中市勉縣城外的定軍山,每年,勉縣的人在清明節(jié)的那天都要去拜謁諸葛亮瀏覽定軍山。

      2008年10月,在勉縣還舉行了三國文化節(jié)。

      武侯祠

      四川省會成都市南郊建有武侯祠。為蜀中旅游名勝。

    關于諸葛亮的詩句

      八陣圖

      [唐]杜甫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zhuǎn),遺恨失吞吳。

      杜甫的《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陸游的《書憤》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楊慎 所引的

      《武侯廟》

      劍江春水綠沄沄,五丈原頭曰又曛.

      舊業(yè)未能歸后主,大星先已落前軍.

      南陽祠宇空秋草,西蜀關山隔暮云.

      正統(tǒng)不慚傳萬古,莫將成敗論三分.

      《三國演義》中的詩句:

      身未升騰思退步,功成應憶去時言。

      只因先主丁寧后,星落秋風五丈原。

      【關于諸葛亮的歇后語】

      諸葛亮吊孝——裝模作樣

      三個臭皮匠——抵個諸葛亮

      諸葛亮唱空城計——沒辦法

      諸葛亮借箭——有借無還

      諸葛亮彈琴——計上心來

    名人推薦
    • 張近生
      張近生,河南省開封市人,1955年生,漢族,大學畢業(yè),張善子、張大千第二代弟子,大風堂傳人,別署嘯風堂主,虎畫家。 畫家自幼喜愛繪畫,先從工筆...
    • 辻詩音
      辻詩音,1990年1月10日出生于日本,在福岡的CROSS FM中初次亮相,在九州已經(jīng)引起很大的回響。
    • 夏征農(nóng)
      夏征農(nóng)(1904.01.31~2008.10.04)江西省豐城市人。夏光庭(夏遠)40世孫。金陵大學肄業(yè)。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33年參加左聯(lián)。曾任新四軍軍政治...
    • 虞詡
      虞詡(?—137年),字升卿,小字定安。陳國武平縣(今鹿邑武平)人。東漢時期名將。最初被太尉張禹召為郎中,歷任朝歌縣長、懷縣令,平定朝歌叛亂...
    • 閔慶勛
      閔京勛(???),韓國藝人,03年參加尹道賢的情書出道,隨后加入BUZZ樂隊,成為主唱。演過的MV:《膽小鬼》、《離開我的旅行》、《漂浮旅行》、《悲...
    • Marit Larsen
        Marit Larsen,前M2M組合成員,后單飛,留在挪威繼續(xù)追尋音樂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