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
韓登安(1905——1976),原名競,因其父尊祟《天演論》“物競天譯”之說,故取以為名;字仲諍。出生于農歷九月初六日,時近重陽登高,幼時家人呼曰“阿登”,長則以登安為字、號,中年易號為名,并刻“登東皋以舒嘯,審容膝之易安”、“登高能賦,安步當車”等閑章寄意。別署登庵、登廠、飲禪、富家山民、耿齋、印農、小章、本翁、無待居士、登叟。所居曰容膝樓、玉梅花庵、物蕓齋、青燈籀古庵。祖籍浙江蕭山,出生于杭州。
履歷及經歷
家庭
其父科場失意,禁其子習章句,改課《說文》,韓氏后來以篆刻名家與其家庭有相當的關系。15歲家貧不能繼續(xù)升學,進入武林鑄造廠為翻砂工學徒。次年因病居家,開始隨海寧周承德學習書法篆刻,一年,篆刻就受到印林有識同道的好評。
創(chuàng)始人
當時西泠印社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葉舟居住在杭州,登安以習作求教,被葉目為“后生可畏”。其后又轉而請益于高野侯。1931年經陳簡文介紹獲識西泠印社創(chuàng)始人散一王福庵始從福老學習篆刻與文字學頗多獲益。1933年,經五福奄推薦韓登安加入西泠印社,時年27歲?箲(zhàn)后,馬衡在北平遙領社職,以西泠印社總干事的身份處理日常事務。建國后,印社活動一度處于停滯狀態(tài),韓登安為恢復和與發(fā)展印社活動出力甚多,1958年浙江文化局成立西泠印社籌委會,韓是七名籌委之一。
篆刻
平生以篆刻一門最為人所稱道,從藝時間垂50年,作印二萬余方。篆刻以浙派為根底,上下求索,問上溯源周秦兩漢,崇占璽、漢鑄印、漢鑿印,下及西泠八家、鄧石如、吳讓之、徐三英、黃牧甫諸家、廣采博收,體貌多樣,在后浙派印人中,以他在繼承萬面用力最勤,是現(xiàn)代印壇工穩(wěn)一派的代表人物。沙孟海評價其篆刻“海內外論印者方以韓老為西泠印派之后勁、余乃舉述本社前輩,即已示人有繼承有發(fā)展,不拘一格,各逞專長。登安之學不尖為當今玉嚴靜穆一派之代表”。詩人沈禹鐘《印人雜詠》有云:“洗眼西湖老倍明,奏刀常對眾山青。正宗愛效瑯琊法,穆穆憂存舊典型!币惨曧n登安為得篆法正宗的印人。
20世紀60年代西泠印社恢復活動、各地有不少精英加盟西泠印社、印社的整體印風由較為單純的浙派印風轉問印風的多元綜合。
專業(yè)印人
作為坐鎮(zhèn)印社的專業(yè)印人,韓登安探索的觸角雖然還未收起,但他長期從事浙派印風創(chuàng)作的經歷和西泠印人的責任感使他意識到、要把握住篆刻的脈絡,重拾浙派在印林的雄風。盡管當時浙派在人才資源還是創(chuàng)作力量上占居著上風,韓登安還是隱約感覺到潛在危機,所以,他一方面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創(chuàng)作,以細朱文為基點,著力建構帶有西泠印社社特色的浙派風范。另一方面,他又分盅精力用于對年輕一代印人的培養(yǎng),使西泠印社在人才資源上后繼有人。在特定時限內,韓登安通過本人的努力,并以可操作性極強的篆刻創(chuàng)作帶起了一批人,成為當肘西憐印社駐社成員中的一面旗幟。
篆刻立場
韓登安和他師承的前輩、浙派代表人物王福庵有著差不多的篆刻立場,如“印從書出”,重視篆書和寫篆的功底,重視金石意趣的表達,在務求工穩(wěn)一點上亦頗為接近。但韓登安以西泠印社社員和浙江印人雙重身份生活在20世紀50、60年代時,他所要考慮的,可能比他的前輩們要面臨更多的課題:藝術的精化和時代的要求,職業(yè)的和藝術的等等,有些印人能解決,而有些則很難改易。幸而篆刻在藝術門類里太小太小:只與文字相關,所碰到的也只有簡化字一類問題。
歷史淵源
篆刻的用字由于有它的歷史淵源,尚寓例外,故韓登安在建國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除了辛勤耕作,生產數量不菲的作品外,尚有時間梳埋自己的創(chuàng)作思緒,回顧已經走過的道路,對后浙派系統(tǒng)的建設和維護出力多多。韓登安本人的創(chuàng)作,用心既在精微處,所尚也不在石破天驚,以印人而論,韓登安雖無創(chuàng)造而嘉惠后人獨多,以實力和功力取性,無疑是西泠印人群里以承傳為已任的佼佼者。韓登安在創(chuàng)作方面的過人之處,可以在他通過反復實踐總結的論印文字里得到印證,如提倡刻印須“通三功,明四法。三功者,即文字、書法、雕刊:四法者,字法、筆法、章法、刀法。”又云“四者中,刀法蓋為筆法而服務!边@是韓登安眼里作為印人的底線,依其的最終所強調的,著落點依然還在“印從書出”。
韓登安工書,以篆書名列第一。篆書中又以玉筋篆最著名,剛健婀娜,兼而有之,雖受王福庵啟迪,而體貌愈加瘦挺,轉折之處,好用接筆,線條既勻整又勁麗,并世難與其匹,是后浙派有代表性的鐵線篆書家之一。沙孟海生前對此稱賞不已,有“老友韓登安先生從福老游,得其指點,所作無一體無本原,無一筆無來歷,功力之深厚,游刃之迅忽,可以驚四筵,亦可以適獨坐。福老習用玉蜾扁之法,登安兼收彝器款識,取資益展!逼溆嗳缧锌嘌瓡P法,貫徹“書貴瘦硬方通神”之旨,風骨峭拔;隸書意擬漢石經,精嚴方峻。
出版
韓登安出版過多種印譜,如《登安印存》、《歲華集印譜》、《西泠印社性跡留痕》、《毛主席詩詞三十七首》等。其中《毛主席詩詞三十七首》是韓登安晚年的作品,20世紀70年代末由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集中反映了韓登安對多字印創(chuàng)作的謀篇、運思、結篆、奏刀、用意方面的匠心,是他平生創(chuàng)作多字印的杰構!段縻鲇∩鐒氽E留痕》是韓登安中年時期的代表作,印成于烽火連天的抗戰(zhàn)期間。作者擷取西泠印社內各亭臺樓閣的名稱,勒石篆刻。譜中的每一萬印章各具面目,手法多變,極少雷同,顯示了深厚的功底和出眾的藝術才華。值得一提的是
該譜的邊款他十分精美,可與印面相媲美,用銳鋒單刀,無論篆、隸、楷、行,均秀潤挺勁或精勁周密,顯示出作者在藝術上的多方面修養(yǎng)。
印學著作
有《續(xù)說艾作篆通假》、《明清印篆選錄》(末梓)。其身后由西泠印社出版,經其孤子韓經世及弟子余正選編的《韓登安印存》,總括其一生創(chuàng)作的精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