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舜德
伍舜德(1912—2003),祖籍臺山,生前任香港陸海通有限公司經理,香港美心食品集團企業(yè)董事長兼總經理。其在家鄉(xiāng)臺山市捐資興辦文化教育事業(yè),累計捐資6000多萬港元,建起從幼兒教育到高等教育的“一條龍”教育設施,形成了“伍舜德文化教育系列”。先后被授予“振興臺山特殊貢獻獎”、“江門市榮譽市民”、“江門市區(qū)特別貢獻獎”等榮譽。
1935年,伍舜德畢業(yè)于廣州嶺南大學商業(yè)經濟學系,同年應香港陸海通有限公司邀請赴港,就任于該公司的六國飯店,當司理會計,開始了他人生的奮斗歷程。因得上司賞識,很快被委任為陸海通公司經理。后又以優(yōu)異的實績進入董事會,成為董事會中最年輕的一員,并一直擔任該職至病逝。
伍舜德事業(yè)有成而心懷桑梓。在臺山,他先后捐建了少年宮、小學、中學、中等專業(yè)學校等教育基地,同時對圖書館、醫(yī)院、報館等的建設,也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之后,他又把目光投向高等學校建設,先后投入巨資給江門五邑大學、廣州嶺南大學興建教學樓、圖書館等。
伍舜德這個名字,在僑鄉(xiāng)臺山可謂婦孺皆知。伍舜德博士一生愛國愛港愛鄉(xiāng),熱心家鄉(xiāng)公益事業(yè),改革開放20多年來,其家族在國內的捐贈總額累計超過2億港元,其中有1億港元捐在家鄉(xiāng),捐建的項目達40多項,是臺山改革開放以來捐獻最多的旅外鄉(xiāng)親。這些項目的修建,對臺山的文化教育、衛(wèi)生等各個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尋訪
故居今猶在 鄉(xiāng)人憶傳奇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上午,記者來到伍舜德先生故居所在地——臺山市四九鎮(zhèn)塘蝦村。1912年,香港著名愛國實業(yè)家伍舜德就出生在這里。
一位坐在村口納涼的老人得知記者是來探訪伍舜德先生故居時,特地帶路。伍舜德故居距離村口不遠,周邊都是樣式相仿的青磚屋子。從外觀看,這座伍氏祖屋是有些年頭了,但是保存得較為完好。老人說,祖屋是伍先生的祖父建的,由于年久失修,一些窗欞、房梁被白蟻蛀爛了,好多人勸伍舜德先生重新蓋一間,但伍舜德先生總是說“保持原狀,不塌就行”,房梁蛀一根就換一根,整干凈,屋頂漏水就簡單修補一下,因此祖屋總體來說沒有什么變化。
熱心的老人為記者找來幫助照看伍舜德祖居的親戚——今年70來歲的黃玉梅。黃玉梅在了解記者的來意后,拿出了一把黃銅制成、頗為古樸的鑰匙打開了故居的三重門。在黃玉梅的指引下,記者走進了這棟始建于上世紀初的屋子。房屋有三開間正房,正房中間一間是廳堂,供奉著神龕,邊上兩間是次間,廳堂前為小天井(庭院)則為納涼等,兩側布置廂房,設廚房和雜物房。據黃玉梅介紹,大廳左間的次間是伍舜德住過的,里面還有他當年用過的家具,廳堂里面的桌子是伍舜德先生小時候讀書時候寫字用的,都有上百年歷史了,小天井則是納涼、吃飯用的。
