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楚成王是楚文王少子。公元前671—前626年在位。前672年,依靠隨國(今隨州市西北)支持,殺死其兄楚王堵敖,奪得君位。即位后盡力結好中原諸侯,以“布德施惠”、“結好諸侯”和重貢周王來鞏固王位。同時借周惠王之命,鎮(zhèn)壓夷越,大力開拓江南。前655年以來,先后滅貳、谷、絞、弦、黃、英、蔣、道、柏、房、軫、夔等國。曾接待出亡的晉公子重耳即后來的晉文公。
時齊桓公稱霸,故屢用兵中原與齊爭霸。魯僖公四年(前656),懾于齊桓公兵威,與齊結召陵之盟,暫時和中原諸侯和好休兵。次年,率師滅齊之盟國弦(今河南息縣)。后又滅黃(今河南民權東南)。齊桓公死后,因宋襄公欲稱霸,故又與宋爭斗。二十一年,盂之會,執(zhí)宋襄公。公元前638年,派兵救鄭,與宋軍戰(zhàn)于泓水,射傷意欲稱霸的宋襄公,擊敗宋軍,宋襄公在是役受傷死,楚國軍威大振,楚自此稱雄中原。二十八年,城濮之戰(zhàn)為晉所敗,向中原發(fā)展受阻。魯文公元年(前626),欲廢太子商臣,商臣率兵圍王宮,望救不得,遂自縊。死前問謚號,回答是“靈”,即死后將被稱為楚靈王,不滿意;于是又回答是“成”,才肯自殺,被謚為楚成王。
史籍記載
太四十六年,初,成王將以商臣為太子,語令尹子上。子上曰:“君之齒未也,而又多內(nèi)寵,絀乃亂也。楚國之舉常在少者。且商臣蜂目而豺聲,忍人也,不可立也!蓖醪宦牐⒅。后又欲立子職而絀太子商臣。商臣聞而未審也,告其傅潘崇曰:“何以得其實?”崇曰:“饗王之寵姬江羋而勿敬也!鄙坛紡闹。江羋怒曰:“宜乎王之欲殺若而立職也。”商臣告潘崇曰:“信矣!背缭唬骸澳苁轮?”曰:“不能!薄澳芡鋈ズ?”曰:“不能!薄澳苄写笫潞?”曰:“能。”冬十月,商臣以宮兵圍成王。成王請食熊蹯而死,不聽。丁未,成王自絞殺。商臣代立,是為穆王。
齊楚爭霸
楚文王時期,齊、楚已呈對峙之勢,但楚國因楚文王早死,堵敖在位三年,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斗爭激烈,楚成王年幼即位,子元亂國,至公元前664年(楚成王八年,齊桓公二十二年)子元亂平、子文被任為令尹,楚國政局才漸趨穩(wěn)定。其間歷經(jīng)十余年,楚國無力外顧,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當亦受到影響。齊桓公則氣勢正盛,橫行中原,號稱“侯伯”。齊、楚對比,楚國暫時落后了。
楚成王、斗子文執(zhí)政后,面對齊桓公這位赫赫威名的第一霸主,他們毫不氣餒,一方面立足于實際,巧與周旋,另一方面則捕捉時機,大膽進取,在與齊桓公的爭霸中,有聲有色,取得了重大的業(yè)績。
公元前671年,楚成王初立,由于齊國強大,楚國采取了尊周親諸侯政策!埃ǔ赏酰┏跫次,布德施惠,結好于諸侯。使人獻天子,天子賜胙,曰:u2018鎮(zhèn)爾南方夷越之亂,無侵中國。u2019于是楚地千里。”(《史記·楚世家》。)楚國這一策略,不僅取得了與齊等華夏之國抗衡的合法地位,而且以奉周天子之命為由,大力攻伐不臣之國,開拓疆城。
鄭國地處中原腹地,是當時齊、楚爭奪的焦點。自公元前666年楚子元伐鄭失敗后,楚成王、斗子文于公元前659年、658年、 657年三年中連續(xù)攻鄭,鄭國招架不住,鄭文公已欲求和。鄭大夫孔叔以“齊方勤我,棄德不詳”(《左傳·僖公三年》。)為由反對,鄭才繼續(xù)親齊。齊桓公為救鄭防楚,亦連續(xù)三次與中原各國會盟。齊、楚關系極其緊張。
公元前656年(楚成王十六年)春,齊桓公為遏制楚國北進,親率齊、魯、宋、陳、衛(wèi)、鄭、許、曹等八國軍隊南下攻楚。他們打敗了楚的與國蔡國后,即揮師突入楚境。面對氣勢洶洶的八國軍隊,楚成王、斗子文毫不懼怕,沉著應戰(zhàn)。楚成王先遣使至齊軍處,責問道:“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當管仲答以“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灑”和“昭王南征而不復”為由時,楚使立即承認未進貢包茅之過,對周昭王南征不復,則理直氣壯地予以駁斥:“君其問諸水濱。”齊桓公不聽,仍繼續(xù)進軍,駐于陘(陘山,楚國北塞,今河南漯河市東)(《左傳·僖公四年》。)。楚成王毫不示弱,亦率大軍迎戰(zhàn),迫使齊等八國軍隊退駐召陵(今河南郾城東)(《史記·楚世家》。)齊、楚雙方一方面在對峙,另一方面亦在尋找妥協(xié)的辦法。這年夏,楚成王派屈完到齊等國軍隊駐處進行試探。齊桓公企圖壓服楚國,當屈完來時,即陳八國之軍,“與屈完乘而觀之”,并恐嚇道:“以此眾戰(zhàn),誰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屈完毫不畏懼,針鋒相對地答道:“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雖眾,無所用之!饼R桓公權衡得失,只得與屈完盟于召陵 (《左傳·僖公四年》。)召陵之盟,是齊、楚雙方經(jīng)武力對峙之后達成妥協(xié)的產(chǎn)物。楚成王、斗子文在齊桓公親率的八國軍隊面前,沉著鎮(zhèn)定,文武兩手,以戰(zhàn)逼和,充分展示了突出的政治、軍事才干。
召陵盟后,楚國繼續(xù)北上東進,與齊國爭霸。公元前655年(楚成王十七年),齊桓公大會諸侯于首止(今河南睢縣東),以定周太子之位,周惠王不滿,使周公宰孔召鄭文公,說:“吾撫女以從楚,輔之以晉,可以少安!编嵨墓弧疤悠鋷煻鴼w”(《左傳·僖公五年》),不與盟。斗子文乘隙舉兵滅弦(今河南息縣、潢川間),弦君奔黃。弦,姬姓國,又是齊之姻親國,楚首先滅弦,是因為弦的姻親國江、黃原為楚之與國,齊桓公霸盛時,二國叛楚與齊結盟,“弦子恃之而不事楚”(同上)。故楚成王、斗子文首先拔掉這顆眼中釘,以挫江、黃,打擊齊桓公。
公元前654年(楚成王十八年)夏,齊桓公率齊、魯、宋等國軍隊攻打鄭國,圍鄭新城(今河南密縣東南),以懲罰鄭之不盟首止與親楚行為。同年秋,楚成王親率軍北上攻圍齊之盟國許(今河南許昌),救援鄭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圍許以救鄭”(《左傳·僖公六年》。)之舉。由于其他各國也出兵救許,楚成王也就退兵了。但他并未回到郢都,而是駐兵武城(今河南南陽市北),觀察動靜。許僖公恐懼,在蔡穆侯帶領下,赴武城向楚成王請罪!蹲髠·僖公六年》載:“許君面縛,銜璧,大夫衰[纟至],士輿櫬。”《史記·楚世家》則載:“成王以兵北伐許,許君肉袒謝,乃釋之!眱烧哂涊d雖略異,但楚成王北上圍許救鄭,聲勢浩大,諸侯震動,則是事實。面對楚成王咄咄逼人之勢,齊桓公也就全力攻鄭,以阻止楚國北上。鄭在齊等中原國家打擊下,只得向齊請和。公元前651年(楚成王二十一年,齊桓公三十五年),齊桓公與諸侯盟于葵丘,鄭、許均被迫與盟。在此形勢下,楚成王并不急于與齊桓公正面爭奪,而是繼續(xù)東略,迂回打從,以削弱對方。
公元前 649年(楚成王二十三年),楚成王以“黃人不歸楚貢”(《左傳·僖公十一年》。)為由,攻打黃國(今河南潢川西北)。第二年,又出兵滅黃。《谷梁》說: “楚伐江,滅黃,桓公不能救!笨梢姵跍琰S的同時,又攻伐江國(今河南息縣西)。滅黃之后,又繼續(xù)東進,于公元前646年(楚成王二十六年),攻滅英 (今安徽金寨東南)、六(今安徽六安東北)。至此,楚國勢力已推進到淮河中游一帶。
公元前645年(楚成王二十七年,齊桓公四十一年),楚成王以為徐國(徐戎所建,今江蘇泗洪南)親齊親中原諸國,即興兵討伐。齊桓公急忙會宋、魯、陳、衛(wèi)、鄭、許、曹等國盟于牡丘(今山東聊城東北,當時屬齊地),決定救徐。各國國君“次于匡(今河南睢縣西)以待之”(《左傳·僖公十五年》),由魯大夫孟穆伯率各國軍隊前往救徐。《谷梁》說:“次,止也,有畏也!笨梢,各國國君是被迫前來抗楚救徐的,自己卻不敢親臨前線。正面抗楚不利,同年夏,齊等國軍隊又攻打楚之與國厲(今湖北隨州東北),企圖抄襲楚國后方,以解徐之圍。同年冬,宋乘曹軍遠出,襲其國,楚于是乘機大舉進攻,敗徐于婁林(今安徽泗縣東北)。齊桓公以八國之眾不敵長驅直入之一楚,足見楚成王大膽果斷,齊桓公已不能與之匹敵。同年,齊管仲卒。此后兩年,齊桓公雖曾伐厲伐英,以“報婁林之役”(《左傳·僖公十七年》),企圖挽回在淮泗地區(qū)的敗勢,但已無濟于事。公元前643年(楚成王二十九年),齊桓公卒,齊國霸勢轉衰。
楚成王與齊桓公爭霸,歷時十余年,結果楚國取得了輝煌的成果。其原因除了客觀上因管仲先死、齊桓公力竭,齊國已力不從心、明顯地走下坡路外,主要的則是楚成王、斗子文審時度勢,謹慎謀劃、奮發(fā)進取的結果。楚、齊爭雄的歷程,充分地顯示了楚國后來居上、蓬勃發(fā)展的趨勢。
紀年對照
前671 庚戌 周惠王六年 魯莊公23年 秦宣公五年 陳宣公22年 蔡穆侯四年 鄭文公二年 宋桓公元年
楚成王元年齊桓公15年 晉獻公六年 燕莊公20年 衛(wèi)惠公29年 曹莊公31年 杞惠公二年