在距離塘蝦村不遠的一個村落,記者見到了伍舜德另外一位親戚伍德倫。老人說,伍舜德7歲那年,母親帶著他和兩個弟弟去美國和父親團聚,不幸的是,在他11歲時,父親伍學業(yè)去世了。他的母親不得不拖著3個孩子回到故鄉(xiāng)塘蝦村,苦度艱難歲月。后來,伍舜德的母親把11歲的長子伍舜德送到廣州嶺南小學讀書,每年400元的學費,全靠母親勤勞節(jié)儉來供給。貧窮的家境不但沒有銷蝕少年伍舜德求知上進的意志,反而激勵他努力拼搏,奮發(fā)向上。1935年,伍舜德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于廣東嶺南大學商業(yè)經濟系。同年9月,伍舜德應香港陸海通公司的要求赴港,就職于該公司的六國飯店,開始了他事業(yè)的奮斗歷程。上世紀50年代,香港逐漸發(fā)展成為世界商埠,伍舜德抓住香港飲食和食品行業(yè)日益興旺的良好機遇,于1956年和弟弟伍沾德創(chuàng)辦了美心食品有限公司,兄弟倆齊心協(xié)力,使美心公司迅速崛起,幾十年來像常青樹般矗立在港九,成為香港飲食業(yè)中的佼佼者。
追溯
支持家鄉(xiāng)發(fā)展教育事業(yè)
伍舜德知識淵博,通曉古今,兼之長期旅港營商,把握時代發(fā)展脈搏,始終把“興國必先興教,強國必先富民”作為座右銘,以“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作為勵己之志,不斷惠澤桑梓。他認為,建設需要人才,人才源于教育,支持家鄉(xiāng)發(fā)展教育事業(yè),也就是從根本上支持家鄉(xiāng)建設。從上世紀80年代初,伍先生開始在家鄉(xiāng)臺山市捐資助教,先后為臺山教育捐資6000多萬元,還發(fā)動親友捐助數千萬元,并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實踐他為家鄉(xiāng)構建從胎兒教育、幼兒教育到小學、中學乃至大學的“一條龍”教育體系的理想。他先后捐資興辦和支持了臺山市“三優(yōu)中心”、馬蘭芳幼兒園、四九學業(yè)中學、臺山一中、臺山師范、臺山中等專業(yè)學校等,還大力支持五邑大學、中山大學等高校,還捐資逾5000萬港元在清華大學興建五項工程,從而把他已經在家鄉(xiāng)形成的“一條龍教育”體系,從南粵延伸到京華。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伍舜德先生在捐贈巨資的同時,對捐贈各學校的建設、管理、發(fā)展也傾注了心血。旅居香港的他,遨游商海,日理萬機,但對于所捐項目,并不是一捐了之,而是親力親為、勞心勞力參與。每新辦一所學校,他總是堅持高起點建設,嚴格要求管理。難能可貴的是,他對捐建學校的培訓大綱、治校要點、作息常規(guī)等,每年都提出卓有見地的意見,儼然一位教育專家。位于塘蝦山上的學業(yè)中學,是伍舜德先生興學報國的發(fā)源地,該校每座樓房,大至教學大樓、實驗大樓,小至食堂、單車棚,無不匠心獨運,精心打造,體現了伍先生辦事認真、一絲不茍的精神,因此,學業(yè)中學雖地處農村,但教學質量和管理水平都堪稱一流,被評為廣東省一級學校。原國務院副總理谷牧、原中顧委常委王首道、“海協(xié)會”會長汪道涵、原外交部部長黃華以及省市各級領導到該校參觀后,都給予很高的評價。
在伍舜德先生的熱心介紹下,伍舜德先生之子伍威權先生和伍舜德先生好友陳伯佐先生先后為生活有困難的貧困學生設立了助學基金,用以幫助他們克服困難,保證正常的學習生活條件。他重視體育,認為體育比賽可以增強國民團結合作的精神,培養(yǎng)個人堅強的意志和奮斗向上的精神。鑒于伍舜德先生卓越的學識、德行,以及長期以來為發(fā)展內地教育文化事業(yè)付出的辛勤努力和作出的重要貢獻,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清華大學授予伍舜德先生清華大學名譽博士學位。
臺山市民眼中的
“旅外市長”
伍舜德博士為家鄉(xiāng)建設竭盡全力,臺山人民尊稱他為“旅外市長”。伍舜德伉儷不僅自己為家鄉(xiāng)教育捐資,更是一位報效鄉(xiāng)梓的杰出倡導者!氨娙耸安窕鹧娓摺保撬目陬^禪。