前670 辛亥 周惠王七年 魯莊公24年 秦宣公六年 陳宣公23年 蔡穆侯五年 鄭文公三年 宋桓公元年
楚成王二年 齊桓公16年 晉獻公七年 燕莊公21年 衛(wèi)惠公30年 曹僖公元年 杞惠公三年
前669 壬子 周惠王八年 魯莊公25年 秦宣公七年 陳宣公24年 蔡穆侯六年 鄭文公四年 宋桓公元年
楚成王三年 齊桓公17年 晉獻公八年 燕莊公22年 衛(wèi)惠公31年 曹僖公二年 杞惠公四年
前668 癸丑 周惠王九年 魯莊公26年 秦宣公八年 陳宣公25年 蔡穆侯七年 鄭文公五年 宋桓公元年
楚成王四年 齊桓公18年 晉獻公九年 燕莊公23年 衛(wèi)懿公元年 曹僖公三年 杞惠公五年
前667 甲寅 周惠王十年 魯莊公27年 秦宣公九年 陳宣公26年 蔡穆侯八年 鄭文公六年 宋桓公元年
楚成王五年 齊桓公19年 晉獻公十年 燕莊公24年 衛(wèi)懿公二年 曹僖公四年 杞惠公六年
前666 乙卯 周惠王11年 魯莊公28年 秦宣公十年 陳宣公27年 蔡穆侯九年 鄭文公七年 宋桓公元年
楚成王六年 齊桓公20年 晉獻公11年 燕莊公25年 衛(wèi)懿公三年 曹僖公五年 杞惠公七年
前665 丙辰 周惠王12年 魯莊公29年 秦宣公11年 陳宣公28年 蔡穆侯十年 鄭文公八年 宋桓公元年
楚成王七年 齊桓公21年 晉獻公12年 燕莊公26年 衛(wèi)懿公四年 曹僖公六年 杞惠公八年
前664 丁巳 周惠王13年 魯莊公30年 秦宣公12年 陳宣公29年 蔡穆侯11年 鄭文公九年 宋桓公元年
楚成王八年 齊桓公22年 晉獻公13年 燕莊公27年 衛(wèi)懿公五年 曹僖公七年 杞惠公九年
前663 戊午 周惠王14年 魯莊公31年 秦成公元年 陳宣公30年 蔡穆侯12年 鄭文公十年 宋桓公元年
楚成王九年 齊桓公23年 晉獻公14年 燕莊公28年 衛(wèi)懿公六年 曹僖公八年 杞惠公十年
前662 己未 周惠王15年 魯莊公32年 秦成公二年 陳宣公31年 蔡穆侯13年 鄭文公11年 宋桓公元年
楚成王十年 齊桓公24年 晉獻公15年 燕莊公29年 衛(wèi)懿公七年 曹僖公九年 杞惠公11年
前661 庚申 周惠王16年 魯閔公元年 秦成公三年 陳宣公32年 蔡穆侯14年 鄭文公12年 宋桓公元年
楚成王11年 齊桓公25年 晉獻公16年 燕莊公30年 衛(wèi)懿公八年 曹昭公元年 杞惠公12年
前660 辛酉 周惠王17年 魯閔公二年 秦成公四年 陳宣公33年 蔡穆侯15年 鄭文公13年 宋桓公元年
楚成王12年 齊桓公26年 晉獻公17年 燕莊公31年 衛(wèi)懿公九年 曹昭公二年 杞惠公13年
前659 壬戌 周惠王18年 魯僖公元年 秦穆公元年 陳宣公34年 蔡穆侯16年 鄭文公14年 宋桓公元年
楚成王13年 齊桓公27年 晉獻公18年 燕莊公32年 衛(wèi)文公元年 曹昭公三年 杞惠公14年
前658 癸亥 周惠王19年 魯僖公二年 秦穆公二年 陳宣公35年 蔡穆侯17年 鄭文公15年 宋桓公元年
楚成王14年 齊桓公28年 晉獻公19年 燕莊公33年 衛(wèi)文公二年 曹昭公四年 杞惠公15年
前657 甲子 周惠王20年 魯僖公三年 秦穆公三年 陳宣公36年 蔡穆侯18年 鄭文公16年 宋桓公元年
楚成王15年 齊桓公29年 晉獻公20年 燕襄公元年 衛(wèi)文公三年 曹昭公五年 杞惠公16年
前656 乙丑 周惠王21年 魯僖公四年 秦穆公四年 陳宣公37年 蔡穆侯19年 鄭文公17年 宋桓公元年
楚成王16年 齊桓公30年 晉獻公21年 燕襄公二年 衛(wèi)文公四年 曹昭公六年 杞惠公17年
前655 丙寅 周惠王22年 魯僖公五年 秦穆公五年 陳宣公38年 蔡穆侯20年 鄭文公18年 宋桓公元年
楚成王17年 齊桓公31年 晉獻公22年 燕襄公三年 衛(wèi)文公五年 曹昭公七年 杞惠公18年
前654 丁卯周惠王23年 魯僖公六年 秦穆公六年 陳宣公39年 蔡穆侯21年 鄭文公19年 宋桓公元年
楚成王18年 齊桓公32年 晉獻公23年 燕襄公四年 衛(wèi)文公六年 曹昭公八年 杞成公元年
前653 戊辰 周惠王24年 魯僖公七年 秦穆公七年 陳宣公40年 蔡穆侯22年 鄭文公20年 宋桓公元年
楚成王19年 齊桓公33年 晉獻公24年 燕襄公五年 衛(wèi)文公七年 曹昭公九年 杞成公二年
前652 己巳 周惠王25年 魯僖公八年 秦穆公八年 陳宣公41年 蔡穆侯23年 鄭文公21年 宋桓公元年
楚成王20年 齊桓公34年 晉獻公25年 燕襄公六年 衛(wèi)文公八年 曹共公元年 杞成公三年
前651 庚午 周襄王元年 魯僖公九年 秦穆公九年 陳宣公42年 蔡穆侯24年 鄭文公22年 宋桓公31年
楚成王21年 齊桓公35年 晉獻公26年 燕襄公七年 衛(wèi)文公九年 曹共公二年 杞成公四年
前650 辛未 周襄王二年 魯僖公十年 秦穆公十年 陳宣公43年 蔡穆侯25年 鄭文公23年 宋襄公元年
楚成王22年 齊桓公36年 晉惠公元年 燕襄公八年 衛(wèi)文公十年 曹共公三年 杞成公五年
前649 壬申 周襄王三年 魯僖公11年 秦穆公11年 陳宣公44年 蔡穆侯26年 鄭文公24年 宋襄公元年
楚成王23年 齊桓公37年 晉惠公二年 燕襄公九年 衛(wèi)文公11年 曹共公四年 杞成公六年
前648 癸酉 周襄王四年 魯僖公12年 秦穆公12年 陳宣公45年 蔡穆侯27年 鄭文公25年 宋襄公元年
楚成王24年 齊桓公38年 晉惠公三年 燕襄公十年 衛(wèi)文公12年 曹共公五年 杞成公七年
前647 甲戌 周襄王五年 魯僖公13年 秦穆公13年 陳穆公元年 蔡穆侯28年 鄭文公26年 宋襄公元年
楚成王25年 齊桓公39年 晉惠公四年 燕襄公11年 衛(wèi)文公13年 曹共公六年 杞成公八年
前646 乙亥 周襄王六年 魯僖公14年 秦穆公14年 陳穆公二年 蔡穆侯29年 鄭文公27年 宋襄公元年
楚成王26年 齊桓公40年 晉惠公五年 燕襄公12年 衛(wèi)文公14年 曹共公七年 杞成公九年
前645 丙子 周襄王七年 魯僖公15年 秦穆公15年 陳穆公三年 蔡莊侯元年 鄭文公28年 宋襄公元年
楚成王27年 齊桓公41年 晉惠公六年 燕襄公13年 衛(wèi)文公15年 曹共公八年 杞成公十年
前644 丁丑 周襄王八年 魯僖公16年 秦穆公16年 陳穆公四年 蔡莊侯二年 鄭文公29年 宋襄公元年
楚成王28年 齊桓公42年 晉惠公七年 燕襄公14年 衛(wèi)文公16年 曹共公九年 杞成公11年
前643 戊寅 周襄王九年 魯僖公17年 秦穆公17年 陳穆公五年 蔡莊侯三年 鄭文公30年 宋襄公元年
楚成王29年 齊桓公43年 晉惠公八年 燕襄公15年 衛(wèi)文公17年 曹共公十年 杞成公12年
前642 己卯 周襄王十年 魯僖公18年 秦穆公18年 陳穆公六年 蔡莊侯四年 鄭文公31年 宋襄公元年
楚成王30年 齊孝公元年 晉惠公九年 燕襄公16年 衛(wèi)文公18年 曹共公11年 杞成公13年
前641 庚辰周襄王11年 魯僖公19年 秦穆公19年 陳穆公七年 蔡莊侯五年 鄭文公32年 宋襄公元年
楚成王31年 齊孝公二年 晉惠公十年 燕襄公17年 衛(wèi)文公19年 曹共公12年 杞成公14年
前640 辛巳 周襄王12年 魯僖公20年 秦穆公20年 陳穆公八年 蔡莊侯六年 鄭文公33年 宋襄公元年
楚成王32年 齊孝公三年 晉惠公11年 燕襄公18年 衛(wèi)文公20年 曹共公13年 杞成公15年
前639 壬午 周襄王13年 魯僖公21年 秦穆公21年 陳穆公九年 蔡莊侯七年 鄭文公34年 宋襄公元年
楚成王33年 齊孝公四年 晉惠公12年 燕襄公19年 衛(wèi)文公21年 曹共公14年 杞成公16年
前638 癸未 周襄王14年 魯僖公22年 秦穆公22年 陳穆公十年 蔡莊侯八年 鄭文公35年 宋襄公元年
楚成王34年 齊孝公五年 晉惠公13年 燕襄公20年 衛(wèi)文公22年 曹共公15年 杞成公17年
前637 甲申 周襄王15年 魯僖公23年 秦穆公23年 陳穆公11年 蔡莊侯九年 鄭文公36年 宋襄公14年
楚成王35年 齊孝公六年 晉惠公14年 燕襄公21年 衛(wèi)文公23年 曹共公16年 杞成公18年
前636 乙酉 周襄王16年 魯僖公24年 秦穆公24年 陳穆公12年 蔡莊侯十年 鄭文公37年 宋成公元年
楚成王36年 齊孝公七年 晉文公元年 燕襄公22年 衛(wèi)文公24年 曹共公17年 杞桓公元年
前635 丙戌 周襄王17年 魯僖公25年 秦穆公25年 陳穆公13年 蔡莊侯11年 鄭文公38年 宋成公二年
楚成王37年 齊孝公八年 晉文公二年 燕襄公23年 衛(wèi)文公25年 曹共公18年 杞桓公二年
前634 丁亥 周襄王18年 魯僖公26年 秦穆公26年 陳穆公14年 蔡莊侯12年 鄭文公39年 宋成公三年
楚成王38年 齊孝公九年 晉文公三年 燕襄公24年 衛(wèi)成公元年 曹共公19年 杞桓公三年
前633 戊子 周襄王19年 魯僖公27年 秦穆公27年 陳穆公15年 蔡莊侯13年 鄭文公40年 宋成公四年