有一年,臺山籍的僑胞在宏大的馬蘭芳禮堂舉行盛會,伍先生在會上領頭呼吁:“我們大家都要為家鄉(xiāng)為祖國做一點事,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錢有困難的,或者身體不好的難以出力的,就u2018出口u2019--回到海外做宣傳!蔽橄壬桥_山商會顧問,在商會中,他經常向商會同仁介紹家鄉(xiāng)建設和自己捐資助學情況,發(fā)動大家捐資支持家鄉(xiāng),有時他還充當擔保人。
黃乾亨、黃乾利兩兄弟是伍舜德的好朋友,伍先生了解到,黃氏昆仲曾在1987年為家鄉(xiāng)臺山捐建了一所學校,但由于學校干部辦事欠考慮,當時為了讓黃氏兄弟的捐款增值,先將此款買了汽車。不料后來汽車賣不出去,反而使建校資金差17萬元,只好要求黃氏兄弟再補捐。對此,黃氏兄弟很有意見,不敢再捐了。伍先生根據這種情況,就給當時的臺山市領導出主意,建議由政府補足17萬元的差額,當時的政府同意了,后來事實證明此法非常有效。伍舜德出主意讓臺山市把黃氏兄弟的父親黃笏南老先生念故鄉(xiāng)教育事業(yè)之情的詩句用漂亮的鏡框裝飾好,敬重地放在其黃笏南發(fā)動捐建的臺山一中,然后,伍先生領著黃笏南老先生的后代到一中來瞻仰,黃乾亨、黃乾利昆仲見到父親遺作,非常激動,表示一定要繼承先父振興家鄉(xiāng)教育的遺志,先后捐資超過2000多萬港元。
伍舜德精神永遠激勵后來人
雖然伍舜德先生已辭世近3年了,但他愛國愛鄉(xiāng)、無私奉獻的伍舜德精神卻永遠激勵著后來人。由于分管工作的關系,臺山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譚國渠與伍舜德先生相識相知幾十年,當回憶起伍先生時,譚國渠感慨地說,與伍舜德先生接觸、交往過的人都會深深感到,伍先生的身上具有一種難能可貴的精神--愛國愛鄉(xiāng)、求真務實、艱苦樸素、無私奉獻,令人敬仰。
譚國渠對記者說,伍舜德先生情系故土,恩澤家園,對家鄉(xiāng)的教育事業(yè)情有獨鐘,并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實踐他為家鄉(xiāng)構建從胎兒教育、幼兒教育到小學、中學乃至大學的“一條龍”教育體系的理想。近20年來的經歷足以佐證,伍先生支持家鄉(xiāng)教育事業(yè)絕非一時心血來潮,而是源于他那滿腔的愛國愛鄉(xiāng)情懷,源于他對科教興國的遠見卓識。
據譚國渠介紹,作為著名實業(yè)家、慈善家的伍舜德先生,對于家鄉(xiāng)建設從來都是不惜一擲千金,可他對個人生活卻自奉艱苦樸素的精神,一生都保持著生活儉樸的美德,受人敬仰。伍舜德是香港飲食業(yè)的泰斗,但跟伍舜德一起吃過飯的人說,他吃的都是家鄉(xiāng)普通的菜蔬,不值什么錢。伍舜德平時每頓飯是一塊魚、一碟菜、一碗湯、一碗飯。伍舜德在香港住的是舊洋樓,穿的也是舊衣裝。一次,他回鄉(xiāng)和臺山少年宮負責人交談時,少年宮負責人表示由于經常有外賓和領導來參觀,打算為每個老師做套1000元左右的西裝,專門用于接待。伍舜德叫該負責人猜猜他身上的西服值多少錢,“不少于1000元吧?”該負責人說。伍舜德將西服的底襯翻出來,只見上面貼著的訂做日期是1963年。他說:“穿著不一定要華麗,只要你干凈、整潔就行,人在質不在貌。”伍舜德每件衣服一穿就是幾十年,不合身就改,大領不行就改小領,每條西褲都改好幾次,不但衣服改,連帽子都改。一頂絨帽他戴了幾十年,突然有一天發(fā)現窄了,戴不下去,伍太太找來找去找不到那種顏色的布料,只好找了塊比原來顏色淺一點的布剪成小三角形加插在帽子中間。伍舜德喜歡得不得了,出門戴著,還高興地說:“這是巴黎最新流行款式,香港僅此一件!