楚成王39年 齊孝公十年 晉文公四年 燕襄公25年 衛(wèi)成公二年 曹共公20年 杞桓公四年
前632 己丑 周襄王20年 魯僖公28年 秦穆公28年 陳穆公16年 蔡莊侯14年 鄭文公41年 宋成公五年
楚成王40年 齊昭公元年 晉文公五年 燕襄公26年 衛(wèi)成公三年 曹共公21年 杞桓公五年
前631 庚寅周襄王21年 魯僖公29年 秦穆公29年 陳共公元年 蔡莊侯15年 鄭文公42年 宋成公六年
楚成王41年 齊昭公二年 晉文公六年 燕襄公27年 衛(wèi)成公四年 曹共公22年 杞桓公六年
前630 辛卯 周襄王22年 魯僖公30年 秦穆公30年 陳共公二年 蔡莊侯16年 鄭文公43年 宋成公七年
楚成王42年 齊昭公三年 晉文公七年 燕襄公28年 衛(wèi)成公五年 曹共公23年 杞桓公七年
前629 壬辰 周襄王23年 魯僖公31年 秦穆公31年 陳共公三年 蔡莊侯17年 鄭文公44年 宋成公八年
楚成王43年 齊昭公四年 晉文公八年 燕襄公29年 衛(wèi)成公六年 曹共公24年 杞桓公八年
前628 癸巳 周襄王24年 魯僖公32年 秦穆公32年 陳共公四年 蔡莊侯18年 鄭文公45年 宋成公九年
楚成王44年 齊昭公五年 晉文公九年 燕襄公30年 衛(wèi)成公七年 曹共公25年 杞桓公九年
前627 甲午周襄王25年 魯僖公33年 秦穆公33年 陳共公五年 蔡莊侯19年 鄭穆公元年 宋成公十年
楚成王45年 齊昭公六年 晉襄公元年 燕襄公31年 衛(wèi)成公八年 曹共公26年 杞桓公十年
前626 乙未 周襄王26年 魯文公元年 秦穆公34年 陳共公六年 蔡莊侯20年 鄭穆公二年 宋成公11年
楚成王46年 齊昭公七年 晉襄公二年 燕襄公32年 衛(wèi)成公九年 曹共公27年 杞桓公11年
楚成王之死
一代霸主楚成王卻被兒子用白綾勒死
楚成王羋頵自即位以來,積極進取,奮發(fā)圖強,大力發(fā)展國力,滅國十二,擴地千里,爭霸中原,使楚國聲威大震,是春秋時期名副其實的一代霸主。
可惜的是,這位霸主晚年卻因識人不明,被兒子逼得自殺身亡。
楚成王兒子身上的造反基因,來源卻是楚成王自己。
想當初,楚成王正是殺掉了自己的親哥哥——楚王堵敖,才得以當上國君。
這血腥的一幕在46年后重演,正可謂: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因果循環(huán),報應不爽!
話說回來,楚成王的確是個有為的君主,他在位時,屢屢對周圍的國家用兵,先后滅掉了今河南省南部和西部的申、息、鄧等國,并伐黃服蔡,多次向鄭國進攻,邊境線不斷北擴東移,這架勢猛如迅雷,勢不可擋,把中原的一些國家嚇得直打哆嗦。
鄭國當時在今河南省新鄭一代,它被楚國打疼了、打痛了、打怕了,便向東邊的齊國求救。
當時的齊國正處于鼎盛時期,多次召集周邊的諸侯小國會盟,是個霸主國家。
齊恒公為了救鄭,便率領齊、宋、陳、衛(wèi)、鄭、許、魯、曹、邾八國軍隊進攻楚的盟國蔡國,蔡軍不戰(zhàn)而潰,聯(lián)軍一路打到召陵,鋒芒直抵楚的北境,楚成王派使者去質(zhì)問齊恒公:“你們在北邊,我們在南邊,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國家,怎么招呼也不打,就一下打過來了,我們怎么得罪你們了嗎?”
齊恒公不知道怎么回答,還是管仲會說話,胡編道:“從前召公曾經(jīng)對我們的先君說,u2018你們有權討伐無禮的諸侯,捍衛(wèi)周王室的尊嚴u2019,你們楚國沒有按照義務向周王室進貢包茅,周昭王南征后也沒有回來,這些難道不是你們楚國的責任嗎?”
使者把這話傳給了楚王,楚王一聽,氣壞了,召公那是周文王的兒子啊,都多少年前的舊事了,召公和齊國的先君姜子牙說了什么話,如今誰知道啊,即使他說了這話,又有什么法律效應呢,召公只不過是個周朝的一個權臣而已,又不是君王。
但是眼看聯(lián)軍人多勢眾,好漢也不吃眼前虧啊,楚成王咽了咽胸口上的這口氣,讓使者回話道:“沒有以諸侯禮向周王室進貢包茅,實有此事,這是寡人的過錯。但是周昭王南征,淹死在漢水,我們也無能為力啊,你們問漢水去吧!”
楚成王這話,前一句謙卑,后一句強硬,剛中帶柔,柔中帶剛,既表示愿意合作,又表示不會吃冤枉虧。
齊恒公見威懾楚國低頭,順便搶些便宜的任務沒有完成,心中實有不甘,因為聯(lián)軍這次浩浩蕩蕩而來,耗費巨大,自己沒有獲得任何好處,只是讓周王室討了便宜而已。
齊恒公不是傻瓜,沒有利的事情,誰會去做呢?
于是聯(lián)軍繼續(xù)進逼楚國,到了陘(今河南郾城縣南),楚成王派屈完帶兵抵御,看著嚴陣以待、雄糾糾氣昂昂的楚軍將士,齊恒公也不禁生了怯意,兩軍從春天一直相持到夏天,誰都不敢輕易進攻。
時間在一天天過去,錢糧在一天天變少,士兵在一天天變老,將帥的心也在一天天疲憊。
終于兩方面都有點耐不住了,只不過是那份自尊心還在堅持。
楚國看出了這點,便派屈完去前去講和,屈完的話很不客氣:“你們到底要怎么搞,打還是不打,你們要是講道理,咱們服氣,你們要是不講道理,方城和漢水就是你們的葬身之地,你們?nèi)嗽俣嘁矝]用”。
齊恒公見實在占不了任何便宜,也顧不上什么面子了,只好言和,俗話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材燒”,何必一條道黑到底呢?萬一聯(lián)軍先支持不住了,被迫后撤,豈不是面子上更掛不住。
于是聯(lián)軍偃旗息鼓,退回召陵,與楚國結了盟,這才離去。
這回,楚國可是在各路諸侯面前充分展示了自己強壯的肌肉,一下子聲名鵲起,楚成王受到鼓舞,開始圖霸中原。
齊恒公死后,宋襄公欲稱霸,這人可謂是春秋時期的堂吉訶德,外強中干,卻又好大喜功,還不識時務,自視甚高。
公元前639年,宋襄公與齊、楚盟于宋地鹿上(今安徽阜陽),要求承認他為霸王,楚成王假意一口答應下來。這年秋天,宋襄公又邀陳、蔡、許、曹、楚等國君在盂地會盟(或作霍,在今河南),欲在會上成為霸主。
輕車簡從的宋襄公,到了會盟地后,便向各國君主提議:“各位,君命天授,我宋國乃是前朝商的嫡裔,帝高辛的后人,正宗皇胄貴嗣,又是本朝公卿,在座各國中唯一的公國,所以各位應該在我的領導下,統(tǒng)一旗幟,u2018尊王攘夷u2019,維護周王室的尊嚴,你們說好不好?”
其他諸侯都不答話,他們看著楚成王的臉色呢!
只見楚成王黑著臉,瞪了一眼宋襄公,說道:“好一個皇胄貴嗣,要是你都能做霸主,那我算什么?”,說罷一聲令下,身邊的武士,如狼似虎,撲向宋襄公,宋襄公身邊的幾個衛(wèi)兵早嚇得魂飛魄散了,就這樣,不費吹灰之力,宋襄公就被楚成王拘禁了起來。
楚成王押著他進攻宋的國都商丘,宋軍堅守,數(shù)月不下,這時周圍的諸侯跑出來求情,楚成王這才釋放了宋襄公,罷兵回國。
宋襄公回國后,不甘受楚之辱,亦未放棄爭霸之心,于公元前638年夏,進攻附楚的鄭國。楚成王為救鄭率軍攻宋。宋襄公遂由鄭撤回迎戰(zhàn)。泓之戰(zhàn)于是爆發(fā)。
當時楚軍進抵泓水南岸,宋軍已占有利之地,在泓水北岸列陣待敵。
當楚軍開始渡河時,宋國右司馬公孫固向宋襄公建議:“大王,他們?nèi)硕,我們(nèi)松,可以等他們渡了一半時,突然襲擊,也許能獲得勝利!”,宋襄公拒不同意,說:“不要!我們是仁義之師啊,怎么能干這種卑鄙的事情呢 ?等他們過河,我們再進攻!”。
楚軍渡河后開始列陣時,公孫固又向宋襄公道:“大王!他們剛剛上岸,列陣混亂、立足未穩(wěn),這時我們突然發(fā)動進攻,也許能獲得勝利,再晚就來不及了!”,宋襄公又白了他一眼,說:“不要!你要知道,我們宋國可是仁義之師啊,怎么能干出這種卑鄙齷齪的事情來呢?等他們排好陣型,我們再進攻!”
直待楚軍列陣完畢后,宋襄公這才大吼一聲,下令進攻,道:“上天保佑大宋,仁義之師必勝!我的勇士們向前沖!”
一陣戰(zhàn)鼓轟鳴中,兩軍交鋒,很快便分出了勝負,楚軍實力強大,一經(jīng)激戰(zhàn),宋軍便是大敗。宋襄公的親軍全部被殲,宋襄公的大腿也中了一箭,受了重傷。
戰(zhàn)后宋國人都怨恨宋襄公指揮不當,讓國家遭受這樣慘重的失敗,失去大片的土地,還被迫向楚國重重納貢,但宋襄公卻并未認識自己的錯誤,反而向臣民辯解道:“你們知道嗎?古代行軍打仗,即使關鍵的時候,也不能失去大禮,做不仁不義的事情,我們作為君子之國,就不能去傷害那些已經(jīng)受傷的敵人、不能捉拿那些頭發(fā)花白的老兵、不能依靠險隘的地形來打擊敵人,不能主動攻擊尚未列好陣形的敵人。我這樣做是遵從上天和古代圣賢的指示,有什么錯呢?諸位,我完全就沒有任何不當?shù)牡胤桨 薄?/p>
宋襄公的話只能讓他的臣民更加鄙視他,在一片抱怨聲中,不久便死于了腿傷惡化。
宋襄公蠢豬式的仁義最終葬送了他的性命,也成就了楚成王的霸業(yè),此時楚國的勢力已經(jīng)到了黃河以北,中原各國無不以誠惶誠恐之心來面對這個巨人。
楚成王雖然在國家事業(yè)上做出了很大成績,但是在家事上,特別是儲君的選擇上,犯了很大的錯誤,以致白白送掉了自己的性命。
按周公所定的“宗子維城”的世襲制,楚國的王位繼承人當屬長子商臣。但是楚國有自己的習慣,類似草原民族,有“幼子守家”的風俗,王權嗣位常由小兒子繼承。
在周禮和楚俗之間,楚成王左右搖擺,使得儲君的位置一直沒有得到確定。
商臣富于心計,經(jīng)常把珠玉環(huán)佩等小玩意送給成王身邊的近臣,以拉攏討好。于是不少人為商臣說話,把他吹噓得象樹上的花一樣。
楚成王聽了不少關于長子商臣的好話,便動了立儲的念頭,他向令尹斗勃咨詢說:“商臣這孩子不錯,有先王的遺風,你看他做太子,怎么樣?”
斗勃是個明白人,知道商臣的底細,便回答道:“大王,您還年輕,現(xiàn)在考慮立太子是不是早了點!”
楚成王道:“不年輕了,我都老了!”
斗勃又道:“恕臣直言,即使要立太子,也不能立商臣。首先,自古楚國的習俗,是幼子守家,立少不立長,我們不能壞了老祖宗的規(guī)矩;其次,商臣這孩子,眼睛象蜂,聲音象豺,一看便是性情殘忍,陰險狡詐之人,如果立他為太子,楚國將來說不定會出什么禍亂,請您三思啊!”
楚成王不聽斗勃的勸諫,一意孤行,立商臣為太子,并安排潘崇做他的老師。
商臣果然是小心眼的人,聽說斗勃反對立自己為太子,心中憤恨,便想伺機除掉他。
公元前627年,許、蔡兩個諸侯國叛晉附楚。晉襄公拜陽處父為大將,興師討伐。楚成王便令斗勃為主將、成大心為副將,率楚軍援救許、蔡。 兩軍隔泜水相持兩個多月,眼看到了年底,晉軍糧草將盡,陽處父漸漸著急起來。他想退軍,但是怕被楚軍探明虛實,乘勢追擊;又怕自己擔上畏楚惡名,被人恥笑;于是苦苦思索,終于讓他想出了一條妙計。
他派使者前往楚軍大營,傳話道:“我奉了我們將軍的密令,特來相告,晉楚兩軍相持了這么久,難分勝負,白白消耗軍資,對誰也沒好處,還不如痛痛快快打一場,一決雌雄。將軍如果想決戰(zhàn),我軍愿意退后30里,讓你們渡過濟水布陣,然后一決勝負,如果你們不敢過河,那么就請先后退30里,讓我軍渡過濟水布陣,然后再作決戰(zhàn)。不知將軍意下如何!”
斗勃早就知道晉軍糧草將盡,此時聽聞晉軍這番狂妄的口氣,心中有氣,便準備渡河擊晉,副將成大心連忙勸阻,要他防備晉軍有詐,說萬一晉軍在楚軍半渡之時,突然發(fā)動襲擊,就不妙了。
斗勃一聽有理,便傳令全軍后退三十里地,重新結寨,等待晉軍過河,進行決戰(zhàn)。
陽處父見楚軍后退,大喜過望,連忙遍告全軍說:“哈哈,你們看啊,楚國的將軍斗勃,怕了我們晉軍,不敢渡水決戰(zhàn),早已逃之夭夭了,F(xiàn)在敵人跑了,我們再渡河就沒有必要了,不如等到明年開春,天氣轉暖,再行戰(zhàn)事不遲,你們說好不好!”士兵聽聞,歡呼一片,于是,陽處父率晉軍大搖大擺地凱旋回國,一路歡天喜地。
楚軍等了兩天,不見晉軍有什么動靜,便派人去偵察,這才得知晉軍早已撤離。
斗勃不戰(zhàn)而歸,楚成王非常生氣。商臣一看時機到了,便進讒言道:“兩軍相持了兩個多月,斗勃就是遲遲不肯出擊,最后還主動退讓,避開晉軍,讓人家白白成就霸名,聽人說他是接受了陽處父的賄賂。他這樣做,對得起楚國的臣民和父王您嗎? ”
楚成王聽罷大怒,派人給斗勃送去一把劍,讓他自殺。斗勃本來想進宮申辯,不料在宮門口遭到商臣的阻擋。求見不得,洗冤不成,斗勃仰天長嘆一聲,當場拔劍自刎。
這件事從頭到尾,成大心都看在眼中,記在心底,他埋葬了斗勃的尸骨之后,便身穿囚衣,冒死進宮,向楚成王一五一十說明了事情的來龍去脈,楚成王開始有了醒悟,對太子商臣動了疑心。不久,他又看到一個近臣身上佩戴著自己賜給太子之物,覺得奇怪,便追問其此物從何得來,甚至不惜動刑逼問,近臣實在抵賴不了,只好如實道出原委,說是接受了商臣的賄賂。楚成王這才徹底恍然大悟,既痛悔斗勃之死,又后悔不聽斗勃之言,于是開始疏遠太子。
楚成王的小兒子王子職很聰明,楚成王一直很喜歡他,便想廢商臣而立王子職。不過此時商臣已經(jīng)在朝中漸漸培植了一批勢力,楚成王也不敢貿(mào)然行事。
正在這時,嫁到江國的王妹江羋回國歸寧,居住宮中。楚成王便對江羋說出了自己的心事。江羋沉思道:“老哥,這是大事啊,不可輕舉妄動,弄不好會出亂子的,不過,要是能找到商臣的過錯,就能名正言順地廢掉他!”
楚成王的身邊早就有太子的耳目,這話果然很快就傳到商臣耳中。
商臣連忙找?guī)煾瞪塘繉Σ,潘崇道:“我有方法,可以驗證這話的真假,你姑媽江羋,性情急躁,一發(fā)火,什么事都藏不住,太子可為她設宴,故意激怒她,從中窺探一二!”
商臣依計行事,擺下豐盛的宴席招待江羋,開始時對江羋非常恭敬,親自倒酒替江羋祝壽,還姑媽長姑媽短的叫個不停,好不親熱,可酒過三巡之后,商臣漸漸露出怠慢的意思。 他先是讓廚子直接給江羋送菜,自己不再起身,后來又自行和周圍的侍者說話,不搭理江羋,江羋很不高興,連連發(fā)問,商臣還是充耳不聞,江羋果然勃然大怒,站起來厲聲道:“你這臭小子,這么無禮,怎么配作太子?”
商臣這才轉過頭,桀驁道:“我是太子,將來父王會把王位傳給我,你能拿我怎么樣?”
江羋怒極而笑,道:“哈哈,你這豎子,還想當太子,別做春秋大夢了,你父王早就想廢了你,不識好歹的東西,走著瞧吧!”說罷,甩袖登車而去。
回到宮中,江羋怒氣未消,徑自去見楚成王,恨恨地說:“商臣這孩子,太傲慢無禮,無法擔當國君的重任,應該馬上廢掉!老哥,我看他面目兇惡,拖得久了,怕出意外啊!
楚成王點頭道:“妹子,有了你這句話,我就下定決心了,明天早朝,我就曉喻眾臣,廢掉商臣!”
江羋聽了大喜,正要告辭。楚成王又道:“云夢虞人進獻了一頭野熊,我讓御廚正在烹調(diào)。你在晚上酉時來我宮里,我已經(jīng)約了王子職,咱們?nèi)艘黄鹌穱L熊掌,商議大事"。江羋連忙點頭答應。
那邊說道商臣探聽了楚成王廢儲的虛實后,心中惶恐不安,便急忙趕去見師傅潘崇,詢問對策。
潘崇想了一想,問道:“太子你能放下身價,侍奉王子職做楚王嗎?”
商臣連連搖頭:“他比我小那么多,我做不來!
潘崇頓了一頓,又問:“那么你愿意逃到別的國家去嗎?”
商臣道:“無緣無故地逃到別的國家,自取其辱,我也做不到!
潘崇攤開雙手,無可奈何地說:“除了這兩條,再也沒有別的方法了!
商臣痛苦失聲,跪倒在地,苦苦懇求。
潘崇盯著商臣,皺著眉,陰沉沉地說:“良策嘛,還有一條。但就怕你下不手......”說到這里,潘崇止住話頭,默然不語。
商臣一聽對這話,似乎有所覺悟,站起身來,咬了咬牙,冷冷道:“到了這步田地,還有什么不忍心呢?先生請直說吧!”
潘崇靠近商臣,低語一番,商臣的臉上的表情不斷變化,目光先是驚恐,然后是淡定,其中還透著些許殘忍,最后竟是興奮了。。。
這天傍晚,商臣托言宮中有變,率軍圍住王宮。手持利劍,闖到楚成王面前。
這一年,楚成王已經(jīng)即位46年了,46年前,他也曾這樣率兵出現(xiàn)在楚王堵敖的面前,一樣的場面,一樣的形勢,一樣的結局,不需要太多的解釋。
商臣用沾滿血的利劍,在楚成王面前砍殺了幾名內(nèi)侍和宮女后,便讓人把白綾打個結,扔在地上,兩頭讓兩個武士拉著,然后對楚成王說:“父王,您過來,把頭放在這里,閉閉眼,就什么痛苦都沒有了!”,商臣的表情依然如以前那般溫馴,沒有任何變化,似乎就象昨天晚上給父王請安一樣,臉上還掛著微笑,可是眼睛里卻閃著奇怪的光芒,黑夜里狼眼一樣的光芒。
楚成王臉部的肌肉抽搐著,他還不想死,他還想見心愛的小兒子最后一面,他哀求道:“能讓我吃完御廚做的熊掌,再說好嗎?”
商臣呆了半刻,臉上的表情突然發(fā)生一百八十度的變化,之前的溫馴一掃而光,頃刻間臉上布滿了陰云,如同餓狼露出尖牙一般,失聲咆哮道:“你想等王子職來救你嗎?。。。你始終就是不喜歡我這個兒子,無論我怎么做,你自始至終只喜歡那乳臭未干的小子!”
楚成王知道,此時任何的言語和哀求都無濟于事,只能徒找羞辱,他萬念俱灰,絕望地看著自己的兒子,凄然問了一句:“我死后,你準備給我什么謚號?”
商臣脫口而出:“靈!尊你為楚靈王”。
楚成王搖了搖頭,表示不滿意!
商臣想了想,語氣平復下來,道:“成!父王你為楚國擴地千里,成就霸業(yè),是有成之君!你生前孩兒不能盡孝,你死后我會發(fā)誓維護您的威名!”
楚成王點點頭,慘然一笑,抓起地上的白綾,套在脖子上,商臣向兩旁使了一個眼色,兩個威猛的武士一用力,楚成王便氣絕身亡了。
這時御廚剛剛把做好的熊掌端出來,看見這一幕,驚恐不已,手一哆嗦,盛著珍貴熊掌的食器便立馬掉落下來,撒了一地。
這無比美味的熊掌,楚成王再也吃不到了,叱咤風云的一代霸主,就這樣懷著對生的無比眷念,死在親生兒子手上,此刻站在一旁的商臣突然潸然落淚,伏地痛哭。
這天晚上,王子職和江羋也未能幸免。。。
第二天,商臣臨朝告諭群臣,昨晚楚成王暴疾而亡,自己身為太子,將自動成為新王。
他就是歷史上的楚穆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